《琅琊榜》中,言家和豫津最後的結局是什麼?為什麼第二部中沒有言家後人了?

兮言影子


說起言豫津,他是《琅琊榜》裡非常聰明之人,看似總是站在蕭景睿身後。其實他重重偽裝,賣萌充楞,骨子裡本是八面玲瓏之人,當他認真起來的時候,你才會發現這個人不簡單,其實《琅琊榜》裡的言家都不一般。

首先那個言候,年輕時膽識和謀略就非常過人,當時林家的案子他也是站出來反抗過的,但是有意見的人大多都是已血薦軒轅,他居然有本事保全自己,等待時機報仇。這其中固然有言皇后的一份力,而言候自己也有自己的謀劃,已經超乎想象了。

也許這就是世家子弟的傳承吧,所以言豫津可以圓滑的周旋在權貴之間,幫助父親辦壽宴,為了道義不害怕危險,最後隨軍出征,得到了應有的賞賜。

說道第二部沒有言家後人了,我想是不是這樣啊:

因為蕭庭生雖然勞苦功高,但是他非常小心,本來自己就不是趨炎附勢之人,害怕長林王府樹大招風,引起小人嫉妒,所以一直被荀氏一族壓制,最後釀成悲劇。蕭平章戰死,蕭庭生病逝,長林王府被封,蕭平旌退隱江湖,這才有了大反派蕭元啟的機會,可以這麼說,這是為了劇情。

如果言家後人還在朝堂的話,就沒有這種局面了。蕭庭生是梅長蘇的傳人,言豫津視梅長蘇為師為友,甚至是兄長。尤其他的才學,註定他在朝堂上不會太低,也會維護長林王府,荀氏一族也不會崛起。

所以為了形成長林王府獨木難支的局面,言家就必須消失了。荀氏一族的出現,就為了壓制長林王府,給蕭元啟翻身的機會,最後好形成蕭元啟與蕭平旌這正反兩大派的對戰,綜合這些原因,風起長林才不會又言家的影子。

琅琊榜這部劇自2015年開播以來,早已經成為現象級的電視劇,儘管過了這麼多年,關於這部劇的劇迷依然很多,這樣的一部劇,仍有一看再看的勁頭,對於裡面的人物情節,也有值得一再推敲的理由。既然有題主問了言家的事,那我就來分析分析,到底琅琊榜中的言家,琅琊榜中的豫津最後應該是怎麼樣了。

按照小兮的推測,最大的可能是隱退了,從此不再過問世事。

在琅琊榜中,我們知道,言氏一族在大梁是響噹噹的家族,出身文臣清貴,家族中,出過三個帝師,兩個皇后。當然,這句話是從言侯爺口中說出來的,他未必有把自己算進去,可就算沒有,單就這句話上的人物,就已經讓人明白,言家在大梁的地位何等尊貴了。

當然了,言侯爺的這句話還透露了一個信息,那就是言家是老臣老貴族,也許跟開國功臣那種差不多,這也跟靖王上位成為太子以後,梁帝讓他去整頓王親貴族的時候,他找上了言侯爺和紀王爺幫助的鏡頭相呼應。可不管怎麼說,作為一朝的老臣,在新皇登基以後,勢必會面臨洗牌,好的,做事的臣子,自然會留了下來,不好的,或者不做事的臣子,要麼就會淘汰,又或者慢慢的遠離權利中心,空享榮華富貴。

很不想承認的是,言家是後者,只能是後者。

一方面,言侯爺雖然擁有極豐富的朝廷人脈和尊重,但他所做的事,畢竟太少了。梁帝在位期間,赤焰軍被團滅之後,他就已經跟言皇后鬧掰,徹底的遠離朝堂,一心求仙問道,伺機而動。儘管後來為了扶持靖王上位,為了赤焰軍翻案,他出山做了許多事,但這些事畢竟是逼迫著梁帝做出妥協的,很難保證,在我們沒看到的背後,梁帝不會對他有什麼意見或者暗中安排什麼。

另一方面,言家除了豫津,後繼無人了。等到靖王上位成為新皇的時候,言侯爺年紀已經很大了,朝局也相對穩定了,他放手不再過問是無可厚非的。可這時候,就算靖王想要給言家加上什麼榮耀,也得有人接呀。言侯爺肯定就不會再管了,指望豫津,那更不可能了。豫津跟言侯爺一樣,也是個瀟灑恣意,天高海闊的人,他就不是想要把自己禁錮在大梁朝廷上的人。所以,他肯定也是不會接的。這麼一來,言家這一支,也無人承繼了。

如果說,促成言侯爺徹底隱退的是大梁朝廷已經有靖王和他的新臣了,不如說,他已經能夠給地下的那群摯友一個好的交代了。所以他能夠一心一意的拋開俗世凡塵,隱居山林。

那麼豫津呢?

當然是因為宮羽和景睿了,別問我為什麼還有景睿。這兩好基友,平時不都基本上是你去哪我就去哪的狀態嗎?

豫津一直以來都非常沉迷於音樂琴韻當中,跟宮羽可以說是一路人,甚至他是喜歡宮羽的,雖說宮羽喜歡著梅長蘇,可畢竟梅長蘇沒法呼應她的感情。在大梁最後的那些戰役過後,想必豫津是跟著宮羽隱退的。宮羽原本就不是朝廷中人,只是一個情報人員,甚至為朝廷所不容的身份角色,這種身份,是上不了檯面的,所以從明面上,如果豫津最後能夠抱得美人歸,那也一定是不在朝堂裡。

那次大戰,應該比較慘烈,因為很多人都沒了。梅長蘇本身只有3個月的壽命,對那次戰爭來說最大的可能就是做好了謀劃,指導仗怎麼打。

真正要浴血奮戰的是那些飽含家國情懷的熱血青年。這些青年中就有豫津。

第二部只有一次提到過言家,不過沒有說豫津,我覺得最大的可能就是豫津戰死沙場,為國獻身了。

豫津是言家子弟,受言侯的言傳身教,自然有乃父家國擔當的大境界的。

他雖愛玩,但關鍵時候絕不掉鏈子。如果他還活著,那他的子女必是國之棟樑。所以第二部中沒有他和他的子女,必然是因為他沒有子女。為什麼沒有子女?只能是第一部的最後的戰死沙場了。

心憂家國,為國而死,也算死得其所。雖然只是小說中的人物,但也要向豫津致敬!


影視君JL


琅琊榜裡的言闕是國舅之尊,親妹又是前皇后。即使譽王蕭景桓謀逆,也只是把言皇后廢黜,沒傷到言家其他人,再加之言豫津當年在長林軍裡的戰功(琅琊榜裡言豫津參加的就是後來的長林軍,和藺晨一路去的),不會沒有封賞。再加之蕭景琰也是懷舊之人,言家即便不是皇后,也得是外戚吧!最次也得像寧國侯謝玉同樣混個一品軍侯吧?結果琅琊榜2裡沒有言傢什麼事了

言侯無心朝廷,一心向道:在琅琊榜第一部中,言侯爺一心向道,大概是為了掩藏本身十幾年來要殺掉梁帝的心思,大概是為了避其鋒芒,避免遭受和林家同樣的宗室蒙難的結局,大概是為了不讓本身跟言皇后牽扯太多,捲入奪嫡的紛爭,大概是因為林樂瑤香消玉殞,大概是對梁帝經營的朝廷局面太過於失望,寧願避開,大概……我們不知道到底是哪一個,又或許都有,因為梅長蘇,言侯從新走進大家的視野,可一旦大局實現,赤焰軍,林家,祁王湔雪,言侯就再也沒有從新走回到朝廷中來的來由了

琅琊榜開頭,言豫津追隨梅長蘇參加了對大渝的作戰,想成功了今後,以他的脾氣,確定不願意執政為官,天然更不願意承繼侯爺的爵位了,反卻是願意做一個逍遙自在的江湖人了,有光陰陪景睿進來遊山玩水,亦或許去聽聽宮羽密斯的琴聲,這才是他最想做的事吧!而也恰是有言豫津,琅琊榜裡的人才沒有顯得都那末少氣無力,滿負心計吧!

還有一種可能,第一部中,言皇后因為附和譽王的謀逆之舉受到連累被廢弛,遷入冷宮,言氏一族沒有被連累已是大幸,而言皇后的養子譽王也因此而死亡,言氏一支就再也沒有可以支撐的權貴大族了,皇室裡沒有皇子,妃子支撐,官場上言侯避世而居,掛了侯爺如許的虛職,以蕭景琰的風格,他也不會再讓任何一個世家勢力過大,造成多局紛爭的場合排場,重蹈先帝的覆轍。短缺帝王的支撐,一個世家家屬的兩大背景都無法施展感化,也就衰敗了。

在《琅琊榜之風起長林》傍邊,不僅僅是言氏一族沒有呈現,許多第一部裡的人物都沒有呈現。這畢竟是兩個分歧的故事,主線是寫蕭庭生暮年,不論是言氏一族照樣蒙大管轄,都沒有再呈現的需要。






噗噗噗噗葡葡


《琅琊榜》是部好劇!

我刷了四遍。

最後言家怎麼樣了,作品沒有提及。只是表現了言公子最後和梅長蘇一起去了戰場。

那次大戰,應該比較慘烈,因為很多人都沒了。梅長蘇本身只有3個月的壽命,對那次戰爭來說最大的可能就是做好了謀劃,指導仗怎麼打。

真正要浴血奮戰的是那些飽含家國情懷的熱血青年。這些青年中就有豫津。

第二部只有一次提到過言家,不過沒有說豫津,我覺得最大的可能就是豫津戰死沙場,為國獻身了。

豫津是言家子弟,受言侯的言傳身教,自然有乃父家國擔當的大境界的。

他雖愛玩,但關鍵時候絕不掉鏈子。如果他還活著,那他的子女必是國之棟樑。所以第二部中沒有他和他的子女,必然是因為他沒有子女。為什麼沒有子女?只能是第一部的最後的戰死沙場了。

心憂家國,為國而死,也算死得其所。雖然只是小說中的人物,但也要向豫津致敬!


談詩說文


《琅琊榜》結局看似和平卻暗藏伏筆,令人細思極恐電視劇《琅琊榜》自播出以來在收視和口碑上都獲得了不俗的成績,和其他古裝電視劇不同,《琅琊榜》可以說是一部經得起一看再看的電視劇,除了主人公梅長蘇的復仇故事以外,劇中還有很多小細節小伏筆,值得我們細細品味和揣摩。

在電視劇結尾有一幕,太后(靜妃)和皇后一起笑看庭生和小皇子玩耍,看似和平卻暗藏風雲。不知大家看到這一幕是否覺得有些古怪,祁王遺腹子庭生追逐著拿著旗幟的皇子,這是不是一種暗喻?如果大家看電視看得更加仔細一點,會發現庭生身上穿的是譽王曾穿過的衣服,這是不是暗示著十幾年後庭生也可能會像當初的譽王那樣而後,身份模糊的皇后與高公公關於“風”的一番高深的談話更是耐人尋味事實上,在《琅琊榜》原著小說中的最後一段,更是清晰的點出了未來的風雲詭譎,值得人一讀再讀:

【元佑七年秋,太子妃產下一名男嬰。三日後,梁帝駕崩。守滿一月孝期,蕭景琰正式登基,奉生母靜貴妃為太后,立太子妃柳氏為皇后。

庭生果然被蕭景琰收為義子,指派名師宿儒,悉心教導。由於他生性聰穎,性情剛強中不失乖巧,蕭景琰對他十分寵愛,故而他雖無親王之份,卻也時常可以出入宮禁,去向太后和皇后請安。

長壽的高湛依然掛著六宮都總管的頭銜,只是現在太后已恩准他養老,可以在宮中自在度日,不須再受人使役。高湛十分喜歡那個玉雪可愛的小皇子,常去皇后宮中看他,每次庭生抱小皇子在室外玩耍時,他都要堅持守在旁邊。

“高公公,你要不要抱抱他?”看著這滿頭白髮的老者眼巴巴在旁邊守護的樣子,庭生有時會這樣笑著問他,但每次高湛都躬著身子搖頭,顫巍巍地說:“這是天下將來的主子,老奴不敢抱……”】

我們可以看到高湛的言行:每次庭生抱小皇子在室外玩耍時,他都要堅持守在旁邊。這個琅琊榜中城府深沉的聰明人是不是已經看出庭生是一個變數?另外,回看電視蕭景琰和梅長蘇提出要收庭生為義子的場景,梅長蘇的反應是欲言又止的,機智如他是不是已經預想到了什麼?其實很多東西大家都有數





娛樂星青年


歡迎來到悟空問答/待綻百合,回答的不好,請大家多多批評指正。

說起言豫津,他是《琅琊榜》裡非常聰明之人,看似總是站在蕭景睿身後。其實他重重偽裝,賣萌充楞,骨子裡本是八面玲瓏之人,當他認真起來的時候,你才會發現這個人不簡單,其實《琅琊榜》裡的言家都不一般。

首先那個言候,年輕時膽識和謀略就非常過人,當時林家的案子他也是站出來反抗過的,但是有意見的人大多都是已血薦軒轅,他居然有本事保全自己,等待時機報仇。這其中固然有言皇后的一份力,而言候自己也有自己的謀劃,已經超乎想象了。

也許這就是世家子弟的傳承吧,所以言豫津可以圓滑的周旋在權貴之間,幫助父親辦壽宴,為了道義不害怕危險,最後隨軍出征,得到了應有的賞賜。

說道第二部沒有言家後人了,我想是不是這樣啊:

因為蕭庭生雖然勞苦功高,但是他非常小心,本來自己就不是趨炎附勢之人,害怕長林王府樹大招風,引起小人嫉妒,所以一直被荀氏一族壓制,最後釀成悲劇。蕭平章戰死,蕭庭生病逝,長林王府被封,蕭平旌退隱江湖,這才有了大反派蕭元啟的機會,可以這麼說,這是為了劇情。

如果言家後人還在朝堂的話,就沒有這種局面了。蕭庭生是梅長蘇的傳人,言豫津視梅長蘇為師為友,甚至是兄長。尤其他的才學,註定他在朝堂上不會太低,也會維護長林王府,荀氏一族也不會崛起。

所以為了形成長林王府獨木難支的局面,言家就必須消失了。荀氏一族的出現,就為了壓制長林王府,給蕭元啟翻身的機會,最後好形成蕭元啟與蕭平旌這正反兩大派的對戰,綜合這些原因,風起長林才不會又言家的影子。

話不多說,大家認為是不是這樣呢?歡迎評論區留言關注,共同探討,謝謝。


春蠶聊娛樂


言豫津結局應該是善終了,至於為什麼第二部沒有言家,我想應該是退隱了吧!為什麼這麼說呢?

首先,從劇情人物我們可以看出,言豫津像他的父親一樣有大智慧,識人斷物機敏異常。無論是在黨爭期間(太子譽王之爭)還是後期站隊都根據時事巧妙應對,所以像這種人物得個善終是很容易的,至於說是不是死於劇終那個北伐,我想是不會的,因為梅長蘇當時是答應言侯要護豫津周全的(黑火事件那段)。

再來說說,為什麼第二部會退隱。我們知道在第一部中梅長蘇曾說過,言家曾出過三位帝師,兩位宰輔,加上豫津的姑姑是皇后,後期又有擁立新帝之功,言家完全可以再現輝煌。但是言豫津本身就是灑脫之人,不太喜歡受到束縛,加上他的父親言侯的前車之鑑,(言侯和老皇帝、林燮從小一起讀書,關係肯定鐵的很,但是一朝猜疑,什麼都不如皇權重要,)後期選擇退隱肯定是最明智的選擇,也符合言豫津灑脫的性格!





酋長先生


《琅琊榜》言氏家族可以說是已經遠離朝堂的了。言侯爺在林家被冤死後,就對朝政不理不問了,整天待在道觀裡求道。後面策劃謀殺皇帝也是為了正義,表明對皇帝和朝堂的失望。言豫津雖然年少,又喜歡玩樂,但是心裡都清楚明白,也沒有捲入朝堂的心思。整部劇可以看出來,除了言候答應梅長蘇扶植靖王,為林家平反,言豫津才發揮了一些作用。而這些作用也僅僅是和同樣不理朝政,只喜歡玩樂的紀王爺一起。所以,在後面的發展中,言氏家族可能隱退了,言候在達成心願後繼續道觀求道,言豫津到江湖之中游歷,遠離朝堂,不聞朝政。畢竟靖王是所有人認可的明君,也是所有人一起推上王位的,朝堂之上官員也是正直的人,沒有什麼好參與的。至於後輩怎麼做,那是後輩自己的事,言氏家族都看明白了,最後逍遙自在的生活才是他們所要的。


謝某某


琅琊榜這部劇自2015年開播以來,早已經成為現象級的電視劇,儘管過了這麼多年,關於這部劇的劇迷依然很多,這樣的一部劇,仍有一看再看的勁頭,對於裡面的人物情節,也有值得一再推敲的理由。既然有題主問了言家的事,那我就來分析分析,到底琅琊榜中的言家,琅琊榜中的豫津最後應該是怎麼樣了。按照小兮的推測,最大的可能是隱退了,從此不再過問世事。

在琅琊榜中,我們知道,言氏一族在大梁是響噹噹的家族,出身文臣清貴,家族中,出過三個帝師,兩個皇后。當然,這句話是從言侯爺口中說出來的,他未必有把自己算進去,可就算沒有,單就這句話上的人物,就已經讓人明白,言家在大梁的地位何等尊貴了。

當然了,言侯爺的這句話還透露了一個信息,那就是言家是老臣老貴族,也許跟開國功臣那種差不多,這也跟靖王上位成為太子以後,梁帝讓他去整頓王親貴族的時候,他找上了言侯爺和紀王爺幫助的鏡頭相呼應。可不管怎麼說,作為一朝的老臣,在新皇登基以後,勢必會面臨洗牌,好的,做事的臣子,自然會留了下來,不好的,或者不做事的臣子,要麼就會淘汰,又或者慢慢的遠離權利中心,空享榮華富貴。很不想承認的是,言家是後者,只能是後者。

一方面,言侯爺雖然擁有極豐富的朝廷人脈和尊重,但他所做的事,畢竟太少了。梁帝在位期間,赤焰軍被團滅之後,他就已經跟言皇后鬧掰,徹底的遠離朝堂,一心求仙問道,伺機而動。儘管後來為了扶持靖王上位,為了赤焰軍翻案,他出山做了許多事,但這些事畢竟是逼迫著梁帝做出妥協的,很難保證,在我們沒看到的背後,梁帝不會對他有什麼意見或者暗中安排什麼。另一方面,言家除了豫津,後繼無人了。等到靖王上位成為新皇的時候,言侯爺年紀已經很大了,朝局也相對穩定了,他放手不再過問是無可厚非的。可這時候,就算靖王想要給言家加上什麼榮耀,也得有人接呀。言侯爺肯定就不會再管了,指望豫津,那更不可能了。豫津跟言侯爺一樣,也是個瀟灑恣意,天高海闊的人,他就不是想要把自己禁錮在大梁朝廷上的人。所以,他肯定也是不會接的。這麼一來,言家這一支,也無人承繼了。

如果說,促成言侯爺徹底隱退的是大梁朝廷已經有靖王和他的新臣了,不如說,他已經能夠給地下的那群摯友一個好的交代了。所以他能夠一心一意的拋開俗世凡塵,隱居山林。

那麼豫津呢?

當然是因為宮羽和景睿了,別問我為什麼還有景睿。這兩好基友,平時不都基本上是你去哪我就去哪的狀態嗎?豫津一直以來都非常沉迷於音樂琴韻當中,跟宮羽可以說是一路人,甚至他是喜歡宮羽的,雖說宮羽喜歡著梅長蘇,可畢竟梅長蘇沒法呼應她的感情。在大梁最後的那些戰役過後,想必豫津是跟著宮羽隱退的。宮羽原本就不是朝廷中人,只是一個情報人員,甚至為朝廷所不容的身份角色,這種身份,是上不了檯面的,所以從明面上,如果豫津最後能夠抱得美人歸,那也一定是不在朝堂裡。

而景睿呢,因為他身份尷尬,是長公主的私生子,又是南楚王爺的兒子,不管立身在哪兒,他都不可能立身於朝廷中,最大的可能還是繼續遊歷江湖,做一個閒散人,豫津想必是有可能跟著他跑的。

除此之外,言皇后也是很重要的因素。就算言侯爺跟皇后始終不和,可言皇后到底是他的妹妹,譽王怎麼也算是他的外甥。譽王舉兵九安山造反,言皇后雖說不完全贊成,但卻也從行動上給予了支持的。就算最後是沒有牽連言家的其他人,但那也只是在靖王等人多方的周旋之下,以及言侯爺和豫津都站在梁帝這一邊的功勞。

可畢竟謀反,廢后這樣的事,對於任何一朝一代來說,那都是大罪過,一個家族要從皇后謀反中全身而退,之後還加官進爵,幾乎就是不可能的事。以言家人的作風,他們也接受不了這樣的打臉行為,就此隱退,慢慢退出新皇的朝廷權力中心,才是他們該做的選擇。所以,言家最大的可能是隱退江湖,化為平民生活了,豫津的結果也是,要麼追隨著宮羽,要麼跟著景睿遍訪天下名山秀水。

既然是隱退了,那麼在第二部的大梁朝廷中,沒有出現他們家族的人,就沒什麼好奇怪的了。


兮言小姐


希望宮羽姑娘和言豫津互生好感,走到一起,退隱朝堂 兩人攜手隱居過上田園牧歌的生活


愚蠢的傻tingting


這麼說還沒蕭景睿呢!還沒有天泉山莊傳人的那個小娃娃呢,也沒有顯示聶風的後代,還有蔡全的後代呢?都沒有,咋回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