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一种灌输,还是一种启迪和感动?

Learning200


教育的真谛就是:让人形成好习惯!所以需要教育是一种激发、点燃、示范、陪伴、约束。


老梁速记


我给你举个例子来说明吧,这是我的亲身经历。

还记得在读小学的时候,老师要求我们背一首诗,《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和背其他的文章一样,我也是被逼着去背这首诗的,完全不理解诗后边的感情、意境。这种教育是一种灌输式的教育吗?当然是!

很多年之后的一天晚上,大概是大学毕业不久的一天晚上,我独自躺在出租屋里的床上,看着地板地板上的月光,感觉很亮又很冷,突然之间,一股凉气从脚底窜到头顶,然后我就想起了这首《静夜思》,用它来表达我此刻的心情再贴切不过了。看着窗外的月亮,想着故乡的家人一种说淡淡的乡愁涌上心头。甚至我能想象诗仙李白就站在我的面前,穿着一缕白衣,仰头望着明月,感叹人间的悲欢离合。

在小时候,我们学了很多名言警句,学了很多诗词歌赋,在当时我们并不能理解其中的深意。但是,随着年岁的增加,随着自己阅历的丰富,突然有一天,某个场景、某个画面触动了我们内心的深处,我们一下子就明白了,那些句子的含义。这不是启迪又是什么呢?

从某种程度来讲,灌输式的教育是启迪性教育的基础。通过灌输式的教育,在短时间内积累一定的素材,启迪性教育才有本可依。

总之,我认为,灌输式教育与启迪性教育应该二者并重,不可偏废。


高中物理精品课


人生最主要的内容之一是接受教育,教育必须给受教育者以不以其愿意否而进行灌输。只是优秀的灌输者使人在良好的心态中潜移默化地接受。


松竹118


“教育是一种灌输,还是一种启迪和感动。”对于这一说法,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我是这样认识的。

对于教育,咱不谈大道理,大道理有时候是砖家的事儿[大笑]。即理论上是没问题,但真正要用起来,简直无法操作[抠鼻]。

所以,我愿意说,教育是启迪和感动。这样,对于学生来说,学习就不是什么难熬的事情,可能就是我们渴盼的享受学习,快乐学习。

可是,有时候,教育单单靠启迪和感动也不是万能的。有的学生就是启而不发,感而不动[呲牙][呲牙]。

这个时候,老师还得搞个小动作,哄着灌输一下下。当然,前提是哄着灌输喽。

事后,学生大喊:老师,你个大骗子,你灌的知识我们都消化了,吐也吐不出来了,这可如何是好?[大笑]

在这里,感谢每一位淡泊名利的老师,感谢每一位通情达理的家长,感谢那一群狡猾调皮的小可爱们[爱慕][爱慕]。





鱼儿无语


我理解的“教育”,即是“启迪和感动”,但也离不开“灌输”。

一名学生,每天接受教育方式主要来自两个“渠道”,按所占时长,从前到后分别为“学校、家庭”。

这其中学校的教育通常都被各种课程安排的满满当当,可以说是一种“灌输性”的教育。

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课间休息十分钟,然后换个老师继续如此。

网上批评学校“灌输性”教育的声音从来没有停止过,几乎都围绕在“创造力被扼杀、书呆子、读书无用………”等等。

但你我都应该承认,大部分在这个社会中有作为、有身份、有地位的人,学生时代都是课堂上最全神贯注的一批人。

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我认为,“灌输性”的教育在学生时期,是培养“学习能力”最重要的一种方式。

我们是如何学习一种新事物的呢?

听到——读到——记住——理解——转化吸收

没有人会怀疑这一学习流程,只要工作过的人都知道。

可你仔细想一想,这不正是学生时代我们每天在做的事情?

教育的意义是为了一个人健全的发展,这其中当然包括占据我们大部分时间的“工作”。

说到这,我对“教育是一种灌输”的观点已经阐述完毕。

接下来,我们聊聊教育中的“启迪与感动”。

“启迪与感动”,是教育中不可缺少的。

启迪和感动教育的任务要落在家长们身上。

现实情况,学生们学习压力很大,自然,老师们的授课教学压力也会很大,学校能承载的,主要还是学生们学科知识的教育。

而对学生品行的发展,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看待事物启发性角度的方式等等,这项工作就要落在家长的身上。

启迪教育帮助孩子用自己独特的视角看待事物,从而在以后的生活与工作中更加具备创造力脱颖而出。这需要家长从小培养,通过书籍、教育意义的玩具、网络教育等等,陪伴孩子一件件的去做,在做的过程中引导孩子主动思考。

感动教育是孩子将来立于社会之本,怀揣一颗感恩的心,才能走的更远。一个人的品性,通常决定了一个人能够在未来达到的高度。家长在生活中需处处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综上,我认为教育即是一种灌输,同时也是启迪和感动,缺一不可,只有全都具备,孩子才能在未来的路上发展的更好。


金尚国典教育


关于“教育是一种灌输,还是一种启迪和感动,”作为一名教师,我谈谈我的理解。

我认为,在幼儿教育中,教育中基本是知识的灌输。女儿今年三岁,背诗、背英语单词、认字,都是靠大量的重复,达成记忆的效果。这时候对她的教育基本都是灌输,对于诗歌的内容与情感,她能有什么理解?只是机械记忆。

或者说在学校教育中,知识的灌输在很多时候是主旋律,伴随学生年纪增长,启迪与感动的成分会逐渐增多。无可否认,灌输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是很重大的,哲学上讲量的积累带来质的飞跃,灌输就是量的积累,给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是人生的底色。随着年纪的增长,曾经接受的教育会让你对周围的世界、对自己的人生有新的理解与认识。

记得有一天,一个毕业多年的小姑娘给我发来一段话,说窗外在下着雨,自己坐在窗边看雨,忽然就想起了“窗外雨潺潺,春意阑珊”,这一刻自己心中有些落寞,有些伤感。她说想起了当年的语文课堂,想起上课时的我,想起我讲的李煜和他的故事。上学时为应付考试背下的诗词,此刻映衬着自己的心情,曾经的灌输此刻应该是一种感动吧。

所以,教育中灌输是必不可少的,但当它融进你的血液之中,在某个时刻会成为一种感动与启迪。就像我在坚持给学生的阅读课上所说,我让你们放下为作文积累素材,寻找范文的心来认真读书,读书是滋养心灵的事情,生活中不只有高考,还有更悠长悠长的岁月。


杨老师的语文世界


著名的教育家苏格拉底曾说过:“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 最好的教育是灵魂的唤醒,用心灵沟通心灵,点燃孩子们智慧的火焰,让孩子们从心里喜欢学习,爱学习,从而产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给予孩子们更多的爱心耐心,用细致入微的行动关爱每一个孩子,用爱的实际行动感化每一个孩子,让孩子“亲其师而信其道”。 要相信每个孩子都是一粒沉睡的种子,只要我们教育得当,爱心投入,耐心等待,有朝一日她们一定会美丽的绽放!



王老师一静待花开


教育启迪和感动我国的基础教育在大纲时代是典型的灌输,填鸭式应试教育教育,在当时教育资源匮乏的历史时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为国家选拔和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浪潮,教育资源丰富多彩,基础教育启动新课程改革的素质教育,强调学生三维目标培养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探究式自助学习


互联网在线教育辅导


苏格拉底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

教育的过程也不仅是要从外部解放孩子,而且要唤醒孩子内在的心灵能量与人格理想,解放孩子的智慧,发展孩子的潜能,激发孩子的生命创造力。

每一个心灵都是自然宇宙与人类智慧的结晶,每一个孩子都有丰富的心灵与巨大的潜能,教育只需要将其内在的良知良能唤醒。孩子的内心世界就像一个藏满宝藏的盒子,在这个盒子里,有智慧、有理性、有意志、有品格、有美感、有直觉等生命的能量。如果我们不能揭开人类心灵的神秘面纱,我们就无法真正理解教育的真谛;如果我们不能潜入到人类灵魂的最深处去感悟生命的神奇,我们就永远找不到教育的力量。

苏格拉底还说过:“我没有智慧,我只是智慧的接生婆。”他利用接生术将那个时代的人们的心灵一次又一次从蒙眛状态中唤醒。

我们的孩子,特别是我们认为成绩不好的孩子就是石块里面沉睡的狮子,我们应该唤醒孩子心灵深处的天赋潜能和内在力量,让孩子从蒙昧中醒来。而不是一味地强行孩子学习,无限度地增加孩子的学习负担。孩子在被动状态下的学习只是应付差事,对孩子的智力启发是毫无意义可言的。我们要作心灵的唤醒师,要做高超的雕刻家,而不做孩子学习的催促者与强行灌输者。

教育的目的不在于传授和灌输某种外在的、具体的知识与技能,而是要从心灵深处唤醒孩子沉睡的自我意识、生命意识,促使孩子价值观、生命感、创造力的觉醒,以实现自我生命意义的自由、自觉的建构。



玛蒂尔达另类英文启蒙


教育不是灌输也不是启迪和感动,而是榜样的力量。

很多人教育是传授知识,做老师只要上课,即便照本宣科,也算是所谓传授知识,然而被人误认为,教育就是灌输,那完全是老师不负责任!

老师的职责不是把知识讲得多生动,而是训练出孩子优秀的学习习惯,至于成绩高低取决于孩子本事,但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对孩子一辈子的影响。

但是现在社会讲究现实讲究短期结果。很对老师误以为把知识提炼,想方设法让孩子快速记忆并考个好成绩就算好老师。所以教育会被误认为是灌输。

要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需要长时间的坚持和纠正,虽然见效慢,但效果好。而要让孩子形成好的学习习惯,首先老师要做表率,让孩子耳语目染,所以老师榜样的力量很重要。

教育的启迪,是创设更多的环境和条件来让孩子能力得以锻炼。

教育的感动是来源于老师的高度自律,且深深影响孩子的行为。

总得来说,教育的目标就是树立还是正确的三观和建立孩子优秀等等学习习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