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如果晚死,他能够战胜项羽刘邦韩信张良陈平组合的义军吗?

文史观察员大郭


答案是:可以战胜。

首先,假如秦始皇晚死的话,刘邦恐怕只是一个流氓亭长,他没事混吃混喝,调戏一下县里的姑娘是大概率事件,恐怕根本成不了什么起义军的头目。项羽虽然可能会起兵,但成不了太大气候。秦末各地揭竿而起,主要是因为严刑峻法,以及对南方原楚国地区的控制不严,但在秦始皇的统治威慑下,大规模暴动出现的可能性不大。

其次,如果谈能否战胜,我们就从起义暴发之后的角度来看:

第一,项羽刘邦军队之所以能快速形成,与此前的陈涉吴广所领导的兵变有关,正是后者点起了秦末大乱的燎原大火。假如秦始皇还在世的话,凭他的统治力和对战争的熟稔程度,会轻而易举地击败陈涉吴广,从而将这场大乱扼杀在摇篮中。

第二,秦军失败的直接原因,在于作为主将的章邯领导失败。章邯是从内府起家,原本并不是大将。假如秦始皇在世,自然会重用蒙恬、蒙毅等名将,根本没有章邯出头的机会。蒙恬等名将率领秦军,足以击垮尚未成气候的各路义军。

第三,秦军失败的重要原因,是兵力配置问题。这里也澄清一个事实,以往人们常常会问:为何此前横扫天下、并吞六国的大秦虎狼之师,此时竟连项羽刘邦等人的乌合之众都抵挡不住?答案是:项羽刘邦等人最初遇到的根本就不是秦军精锐。

此前各路反秦队伍能急速发展,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秦二世为赵高所蒙蔽,认为在关东作乱的只是一些盗贼。进行平叛的主要是各郡县的地方警备部队,其中虽有小部分秦军,但大多是经过收编的六国部队,战力不足。赵高一开始担心军队平叛有功,会因军功产生一批新贵,冲击自己的地位。但随着秦二世年长,形势已遮掩不住,赵高便将罪名统统推给李斯。李由败亡后,秦二世大惊,这才真正调动秦军精锐之师。在巨鹿之战中,章邯王离率领的应该有一部分秦军精锐,但因为指挥不当,被项羽击败。而后,势头开始扭转。

人们常容易忽视的一点是,其实当年秦军南平百越还派出了五十万大军。这支大军在秦始皇死后,一去不返,直到秦朝覆灭,都未回师中原。假如秦始皇在世,肯定能将这部分军队调回来,很可能左右战局。

当然,如果在刘邦最终羽翼已成的情况下,不仅掌握有大军,还有张良、韩信、陈平等英才相助,这时秦始皇再世恐怕也未必是刘邦的对手。里面韩信卓越的指挥才能,可以起到关键作用。假如没有韩信,刘邦还是会败给秦始皇。这一点,从汉初的白登之围能看出来,如果秦始皇跟匈奴交战,恐怕不会有白登之围出现。




薛易


回答这个问题前,咱们先来看一下秦始皇和刘邦的年龄:秦始皇赢政,生于前259年,卒于前210年,终年49岁。汉高帝刘邦生于公元前256年,卒于公元前195年,终年62岁。也就是说,刘邦只比秦始皇小了三岁,但是却多活了13岁,而刘邦正是抓住了这十多年的机会窗口,建立了大汉。所以金鳞对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如果秦始皇能多活十多年,或者就算早死,但是权利能够平稳过渡到扶苏手里,刘邦和他们的兄弟们也没什么机会!

首先,秦始皇仅用了十三年就消灭六国,统一中原,完成了千古煌煌霸业,他的统一之路太顺利了,之后出现好大喜功沾沾自喜的情况也容易理解,皇帝也是人,内心膨胀不可避免。如果陈胜吴广起义发生在他生前,一个是他有足够的控制力,将这股星星之火给扑灭,第二他会不会自我反思?像汉武帝那样,让久经大战的百姓得到休养生息的机会?极有可能!

其次,如果秦始皇晚死十多年,尤其是死的时候,权利可以正常交接到扶苏手中,秦朝的命运完全可能不是现在这种局面。

当然,扶苏到底是个怎么样的人我们不知道,是不是比胡亥贤明?当然也不一定,但是扶苏就算再差还能差到哪里去?又或者他真的很贤明呢?像汉朝的继任者文景一样,不在对外征伐,而是选择休养生息,那么大秦说不定就稳住了,我们不能排除这种可能性!

再次,如果秦始皇晚死,秦国的有用之才就不会那么早死于内部斗争,比如李斯,蒙氏兄弟等等。大秦之所以能够一路崛起,并最终一统天下,就是靠人才至上的关键国策,但是到了秦末,被赵高和胡亥胡搞了没几年,就出现无人可用的局面,不是天大的悲哀吗?

上面是从秦朝内部的情况说的,下面咱们再看看外部情况:

1.陈胜吴广声势浩大,但是很快被章甘给灭了,说明大秦还是有足够的实力。如果是秦始皇亲自操盘,陈胜吴广这种级别的,更是不在话下。

2.刘邦一干兄弟,金鳞开头就说了,刘邦年龄和秦始皇相仿,如果秦始皇长寿,刘邦空有大志,也没有机会,很有可能一辈子在沛县当他的刘邦亭长,如果表现出色,或许可以当个更大的官,但是拉队伍建立大汉朝这种事就别想了。

3.除了刘邦,当时还有其他可能吗?不得不说楚霸王项羽,项羽勇猛举世无双,但是对于创建一个朝代这种事情,他真的不擅长,没那个能力,也没那个脑子。

4.至于其他人,比如六国贵族,既然天下大乱的时候,没有几个能和刘邦抗衡的,如果天下不乱,就更没有人敢蹦跶了!

综上,我认为秦始皇如果能多活十年,历史绝对不是现在我们看到的这样,可惜的是,历史不容假设!


金鳞戏兰池


趣谈答案:秦始皇如果晚死,根本就不会有项羽,刘邦,韩信,张良,陈平的事情了。

一个巧妙的死亡节点

大家都知道秦始皇是怎样去世的,是因为在一次出巡的时候巡视大江南北,结果寻着寻着就把自己给整死了。

但是很少有人知道,秦始皇死的时候,绝大多数人是不知情的。这样讲会有一些绕口,大家可以细细的品一下。

那么知情的人有几个呢?最开始的时候只有一个人,他就是赵高。

赵高发现了一些契机,什么叫契机呢,就是短时间之内能够让自己飞黄腾达的契机。

赵高知道,如果下一轮皇帝直接让扶苏来当的话,那么天底下再也没有任自己安身立足的位子了,只有选择一个自己能够牢牢掌控的人当皇帝才能够更有利于自己的统治,而那个牢牢掌控的人就是公子胡亥。

于是赵高伪造圣旨,并且直接把旨意传给了扶苏,要求扶苏自杀,紧随其后赵高又要挟李斯,让李斯和自己一起伪造剩下的旨意,安排胡亥当皇帝。

一向强硬的李斯在这件事情上也退缩了,因为他知道如果接受的话,你自己也可以捞到一点好处,双方不谋而合拍板定砖子。

扶苏的死,大势已去

秦始皇死不死都不重要,唯一重要的那个人就是扶苏。

换句话来说,这件事情的最关键节点就是扶苏,如果扶苏活着并且能够顺利当上皇帝的话,李斯等诸大将军完成以及对于秦朝有贡献的人必然会得到重用,与此同时赵高会排挤的远远的。

所以在这场事故当中,最重要的就是一道旨意,而这道旨意让两个人相信了,一个人是胡亥,一个人是扶苏。

那么问题来了,大家都知道秦始皇非常讨厌扶苏对不对?以至于讨厌到了让他去镇守边疆,而不是让他安排在自己身边。

其实秦始皇之所以讨厌扶苏,是因为他和扶苏有一点差距,这个差距叫做政见的差距。

秦始皇认为对待天下的百姓必须使用严厉的刑法,而之所以使用严厉的刑法是从商鞅那边遗传过来的。

而复苏却不这样认为,都认为老百姓也是人,我们需要宽容的厚待他们,并且把他们当做自己真实的子民,而不是当成劳动的工具。

但无论如何,这两个人的做法相差不大,只不过是在当时的情况下一个好一些,一个更好一些罢了。

一切都是命

我们姑且可以认为这一切都是命,都是没有办法变化的,毕竟秦始皇死的时间节点太过于奇特,而公子扶苏竟然把秦始皇那道伪造的圣旨当了真。


紧随其后是大泽乡起义,直陈胜吴广蹦达了出来,给天下带动了不稳定的因素。

再然后项羽也乱蹦跶,更要命的是,刘邦好不容易凑齐了一批人,天降大雨,行程赶不上了只能造反。

折腾来折腾去终究只能说明:秦朝的大势已去,但无论如何秦朝所留下来的思想大一统,的确给后世带来了很多的好处。

欢迎大家关注@趣谈唐宋元明清 ,历史研究者,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每日分享新鲜历史冷知识,解决历史趣问题,爱你们!


趣谈唐宋元明清


秦始皇不死,谁敢起义——陈胜也不敢

陈胜大泽乡起义最大理由不是逾期者斩,而是:

“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简单说,陈胜在没有自立为张楚王之前的旗号就是:

反对胡亥篡位、拥立扶苏即位。

在名义上看,陈胜自立为张楚王之前,陈胜军并没有公开反秦,而是内部争位。陈胜就是利用信息优势来反叛:

“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

扶苏已经被胡亥所杀,但很多人都知道扶苏贤能,没有知道扶苏的死讯。

简单说,陈胜进行大泽乡起义有两个基础:

1、齐楚等地长子当立、少子不当立的思想传统;

2、百姓未知扶苏已死。

至于说因为大雨导致戊渔阳逾期的说法,已经被《睡虎地秦简》中摘录的秦法证实是虚假。

在逻辑上也说不通,既然“失期,法皆斩”,作为小队长的陈胜、吴广担心生死,作为领队的两个将尉必然面临生死威胁,为何不反而是坚持到渔阳呢?这不是送死?

在秦始皇时期,即便有反叛,但也是有限几个人的刺杀 陈胜式的反叛没有存在空间

秦始皇时期有两次反叛:

1、“二十九年,始皇东游。至阳武博狼沙中,为盗所惊。求弗得,乃令天下大索十日。”
2、“三十一年……始皇为微行咸阳,与武士四人俱,夜出逢盗兰池,见窘,武士击杀盗,关中大索二十日。米石千六百。”

秦始皇每次遇见有盗匪,都会进行大规模抓捕,将所有隐藏的不利于治安的因素都消除——抓到的盗匪不是作为工程的劳役,就是被发配边疆。

简单说,秦始皇时期对于治安问题就是实行严打。

陈胜之所以能够起兵反叛,原因就在于秦朝官吏对胡亥即位有怀疑,更有自己拥立对象,即便没有,更多是保持中立态度。

如果秦始皇回到咸阳才死,死前公开指定即位人选,陈胜就没有反叛的理由,也难以得到支持。

即位时的胡亥面临两条选择:

1、把所有对自己皇位有威胁的兄弟都杀死;

2、废除秦始皇的郡县制,将山东地区分封给自己的兄弟——20多个兄弟,分封20多个诸侯,也无力威胁到胡亥的帝位。

坚持法家的胡亥听从了同样是法家的赵高的建议,选择了第一条。如果胡亥选择了第二条分封,胡亥是不会有被推翻的风险的。


每天原创,给你有价值的观点!随手关注,你的支持才是动力!

历史哨声


如果秦始皇晚死,刘邦、韩信、陈平、项羽等义军是无法取胜的。

虽然秦始皇残暴,但是他活的时候秦国内部体制很健全。只要义军敢露头,秦始皇就利用内部的体制调兵谴将,随时都有实力灭掉义军的起义。而且,秦始皇没死,秦国内部也不会乱,更没有赵高什么事,他会集中力量对付义军。那么,义军的胜算几乎没有。况且,以秦始皇的威信,随时都能调动秦国的任何一处兵力为自己所用。

秦始皇没死,以他善于用人的优点,是可以随时能把义军压下去。看他先用王贲攻打楚国,后来发现用错了。于是改用王剪攻楚,最后把楚国灭了。这说明秦始皇善于使用部下,知道用哪个为自己打仗才合适。所以,这点胡亥是没法跟自己相比的。

当时,秦国的国力因为劳财伤民而有所消耗,但是并没有伤到秦国的根基。而且,秦国的名将依旧健在,比如蒙恬、章邯、王离等,这些名将够项羽刘邦等义军喝一壶了。在这里征明一点,项羽之所以打赢王离所带领的二十万秦军,除了项羽很能打,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这二十万秦军有一半以上的兵力是囚犯,再加上赵高在朝中作怪,最后章邯也放弃了与项羽再次交锋。这些名将之所以没能发挥自己的作用,是因为朝中有人作梗,让这些人有后顾之忧,没能更好的发挥自己的实力。如果秦始皇在,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秦始皇没有死,秦国内部也不会出现问题,义军也就没有可乘之机。义军能打到咸阳,很大的原因是秦国内部出现问题,体制被这些小人严重破坏,以致不能团结秦国所有的力量对付义军,义军才有生存的空间。否则,义军是没有立足之地。秦始皇没死,义军就不会有可乘之机,更没可能推翻秦国。

以上就是秦始皇不死,义军不能取胜的原因。





历史的陪伴者


若是秦始皇不死,可以说天下就没有他的对手。刘邦和项羽等人更不会有出头的机会。没有刘邦和项羽,韩信、张良和陈平这些人也就更没有建功立业的可能了。

为何我们会这样说呢?

因为秦始皇统一了六国,对于刘邦和项羽等人来说,他们是见证了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整个过程的。

秦始皇才是真正意义上让他们谈之变色的人。毕竟,仅靠一个国家的力量,就把六个国家给灭了。这个事情是秦始皇干的。

试问天下哪一个集团的力量,能够和秦国相匹敌,能够和秦始皇相匹敌呢?

可以说秦始皇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这样的秦始皇就如同神一般的存在,根本没有任何一个人敢挑战他的权威。

更何况秦始皇手里还有八十万军队,当然了这八十万军队,他分为了两批,给了蒙恬三十万军队,让他去北方修理长城和打匈奴去了。

另外五十万他派去南方去统一岭南去了。

秦始皇拥有这样的虎狼之师,试问谁敢跳出来给秦始皇作对呢。

可以这么说,秦始皇不死,刘邦一直都是大秦的通缉犯,本来他是泗水亭亭长,但是,在他押送犯人到咸阳服劳役的时候,逃跑了几个犯人。

刘邦知道这几个人找不回来,去了咸阳也是死罪。索性他就把所有的犯人给放跑了,他自己也是连家都不敢回了。

这时候的刘邦,只能隐藏在芒砀山,整天像孙猴子一样吃野果子喝露水。这样的刘邦,当然不可能去挑战秦始皇了。

对于刘邦来说,秦始皇不找他的事,他就可以烧高香了。若是秦始皇一直不死,刘邦也会死在芒砀山的。

所以说秦始皇不死,刘邦肯定不会出山,也就不会组合义军来起义了。

说完刘邦,我们再说项羽。

项羽和刘邦的情况也差不多,尽管说他不是逃犯,但是,他的叔叔项梁是大秦的逃犯,原因就是项梁杀了人,他也不敢回家了。

因为项羽都是跟着项梁长大的,所以项梁去那里,项羽也只好跟着去那里了。

当时的项梁,是去了吴中也就是今天的苏州,项梁在那里给人家主持红白喜事。若是秦始皇不死,项梁和项羽都不可能有机会起义。

事实上在吴中的时候,项梁和项羽都见过秦始皇,项羽见了秦始皇的时候,还说了一句彼可取而代之。

这一句话一出口,项梁吓的赶紧捂住了项羽的嘴,并且呵斥他,你是想要被灭族吗?

可见,他们对秦始皇的害怕是深入骨髓的。

所以,这种情况下,他们肯定是不敢去挑战秦始皇的。我们都知道后来项羽和刘邦之所以有机会起义,就是因为秦始皇死了。

到了秦末,秦二世无能导致了天下大乱,还是陈胜第一个起义的。陈胜起义之后,刘邦和项羽觉得秦朝已经不行了,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才敢起义的。

但是,要知道他们起义的前提是没有秦始皇了。可以说即使没有了秦始皇,刘邦和项羽也不敢起义,他们之所以最后能推翻大秦,靠的是陈胜。陈胜才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们是在看到陈胜起义过的日子不错,大秦又无力镇压的情况下才敢起义的。

韩信、张良、陈胜等人也是如此,他们一直都是追随项羽和刘邦的。所以,若是没有项羽和刘邦,也就没有他们的什么事了。

所以说,若是秦始皇不死,任何一个人都不敢来挑战秦始皇,依照秦始皇的能力,可以分分钟把他们给灭掉。


汉史趣闻


秦二世在位,关东乱起,秦国亡了,但也不能全怪胡亥。

国家的稳定来自于“制度”,制度一旦建立起来,随着政权的动转,就形成了一个势,就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滚滚车轮,向前碾压而去,任何阻挡者,都将被被碾压得粉碎。

所以孙武在《孙子兵法》中讲道:“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五事即道、天、地、将、法。这里的“道”,讲的就是政治制度问题。

秦始皇在世的时候,向北拓边,收复云中,屯田于河南;向南征伐,开三郡,但是在关东地区,却没有以重兵云集来威压地方,这就告诉我们一个答案——关东问题,始终是一个政治问题。

秦国要做的就是,将郡县制向关东全面推行,然后稳定地方势力来渡过这一个危险期。然而要稳住关东,不是简单的派几路大军,时时驻守在关东的,而要解决庶民的吃饭问题、国民是否接受大一统理念、治理当地治安环境等等。。。

也就是说,关东问题不是军事问题了。秦始皇不死,天下就没有人敢反,他死了之后,天下才大乱,太史公的《史记》已经交代得很清楚了。

见于《秦始皇本纪》:始皇既殁,胡亥极愚,郦山未毕,复作阿房,以遂前策。云“凡所为贵有天下者,肆意极欲,大臣至欲罢先君所为”。诛斯、去疾,任用赵高。

秦始皇死了之后,二世继位。李斯杀扶苏、蒙恬,赵高杀李斯、冯去疾。秦国内部的相互斯杀,导致了秦国的制度从内部开始崩溃,这才导致了秦国的灭亡。


(秦二世与赵高)

历史证明,制度一旦崩坏,国家必亡。

孔夫子常叹息“礼乐崩坏”,讲的就是周朝的制度崩坏,即“周礼”的“礼乐制度”;东汉末年的“十常侍”与“大将军何进”的同归于尽,也使得汉朝内部制度崩坏,因此而亡;隋唐时期的中原瓦岗军,也是李密和翟让的厮杀,导致了瓦岗军失去了前途;太平天国的杨秀清和洪秀全的相互厮杀,也导致了太平天国从此江河日下。。。

例子不用太多,所以说,我们从制度入手便可知,秦朝内部制度不坏,秦国就不会亡。

如果秦始皇还活着,秦朝的制度肯定也不会崩坏。至于像刘邦、项羽这些人,在历史上虽然也是名声显赫,但匪寇就是匪寇,要跟一个制度稳建的方圆万里的国家掰手腕,我只能说,他们的下场不要太好看。

歪眼小史工作室

文——千古


刚日读史


要是秦始皇皇没死的话,根本就不会有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也不会有后续的刘邦项羽起义。如果秦始皇不死,以安稳的全国之力,刘邦只是一亭长,地位不平等,那这种不公平的交锋,刘邦自然不是对手,但是要给刘邦成长的机会,俩人各自半分天下,那我相信刘邦完爆秦始皇,刘邦手下的兵仙韩信,谋圣张良,阴谋家陈平,在历史上皆是最顶尖的人才,论识人用人,刘邦也完爆秦始皇,看看刘邦交代的后事,让大汉有四百年国运,而秦始皇在后期基本成了只想长生的庸君,让秦朝二世而亡。更何况秦始皇是靠吃祖宗老本,才统一天下,刘邦凭一介布衣,白手起家,谁胜谁强,一目了然。果秦始皇没有突然死亡,那么就不会有赵高、李斯、胡亥三人的沙丘政变。秦二世就会是扶苏而不是胡亥。

秦始皇在最后一次巡游中,到达江东越地去暗查楚国项氏贵族后裔,要把楚国残存的贵族势力一网打尽。不可能会有项羽横空出世。而刘邦在扶苏南下楚地暗查土地兼并现象时,已和扶苏结交,扶苏认为刘邦是一人才,如果扶苏当上秦二世,刘邦就会被其发现,会任用为能干官员,也不会起义反秦。再则如果扶苏上位,会和蒙括一起,则会实行宽政和仁政,休养生息,纠正秦始皇的急功近利国策。不存在胡亥和赵高的荒唐治国,也不会发生陈胜吴广之大泽乡农民起义,六国复僻势力也不会趁虚而起,也不存在项羽、刘邦的打天下,秦也就不会二世而亡。


小七同学生活记



陈胜、吴广、刘邦、项梁(项羽叔叔)这些人这些人之所以反秦,并不是因为秦始皇死了才反秦,而是因为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没有及时改变政策,造成如汉初晁错所说的“所侵者富人吏家也。”的情况,直接导致原本是秦朝统治基础的官僚集团纷纷反秦。

秦朝不是被农民起义灭亡的饿,秦朝灭亡是因为官员造反。

而官员造反的原因是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不但持续压榨平民百姓,甚至为了“开疆拓土”,把压榨的魔掌伸向了官吏,官吏和平民百姓不同,他们拥有广泛社会资源,所以当他们决定推翻秦朝时,别说秦始皇活着,就是王剪、白起复生,秦朝也没办法与天下官吏为敌。

是的,陈胜、吴广、刘邦、项梁这些人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平民”,而是秦帝国低级的军功贵族。


根据严苛的秦朝军制,只要能担任“屯长”职务的,就肯定是“不更”以及“不更”以上军功爵获得者。而什么叫“不更”?就是不再服更戍之役的意思。

陈胜、吴广好不容易在秦帝国奋斗成为低级军吏,还获得了不用服更戍之役的待遇;结果秦朝在南北两方面“开疆拓土”,面临人手不足,戍边的更卒没法正常更替情况,不得已只能催发贱民和罪人去戍边,这就是“谪戍”,而且也不能让这些罪人和贱民自己去戍边,得给他们派管理人员啊。

而根据出土的秦简,秦朝一个县大概有140名县吏,而这140名县吏里,居然有超过一半的县吏不是在出差,就是在出差的路上,每个县都面临人手不足的情况。

在这种情况下,即使陈胜与吴广是“不更”,也得去给这群贱民和罪人当“军官”去。

刘邦同样如此,刘邦的“亭长”在秦朝是“亭校长”,可不是乡下派出所所长,而是县警察局局长兼人武部部长、驻县武警部队支队长,是一百二十石的县吏,级别比萧何还高。


项梁虽然没有职务,但是项梁的好友殷通是秦帝国吴郡太守,结果秦朝严苛的法律使得殷通、任嚣这样的郡守级别的高级官员都受不了要反秦了。

秦帝国的灭亡本质是秦帝国在统一六国后不但没有从“战时体制”转向“和平体制”,反而为了“开疆拓土”一直维持“战时体制”,当贫困的老百姓榨不出油的情况出现后,秦帝国居然将手伸向了自己的统治基础:官吏,秦帝国不但要把老百姓丢进火炉,还要把官吏以及他们的家族也扔进火炉,可官吏毕竟和老百姓不一样,官吏都是地方豪杰和大族子弟,社会资源广泛,面对秦帝国的“大手”,官吏作为一个群体当然不愿意坐以待毙,所以秦帝国低级军官,拥有“不更”爵位的陈胜与吴广带着他们的乡党率先在大泽乡举起了叛秦大旗。


所以从这个角度说,即使秦始皇在陈胜吴广刘邦项羽造反时还活着,只要他想要战胜这些反叛者,那么秦始皇也必须修改秦帝国的政策,而只要秦始皇修改自己政策,那么也就等于他输了。


兰台


如果秦始皇不是死的如此突然。那么赵高也不能有机会篡改遗照,那么公子扶苏就可能继位。

公子扶苏继位了,那么天下的局势就有可能好转,因为据说公子扶苏是反对秦始皇暴政的,他若登基必定会实行仁政,那么陈胜吴广也就不会起义,他们是支持公子扶苏的那帮人,起义之初也是因为胡亥篡权不合民意。

至于刘邦,韩信等人的合军就有可能不会出现,历史是很有意思的,好多事情当时看似不大,就如秦始皇沙丘之变,突然驾崩,但是他却成为历史局势的一大拐点。

时势造英雄,刘邦项羽等人就是在这种历史拐点处诞生的英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