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雍正在死之前回忆当初继位时的诏书,被自己改的一幕,大家认为有没有可能是真的?

爱历史的小蜗牛


《雍正王朝》本身是属于演绎性质多点的艺术片,并非纪录片,我看过很多遍雍正王朝,这一幕觉得是最讽刺不靠谱的。康熙心理清楚,大清王朝当时的情形必须要一个手腕够硬,够自律,能充盈国库的帝王,十四是做不到的,老八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只有雍正做的到,更何况康熙喜欢弘历。

十四阿哥改为四阿哥,相信的人是有多么不经心,传位昭书不是随随便便便可更改,几份放在不同地方,用当时的文字书写,而不是现在简化后的简体字。为何会有这种传说,我个人认为是八爷党或者党政失败的人为了扰乱民心,故意放出的烟雾弹,自古以来,最容易被骗的一直是平民百姓,更何况当时的人大都没什么文化,以讹传讹,形成传声筒效应。


雍正作为清朝皇帝,对康乾盛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皇帝,他是成功的,也是负责任的。


Shirley西兰花


雍正矫诏篡位之说由来已久。究其原因,愚以为有这么几点。一是康熙驾崩的突然性,康熙六十一年,康熙皇帝之前数月还状态甚佳,巡幸游猎,不在话下。当年十一月,康熙突然病重,没几天就驾崩了,事发突然,不得不令人存疑。二是雍正继位的意外性,康熙六十年至六十一年,最得圣心的要数十四阿哥胤禵。胤禵位列大将军王,手握重兵,又得康熙信赖,满朝文武或许皆认定胤禵会是后继之君,但意外就意外在,最后继位的却是冷面王胤禛。三是雍正继位后,一系列新政得罪了大帮士绅,加之雍正的政敌,八爷党等人作怪,雍正矫诏之说也就开始甚嚣尘上了。



那么雍正到底有没有矫诏呢?这个问题也是众说纷纭,而且一直被争论了数百年。有人说雍正矫诏篡位,也有人说雍正是无诏篡位。流传下来的康熙遗诏,一式四份,分别收藏于台湾故宫、辽宁省档案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康熙遗诏证明"十"字改成"于"字纯属无稽之谈,因为在那个年代,於字是这么写的。

而且,遗诏分满、汉、蒙三种文字。并不是你想怎么改就怎么改的。驳斥了矫诏传位说,康熙的遗诏就能完全让人信服吗?并不能。康熙遗诏乃是雍正登基后昭告天下的,并不是康熙的真迹。雍正继位后,是完全有能力命人伪造出一份遗诏的。

没有确切的证据,雍正是否篡位仍是一个谜题,我们只有等待越来越多的实证,才能解开这历史之迷。

雍正王朝中,通过曾静的叙述,一幕幕画面,出现在雍正的脑海中。"弑父,逼母,屠弟"这些故事令雍正心惊肉跳,直冒冷汗。根据这些画面,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说法。


康熙驾崩,完全是因为喝了胤禛进的汤药。之后,雍正与隆科多密谋,矫诏登基继位。因为母亲乌雅氏反对雍正继位,雍正又逼死了自己的母亲。然后就是雍正对兄弟们痛下杀手了。

其实,我们不难发现,如果第一条弒父成立的话。那么第二条逼母及第三条屠弟也是极有可能的。毕竟雍正的兄弟们,除了老十三、老十七外,在雍正朝活的潇洒的并不多。史料记载,老三老八老九皆死于圈禁之中,八爷九爷在雍正四年(1726)就归天了,三阿哥胤祉则于雍正十年死于禁所。老十,老十四一直被圈禁,在乾隆年间才重获自由。雍正对兄弟们不友好是事实,那么雍正有没有弑父篡位逼母呢?

雍正王朝是根据历史改编而成的,也呈现了开放的观点。关于雍正合法继位和矫诏篡位这两种说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认为雍正弑父、逼母的可能性极小。毕竟康熙被称为清圣祖,一生可谓阅人无数,如果康熙对胤禛、隆科多的脾气,心性都不了解,又怎么可能委以重用呢。康熙可能一直在替雍正布局,否则,也就没有隆科多,年羹尧的节节高升了。如果没有雍正的铁腕改革,清朝也不会有康乾盛世,康熙传位雍正,方体现其圣明,反之,康熙如果传位给其他阿哥,大清或许不会有276年之久。


风雪梦不逝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先说结论:据考证众多史料,雍正继位,有他多年努力的必然性,也有封建道德和法律的合理性,篡位或改遗诏,从现在,所掌握的证据看,是立不住脚的,或者说,证据是不充分的。

下面我们来说原因:

▶雍正改遗诏,是低级错误,不可能犯。

关于改诏,普遍说法为:“圣祖皇帝原传十四阿哥胤禵天下,皇上将‘十’字改为‘于’字篡了位”。

但凡了解清代皇子的称呼方式和遗诏起草、发送程序就不可能,被这种说法蒙蔽。那时候书写皇子顺序必须加上“皇”字,如皇四子、皇十四子之类。可见将“皇位传皇十四子”中的“十”改变“于”,只会出现“皇位传皇于四子”的笑话。更何况当时首先写就的遗诏是满文而不是汉文,将满文之“十”字改为“于”字绝不像汉文那么容易。胤禛向来聪明过人,谅其不会干出此等蠢事。

▶说雍正毒死他老子—康熙,而后自立。这个也很扯淡。

关于下毒,大家是这么说的:“康熙老爷子病了,于是胤禛派人送加了毒药的人参汤”,于是老爷子就一命呜呼,来不及立储君,就驾崩了,雍正从而自立为帝。

据有关史料记载,康熙皇帝在世期间,最反对喝人参汤。康熙皇帝此次生病,患的又是重感冒,感冒发烧之际,岂肯以火益火?其次,雍正若真下毒以求自立,当时康熙派他代办祀天大典,他完全没有意料到康熙会突然驾崩呢?直到康熙急诏他,他才慌忙赶到?因此,说下毒太扯了。

隆科多假传圣旨,更靠不住。

还有一种说法:“康熙病重,降旨召胤禵来京,其旨为隆科多所隐,先帝宾天之日,胤禵不到,隆科多传旨遂立当今。”

若康熙真的料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以他的精明,他肯定要把储君之事处理好,因为他很清楚,他的那一堆儿子,都不是省油的灯,而他生病到他去世,足足有8天时间,完全足够他办清楚这件事了,但他没有,又怎么可能下诏召回十四呢?另外,为康熙皇帝起草诏书,按例由内阁撰文,交兵部所管驿站发出。隆科多只是负责宿卫,不是内阁大学士,也不是兵部堂官,无论如何,也不能一手遮天,包办一切。

▶雍正继位,有历史的必然性

康熙第二次废太子以后,胤禛就积极加入储位之争中,但他生性谨慎,毫不张扬,一切都在秘密进行,主要做了2件事:

一、尽一切可能,获得康熙的信任和宠爱,表现在,办差尽心尽力、对待兄弟宽慈仁厚,即使废太子,他也没有落井下石,对争夺储位的几位亲王的劣迹,他从未揭发,经常请老皇帝赏花看戏游园,享受天伦之乐。这一切赢得了康熙的大加赞赏。

二、千方百计壮大队伍,扩张势力。

多年细心经营,谦卑做人,他拉拢了川陕总督年羹尧、湖广提督魏经国、副都统常赉、四川布政使戴铎、河南开归道戴锦、兰州府同知沈廷正、清江理事同知马尔齐哈、内阁中书博尔多、步兵统领隆科多、皇十三子胤祥等等。这个集团人数虽不算多,但活动能量却大得出奇。甚至还将康熙皇帝十分信任的大学士李光地也拉到自己一边。兼以其中一些人如年羹尧、隆科多又身处要津,在当时就已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政治势力。正是在这些艰苦细致工作的基础上,胤禛才在康熙皇帝死后顺利地继位为君,在康熙末年的争储斗争中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最后,影视剧作为艺术,对历史不可能一味尊重,需要留给观众一些想象空间,但作为历史,我们需要尊重客观事实。

我是七分读书,分享历史,趣味读书,欢迎关注,谢谢您。


七分读书



首先确定一下问题是就雍正王朝电视剧来说,那么宋安之来说说这个问题。

题主肯定没有好好看电视剧!雍正临死时是看了老八的信以后产生幻觉,觉得老八来了。

至于改诏书那一幕,是湖南曾静交代谣言内容之时,配合的画面,并非是真的。因为在雍正王朝电视剧中,雍正的继位是无可争议的,第二十集已经给了观众很明确的答案了,那便是雍正根本没有篡位。

说完电视剧,宋安之再来说说真实历史。

历史上雍正是否篡位的确有争议,虽然诏书不能改。但问题是康熙遗诏并非康熙帝亲笔所写,而是康熙驾崩以后,先由隆科多口宣,在三天以后遗诏才正式出来。

遗诏的确不能改,但三天时间,就有很大的操作空间,当然也不能以这个来确定雍正是篡位的,只能说有所争议。

而且康熙晚年对老十四和老四态度其实也有点暧昧。说想传位老十四吧,可老十四这个大将军王自始至终爵位不过贝子,并非是王爵。说想传位老四吧,虽然让老四去祭天什么的,但对老十四也的确很是重用。

关键是康熙其实死的有些突然,不然怎么可能没有留下遗诏或者明确指定继承人呢。

所以雍正是否篡位的确有所争议,不过宋安之说这些并非认为雍正是篡位,只是客观简单的说说这个争议,还请大家理智看待。

以现实来看,雍正登基以后,治理国家还不错,不管是不是篡位,最起码在那个历史时期,他走上了历史舞台,还是没错的。


宋安之


首先现在很多人认为雍正是篡位的主要依据,就是在当时雍正篡通隆科多将遗诏上的“传位十四子”改成“传位于四子”。其实这根本不可能,当然其原因不是什么汉字的十与于是跟满文不一样的什么的。



究其原因在于康熙的遗诏中根本就没有出现过这段话。在现今保存在辽宁省博物馆所收藏的“康熙遗诏”中自始至终都没有出现过什么“传位于四子”这句话,而只有“雍亲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即皇帝位,即遵舆制,持服二十七日,释服布告中外,咸使闻知。”这样的一句康熙要将皇位传给雍正的话。



当然并不是说“康熙遗诏”说要将皇位传于雍亲王皇四子胤禛,雍正的继位就是完全合法的。实际上在当时这份遗诏是在康熙逝世,雍正登基后才颁布天下的,这份遗诏也并不是康熙自己写的,而是雍正叫自己的亲信重新整理拟定的,然后再颁布天下的,所以我们根本就不可能从“康熙遗诏”上看出雍正是篡位的。毕竟这份遗诏都是雍正叫自己的亲信重新撰写的,他怎么可能会在遗诏中流露出任何他是篡位的意思呢?



实际上现在很多史学家怀疑雍正篡位的原因不是因为什么“康熙遗诏”,而是因为其他的一些让人很疑惑的历史记载,就是这些模棱两可的记载才让有些史学家认为雍正的登基并非是名正言顺的。

在《清史稿.本纪八》有这么一段纪载“甲午,上大渐,日加戌,上崩,年六十九。”,从这段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康熙是突然驾崩的,也就是很有可能康熙根本就来不及留下任何的遗诏就去世了。毕竟在这一年康熙还在四处巡视,比如十月“上幸南苑行围”,所以康熙的身体在去世前一直都还是好好的。



也就是如此可能康熙根本就没想到自己会走,又怎么会立遗诏呢?想想看一个前些天还是好端端的人,他会想到为自己立遗嘱吗?哪怕是康熙十二月有些不舒服,我想他也只会认为自己老了得些病很正常,并没有想到自己会死。

而这或许就能解释为什么当年康熙临死前为何只有隆科多一人在旁,而其余的朝中重臣、皇子皇孙都没有在身边。因为康熙压根就没有想到自己会死,他之所以就只传诏隆科多一人前来,其目的就可能只是想了解自己生病的这段时间朝中的动向是如何的。毕竟此时的康熙还在圆明园,而不是在紫禁城中,很多事情他必须得靠亲信密报他才知道,而隆科多就是这个密报的人。



要知道隆科多当时可是步军统领,而且还被康熙赋予了监视被圈禁的废太子爱新觉罗·胤礽和大阿哥爱新觉罗·胤禔,以及京师内的宗室王公和部院重臣动向的责任。所以我们或许可以肯定的是当时康熙召见隆科多并不是为了临终托孤,而只是为了了解他身体不舒服的这段时间,朝中的那些重臣在干什么。



那么既然都没有这种遗诏的产生,雍正又何来的继位呢?而且再加上雍正继位后,又让隆科多封锁京城九门,不让京师的人进也不能出,直至雍正正式登基后才解除禁令。这点似乎也在昭示着雍正登基的合法性。当然不管如何,康熙或许只是来不及口述遗诏,在他的心里或许雍正就是最适合的人选。



毕竟在康熙临死前,雍正可是被康熙挑选出“恭代祀天”的皇子,而在那个时候能被挑选出替代皇帝去祭天的皇子,非储君不可。所以可能那个时候雍正就是康熙心中最适合继承皇位的人选吧!但是不管如何,

雍正是如何继位的,康熙在临死前说了什么?这始终都是一个谜。


澳古说历史


关于雍正继位,其实没什么好说的,篡位说应该都是雍正那帮兄弟编出来的!有一点可以证明雍正是康熙钦定的帝位,那就是康熙晚年,曾派雍亲王也就是后来的雍正代替康熙前去祭天,这是只有皇帝才能干的事情,也早就暗示了皇位继承人!同时这也证明了康熙式教育的失败!康熙教育很像我们今天的教育模式!康熙十分重视对皇子的文化教育,这些皇子们每天都在严格监督下读书学习,日日早起晚睡,假期都很少据说一年只有五天,年年如此,但是却忽视了对他们道德品格的培养,导致教育出来的皇子多数文化足够高道德不怎么样!连起码的孝道都没几个遵守的,麻木不仁,争权夺利,结党营私,没点文化的人还真玩不成这么高级的乱政!为啥后来雍正的兄弟那么惨,就是自找的,大家看看十三爷就知道了,除了十三爷,其他的兄弟基本每天都在帮倒忙,整天造谣雍正篡位,联合王公大臣反对雍正新政,更严重的是还搞出来什么八王议政,想把雍正权利架空!逼得雍正把他们搞死搞臭!你要有这种兄弟,估计会比雍正更狠!支持雍正的十三爷,基本证明了雍正对真正兄弟的态度!雍正继位后,其他王爷需要改字避讳,胤改为允,特批十三爷胤祥不用改,十三爷自己还是用允祥上奏,不越礼,要是换成别的王爷早就翻天了


郭氏三段论


电视剧《雍正王朝》最后一集雍正死前突然产生幻觉,老八显灵了,来找他了,说“我输了,但你也没赢”,然后就出现“十改于”的镜头,也属于幻觉中的。总之,纠缠于是否篡位本身,不如考虑和讨论下老康传位老十四有何够分量的,至少也说得过去的理由。

另外来说在野史中,因为雍正争夺皇和在位期间,有很多人反对他,所以编造出来的。

清朝的遗昭采用的是满文!满文的语法和中文的不一样。所以不存在这个问题!历史博物馆里面复印出来的皇帝的遗诏,那是道光皇帝的,清朝的立太子的皇帝的遗诏是用汉文和满文两种语言写的,你改了汉语的能改的过满文的吗?

雍正继位后,对其处于对立集团的兄弟进行了十分严厉的政治打压。加之其随后所执行的严厉的官吏管理、土地、税赋政策严重影响了官僚集团以及大地主的利益。在这种情况下关于雍正的篡位之说很快就散布开了。

加之在对于这个问题的处理上,雍正始终没有摆正态度,时而听之任之,时而用大张旗鼓,更使事态恶化,从而形成了雍正篡位说风行百年的现象。

至于诏书说,很明显是民间不了解宫廷细节所臆想出来的。






贰胖儿侃电影


康熙驾崩后,皇四子胤禛在九子夺嫡中脱颖而出,继承大统,这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雍正皇帝。但在野史中,却说雍正是篡权夺位,非法继承。即使像《雍正王朝》这样的历史大剧,也间接采纳这种野史说法,那么,康熙的遗照真的被雍正篡改了吗?

据野史记载,在康熙活着的时候,因为皇十四子胤禵战功显赫,富有威望,康熙有意传位于他,在临终最后几天,曾下旨召远在西北的胤禵回京,是雍正的心腹隆科多从中作梗,藏匿圣旨,导致康熙去世前,胤禵不能及时赶回,于是,隆科多便假传圣旨,拥立雍正继位。另一种说法是:康熙在遗照中说传位十四子,被雍正和隆科多在十字加了一横一钩,就变成传位于四子。这两种说法看似合情合理,实则漏洞百出。



首先,康熙下旨有折固定的程序,康熙要召回皇十四子允禵,应先有内阁起草诏书,经康熙御览后,再有兵部传到允禵手中。隆科多既非内阁大臣,又非兵部尚书,根本不可能接触到圣旨,哪来藏匿之说!


篡改遗照更是无稽之谈,康熙的遗照是有满汉两种文字书写而成,至今还保留在故宫博物院。满文中的十字与汉文截然不同,根本无法篡改。即使汉文遗照中也是写着传位皇四子。按照野史所说:应是传位皇于四子,显然遗照中不会犯如此低级的语言错误。

再者,康熙生前虽没有公开传位于哪位皇子,但从他对雍正的情有独钟中就能看出端倪。早在康熙四十八年,雍正就被封为雍亲王,在诸多皇子中地位最高,先后22次参与祭祀活动,次数远在诸皇子之上,康熙曾对大臣说:“皇四子人品贵重,深肖朕,必能志承大统”。还有康熙对雍正的儿子弘历宠爱有加,正说明康熙的爱屋及乌。

之所以会出现这些野史,主要是雍正推行新政,得罪很多读书人,再加上他杀戮功臣,逼死兄弟。造成了一些读书人对他的不满,因此,才故意编造野史诋毁雍正。


洛水清风cuixiaosheng


 清代初期的几桩离奇怪事中,康熙的皇四子胤禛(即雍正)篡改遗诏这一历史疑案,要算被世人议论得最多的不解之谜了。
  
  官方记载历来都称遗诏中所立的就是皇四子胤禛.王先谦的《东华录》说,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凌晨,康熙帝病情突然恶化,传诸皇子入见。寅刻皇三子、皇七子、皇八子、皇九子、皇十子、皇十二子、皇十三子以及步军统领、理藩院尚书隆科多等8人至御榻前,遂传遗诏如下:“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着继朕登基,即皇帝位。”
  
  下达这道诏书时,胤禛并不在场。他赶到康熙所在的畅春园时为巳刻,三次进见康熙问安,这时康熙还能说话,“告以病势日增之故”。直到夜间戌刻,康熙去世,方由隆科多向胤禛宣读遗诏,据说胤禛尚无当皇帝的思想准备。众皇子向他叩首,于是胤禛即皇帝位,改元雍正。
  
  对于这一官方记载历来就有分歧。一种意见认为这基本上是可信的,雍正的即位属合法继承,是根据康熙的临终遗诏登极的;另一种意见则不相信这种官方记载,认为雍正出于“矫诏篡立”,康熙病危,雍正和隆利多控制着当时的局势,假传遗诏,夺得了皇位。
  
  《清朝野史大观》的记载则与官书所载大相径庭。其中《清世宗袭位之异闻》中说,康熙弥留之际,手书遗诏曰:朕十四皇子,即缵承大统。恰好是皇十四子胤禵,“尝统师西征”,胤禛侦知遗诏所在,想将“十”字改为“第”字,乃只身入畅春园,“窃诏改窜”。《大义觉迷录》中保存下来的一些传言,所说胤禛私改遗诏的情节,更是曲折离奇:“圣祖皇帝原传十四阿哥允禵(即胤禵)天下,皇上(指雍正),将‘十’字改为‘于’字。”
  又说到康熙病重时,雍正就让他喝了一碗人参汤,不知何故,“圣祖皇帝就崩了驾,皇上登了位。”雍正还随即召回了允禵囚禁起来,太后要见允禵,雍正不允,太后就撞死在铁柱之上。
  据皇十四子的侄子弘旺的《皇清通志纲要》载,皇十四子,“讳允祯,改讳禵.”民国前期,弥尔田根据皇十四子的改名,认为雍正是这样篡改康熙遗诏的:“改祯为禛,固自易易”(《遁堪文集》卷一)。他指出遗诏是“皇位传十四子胤祯”,经雍正改后为“皇位传位于四子胤禛”。
  那么,雍正有没有改过遗诏?近年来清史专家们曾认真探讨过,但至今仍是一团迷雾。
  
  许多专家认为,康熙想立的就是雍正,雍正改遗诏的说法是难于成立的。因为,据《上谕内阁》等正史记载,康熙遗诏是用满文写的,并用满语宣读的,故将“十”字改为“于”字是行不通的;即使是用的汉字“十”,也无法加一道,成为“于”字,因为那时的“于”字写法是“於”;而且,清朝皇帝的儿子,一定称为皇子,第几个儿子,则称为“皇某子”,这是规矩,违错不得。假若真将“十”字改“于”字,那就是“皇于四子”,语法不通。
   冯尔康先生指出,康熙遗诏是“皇位传十四子胤祯”篡改后为“皇位传于四子胤禛”的说法亦难成立,因为改“祯”字为“禛”字,改“十”字为“于”字说,与只改“十”为“于”说一样,都不符合清朝称皇太子为“皇某子”的规矩。倘若加一个“皇”字,则雍正将“皇位传皇十四子胤祯”改为“皇位传皇于四子胤禛”,语法仍不通(《历史档案》1981年第4期)。所以说,雍正改遗诏是不可能的事。
  
  戴逸先生则认为,康熙朝的《实录》记载康熙传位之事虽详,但那是雍正在位时篡修的,所说自然对雍正有利。而且,现存的档案都是经过雍正篡改或销毁的,没有留下其改遗诏的任何明显证据。若我们完全迷信这些资料,就如同法庭上只听一面之词,难免失之偏颇;但《大义觉迷录》等书的记载又有可能出自雍正的政敌之口,究竟有几分可信?亦值得怀疑。
   不过,戴逸先生认为,民间所传改“十”字为“于”字等虽不可能,但并不排斥雍正的“矫诏篡立”。因为,官书记载的康熙临终立遗诏传位雍正的说法,的确有明显破绽。其一,根本不存在八人同受遗诏之事,在“八人受谕”以后一个时辰,雍正到了畅春园,在10个小时之内三次晋见康熙,这时康熙尚能说话,“告以病势日增之故”,却一字未及遗诏一事,于理不通。
   所谓“八人受谕”是雍正捏造出来的现场,用以证明自己继承的合法性。其二,隆科多的获罪。隆科多是这一历史疑案的关键人物,康熙去世他肯定在场,雍正绞尽脑汁最后将其置之于死地。其三,赵昌被杀,赵昌是康熙晚年的贴身侍卫,常传达康熙的使命,雍正杀他为的是他可能知道雍正“矫诏篡立“的内幕。所以,雍正是有可能改遗诏而登极的。(《简明清史》第二册)有关雍正改遗诏这一历史疑案,至今没有发现任何充分而可信的史料,其真相和细节尚难以得知。

我是趣说古今事,分享古今历史,以史为鉴!欢迎关注,谢谢您的支持!


趣说古今事


这基本可以认为是假的,雍正应该是康熙钦定的皇位继承人,雍正在遗诏上做手脚很难。

直到今天,许多历史爱好者,都觉得雍正皇位来路不正,主要是在康熙驾崩前,只有胤禛在身边,之后康熙都死了;许多人都怀疑是雍正搞死了康熙;随后宣读的遗照说传位于四阿哥胤禛,而许多人却质疑这份遗诏是雍正篡改的,本来传位给十四阿哥,胤禛却把“十”改为了“于”。这是今天雍正皇位来路不正流传很广的说法。

这里不打算证明这种说法究竟起于何时,就说一下:雍正想要达到瞒天过海的难度有多难。

首先:清朝从入关时候开始,就进行了汉化,圣旨(包括遗诏)都使用满汉两种文字书写而成,汉子用的是正楷。就是汉字可以改,满文咋改?

其次:清朝圣旨上写的汉字可是繁体字,并不是今天大陆通用的简体字;汉字简化是近代的事,“于”字的繁体写法是“於”,当时根本没有“于”字的写法,就是改了,这种造假很容易被识破的。

再有一道圣旨是康熙年间的:

前为汉字,后为满文,表述的内容相同。里面用的:“于”字是繁体字“於”,那个时候没有人用“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