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嘉靖帝为什么要亲自去大牢见海瑞,目的何在?

宋安之


嘉靖四十五年春,海瑞上了一道疏,矛头直指大明朝最高统治者嘉靖帝。

几番较量之后,嘉靖帝派出了内阁全部成员,会审海瑞,结果海瑞逮住赵贞吉不放,硬是把他扒了个精光,随后开口:

“赵大人若不回避,卑职将不再回答一字!”

万般无奈之下,徐阶听从高拱的建议,还是向嘉靖帝请旨吧,那么接下来嘉靖帝又该如何对付海瑞呢?

一、

前面我们也分析过,海瑞把嘉靖帝将在了那里,导致皇上无法体面地下台。那么嘉靖帝就需要一个台阶下,但解铃还须系铃人,这个台阶还必须得海瑞给提供。

在赵贞吉败下阵来后,愿意替嘉靖帝挡箭的大臣,再无一人,于是,嘉靖帝决定亲自出马,要好好会一会海瑞。

石姓太监首先出马,一上来就告诉海瑞,皇上有旨,既可以站着回答,也可以坐着回答,不用跪着:

“你是个清官,这是皇上的原话!”

这句话是话里有话,因为嘉靖帝搞不明白海瑞到底想干什么,他能想到的第一个原因就是海瑞想要名。要名很容易,皇上直接就可以给你——你是个清官!

第二句话就是:

“皇上说,你想做比干,他却不是纣王。”

皇上说这句话也是很鬼的,你海瑞是清官,这毋庸置疑,但朕也不是昏君啊,对不对?

海瑞仿佛心领神会的样子,回答,我们是大明朝,不是商朝,哪里来的比干和纣王啊。这句话让石姓太监还是很欣慰的,以为海瑞明白了,于是告诉他,等到后面会审的时候,你知道怎么回话吗?

海瑞恢复了原样:

“该回的便回。”

石姓太监有点火了,你海瑞怎么这么耿直,要寻死也没有这么个寻法啊,自己找死也就罢了,还得牵连很多人:

“我今天来,是来救你的!”

二、

这就是嘉靖帝想要的台阶,这个台阶就是:

“只要你在那些人面前认个错,皇上便会放了你,也不会因你再牵连其他人。”

嘉靖帝的目的是维持权威,杀人诛心,最佳效果不是海瑞向皇上认错,而是要他向众臣认错,以儆效尤。也就杜绝了再有人想学他的可能性,这样才能把上谏事件的影响消除到最低。

但是单纯地让海瑞认错,谈何容易,但是强扭的瓜不甜啊,但是不管他是甜还是不甜,嘉靖帝这个瓜是扭定了。

海瑞认错,皇上是有台阶下了,但是海瑞的台阶怎么下?

分两个方面,如果海瑞不认错,那么吕公公、黄公公、齐大柱、朱七、王用汲……等等这些人都得死:

“待会儿只要你认一句错,所有的人都救了。”

也就是认错的第一个好处,就是能救所有人,那么认错的第二个好处呢?

“你请了罪,皇上就不会给你降罪,还会破例将你调到国子监去……”

不仅如此,还会让海瑞通过科举考试,正儿八经中个进士,还能成就一段君臣佳话,毕竟海瑞目前还仅仅是一个举人出身,这个诱惑还是相当大的。

嘉靖帝这一套拳打出来,也表明了他对海瑞的态度:

承认海瑞是清官,也就等于承认了他不可能被金钱收买,这次上谏也不是为了钱。出仕为官,无外乎几种目的,要么为了钱,中饱私囊,要么为了名,光宗耀祖。海瑞是清官,自然不会为了钱,那么他就是为了名了,既然为了名,那么就给你名。

可是没想到,海瑞还是拒绝了……

三、

海瑞回了几句话:

首先他讲了,自己不想牵连其他人,而且之前也说了,没有受任何人指使,如果皇上非要牵连那些人,我也没办法啊。

其次,我海瑞也不是为名,只是希望皇上能按照圣人的话办,也就是孟子说的“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

最后,海瑞也不怕死,希望皇上多想想天下百姓,而不是我海瑞的个人问题。

这下子石姓太监傻眼了,这就是一个傻子啊,皇上连怎么认错都教给海瑞了,他就是不肯认错啊,没办法,也只能请皇上亲自出马了。

很多人看不懂这一段,黑衣人跟海瑞讲话,海瑞到底有没有识破这个人是皇上?

其实识破了,海瑞虽然是理想主义者,但是他又不傻,来了一群太监,簇拥着个黑衣人,衣服还看不出官衔。整个大明朝里面穿袍子,外面套棉布大衫的只有嘉靖帝,虽然海瑞没见过皇上,但官场上混得久了,不会不清楚皇上的穿着喜好,毕竟宫里的小太监都清楚。

再有能随便进出诏狱的,还不穿官服,指定是皇族,裕王这个时候避嫌还来不及呢,哪里敢跟着石姓太监一前一后见海瑞?

更重要的是黑衣人进到诏狱是坐着的,是被抬进来的,要知道到这里面来的人,要么走进来,要么躺着被抬进来,这样明目张胆坐着进来,头一个。

当然,嘉靖帝的一句话也暴露了他的身份,当海瑞不肯驳斥他的话时,他逼着海瑞说话,海瑞不说,他急了:

“好大的学问,有旨意,你必须回驳。”

试问哪个官员领了旨意来问话,不先说旨意的,而是赶到兴头上,直接甩出一个旨意?海瑞不傻,自然明白身边的人就是嘉靖帝,所以,他的回话都是装傻卖楞,故意说给嘉靖帝听的。

四、

海瑞还是太猛了,一番批判之后,硬是把嘉靖帝的鼻血给喷出来了,临走了嘉靖帝留下一句话:

“朕送你八个字:‘无父无君,弃国弃家’!”

那么嘉靖帝这句话说的对不对呢?

1、无父,对应的前面海瑞提到的,自己四岁丧父,是母亲抚养长大。嘉靖帝说他无父,一方面指他没有父亲,另一方面也暗指,他没有受到正统的教育,缺乏父亲的管教。

但是这样说其实对海瑞是一种打击,虽说他无父,但是海母对海瑞的教育一刻都没有放松。实际上剧情前面有专门的伏笔,就是海母跟海瑞讨论《孝经·谏诤章》的时候,这个之前讲过,不提。

2、无君,嘉靖帝的意思很明确,海瑞的眼中根本没有他这个君父,别的臣子都想方设法挪钱替君父解决住所问题。就海瑞恶心人,上了一份什么《治安疏》,说着“天下人不直陛下久矣”,这就是无君。而且什么“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明显把皇上排到了最后,眼中无君。

但实际上海瑞并不这样理解,前面的《孝经·谏诤章》就提到了,君父有过错,作为臣子就得上谏。而海瑞恰恰是做了臣子该做的事,怎么反而成了眼中无君呢?

如果非要理解成“无君”,那么君是对于臣而言的,由于“君”不像“君”,这才有了海瑞的貌似进谏,反而成了嘉靖帝眼中的“臣”不像“臣”。

3、弃国,嘉靖帝所谓的弃国,实际上是指海瑞不顾大体,为了自己的私欲,耽误了国家大事。比如在浙江,他跟千户斗,跟郑泌昌、何茂才斗,跟胡宗宪斗,跟赵贞吉斗。胡宗宪顾全大局,没有背叛严党,没有落井下石,急流勇退,这是为国。赵贞吉左右逢源,委曲求全,在不触动国体的前提下,成功解决了浙江贪污案,这叫老成谋国。

唯独你海瑞,眼中容不得沙子,不顾全大局,明明抗倭是重中之重,却还是去激怒胡宗宪;明明不到倒严的时候,偏偏要在浙江搅个天翻地覆,一份供词相当为难嘉靖帝;明明可以好好当京官,偏一进京就跑到六必居恶心了一把皇上,这不就是弃国家利益于不顾嘛,就是弃国。

但是,嘉靖帝所谓的“国”明显地跟自己划了等号,实际上,嘉靖帝并不是整个国家,也代表不了整个大明朝。而海瑞直指大明朝的弊端,希望皇上能为江山社稷,能为大明百姓,天下苍生做主,能说他是弃国吗?

4、弃家,这两个字最好理解,嘉靖帝提出来为了他的家人,为了他的朋友不受牵连,希望他能主动认错。可是海瑞自己的棺材都准备好了,死不悔改,这完全就是不顾家的表现,毕竟家中还有老母,还有妻子,以及妻子肚子里的孩子。

书中记载:

“据广东巡抚奏报。海瑞的母亲和妻子,是六月二十四到的雷州。准备渡海,回海南琼州老家。可海妻正有身孕,在雷州到了产期,是难产。官府因海瑞是罪臣,按朝廷规制,不能给她派郎中。海妻在驿站三天,胎儿生不下来,母子,都未能保住。”

当然,这也算是嘉靖帝的神预言吧,而且被他言中了,海瑞最后确实落得了弃家的结局。

但是,关于“家”的概念,两者理解也有不同,舍小家顾大家,海瑞之所以在这个时候上谏,完全是受了大兴县赈灾的影响。天下还有那么多的小家等着被拯救,自己义不容辞,当然,这也是他自己想当然。

毕竟海瑞上这道疏,就两个目的:

“我海瑞上这道疏,只为了两条:一是我大明的江山社稷,二是我大明的,天下苍生。”

一是为大明朝的国祚延续,二是为大明朝的子民安康!

所以,嘉靖帝说海瑞是“无父无君,弃国弃家”,既正确,又不正确,看待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同!

我叫杨角风,换种视角看《大明王朝1566》,你会发现不一样的乐趣,喜欢就关注吧


杨角风发作


嘉靖是一个非常成熟的政治家。对于海瑞不要命的上《治安疏》,嘉靖的第一反应便是“有预谋、有人指使”。其实这也正常,因为在这之前发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嘉靖利用陈洪鞭打了百官。可以说没了严嵩,嘉靖和大明官员的关系是非常紧张的。正好现在又是龙驾乔迁的时候,突然有这么一个官员,跑出来上了这么一道奏疏。这样大逆不道的奏疏居然能直接到他治理。无论是谁,都不会相信这仅仅是海瑞的个人行为。嘉靖由于长期服用丹药,身体状况并不好。更何况他年纪已经大了,时间也不多了,所以他自然担心有人会鼓动裕王逼宫篡位。吕芳就是他和裕王走得太近,使得嘉靖非常不满。海瑞去淳安当知县,是裕王府里面的谭纶举荐的。海瑞在浙江官场上和严党进行厮杀也是有裕王的人背后支持。所以无论是嘉靖,还是其他人,都会默认海瑞是裕王的人。所以说嘉靖担心海瑞上疏是受裕王指使,目的是逼嘉靖退位,从当时的情形来看,是非常合情合理的。这里就不得不佩服海瑞,他的时间把握是相当之好。他掐好时间,在最后的时候把“贺表”封好,交给赵贞吉。这样由于时间紧急,内阁的官员和司礼监的太监来不及拆开检查,这样他的奏疏就能够直接到达嘉靖的手里。特别是嘉靖身边的陈洪趁机煽风点火,更是使得事态更加严重。不过随后无论是赵贞吉、还是徐阶、裕王,能尽力使得嘉靖明白,这完全是海瑞一个人的意思,并不是文武百官逼嘉靖退位。嘉靖冷静下来以后,其实他也弄明白了海瑞上奏疏和他人无关。所以这件事情的关键便是要让嘉靖明白,海瑞不是为了逼宫才上奏疏的,他背后没人!不过,嘉靖也是个要面子的人,哪怕知道自己错了,也不愿意承认。特别是嘉靖亲自审问了海瑞以后,其实他内心是有触动的。他也明白海瑞是个忠臣,所以他特意派和海瑞关系很好的齐大柱去看管海瑞。嘉靖不想杀海瑞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嘉靖当时气急了,他直接把海瑞关起来了。假如他直接杀了海瑞,会背负骂名。以明朝社会的风气,海瑞如果真的死了,恐怕会被天下读书人视为榜样。另外,还有一点就是裕王这些人想保住海瑞。因为裕王觉得像海瑞这样的人,日后是有大用处的。嘉靖皇帝其实也发现了这一点,所以他才会说海瑞是大明朝的利剑,能够在裕王将来改革的时候发挥大的作用。不过嘉靖也没有放过海瑞,他只是不杀海瑞罢了。直接放肯定是不行的,这不是打了他老人家的脸吗?他把海瑞一直关着,等他去世以后,裕王登基了,海瑞就重获自由了。




楊哥sy


嘉靖四十五年春,海瑞上了一道疏,矛头直指大明朝最高统治者嘉靖帝。

几番较量之后,嘉靖帝派出了内阁全部成员,会审海瑞,结果海瑞逮住赵贞吉不放,硬是把他扒了个精光,随后开口:

“赵大人若不回避,卑职将不再回答一字!”

万般无奈之下,徐阶听从高拱的建议,还是向嘉靖帝请旨吧,那么接下来嘉靖帝又该如何对付海瑞呢?

一、

前面我们也分析过,海瑞把嘉靖帝将在了那里,导致皇上无法体面地下台。那么嘉靖帝就需要一个台阶下,但解铃还须系铃人,这个台阶还必须得海瑞给提供。在赵贞吉败下阵来后,愿意替嘉靖帝挡箭的大臣,再无一人,于是,嘉靖帝决定亲自出马,要好好会一会海瑞。石姓太监首先出马,一上来就告诉海瑞,皇上有旨,既可以站着回答,也可以坐着回答,不用跪着:“你是个清官,这是皇上的原话!”这句话是话里有话,因为嘉靖帝搞不明白海瑞到底想干什么,他能想到的第一个原因就是海瑞想要名。要名很容易,皇上直接就可以给你——你是个清官!

第二句话就是:

“皇上说,你想做比干,他却不是纣王。”

皇上说这句话也是很鬼的,你海瑞是清官,这毋庸置疑,但朕也不是昏君啊,对不对?

海瑞仿佛心领神会的样子,回答,我们是大明朝,不是商朝,哪里来的比干和纣王啊。这句话让石姓太监还是很欣慰的,以为海瑞明白了,于是告诉他,等到后面会审的时候,你知道怎么回话吗?

海瑞恢复了原样:

“该回的便回。”

石姓太监有点火了,你海瑞怎么这么耿直,要寻死也没有这么个寻法啊,自己找死也就罢了,还得牵连很多人:

“我今天来,是来救你的!”

二、

这就是嘉靖帝想要的台阶,这个台阶就是:

“只要你在那些人面前认个错,皇上便会放了你,也不会因你再牵连其他人。”

嘉靖帝的目的是维持权威,杀人诛心,最佳效果不是海瑞向皇上认错,而是要他向众臣认错,以儆效尤。也就杜绝了再有人想学他的可能性,这样才能把上谏事件的影响消除到最低。但是单纯地让海瑞认错,谈何容易,但是强扭的瓜不甜啊,但是不管他是甜还是不甜,嘉靖帝这个瓜是扭定了。海瑞认错,皇上是有台阶下了,但是海瑞的台阶怎么下?分两个方面,如果海瑞不认错,那么吕公公、黄公公、齐大柱、朱七、王用汲……等等这些人都得死:“待会儿只要你认一句错,所有的人都救了。”也就是认错的第一个好处,就是能救所有人,那么认错的第二个好处呢?“你请了罪,皇上就不会给你降罪,还会破例将你调到国子监去……”

不仅如此,还会让海瑞通过科举考试,正儿八经中个进士,还能成就一段君臣佳话,毕竟海瑞目前还仅仅是一个举人出身,这个诱惑还是相当大的。嘉靖帝这一套拳打出来,也表明了他对海瑞的态度:承认海瑞是清官,也就等于承认了他不可能被金钱收买,这次上谏也不是为了钱。出仕为官,无外乎几种目的,要么为了钱,中饱私囊,要么为了名,光宗耀祖。海瑞是清官,自然不会为了钱,那么他就是为了名了,既然为了名,那么就给你名。

可是没想到,海瑞还是拒绝了……

三、

海瑞回了几句话:

首先他讲了,自己不想牵连其他人,而且之前也说了,没有受任何人指使,如果皇上非要牵连那些人,我也没办法啊。

其次,我海瑞也不是为名,只是希望皇上能按照圣人的话办,也就是孟子说的“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

最后,海瑞也不怕死,希望皇上多想想天下百姓,而不是我海瑞的个人问题。

这下子石姓太监傻眼了,这就是一个傻子啊,皇上连怎么认错都教给海瑞了,他就是不肯认错啊,没办法,也只能请皇上亲自出马了。

很多人看不懂这一段,黑衣人跟海瑞讲话,海瑞到底有没有识破这个人是皇上?

其实识破了,海瑞虽然是理想主义者,但是他又不傻,来了一群太监,簇拥着个黑衣人,衣服还看不出官衔。整个大明朝里面穿袍子,外面套棉布大衫的只有嘉靖帝,虽然海瑞没见过皇上,但官场上混得久了,不会不清楚皇上的穿着喜好,毕竟宫里的小太监都清楚。再有能随便进出诏狱的,还不穿官服,指定是皇族,裕王这个时候避嫌还来不及呢,哪里敢跟着石姓太监一前一后见海瑞?更重要的是黑衣人进到诏狱是坐着的,是被抬进来的,要知道到这里面来的人,要么走进来,要么躺着被抬进来,这样明目张胆坐着进来,头一个。当然,嘉靖帝的一句话也暴露了他的身份,当海瑞不肯驳斥他的话时,他逼着海瑞说话,海瑞不说,他急了:“好大的学问,有旨意,你必须回驳。”试问哪个官员领了旨意来问话,不先说旨意的,而是赶到兴头上,直接甩出一个旨意?海瑞不傻,自然明白身边的人就是嘉靖帝,所以,他的回话都是装傻卖楞,故意说给嘉靖帝听的。

四、海瑞还是太猛了,一番批判之后,硬是把嘉靖帝的鼻血给喷出来了,临走了嘉靖帝留下一句话:“朕送你八个字:‘无父无君,弃国弃家’!”那么嘉靖帝这句话说的对不对呢?

1、无父,对应的前面海瑞提到的,自己四岁丧父,是母亲抚养长大。嘉靖帝说他无父,一方面指他没有父亲,另一方面也暗指,他没有受到正统的教育,缺乏父亲的管教。但是这样说其实对海瑞是一种打击,虽说他无父,但是海母对海瑞的教育一刻都没有放松。实际上剧情前面有专门的伏笔,就是海母跟海瑞讨论《孝经·谏诤章》的时候,这个之前讲过,不提。

2、无君,嘉靖帝的意思很明确,海瑞的眼中根本没有他这个君父,别的臣子都想方设法挪钱替君父解决住所问题。就海瑞恶心人,上了一份什么《治安疏》,说着“天下人不直陛下久矣”,这就是无君。而且什么“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明显把皇上排到了最后,眼中无君。但实际上海瑞并不这样理解,前面的《孝经·谏诤章》就提到了,君父有过错,作为臣子就得上谏。而海瑞恰恰是做了臣子该做的事,怎么反而成了眼中无君呢?如果非要理解成“无君”,那么君是对于臣而言的,由于“君”不像“君”,这才有了海瑞的貌似进谏,反而成了嘉靖帝眼中的“臣”不像“臣”。

3、弃国,嘉靖帝所谓的弃国,实际上是指海瑞不顾大体,为了自己的私欲,耽误了国家大事。比如在浙江,他跟千户斗,跟郑泌昌、何茂才斗,跟胡宗宪斗,跟赵贞吉斗。胡宗宪顾全大局,没有背叛严党,没有落井下石,急流勇退,这是为国。赵贞吉左右逢源,委曲求全,在不触动国体的前提下,成功解决了浙江贪污案,这叫老成谋国。唯独你海瑞,眼中容不得沙子,不顾全大局,明明抗倭是重中之重,却还是去激怒胡宗宪;明明不到倒严的时候,偏偏要在浙江搅个天翻地覆,一份供词相当为难嘉靖帝;明明可以好好当京官,偏一进京就跑到六必居恶心了一把皇上,这不就是弃国家利益于不顾嘛,就是弃国。但是,嘉靖帝所谓的“国”明显地跟自己划了等号,实际上,嘉靖帝并不是整个国家,也代表不了整个大明朝。而海瑞直指大明朝的弊端,希望皇上能为江山社稷,能为大明百姓,天下苍生做主,能说他是弃国吗?

4、弃家,这两个字最好理解,嘉靖帝提出来为了他的家人,为了他的朋友不受牵连,希望他能主动认错。可是海瑞自己的棺材都准备好了,死不悔改,这完全就是不顾家的表现,毕竟家中还有老母,还有妻子,以及妻子肚子里的孩子。

书中记载:

“据广东巡抚奏报。海瑞的母亲和妻子,是六月二十四到的雷州。准备渡海,回海南琼州老家。可海妻正有身孕,在雷州到了产期,是难产。官府因海瑞是罪臣,按朝廷规制,不能给她派郎中。海妻在驿站三天,胎儿生不下来,母子,都未能保住。”

当然,这也算是嘉靖帝的神预言吧,而且被他言中了,海瑞最后确实落得了弃家的结局。

但是,关于“家”的概念,两者理解也有不同,舍小家顾大家,海瑞之所以在这个时候上谏,完全是受了大兴县赈灾的影响。天下还有那么多的小家等着被拯救,自己义不容辞,当然,这也是他自己想当然。

毕竟海瑞上这道疏,就两个目的:

“我海瑞上这道疏,只为了两条:一是我大明的江山社稷,二是我大明的,天下苍生。”

一是为大明朝的国祚延续,二是为大明朝的子民安康!

所以,嘉靖帝说海瑞是“无父无君,弃国弃家”,既正确,又不正确,看待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同!




帅气之逼人太甚


嘉靖以藩王入继大统,聪明,大礼仪搞快杨廷和,一步步向太祖学习,改革,搞了十年,明为啥坚持那么久?嘉靖,万历都干过改革,但限于时代,无法跳出来,国家越来越差,嘉靖自认为自己没错,海瑞也不认为自己有错,要维护皇权久就只能海瑞错,但海瑞是清官,自身没有瑕疵,内阁那群人哪个内问题?文官要名,不愿意背锅,事情要解决,就只能嘉靖上了,嘉靖后期,南平倭寇,北边也稳定了,不要脸点都可以吹盛世了,海瑞一下就撮破了气球,都对他不爽,不能杀,不能关,不能升!


粟赟


很明显,就是想从理论上打败海瑞,以求心胜,另外对海瑞的影响也有所忌惮,怕旁人节外生枝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