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刽子手最后大部分的结局?

笑口常開1031


在许多影视作品的行刑场上我们都会看到一个刽子手将大刀举起,并朝大刀口吐白酒,只听行刑官一声“斩立决”,大刀随即砍下,犯人人头落地,场面极其血腥。一般人根本无法直视,但刽子手们却要常年与死神相伴,那么他们的结局又是怎样的呢?

在了解他们结局前先看看他们的入行要求,只有对此有所知晓才能更好地理解他们的结局。

刽子手这个行当具有一定要求,首先胆子必须特别大,毕竟这个职业的任务就是杀人。如若性情内敛,做事畏畏缩缩,那他站在行刑台上岂不吓破了胆。其次必须身强力壮,想象一下当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手拿大砍刀的磨样,必定东倒西歪。再者刽子手也算一门手艺活,没个十年八年的砍瓜训练根本无法担任。一个合格的刽子手在处决犯人的时候应该干净利落、毫不眨眼,所以心理素质还必须过关。若不过关,便会自己吓自己,最终呜呼一命。

结局一:孤独一生或断子绝孙

古代的刽子手大多相貌丑陋、行为粗鄙且内心冷酷。人们一般都会故意避而远之,一是因为害怕,毕竟他们杀人不眨眼;二是由于鄙视,人们觉得他们靠着杀人挣钱,毫无人性。所以古代大多数刽子手都没有朋友,而且也没有人愿意嫁给他们。这样一来,尽管他们生活充裕,但终究孤独一生或断子绝孙。

结局二:终生噩梦缠绕、终日惶惶不安

刽子手的心理素质一般而言都是较为强大的,而且他们杀人只是在执行任务。毕竟大多数刽子手都是社会最底层的人,他们为了生计、强忍恐惧成为“职业杀手”。可是人心是肉长的,且古人一直以来十分信奉鬼神。古代很多死刑犯都是被冤枉的,但刽子手可不管那么多,他完全按照上级的指令办事。尽管这样,这些冤魂还是死在刽子手的刀下,所以一些刽子手就会感到害怕,每夜都难以入眠,即使睡着了也会被噩梦惊醒。一段时间还好,若终日惶惶不安,终将会被自己吓死。

结局三:及时收手,转行屠夫

刽子手是一个高收入的行当。按照清代最后一个刽子手邓海山的职薪可知:砍一个头有4块大洋,这相当于如今4000元人民币。另外他们除了行刑工资外还可以通过外快增加收入,例如犯人家属可以通过贿赂刽子手在行刑前给犯人送一顿行酒菜。另外这行不能久干,因为他们内部有个不成文的行规——“杀人九十九,到时要收手”,如果不及时收手,一旦超过一百个,那将会断子绝孙。因此大多数刽子手在杀到九十九个人之后就转行。毕竟操刀子的手艺在这,且手头较为宽裕,他们往往会选择当开肉铺,当屠夫。即使他们改行了,若被人知道他们之前的行当,也将被人们孤立。

总而言之,古代刽子手大部分的结局都不得善终。


邓海春


「呵呵,呵呵呵」!晚秋的一个寒夜!落居在合堂院边巷的一栋小木屋靠著巷道半掩的窗户里,传来接续不停的咳嗽声。

这木屋里面住了一个独居的中年男人城里的街坊邻居都叫他刘三,他年轻时曾经在煤矿坑里挖掘媒碳。因为长期的在碳坑里挣食三餐,吸食了过多的煤灰,因此污伤了肺部,久咳不止这个肺痨的毛病已经在他身上拖了将近十年的时间了。

这十年间断断续续有看了几回郎中,熬煮了不少贴的中药治疗,病情却总不见好转。

自从得了痨病之后。粗重活已经没有办法操持,所以平常日子总是四处在镇里打探,找寻一些零工,用来勤劳过活。

这一夜因为刚好日子搭在秋冬交替的时节,即将变天的气候,因此感染了脆弱的气管,着实的让刘三咳的厉害!因此他便打定了主意,拉开了置放在床底下的一个矮柜,拿出了放在里面他省吃俭用好不容易存放在里面的四两碎银子。准备明天前往在衙门里任职的刽子手李七的家里,跟他商议购买「血馒头」,听说这种从刽子手行刑时所砍下的头颅所喷出的鲜血用馒头去沾满后,用来给久病不愈的人吃,会有即刻痊愈的成效产生。因此刘三就带著身上所有的积蓄,来找李七,要向他购买只有他才有办法借著职务的方便才能取得的血馒头。

李七之所以会当刽子手,完全是因为年轻的时候从农村里来城里找活干,虽然自己很认真四处探询工作。却因为自己的面容看起来粗旷又有了点邪恶的色彩,因此让人很难亲近,所以求职过程四处碰壁,最后身上的盘缠花完了,又不多不少饿了三天肚子,在求助无门的情况下,经过别人的介绍就跑到衙门里当了有损阴德的刽子手。

自从当了这个工作之后,他才知道除了他的薪酬比一般的衙役来的丰厚之外。每年在秋决的时候,总是会有一些受刑人的家属为了留给一个嫌犯留个全尸。所以都会使钱给李七,要他砍头时能想办法在接续处留个皮,好方便连头颅留个全尸入土下葬。

因此李七做了刽子手这一行吃穿倒是已然不愁,但是想找个姑娘成家,却总是遭到对方嫌弃,因此今年已然四十好几了,却还是单身一人。看来孤彾一生,年老到终,已然是他这一生必然的宿命,或许这就是身为刽子手一生必然命定的过程吧。



笑口常開1031


导读:1徒儿”咱砍头这个行当祖宗有些个老规矩,头一条那就是砍头不过九十九,咱老祖宗讲究九九归一之数,也不知道是哪位祖宗立了这个规矩,不过老祖宗的规矩总是有道理的”

2刽子手这个行当流传千年分了那些流派?

老规矩先来个故事:晚清时期有过著名的最后一个太监,不知道大家知不知道其实说起来也有一位最后的刽子手,他叫邓海山为了生存破了规矩,一生砍头数量远超九十九,最终落得个晚年凄凉不得善终无儿无女的结局!老龙今儿个就和大家说说刽子手这行哪些不为人知的规矩和派系!


行规:非纯阳之人不得入此行

刽子手这个职业也讲究个传承,要想入门,必须有师傅带,这可不是一门力气活儿,而是一门高深的学问,往往老师在选弟子之前也会提一些非常苛刻的条件,中国人非常讲究五行迷信,做刽子手的人非要八字纯阳的人不可,因为在这个社会,还没有无神论的说法,人们相信这个行业沾染了太多了血腥因果,命不硬的人压不住鬼魅!


《派系》:1一刀两断技术流

老龙要说的是做这个事情毕竟比较残忍,在这个行业内有一部分人主攻技术流讲究给人个痛快,这些技术流刽子手认为砍头不是你一刀下去这么简单的,是一个凭借技术吃饭的活儿,这也是为什么需要师傅代代相承的意思,杀鸡还有技术,何况是人,根据老龙所知新入门的弟子需要用冬瓜来练习刀法,只有刀功达到一刀两段的境界之后才能出师(这儿说的不是凭借力气砍断,而是凭借经验一刀从冬瓜上画好的直线砍断)!


技术高深的师傅在砍犯人的时候可以做到头似断非断,骨断皮不断,因为有些家庭为了给亲人一个全尸会想办法讨好刽子手师傅,所以说这个不一样的屠夫行业对人的各方面要求比较高,也非常血腥残忍,但是收入还是很丰厚的!除了稳定收入还可以捞外快,有些有钱的囚犯家里会花钱买个全尸,这就要考验刽子手的实力了,刽子手需要将囚犯砍成看似头和身子分离,实际上还连着一层皮,这是技术流高手!

派系2:明哲保身不沾因果派

不知道在大家对刽子手杀人的刀有没有印象!是不是应该非常锋利,其实有些刽子手所用的刀非常钝,那为什么刽子手要用钝刀砍人,有时候砍十几刀还不能结束犯人生命,让犯人遭受非常残忍的折磨呢,这是为什么呢?照理说除非刽子手和犯人有私仇之外为什么还有刽子手这么做呢?

其实在这个行业内,有一部分人认为是刀砍死了犯人,所以死去的人的冤魂会附在刀上,这部分屠夫认为刀是不详之刀,而磨刀就是在帮助刀变得更锋利好杀更多的人,这些刽子手不想沾染这些因果,所以这些人哪怕自己费些力气多砍几刀也不愿意沾染这个助刀为恶的因果!这些人就是老龙说的哪些怕惹因果的刽子手现成的派系!


结局:刽子手这个行业毕竟比较特殊,这些人收入大多比较高,老龙给大家举个例子到了晚清时期刽子手每次砍下一个人头收入大概是四块大洋,如果碰到犯人家庭富裕给点钱,那收入也算可以的了,这个行业的人有个砍头不过99的规矩,所以大部分刽子手退下来的时候还不算很老,而且也积累了一部分家当,大多刽子手退休后会回到老家置办一些田地,或者置办些家业养老,没有别人说的那么玄乎!


小A说摄影


关于这个问题,我想以满清最后一个刽子手邓海山为例,其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刽子手。严格意义上来讲,邓海山是近代人物,但其结局同样可以反映古代刽子手的结局。

民国成立以后,邓海山仍旧干着刽子手行当,经手斩杀的人犯,达到了两三百人。刽子手是“暴利”行业,邓海山每砍一人可以得到4两银子,是普通长工半年工钱,犯人家属若希望留个全尸还会塞红包。然而,这勾当“有损阴德”,大部分是孤苦伶仃、无妻无子,邓海山便是如此。

刽子手也需拜师学艺,每天需苦练刀法,绝非简单的“一刀两断”。白天砍冬瓜,晚上砍香头。刽子手有“杀人过百,断子绝孙”之说,师傅便告诫道:“杀人九十九,到时要收手。” 刽子手三规矩:不磨刀、不过百、不回头,邓海山便破了规。

行刑时往刀上喷酒,据说是为了驱散怨气。邓海山每砍完头,便扭头就走,回县衙还得请兵差打板子以免死囚缠身。此外,邓海山吃斋念佛,晚年想进入寺庙却不被接纳。

事实上,刽子手结局并不好,饱受社会歧视。因为其职业缘故,刽子手压根交不到朋友,人们多避之不及,至于娶妻生子就更是无稽之谈了。

邓海山晚年无依无靠,最终孤独终老,临终时他还忿忿不平:“所杀之人,系犯国法,与我何罪?”

1914年,北京政府颁布《惩治盗匪法》,规定“死刑需用枪毙”, 1932年,《六法全书》正式确定“死刑用枪毙”。从此,专门以砍头为生的刽子手宣布失业。

下九流,分别是:师爷、衙差、升秤(秤手)、媒婆、走卒、时妖(巫婆)、盗、窃、娼,然而刽子手是比下九流更不被人欢迎的职业。从邓海山结局来看,刽子手一生孤苦伶仃、无依无靠。


谷大粒


在农村有这么一个传说:杀猪的屠户,往往到死都没法断气,总是在那喘气,比死都难受,只有亲人把他那把屠刀,架在桌上,他才能顺利断气,被死神带走。

为什么,因为屠户平生作恶太多,固不得好死!

作为砍头维生的刽子手,作恶更多,所以他们给自己立了一个规矩,就是顶多只能砍99个人,到了这数,就得授业给下一代,不然得遭天谴。

别看刽子手是个肮脏的行业,但在那个年代,却是个赚钱的行当,平时一月最少的有四五两银子。要知道,在清朝时,普通一个九品芝麻官的一年的薪水也就是四五十两银子。

另外,他们还可以捞外快,比如向犯罪家属收取银子,把刀磨快一点,死刑犯少受苦。综合起来,一个刽子手一年挣个六七十两银子,不在话下。


退休下来,刽子手一般会用自己存下来的钱,盘个小店,做点小买卖。只要不染恶习好嫖赌,日子过得比普通老百姓滋润!


本草百晓生


刽子手大部分的结局,都是一个人离群索居,孤单而死,也许连个送终的人都没有。

刽子手和仵作一样,这个职业看似光鲜亮丽,背后都有着不为人知的辛酸故事。

从事刽子手的人,一般都是身世比较凄惨,实在没办法了,才会进这行。

原因很简单,太晦气了!

古人封建迷信很严重,这种杀人的事情有损阴德,谁愿意死后还要受到折磨呢?

因为这个原因,导致刽子手都是一脉相承,因为没人愿意干啊。

成为一个刽子手也并不简单,据说需要在冬瓜上画一条线,然后拿着刀天天对着线砍。

什么时候刀刀必中上面的线,基本才算出师了。

刽子手唯一的福利,应该就是工资了,清朝末期砍一个头,据说能赚4个银元。

相当于干苦力的半年的工资,而且犯人家属可能希望犯人少受点折磨,还得给刽子手点好处,所以从工资这块来说,刽子手是一个高薪职业。

但是刽子手有再多的钱,最后结局也都不太好。退休以后,大家都离得远远的,谁愿意跟一个满手血腥的人来往呢?更不要提娶媳妇的事情了。

所以,刽子手大多孤独终老,再可怜点,也许连个收尸的人都没有。

刽子手的结局不好,也有一种迷信的说法,相传刽子手这行有个规矩,就是一生只能砍99个头,多了就会遭到报应。

结果清朝末期的刽子手邓海山不信邪,砍了300多个头,结局果然凄惨。

不过这个说法当不得真,听听就算了。


十点历史君


古往今来,刽子手好像都是和普通人的生活八竿子也打不着,一般人也不会想着去了解这个职业的。

如今只是经常在古装电视剧中看到,要斩杀人犯了,一般都是犯人背插生死牌,跪在法场中间,旁边一个满脸络腮胡子的彪形大汉,坦胸露腹,手执明晃晃的大刀,只等着监斩官一声令下,刀锋过处,人头落地。围观的人群一片叫好。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刽子手其实是高薪职业。

清朝的刽子手,砍一个头大概5块大洋,相当于现在的5000元人民币。

但古代春天和夏天一般是不能杀人的。当时的说法叫做秋决,意思是在秋天处决犯人。所以说,刽子手工作了时间并不长,一年最多就是几个月。其余的时间比较清闲。

但是刽子手会被人歧视,刽子手家庭也被人看不起的,社会地位连普通家庭都不如。所谓“士农工商”,商人被踩在最低层。而刽子手更被人瞧不起。古人多认为刽子手粗鄙不堪,相貌丑陋,内心也是无比冷酷邪恶的,所以内心避而远之,不愿去触碰这种事情。

另外刽子手职业门槛高 ,手无缚鸡之力的老弱病残,注定干不了刽子手这一行。还有就是力气大,刽子手一般都是那种壮汉,因为这是一个力气活。身体不好的人干不了,仅仅是这两个条件就有很多人无法达标。 刽子手也需要长期的训练,新入门的刽子手,老师傅会让他们砍瓜。必须一刀下去正好切成两半,这样才能算是入门第一步。接下来就是砍树木,刽子手也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工作,必须勤加练习。一般来说,没有好几年的训练,根本是无法成为合格的刽子手。在处决犯人的时候,如果无法做到干净利落,那基本衙门不可能让你去做事,业界也是有标准的。

技术高深的刽子手在砍犯人的时候可以做到头似断非断,骨断皮不断,因为有些家庭为了给亲人一个全尸会想办法讨好刽子手师傅,所以说这个不一样的屠夫行业对人的各方面要求比较高,也非常血腥残忍,因此除了稳定收入还可以捞外快,有些有钱的囚犯家里会花钱买个全尸,这就要考验刽子手的实力了,刽子手需要将囚犯砍成看似头和身子分离,实际上还连着一层皮,这是技术流高手!

正经人家的女儿是不会嫁给刽子手的。因为刽子手杀人太多,会导致自己的家人和后代遭到报应,在那个愚昧的时代,有几个女子想冒这么大的风险嫁给刽子手呢?

孤苦寂寞,这就是大多数刽子手退休之后的生活写照,在别人异样的眼光之中,孤孤单单过完自己最后的一生,也许惨的都没有人给他们下葬,即便有也许是他生前所教过的徒弟。

号称中国最后一个刽子手邓海山一生砍了300多个人头,1925年年过花甲的邓海山无儿无女,恶疾缠身,结局甚是凄凉,每天睡觉闭眼睛都会看到许多冤魂向他索命,即使自己吃斋念佛也无济于事,各种疾病缠身,没有人敢亲近他,一个人孤苦伶仃过完一生。

因此刽子手无论在杀人时多么威风多么风光,终究是一个罪孽深重的职业。


厚德载物49847


在现如今各大平台的古装影视剧中,只要涉及到了死刑的剧情,都会出现刽子手处决犯人的场景。一般来说有很多人围观,甚至出现鲁迅小说中的人血馒头的骇人场景。那么对于刽子手你有多少了解呢?

对于刽子手这个职业,很多人都比较陌生。可能连“刽子手”都会读错,很多人将“刽”认字认一边,读成“huì”或者“kuài,其实它是读作“guì”。

刽子手竟然是高薪行业

清末民初的刽子手,砍一个头大概4块大洋,换算成今天的人民币,那就是4000元。当然不是无时无刻都有死刑犯的。古代中国,春天和夏天是不能杀人的。当时的说法叫做秋决,意思是在秋天处决犯人。所以说,刽子手工作了时间并不长,一年最多就是三个月。其余的时间,基本上靠吃老本过日子。

但是刽子手会被人歧视,刽子手家庭也被人看不起的,社会地位连普通家庭都不如。古代儒家讲究一个 “礼”字。有钱你也会被人看不起,所谓“士农工商”,商人被踩在最低层。而刽子手也是差不多的,被人瞧不起。古人多认为刽子手粗鄙不堪,相貌丑陋,内心也是无比冷酷邪恶的,所以内心避而远之,不愿去触碰这种事情。


刽子手门槛高

第一是胆子必须特别大,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注定干不了刽子手这一行。还有就是力气大,刽子手一般都是那种壮汉,因为这是一个力气活。身体不好的人干不了,仅仅是这两个条件就有很多人无法达标。 刽子手也需要长期的训练,新入门的刽子手,老师傅会让他们砍瓜。必须一刀下去正好切成两半,这样才能算是入门第一步。接下来就是砍树木,刽子手也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工作,必须勤加练习。一般来说,没有好几年的训练,根本是无法成为合格的刽子手。在处决犯人的时候,如果无法做到干净利落,那基本衙门不可能让你去做事,业界也是有标准的。总的来说,这个行业也是个手艺活,没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那是万万不能上手的,否则洋相竟出。

不能久干

在明清时期,对于那种重犯,通常不是一刀,而是好几刀。比如一些谋反的政治要犯,被处决的时候,刽子手都是先后砍了好几刀。不过,这也不能怪刽子手,是朝廷让这么干的。



依靠衙门的较贵的佣金和犯人家属的不俗的红包,刽子手的生活还是不错的,处于小康水平。比如《水浒传》中的刽子手杨雄,自己也拥有一个小院子,还开了一个肉铺,生活还是过得美滋滋。

当然,刽子手也不能久干。按照古代的说法,这个职业损阴德,人不能阴德太低,否则后世难过。因此,刽子手的上限是99人,砍了99个犯人以后,刽子手就必须要改行,不怕死的那倒是可以继续干,不过古代基本没人敢这么干。古人讲究祖宗之法大过天,这是祖祖辈辈的规矩,很少有人违背。

刽子手退出历史舞台

随着时代的变化,清末民初,民国政府在1911年颁布法律:枪毙取代砍头。这种职业也就退出了历史舞台。

刽子手练了一辈子的手艺没有用武之地,大量的刽子手开始改行。对于刽子手来说,自己最擅长的行业就是杀猪杀牛等屠户行业。其中有一部分人做了屠夫,而更多的因为刽子手这个职业的特殊性,好多也是终生未娶,而这些人晚年由于没有力气,也就变得无依无靠,孤苦伶仃。


藤树先生


什么是刽子手?就是那些专门处决罪犯的人。

按照古代和现代的不同,古代是拿刀砍人,现代是拿枪毙人。

用刀的看起来更恐怖,用枪的看起来更高雅。实际上,长期用刀干刽子手的,由于离犯人近,能看到犯人的哀愁,能看到犯人对人生的绝望,再加上现场血腥的刺激,使得当事刽子手心理关难过。而用枪的,基本感觉不到什么异样,毕竟离得远,犯人又大多带面罩。

今天,在这里,我们只聊聊古代砍人的那些刽子手,看看他们最后有着什么样的结局。

古代刽子手大多娶妻不容易

试想一下,哪个当爹的,愿意将自己的女儿嫁给满身血腥的刽子手?哪个姑娘家,又愿意嫁给一个杀人为业的刽子手?不知道丈夫出身倒还罢了,一旦知道,噩梦是避免不了的。

所以,刽子手娶妻不容易。

不过,《水浒》当中的杨雄,就是个刽子手,以杀人为职业。不过,结局是被老婆潘巧云戴了绿帽子。而潘巧云找的不是别人,正是和尚裴如海。想来,和杨雄睡觉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和光头和尚睡觉,应该能找到些许的安宁。

刽子手这个职业,一旦选择了,娶妻就变得不容易,娶妻不易,孩子更是无从谈起。

没有妻子的刽子手,年轻时有钱有酒,可以放开了折腾。而年老时的刽子手,大多孤灯相伴,如果存了些钱还好办,没有钱,没依靠,最后晚景颓唐,了此残生。

因此,刽子手这个职业,很多都是孤独终老,穷苦潦倒。

有些聪明的刽子手早早退休,换了住址,从新开始

(面对美女如何下手啊?)

刽子手在职时,绝对是高薪职业。

据历史上最后一个刽子手邓海山介绍说,每杀一个犯人,可以得到四块大洋,一块大洋相当于现在三百块左右,四块大洋相当于一千多,提成比例还不算低,当然除此之外,还有另外两块收入,一是政府给的薪水,二是犯人家属的行贿钱财。

总之,从收入来看,刽子手是个白领行业。从职业性质来看,妥妥的红领(血溅衣服)。

这个行业有这样的传统:杀人不过九十九。啥意思?杀了九十九个,就收手吧!再多,就有灾难了。不过这只是行业传说而已,只能参考,不能完全当真。

邓海山就杀了二三百个犯人,最后死在了1925年,在清朝覆灭后的第13年,病逝。不过邓海山没有后代是真的。

(真心下不去刀啊)

不过,一些聪明的刽子手,钱赚得差不多时,就歇了,拿上钱远遁他乡,从此开始新的生活,就像一个从良的妓女一样,用不清纯的身体展示着所谓的清纯。

新的职业,新的开始,刽子手转行时最顺手的就是干屠夫了,但是,刽子手们转型之后,一般都不会继续干屠杀事业,因为一干这事就快吐了。

大多数转型的刽子手,要么干点苦力,出出力气,流流汗,可以减缓心中的空虚;要么开个小店,边开店,边吃斋念佛,仿佛开始了自己的新生。

个别刽子手,后期精神失常

刽子手中,有小部分心理素质一般,但又迫于无奈干了刽子手的,结局非常不好。

这些心理素质并不出众的刽子手,白天干着杀人的事情,晚上梦见的都是索命的鬼,如此天长日久,刽子手是干不长久的。不干刽子手之后,这个别人还是从曾经的生活中走不出来,年龄越大越自责,最后竟然精神失常,整个人疯了。这些人是刽子手里面最可怜的一群人。

当然,也有一些内心强大,而且非常聪明的刽子手,干着刽子手的职业,同时谋着其它的差事,还娶了所谓的娇妻。娇妻大多来自外地。当然,给妻子展示更多的是自己的生意,而不是吹嘘如何杀的人。正所谓眼不见心不烦,有钱能使鬼推磨,所以这一类刽子手,日子很滋润,但是这样出众的刽子手,实在是凤毛麟角,数量有限。

刽子手是个血腥的职业,这个职业非常残酷,收入不低,但大多数当事人的精神生活一般,一般有四种结局:第一种是终生寡居,年轻时好酒好肉吃着,年老时穷苦潦倒;第二种是换了职业,换了住址,娶了老婆,从此开始了美好的生活;第三种是个别人,人生后期得了“杀人抑郁症”,最后不是傻了就是疯了;除了前三种之外,还有一种就是心理强大而又聪明的那一种人,后期日子过得很滋润,有点长袖善舞的意思,只是数量实在不多。


蓝风破晓


答:不用说,古代刑场上的刽子手就像一台麻木的杀人机器,血腥、残忍、冷酷无情。

生活中人们自然而然地对刽子手这一群体畏而远之,把他们当成瘟神,有多远躲多远。

如此一来,大家都对刑场外的刽子手了解不多,仿佛他们是另一个世界的人。

古代文人的笔墨也很少触及到刽子手,那么,而当斩首这一死刑执行方式被枪决所代替,即刽子手这一职业已经成为过去式,人们越加对刽子手了解甚少,觉得神秘莫测了。

曾经,国民政府《六法全书》颁布,斩首之刑被废除,清末长沙县(今长沙市)一个名叫邓海山的刽子手因为失业,而且年纪已长,生活难以自理,多次申请入善堂(旧时民间慈善机构),在屡次遭拒的情况下,他在1925年11月22日大闹善堂,事件轰动一时。

湖南的《大公报》随后详细报道了此事。

善堂拒绝邓海山加入的理由很简单:说他杀人数百,没有入善之资格。

邓海山不服,愤愤不平地说:“被杀之犯,系犯国法,与我何罪?”

但不管如此,邓海山最终还是没有入成善堂。

邓海山一无妻儿老小,二无亲友,孤苦伶仃,下场很惨,晚年被病魔缠身,死后无人收尸。

邓海山的人生,是中国自古以来千千万万刽子手人生中的一个个例。

人们因为对邓海山以外其他刽子手的人生不了解,就会有一个认识误区,误以为所有刽子手的下场都和邓海山一样,杀人太多,损阴德,不会有女人嫁,只能打光棍一辈子,孤独终老。

这肯定是不对的。

台湾近代作家唐鲁孙是满州贵族后裔,写过一则刽子手掌故:他早年曾在北平在东四牌楼附近上班,经常遇到不同类型的搭台客。他遇到过一名身材修长,腰板笔直,留着络腮胡子,说话干脆利落的老头儿,估摸六十出头。一来二去,熟了,知道他叫姜景山,原籍开封,落籍北平(今北京),年轻时是前清刑部的执事——其实就是刽子手,之所以称执事而不称刽子手,是因为刽子手这三个字实在不吉利,让人听着晦气。

唐鲁孙向姜景山问了许多砍头的细节。

姜景山说,别看处决犯人就是运刀、挥刀、落刀这三个动作,其中落刀就有许多讲究。

他说,如果处决十恶不赦的江洋大盗,他会在犯人跪下时,用脚在犯人左右肩膀各蹬一蹬,左手揪起他的辫子,右手一刀下去,正好从颈椎骨的骨缝落刀,毫不费力。

如果砍头犯人的亲人事先有打点,人头一落地,用木盘盛起,马上将身首合而为一。

姜景山表示,这样的事,自己只承应过一次,代价是纯银二百两。

姜景山还说,如果是三品以上大员,犯了必斩之罪,那么落刀一定要快,刀锋在犯官后脑飘然而过,刽子手不会踢那一脚致使血溅刑场。

不过,姜景山说,后来大臣犯罪,大多是赐帛自尽,被绑到菜市场门口砍头,少之又少。

姜景山有子有女,而且早年做刽子手里攒积了不少积蓄,所以晚年生活还比较滋润。

实际上,2015年TVB拍摄有一个古装武侠伦理剧集《刀下留人》,讲述的是一个名叫叶常绿的刽子手的故事。

叶常绿原本是一个死囚,他用当一辈子刽子手换回了生命,娶了一个稳婆为妻。

他多次自白,说自己每次行刑都尽力减轻死囚痛苦,完成死囚心愿。

为此,他每日磨刀、练刀,只求行刑时又快又准。

他说,这是残忍的一刀,却隐藏了自己的一份慈悲在里面。

总觉得,古代的刽子手应该大多数是像叶常绿这个样子的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