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能够统一天下,哪位秦王功劳最大?

歌星王司徒


秦孝公嬴渠梁居功至首!

首先,吹一波,秦孝公强大的简历。

公元前362年,继承皇位。

公元前359年,变法强秦。

公元前354年,收复河西。

1.基本国情

秦国地广人稀,物产匮乏,人力不逮。挑担接班时,秦国已经失去霸主地位,摆在面前的虽不算是烂摊子,但也绝非一副好牌。

看你怎么玩儿了?

2.人格魅力

A.格局高远,他深知周运气短,礼崩乐坏,诸侯争霸,各顾各家。

B.慧眼识人,人才是第一生产力,不遗余力招贤纳士,发布各种“人才计划”,来秦士子,报销车费、食宿,一旦录用更有五险一金。士子把秦国城门都挤破了,其中就有商鞅。只是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这点儿秦公比魏老大强太多。

C.只要心够决。商鞅变法强秦,方案是不错,鼓励农耕,鼓励商贾,严明法纪。再好的厨子也不能满足所有口味,顽固派给了极大阻力,大多是朝廷肱骨,皇亲国戚,甚至是骨肉至亲,秦孝公谥号孝公,他能不听老妈的,不听长辈的?但是为了施行新法,干就完了!开除一批大臣,割掉弟弟鼻子,气病老娘凤体。但新法效果,超出预期的好!老百姓腰包鼓了,国家也富了,战力提升了!

D.玩的是智慧,用的是手段。魏王无名阀赵让秦孝公嗅到了机会,命令商鞅收复河西600里,并允诺赏封地赐商君名讳。要想马儿跑,首先得喂饱!

3.国家愿景

王霸天下,一统中原是终极愿景。群雄并起之时,我得默默积蓄力量,步步为营,先期规划一个四塞之国,占据天险,将来我打你们容易,你们打我难!

4.未来坦途

总有百年之时,那时驷儿登基,商君功高盖主,弗能驾驭;甘龙一党抵制新法,法或不能行,我得给儿子把道路铲平,嗯,我走之后,你们跟我一起走。





江山史话


先来分析问题。

秦国能统一天下,哪位秦王功劳最大?

范围:这个人是秦国人。

身份:他是秦王,或当过秦王。

那么,人选和主要成就分别有:

1.秦惠文王。主要成绩:北扫义渠,西平巴蜀,东出函谷,南下商於。为秦统一中国打下坚实基础。后改“公”称“王”,为秦国第一王。

2.秦武王。这个没啥好说的,跟人比赛举鼎,双目出血,胫骨折断而死。

3.秦昭襄王。主要成绩:实施远交近攻,长平之战大胜赵国。文有范雎,武有白起。为秦统一战争奠定胜利基础。

4.秦孝文王。主要成绩:在位时间太短太短,没法有什么成绩。可能最大的成绩就是生了嬴政他爸。

5.秦庄襄王。主要成绩:在位三年,最大的成绩就是生了嬴政,并且在赵国为质子,秦赵相安。

6.秦王政。主要成绩:对内统一六国,创皇帝制度,始称皇帝。实施三公六卿,废分封制,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对外北击匈奴,南征百越,修长城,把中国推向大统一时代。

答案已经很明显。

秦统一天下,当然秦始皇功劳最大。前面几位铺垫的功劳不能说不算,但统一中国的功劳,还是会记在秦始皇头上。


赵书尘


说起秦国统一天下,自然而然的就想到了秦始皇嬴政,毕竟他是我国第一个称皇帝的君主,也是奠定了中国两千余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被赞誉为“千古一帝”的君主。但其实秦国能够一统天下,是和历代君主的努力密不可分的,后世将这些有为统一天下做出贡献的君主称为“奋六世之余烈”,即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六代国君。那么秦国能够统一天下,哪位秦王的功劳最大,秦始皇又能排到第几呢?

秦孝公嬴渠梁颁布《求贤令》引来商鞅的投奔

秦孝公,嬴姓赵氏,《史记索隐》的记载名是渠梁,他是秦献公的儿子,是战国时期秦国的国君。

秦孝公嬴渠梁

秦献公二十三年(公元前362年),秦献公去世后,年仅二十一岁的秦孝公即位。当时秦国经历了字秦历共公之后几代君位动荡,国力大魏削弱。秦献公当时继位后,割地,与魏国讲和,安定边境,迁都栎阳休养生息,且数次东征想要收复河西失地,但愿望还没实现就去世了。

秦孝公颁布《求贤令》

秦孝公继位是与齐威王、楚宣王、魏惠王、燕文公、韩昭侯、赵成侯并立。他继位后以恢复秦穆公时期的霸业为己任,广施恩德,救济孤寡,招募战士,明确论功行赏的法令,并在国内颁布了著名的求贤令,命国人大臣献出富国强兵的策略。

卫国人商鞅在公叔痤死后,听到秦孝公的求贤令,便携带李悝的《法经》投奔秦国,通过秦孝公的宠臣景监见到秦孝公。

秦孝公在秦国国内实施《商鞅变法》

商鞅见到秦孝公后,经过帝道、王道之术和霸道之术说秦孝公,并未得到重用,最后以富国强兵之策,深得秦孝公之心。

商鞅

后来在商鞅的劝说下,秦孝公决定在秦国国内进行变法,但遭到守旧派反对,争论结束后,秦孝公于前359年命商鞅在秦国国内颁布《垦草令》,作为全面变法的序幕。

在《垦草令》实施成功后,在前356年实行了第一次变法,内容包括了命令军法、奖励军功、建立二十等军功爵制等,这便是我们熟悉的《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

后来,经历了商鞅两次变法后,秦国国力变强,具备了收复河西地区的能力,秦孝公于前350年与魏惠王会盟修好,缓和了两国紧张的关系。但在秦孝公二十一年(公元前341年),魏国遭受齐国重创,主将厮杀,太子被俘,

秦孝公听从商鞅的建议,联合齐、赵两国攻打魏国,后在公子卬赴会见商鞅时,被商鞅埋伏的甲士俘虏,商鞅趁机攻击魏军,致使魏军大败,魏惠王被迫割让河西部分土地求和。

秦孝公二十四年(公元前338年),秦再次攻魏,在岸门击败魏军,并将其主将魏错俘虏,同年,秦国联合大荔戎包围了魏国的颌阳。

商鞅被诬陷,尸身被车裂

同年,秦孝公病危,他想要传位给商鞅,商鞅拒不接受(《战国策》记载)。秦孝公去世后,其子秦惠文王继位,商鞅因被公子虔诬陷谋反,战败死于彤地,尸身被带回咸阳后,车裂示众。

秦始皇统一六国,开创帝制

秦始皇十三岁市即位,二十二岁举行了国君加冕仪式后,开始“亲理朝政”,后来除掉了吕不韦、嫪毒等人。秦始皇掌权后,重用了李斯、尉缭等人,积极推行统一战略。

秦始皇嬴政

秦国从公元前230年起,至灭齐时止,耗时十年陆续兼并了六国,于公元前219年开始“秦攻百越之战”平定了南方百越,完成了统一大业,结束王侯专政的王国时代,进入君主的帝国时代。

秦始皇灭六国后,以王号不足以显其业,开始称为皇帝,继续执行秦孝公变法以来商鞅的法家政策,加强君主专制,削弱旧贵族势力,提拔由军功而上升起来的贵族。

秦始皇在三十九岁时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大业,建立了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央集权的强大国家——秦朝,并奠定了中国本土的疆域。

秦始皇自称始皇帝

请始皇认为自己的功劳胜过之前的三皇五帝,便采用了其中的“皇帝”称号,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皇帝”称号的国君,所以自称“始皇帝”。

如果没有秦孝公实行商鞅的改革,秦国不可能这么快的富强起来,秦惠文王、秦武王和秦昭襄王这三代国君开疆扩土,哪来的强大军事力量支撑。


综上所述,我认为秦国最终能灭掉六国,统一天下,这一切都要归功于秦孝公时期的改革,所以秦孝公的功劳最大,而秦始皇仅能排在第二位。

以上仅为个人观点,如有不同见解,请勿喷!


史于嫣然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李白这首以动荡开合的气势、惊心动魄的艺术效果,将秦王一统天下的霸气展现的淋漓尽致。一般而言,我们总是将秦国统一天下看成是秦始皇嬴政的功劳,而往往忽视了历代秦君的“奋六世余烈”。

那么,从秦献公开始,在秦国统一天下的进程中,历代秦王的功绩如何?谁又是最不可或缺的呢?

1、秦献公

秦献公(前424年-前362年),秦献公早年流亡魏国,回国继位后在秦国国内进行改革,其中包括废止人殉、迁都、扩大商业活动、编制户籍和推广县制,并且数次发动收复老秦故土河西失地(今山西、陕西两省间黄河南段以西地区)的战争,与强大的魏国展开了多次激烈交锋。秦献公为了阻止秦国继续沉沦,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为秦孝公时期的商鞅变法奠定基础,是大秦再度崛起的奠基人!

2、秦孝公

秦孝公(前381年-前338年),秦孝公是秦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国君之一。他最让人称道的是任用商鞅进行变法,选择对商鞅毫无保留的信任。从此,秦国开始了长达20年的变法之路,一举由弱小的西垂蛮夷变为东方诸国口中的虎狼之国。贾谊如是写道: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秦国开始了席卷天下的步伐。

3、秦惠文王

秦惠文王(公元前356—公元前311年),公元前325年改“公”称“王”,成为秦国第一王。秦惠文王在位期间,秦国国力处于不断的上升时期。他北扫义渠,西平巴蜀,东出函谷,南下商於,大大扩展了秦国版图,为后来秦国统一天下打下坚实基础。秦惠文王不拘一格任用贤能,公孙衍、张仪、司马错等魏国人都成为秦国历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惠文王的用人之能,让逐渐崛起的秦国,变得更加强大。至此,已经成为东方六国的心腹之患。

4、秦武王

秦武王(公元前329年-公元前307年),秦武王在位仅短短三年,就因举鼎绝膑而死,实在令人唏嘘。秦武王虽重武好战,却也算得上是一位有能力的君王。在位的短短三年间,他平蜀乱,设丞相,拔宜阳,置三川,更修田律,修改封疆,疏通河道,筑堤修桥。如若没有早亡,应当也能成就一代霸业。

5、秦昭襄王

秦昭襄王(前325年-前251年),秦昭王嬴稷是秦国在位时间最长的国君,十九岁即位,在位长达57年,文有范睢,武用白起,皆是当世人杰。秦昭襄王在位的这半个多世纪里,是秦国与东方六国最重要的决胜时代。而昭襄王在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军事上都建立了卓越的成绩,尤其是军事上,甚至不逊色于后来的始皇帝。战赵国于长平,一举歼灭赵国四十多万人,震慑诸侯。而公元前256年灭亡西周国,表明了秦国一统天下的决心,东方六国的末日真正开始了。

6、秦庄襄王(注:秦孝文王在位仅三天,不表)

秦庄襄王(公元前281年~公元前247年),庄襄王便是嬴子楚,吕不韦奇货可居的那位。庄襄王在位也仅仅三年,期间功绩并不是十分突出,相反,在位期间,秦军被信陵君率领的五国联军击败,联军直至函谷关前,秦国闭关不出。这可算是秦国变法以来少有的败仗。不过,他的儿子,叫做嬴政!

7、秦始皇

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十三岁继承秦王位,用了二十年横扫六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华夏大一统的铁腕政治人物,建立起历史上首个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称为始皇帝。

秦始皇不仅结束了华夏大地上数百年的战乱,而且废除分封,行郡县,书同文,车同轨,北击匈奴,南征百越,把中国推向了大一统的时代,对中国以及世界历史都产生了及其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余年的政治基本格局。

秦始皇被被明代思想家李贽誉为“千古一帝”。


瀚海无波9


秦统一天下,是历代秦王前赴后继,任用贤能,精心治理的结果。在中国古代所有王朝建立的过程中,唯有秦自建立之日起,他们的君王个个贤能,无一庸者,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直到统一六国后,二世无能,才导致秦帝国大厦一夜倾覆。

秦统一大业中,如果说功劳最大,当数四位。公元前768年,秦襄公护送周平王东迁,被封为诸侯,秦从此才有了诸侯名分。秦穆公任用百里奚,征伐周边戎狄,扩大疆域,秦因此成为春秋一霸。秦昭王任用范雎、白起,远交近攻,打击了各诸侯的锐气,让秦国势不可挡,为统一铺平了道路。公元前230年至221年,秦王嬴政,凭借先祖开创的基业,任用贤能王翦等,一鼓作气,扫平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大一统的国家。

当然,秦统一离不开历代每一个秦王的贡献,还包括秦献公,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等。比如,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建立一套全新的中央集权专制制度,公元前350年秦孝公将都城从栎阳迁至咸阳,为秦国成为战国时期最强大的国家打下坚实的基础。




秦岭深山隐士


秦统一天下,要说那位秦王功劳最大,还真不好说。因为各有各的功勣,不太好分派。

但要细分,还是秦昭王与秦宣太后的功劳要大一些。

先前,秦孝公重用商鞅。取巴蜀,使国力加强。虽后来杀了商鞅,但执行商鞅的变法路线没变。

秦宣太后与秦昭王改打魏国,首先正统了秦国,稳固了江山。给之后来的秦始皇,打下良好的政治基础和经济基础,使其才能有实力去统一六国。

秦昭王勤政,重农业与民生,使民感恩带德。并延续改革,使当时的秦国粮丰民富,国力大增。训练军队,使军力达百万以上,且武器精良。

这一切,与秦宣太后的帮助是密不可分的。执政三十载,先解决了困扰秦国后方的游牧民族的后顾之忧。为秦始皇扫清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所以说,秦昭王对秦始皇的大一统,应起到的功劳重大。


眸子8552


秦国能够统一天下,功劳最大的,有不少,因为秦国是从一个“赶马车”的,一路筚路蓝缕,开发秦地,到最后大军横扫六国,最终嬴政称始皇,这中间经历了600多年的时间,只要有一个统治者没有守住,那最后可能就不是秦统一全国了。

说道功劳第一个想到的肯定是商鞅变法,可是,别忘了在这之前,秦国实力也不弱了,所以才能招到人才,所以,要说功劳,肯定是秦国前期的开创者--秦庄公,因为他们兄弟几个打败了西戎,秦国才有了立足之地,要是没有这个,后期的一切都是扯淡。一个国家没有封地,怎么发展?

然后一直到了秦襄公时期,这个时候,秦朝才算有点底气,秦襄公也做了一件大事,就是率兵营救周朝,并且护送周平王,这件事让秦国彻底的位列诸侯之列,封地扩大,秦国才建立起来,可能有人觉得这个真没多大作用,可是有一点,当时处于的是春秋时期,虽说礼乐崩坏,可是如果你的地位低下的话,你的话语权就低,不能跟别的诸侯对话,也招不到什么人才,这个时候秦国才算是彻底立了起来,随后几位帝王相继扩张领土,但秦穆公之后碰到了瓶颈期。

或许有人觉得,这个是秦朝的国军昏庸,但是,个人觉得不是这样的,这个时候的秦国国军基本还保持着向上的趋势,只是,逢战必败,各国压力蜂拥而至,但是秦国都扛过去了。这个时候体现最明显的两点:秦国需要人才,秦国军队需要改变。因为没有人才,秦国国君老被骗,因为军队打仗没有章法,一拥而上,所以最后总挨揍。

然后百年的时间没有白等,等来了秦孝公,等来了招贤令,然后招到了商鞅,然后开始变法,关于制度的改革就不说了,主要说一下有关军事的改革奖励军功,实行军功爵制,编制什伍组织;第二个是改变了秦国军队过去作战一拥而上的局面;这两个大大提高了秦国的军事实力,并且在此期间占据了富饶的土地。

接下来的就不用说了,秦国国力强盛,后期又有两个积极进取的国君,人才也逐步增加,各种外交政策和军事策略齐出,不断的削弱各个诸侯的国力,最终在嬴政的手里横扫六国,统一了全国。

所以,如果说非要分出谁的功劳大,真没办法区分,就如牛顿所说“我只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因为前期的积累给了他们实施自己想法的条件。


许愿的泥菩


贾谊的《过秦论》有言道:"奋六世之余烈"。说的是:始皇帝,在继承前人光辉业绩的基础上,完成了一统六国的大业。

这里的六世,尤其是始皇之前的前六位。

一世:秦孝公。

大胆启用商鞅,进行体制改革;

二世:秦惠文王。

在孝公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和完善改革成果。果断称王。重用张仪,连横抗纵;

三世:秦武王。

任用甘茂,进军韩国,打通东进之路;

四世:秦昭襄王。

重用魏冉,白起等,建功立业,开疆阔土;

五世:秦孝文王。

继位时短,无功无过;

六世:秦庄襄王。

重用不韦,夺地东郡,攻伐赵燕。

到始皇帝,东出函谷,十年时光,统一六国。

这一系列的动作,决定了第一个统一王朝的诞生。

这个过程中可以看出,七位国君没有一位犯过大错,都有使命感,完成自己的历史重任。

如果真要排座次,非一世孝公与始皇并第一。其,一者奠定了秦王朝发奋图强的基调;一者完成了秦王朝统一大业的收官。


历史圈里的小白


秦国统一天下期间,哪些将军的功劳最大呢?秦国在消灭其他势力的时候,出现了很多的优秀的将军,这些将军帮助秦国击败敌人、消灭敌人,最终帮助秦国完成了大业,那么在这些武将中,那些人的功劳最大呢?

首先第一位就是司马错,对于秦国而言,能变强是因为变法,而能完成大业是因为打下了蜀地,占领这片地方,秦国修建了都江堰,这样秦国就同时拥有两大粮仓,在跟其他势力作战的时候,就会有充足的粮食,而且还能获足够的士兵。

秦国占领蜀地,要完全感谢司马错,当时有位名士建议先进攻韩国,但是司马错认为,如果这么打的话,所有势力会联合起来,攻打秦国,而蜀地跟其他人没有联系,打蜀地的话,没有人会去帮忙。秦王听了他的建议,让他出兵占领了蜀地,秦国实力大涨,而且蜀地的几次叛乱,也都是司马错平定的。之后,司马错又带兵进攻其他诸侯,也取得了很大的胜利,但是跟占据蜀地相比,这些功劳就不算什么了。

第二位,就是白起。他最大的功绩就是帮助秦国击垮了其他的势力,让其他诸侯再也没有反抗的能力。先是斩杀韩魏30万人,接着攻打楚国,占领了楚国一半的土地,最后跟赵国进行战斗,杀了几十万赵人,赵国的男人几乎死绝了。

白起就是做了一件事情:杀人,他杀了有1百多万人,所有的诸侯都被打怕了,而且再也没有实力去阻止秦国了,不过,白起最后被秦王杀了,另外还有一点,秦王高估了自己的势力,在打完大战以后,他选择进攻赵都,被众人一起击溃,虽然这次败了,但是在白起已经帮着秦国打垮了其他人,他们也没有威胁到秦国的实力了,不过这次战败之后,秦国花了很多年才恢复过来,一直等到始皇帝,才完成大业。

最后一位就是王翦,前面两个人,一个让秦国变强,一个打垮了其他人,到了他这里,他需要完成最后的任务,将所有势力灭掉。在始皇帝稳定秦国以后,开始走出最后一步,王翦先消灭了赵国,在灭赵的时候秦国遇到了李牧,他的水平非常的高,王翦面对他,都不能很快的取胜,于是秦国离间赵王,让赵王杀了李牧,王翦轻松消灭赵国。

接着他又攻下燕都,当进攻楚地的时候,王翦认为需要动用秦国全部的力量,而李信则认为只需要一点人就可以了,秦王先让李信攻打楚地,结果大败,最后又请出王翦,给他全部的力量去攻打楚地,消灭楚地以后,王翦选择不再领兵,无论秦王怎么劝说,他都不去打仗了,因为他知道自己不能再立功了,正因为这样,王翦活到了最后。

秦国统一天下期间,哪些将军的功劳最大呢?这三位,可是说是秦国最重要的将领,从变强,到打垮敌人,再到消灭敌人,每个都完成了自己的责任。








傅爱灯具


毋庸置疑是秦孝公嬴渠梁,在六国分秦之生死存亡关头,散尽钱财,派说客贿赂公子申,做了很多努力终于使弱秦苟延残喘下来,之后孝公发布古今第一求贤令觅得大贤卫鞅,一起推行变法,修养生息,迁都咸阳,使弱秦逐步成为强秦,商鞅死后其余五位君主只是遵循孝公时期的法规制度使秦更加强大最终灭掉六国,孝公之贡献比始皇更甚,始皇只是摘果子而已,孝公则是种树之人。顺便说一句,我是商鞅封地商县之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