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國滅燕,本來出師有名是場正義之戰,為何落得燕人喊打諸侯聲討?

程序正在載入中


齊國滅燕,連滿口仁政的孟子都大力支持,說此時討伐燕國就跟周文王,周武王討伐昏庸無道的紂王一樣,是一場弔民伐罪的正義之戰,機不可失啊。其實在戰國中晚期的時候,各國之間為了各自的利益合縱連橫,哪有那麼多正義可言,只不過是一場取亂侮亡的趁火打劫而已。

《史記.燕召公世家》上說: 孟軻謂齊王曰:“今伐燕,此文、武之時,不可失也。”

燕國那時候是發生內亂了,內亂的根源是燕王噲聽信鹿毛壽為首的大臣們的建議要效法堯禪讓賢者許由,禪位給當時的相國子之,本來可能是想做做樣子,沽名釣譽嘛,沒曾想一步步放權,真把自己從君變成臣了。人家許由可是堅辭不受,還跑到河裡去洗耳朵,表示不聽禪位的勸言。子之可不客氣,全面執掌了燕國大小政務,儼然是國君的權力了。

《史記.燕召公世家》上說:鹿毛壽謂燕王:“不如以國讓相子之。人之謂堯賢者,以其讓天下於許由,許由不受,有讓天下之名而實不失天下。今王以國讓於子之,子之必不敢受,是王與堯同行也。”燕王因屬國於子之,子之大重。

那怎麼能不亂呢,好好的君位被臣子給佔了,關鍵是子之執政這幾年燕國搞得也很亂,老百姓日子過得也不好,至於燕太子平更是沒法子忍受了,就和子之打起內戰了,兩派幹仗那是死傷慘重,老百姓更是民不聊生,都不知道該支持誰了。

齊宣王看到燕國亂成一鍋粥,心說這不是天賜良機嗎

,大軍直取燕國,燕人也不抵抗了,城門大開,沒多久齊國就佔領了燕國全境,把燕王噲和子之都給殺了,太子平也在混戰中喪命。

齊國一口吞了燕國這個大肥肉,其他列國不樂意了,這打破了大國之間的平衡嘛,趙國,楚國,魏國這些後齊國接壤的國家都不高興,心說燕國是亂,但那是人家內政嘛,這口肉本來我們也可以去吃,好歹還顧忌個顏面,你齊宣王太沒有吃相了,你滅了燕國,實力大增對我們威脅太大了。於是這些國家就想著怎麼讓燕國復國,尤其是趙國,它和齊國,燕國都是接壤的,那個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正搞得帶勁呢,看著齊宣王這貪吃的鬼樣就來氣,於是設下計謀聯合楚魏兩國擺出一副要大舉伐齊的樣子。

齊國佔領燕國後,也不幹好事,燒殺掠奪估計是少不了,老百姓怨氣也大,關鍵是燕王父子都死於戰亂,燕國原本那些牆頭草的貴族們現在也不能眼看著燕國宗廟被齊國給毀了啊,所以大家聯合起來開始反抗齊國佔領軍了。

齊宣王一看內外壓力都忒大,頂不住了只能撤軍了,趙武靈王將在韓國做人質的公子職送回燕國即位,是為燕昭王。這個燕昭王很厲害,招賢納士,後來以樂毅為上將軍伐齊,幾乎把齊國給滅了,也算了報了一箭之仇。(圖片來自網絡)


水木仙長


燕國當時發生內亂,就是燕王噲禪讓相國子之事件,效仿堯舜禹禪讓,在那時估計也只是個虛無縹緲的傳說,但是燕王噲糊塗到想當大聖人,經過手下相國子之的策劃,鹿毛壽的忽悠,燕王噲上當,果然把王位禪讓給相國子之。

子之不客氣,開始行使燕王的權利,燕王噲反而成了臣子,燕太子平,肯定不服啊,好好的王位本來就是他的。燕國於是發生內亂,太子平攻打子之,兩黨打得火熱,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就是在燕國內亂的時候,齊國表面是派維和部隊主持大義,也得到孟子大聖人的支持。實際是趁火打劫,燕國人一看,大救星來了,城門 不關迎接齊軍,齊軍殺了子之也就完了,把燕王噲,太子平都殺了。維和陪隊變成滅國部隊,典型的趁人之危。齊軍殺人放火,無惡不作。燕子上下開始不滿齊國,趙國魏國也不滿意齊國這種干涉別國內政的做法。齊國在這種內外交困下,迎來了燕昭王,灰溜溜的撤兵了。

以後燕王昭為了報齊滅國之仇,派樂毅為主帥,5國聯軍差點滅了齊,也算是報仇了。


李躍汗青


出師有名?正義之師?扯淡!希望你認真閱讀本文,瞭解歷史真相,從此改變歷史錯誤觀念。本文將講述齊國如何乘人之危而伐燕,使得各諸侯國“群情激憤”,幾雙手同時將他的頭按在地上“群毆”。

燕王禪讓

燕王噲的“前任”是燕王易,子之是燕王易的兒子。燕王噲任其為國相。

這一年,齊國使者蘇代訪燕。噲禮節性地問道:“齊王如何”?蘇代說:“必不能稱霸”。“為什麼?”,“因為不相信他的大臣”。燕王噲是個理想主義者,於是就特別信任之子,把國家大事任由他處理。子之以“百金”相贈蘇代。這裡要特別交代一下:子之與蘇代是“兒女親家”。

“鹿毛壽”說:“禪讓許由,許由不接受。堯既得天下美名,又沒失去天下。大王不如把王位讓給相國,他也不敢接受。大王豈不是與一樣的美名了”?於是噲把國家都託付給了子之。這裡又要交代一下:鹿毛壽與蘇代是“私門之黨”。

噲竟然相信了這二人的蠱惑!子之“一朝權在手,便把令來發”,獨斷專行,酷虐百姓。百姓多有怨言。

燕國內亂

太子反對父親“禪讓”。公元前314年,以將軍市被為先鋒,集結兵眾奪取政權。這場禍難持續了好幾個月。噲、平、子之都在這場戰亂中喪生了。

齊宣王乘人之危,攻陷燕國

說白了,燕國內亂就是齊宣王慫恿、唆使並策劃的。齊宣王派使者聯絡上太子平:“聽說太子將要整治君臣上下的名義,顯明父子相承的地位。我齊國雖然不大,願助你一臂之力”。

於是以“助太子平登位”的名義,趁著燕國內亂,大舉進攻燕國。差點滅了燕國。後燕王噲的次子燕王在趙武靈王的幫助下即位。

燕國復仇

燕昭王即位後,勵精圖治,國力日漸強盛。他忘不了齊國趁火打劫之辱,總想著有朝一日能報仇雪恨。但他心知肚明:雖然燕國暫時恢復元氣,但國小地僻,與齊國相比,力量懸殊。若與之戰,無異於雞蛋碰石頭。


於是他禮賢下士,廣納人才。各國有才之人紛紛投奔他。經過考察,他發現魏國使者樂毅很有才能,便任他為“亞卿”,把許多國家大事都交給他處理。

又過了幾年,燕昭王認為燕國強大起來了,而齊國的各種社會矛盾突出,危機逐漸顯露,便與樂毅商討伐齊。

樂毅伐齊

樂毅認為齊國地廣人多,單憑燕國一己之力難以取勝,建議聯合其他國家共同伐齊。於是燕國分別聯繫了趙、楚、魏、秦諸侯各國。

此時齊國當政的是齊宣王的兒子齊湣王。他驕橫霸道,經常欺負弱小的國家。各諸侯國都曾深受齊湣王的驕矜暴戾之苦,對他非常不滿,都願意同燕國共同伐齊。

公元前284年,樂毅率五國聯軍進攻齊國。齊國終究不敵眾國的排山倒海之勢,大敗。齊軍遭受重創。



樂毅讓秦、韓軍隊回國,讓魏進攻宋國,趙進攻河間地區。自己率軍乘勝追擊,長驅直入,直搗齊都臨淄。齊湣王逃跑了。各國幾乎瓜分了齊國。齊國遭受疆土四分五裂,勢力大大削弱。

自古“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乘人之危”本來就為世人所恥。別看他一時強大,短時得利。但團結的力量是巨大的。齊國最後陷入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國土遭受分裂的命運,那是他活該!


這就是齊伐燕,卻遭各諸侯國圍毆的經過。我們現在來駁斥題主的“論點”:齊伐燕究竟是不是“正義之師”?

開始時,燕民對齊軍還是歡迎的,幫助平亂嘛!但打著打著,味道變了,賴著不走了,擄土掠財了,侵佔城池了。

現在有不少人都認為齊伐燕是“正義之師”,是討伐昏庸,是弔民伐罪。這種觀點使我深感不安。如果齊助燕平亂之後,就撤軍,還政於燕,這還算“正義之師”。但齊國不是這樣,打著助燕平亂的幌子,打著自己的算盤,做著侵佔他國的獸行。這還算是“正義之師”嗎?我只想說:“齊伐燕是披著羊皮的狼”。

現在是和平年代。咱們不談戰爭,咱往小處說吧!在現實生活中,如果有人乘人之危,乘人之困,而去施行侍強欺弱的畜行,每一個有良知的人們也不會答應。至少讓他陷入與論的漩渦,唾沫星子也要淹死他(她)!


衡陽泉湖人


其實說難聽點,一個有底線一個沒底線。

如果齊國如燕平叛,不殺搶當地貴族和百姓,只拿走官府內的錢糧,那麼就是正義之師。

但是隊伍不好帶啊,如果沒有極端的刺激,又有哪些當兵的願意戰死沙場,特別還是不是守衛家園的保衛戰。

所以這個就是把雙刃劍,控制好了就是千古名將,控制不住就是惡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