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八国联军侵华时,为什么一些老百姓会帮着他们打满清政府?

小小嬴政


在中国五千年历史上,统治封建时代的旧中国最长久的政治制度是封建旧官僚政治。所谓封建专制政府指的就是旧官僚主义机器。

旧官僚政治下的各级旧官僚既不代表封建贵族的利益,也不代表广大百姓的利益,而是有着自己的专属利益。旧官僚政治基本上没有所谓的法治,它只要靠人治和古代宗法、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维持统治。



在旧官僚政治下的官员好坏完全靠官员自己,甚至国家安危、民族兴亡、百姓死活,最后都要看所谓封建皇帝和几位大臣的忠奸智愚来定,百姓则只能看着别人决定自己的生死而无可奈何。

旧官僚政治的存在是把百姓的贫困无知、孤立无援、经济上与小生产联系的落后因素作为其条件的。只有百姓处于这种贫困愚昧的状况下,才会把封建皇帝和封建官僚的统治作为理所应当、无法反抗的金科玉律来服从。

旧官僚政治中所谓皇帝百官们的神圣属性,这只不过是强加给百姓的幻觉。

在古代封建专制社会,朝廷除了用严刑峻法让老百姓恭顺之外,还有纲常伦理教化的各种社会制度、习惯乃至命运、轮回都能缓和广大民众的反抗精神。

在封建专制社会中,“明君贤臣”盛世场面需要“顺民”来维持;而“暴君污吏”的乱世场面更须“顺民”忍耐。

旧中国根本就不允许百姓具有任何基本权利的观念。在所有阶层里面,中“专制主义旧官僚主义”的毒最深的是处在封建专制统治地位的所谓皇帝和旧官僚阶层。因为凡事只要和利益关系扯在一起,那就会变得异常顽固和不易改变。

1935年(仅仅距离八国联军侵华35年)的封建专制社会,借7块,第二年变成48块,月利率53%。



借7块钱第二年变成89块的土地

每当广大民众不止一次的表示他们不能再忍受暴政压迫和剥削时而奋起自救的时候,旧官僚士大夫阶层总是利用机会帮助政治野心家收拾国家残破局面,重新开始,然后新的封建专制王朝再度出现,新的旧官僚再次出现,而百姓再次跌倒深渊。

《尚书·汤誓》曰:“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农民起义是绝望的中国底层民众用自己的生命对封建主义旧官僚政府投出的唯一一票反对票,也是他们对所谓的封建皇帝和旧官僚最后的反抗。

所以在古代的旧官僚封建社会就是旧官僚与百姓构成的社会,是一个官与民对立的社会。

在封建的封建旧中国,一切老百姓都是旧官僚专制国家的奴隶。在经济上,旧官僚专制国家榨取私人财富,征收巨量的贡品和税收;在法律上,百姓的权利被蔑视,被无视,而百姓对于行政旧官僚机关的所有无理要求行为都不得不俯首忍受。加在百姓身上的压迫随着旧官僚机器的日益完备,一天重过一天。百姓最终沦落为旧官僚的活的榨取工具。

只要百姓有足够的知识,较高的生活水平,法律和心理上和所谓官吏平起平坐,有一定的法制和机构保障民主,旧官僚政治就能自动垮台。

所以不但是满清政府,古代各个封建专制朝代都有老百姓当带路党,因为在任何一个封建专制朝代,老百姓都活得苦,活得累。对于老百姓来说,只不过由一群满族统治者变成一群金发碧眼的洋人统治者,仅此而已。

一个让百姓民众贫困无助、流离失所 、饿殍遍地的腐朽封闭旧官僚政府,百姓为什么要拥护它?



橙子帅读书ing为您费心解读。欢迎点赞、吐槽、评论。

陈子帅菌读文史曰


所谓的“爱国主义”是统治阶级维护和巩固阶级统治的手段。

马克思指出:国家是阶级统治机关,是阶级压迫机器。

纵观人类各种形态的专制制度社会中,国家机器及各种社会资源的掌控者是统治阶级各级官吏,国家是少数权贵资本利益集团统治人民的暴力工具。一一如果这个统治阶级的权力被关进人民民主主权制度的笼子里,则各级公权力者服务于人民脸色,国家即一反几千年传统社会由少数统治阶级治理变为多数人民参与治理。由此国家官吏特权统治阶级即转型为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者体系。一一如果统治阶级各级官吏由集权专制体制授职制产生,则不会以服务于人民脸色为己任,势必产生特权官僚阶级,国家成为压迫奴役人民大众的工具,由此必然产生阶级分化进而固化,导致国不知有民,民不知有国,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不断累积并激化,历史再次进入国内阶级反抗和外族入侵的历史周期律的循环!


杜军6586


我是老威,我来回答。

这个和我国的传统统治阶级所用的统治手段有关。实际上我国长久以来一直是一个超稳定、超震荡系统。说我国是超稳定系统,是因为两千多年以来统治的体系基本没变。说我国是一个超震荡系统,是因为每次改朝换代都是一次全面战争,战火烧到了全国各地,人口大量死亡,经济遭到彻底性破坏。

之所以构成了这种超稳定、超震荡系统,是由千年以来的政治体制所决定的,而政治体制的治理方式,上层基本为法家思想,表现为败德文化,下层表现为儒家代表的血缘关系,表现为宗族治理。

法家统治三要素:愚民、弱民、贱民

如果你看过《韩非子》,那么你一定会惊叹其中的手段的缺德,其一切都是围绕着如何加强君王的统治而展开的,法家所认为的法是王法,法为君王所用,针对社会上大多数人,而对于极少数人是不适用的。

其中重要的思想就在于其“三民主义”:愚民、弱民和贱民。

愚民,说白了就是要让老百姓什么都不懂,只知道干活,不知道思考,没有思想。

如:

愚民不知,不好学问,则务疾农。

意思就是要让老百姓什么学问都不关心,对做学问没兴趣,那么老百姓就会专心务农。

在《韩非子 五蠹》中有这样的记载:

境内之民皆言治,藏管商之书,法者家有之而国愈贫,言耕者众,执耒者寡。

意思就是如果国民都讨论法制,天天看管仲商鞅的书,那么那些农民就不会天天好好种田,而是谈论法制问题了。

境内皆言兵,藏孙吴之书者,家有之而兵愈弱,言战者多,被甲者少也。

如果国民天天讨论军事,都看孙子吴起的兵法,那么那些民众就会天天谈论军事,到了打仗的时候去当兵的人就少了。

所以法家认为老百姓最好什么书都不要看,民间基本就留下农学、医学的书就行了,至于儒家、道家、兵家之类的书,甚至是法家的书要全部烧掉,不让民众去看,这些书只留给君王和少数忠臣看。说白了就是降低全民的知识智力水平,同时保持君王的知识智力水平不下降。

历代王朝是热衷于烧书,或者是修改书籍

所以八国联军进攻北京的时候,长期被愚昧的人民根本不知道对方是侵略者,可能只是把对方当成了来改朝换代的而已。

弱民,就是要使民众始终处于温饱以下的水平,甚至要让他们一直贫困下去,并且不抱怨这种贫困。

因为只有民众够弱,国家才好控制他们。

如商鞅就曾经提出:

政作民之所恶,民弱;政作民之所乐,民强;民弱国强,民强国弱。

就是说如果国家政策是老百姓喜欢的,那么民众就会富裕起来;如果政策都是老百姓不喜欢的,那么民众就会贫困起来。如果一个国家,民众富有了,国家就弱了;如果民众都贫穷了,国家就有钱了,国家有钱的话,国家就强大了。

实际上是把国民的发展和国家政权的发展严重对立了起来。

那么,怎样去弱民呢?在《韩非子 说疑》篇中,曾这样说:

禁歼之法,太上禁其心,其次禁其言,其次禁其事。

这就是说,要禁止老百姓干坏事,最高明的做法是不让人们产生这样的想法,次一点就是不让人民产生做坏事的言论,再次一些就是不要让民众去做那样的事情。

所以历朝历代以来,一直都没有言论自由,甚至是大兴文字狱。如清代时期就有: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而被杀头的例子,实际上历史上这种事情非常多,只是清代是最为严重的。很多人都是因为一句话,甚至是一个字的原因而被杀头。没有言论自由就束缚了学术的发展,也就产生不了新的思想,可以说也就在思想上束缚了人们的行为,使人们甘愿贫穷,认为贫穷不是统治者的错,而是自己的错。

贱民,就是要让民众没有荣誉感,认为自己猪狗不如。

没有荣誉感,认为自己猪狗不如,才会对官员尊敬,才会认为皇帝无比伟大光明而正确。

如商鞅认为:

民有私荣,则贱列卑官。富则轻赏,辱则贵受,弱则尊官,贫则得赏。

就是说如果民众有荣誉感,那么他们就会轻贱官员,不把官员放在眼里。所以不能让民众有荣誉感。如果民众过的富裕,那么就会对官府的赏赐不削一顾,如果他们都很卑微,才会在意朝廷赏赐的爵位,如果他们很低贱,则会尊重官员,如果他们很贫穷才会重视朝廷赏赐的金钱。

所以,千百年来民众一直是被当做了贱民来对待,没有什么人格上的尊重,也没有什么对国家的荣誉感。

这种所谓的“三民主义”政策在清代的时候已经到了最为成熟最为完整的阶段,我们可以看一下中国的帝王历史,实际上越是早期来说人民的荣誉感越强,而越是到晚期,尤其是明清时期,民众的荣誉感就越弱。无论是汉朝还是唐朝还是宋朝,遇到外敌入侵的时候民众总是能够奋起反抗,而到了明清的时候,这种情况就很少出现,尤其是清代的时候,几乎没有多少人愿意反抗外来入侵者。这就是整个国家荣誉感的缺失的缘故。

强权政治下,民众唯强者马首是瞻

强权政治下,说白了就是因为强,所以压得民众不敢反抗,即便很多时候这个强权做了许多违背人民利益的事情,民众由于长期的“三民主义”教育业就长期忍气吞声,因为他们不敢反抗,他们屈从于强者。所以当八国联军进攻到北京的时候,清政府成了弱者,八国联军成了强者,他们自然就会把八国联军当成强者来顺从了。

另一方面,正是因为在统治者阶级的严重,民强国弱,民弱国强,所以他们把民众的强弱和国家的强弱对立了起来,不断地盘剥压榨民众,把法律用于对民众的压迫,堂而皇之地夺取他们的利益,却要让他们相信这是合理的,所以长久以来当国家发展的好的时候,民众得不到什么利益,当国家发展的不好的时候,倒霉遭殃的首先是老百姓。时间长了,老百姓自然会觉着这个国家和他没什么关系,自然在外来侵略者入侵的时候就无动于衷,甚至会帮助他们了。

综合以上的分析,八国联军进攻北京的时候,老百姓帮助他们打满清政府的行为也就不难理解了。


老威观史


老百姓的活发,本是势力约束生存的命运,和平时欣赏别人的快活,国难时肩挑着战火的伤灾,荣华看得见摸不着,苦难立杆见影的亲吻,有什么叛国不叛国的印象,有什么真诚不真诚的激情。良心未泯是有势者精神说成的赐予,道德沦丧是贵人们心荒赞助的袈裟,有势才立国,有国才立家,有家才立我,有我才立无瑕。没有无瑕的恩惠,那有死心踏地的奴才,瞎子都有见钱眼开的本领,何况有血有肉有思想灵魂的人们,居安思危的渴望,见风使舵的绝招,生命本是成可贵,感情本是成价高,没有无缘无故的人想放弃习惯了的活法,没有无忧无虑的人想荒唐到被别人当枪使,只是贪图活着平凡能有活法,只是珍惜肉体不愧对一世轮回,满怀报复可强者博大,自生自灭又不心甘,本是平凡的资本,就是平凡的驱壳。思想跟着势力走,感觉随着强者行。没有贪魂的膨胀,没有坑蒙的本钱,何来的辱国沦丧,何来的良心泯灭,只是不怕破财吧了,只是害怕无命而为,生的伟大是政治家的资本,死的光荣是民族英雄本钱,所有平凡人的担当就是不做亏心事,不怕鬼叫门。


留念良言


看了很多答案,都没说到根本上。到底是什么人在欢迎和帮助八国联军呢?英国参谋军官宝夏礼是回忆录里,早就说过了那些帮助联军的中国人都是教徒。是基督教和天主教在我国发展的教徒。

这些教徒不仅仅帮助联军,救治伤员,运送炮弹,还在火线做后勤,另外还有很多信徒为联军担任侦察兵,引导带路。比如,正是这些中国籍信徒组成的侦察兵在北仓河发现了,清军布置的地雷阵,以及清军的布防情况。

联军表示:“如果没有这些中国基督教信徒的侦察,就不可能获得宝贵的信息,他们冒着生命危险,才使得营救公使馆人员成为可能,他们的功劳是不可磨灭的。”

同时,宝夏礼也说,那些沟通被包围的使馆区和联军之间联系的中国信使,每一个人都可以得到1000法郎的高额报酬。虽然有很多信使都被清军斩杀,但是还是有更多的人参加这项行动。

另外,联军也将被俘的清军和义和团以12-20人为一组,组成运输队,使用各种手推车为联军运输。

帮助联军的主要是三部分人,第一部分是我国的教徒,这也是最主要的部分。第二部分是贪图高额赏金的人,第三部分是被俘的士兵,被迫被联军服务。


深度军事


诚然,出于对国家意志和民族凝聚力的考量,当下的"正史"断然不会大肆宣扬甚至提及胳膊肘向外拐的局面!即便当权者是溃腐糜烂的清政府,也不例外!

亚圣孟子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笔者以为,孟子此言可归于道德仁义,却不束缚在人种、民族、团体之间;试想,即便统治者与民同宗同源却残暴桎梏,焉安?异姓治国却广布博爱,焉乱?虽然只是一个带有强烈理想主义色彩的比喻,但其意可通。

但彼时的八国联军其居心叵测,图利而来;民者倒戈相助甚至夹道欢迎,笔者认为此举并非引狼入室或者卖祖求荣,实在是久居水深火热之中生存无望,期盼抓住的是一颗救命稻草,岂料也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

每每谈及此事,不觉疑问:以清末民之迫切角度看待,推翻腐朽满清,寄希望于白肤黄发,两者是否矛盾?一手是披着尊严外衣的愚忠,一手是居无一瓦、耕无一粟的窘境,高尚与生存如何抉择?

此处可引例南非,白人当权时期国富国强,黑人返政之后民不聊生!但不可忽视,前者的富强优先或者专利于白人;后者的贫弱则人人有份!

先以满清为鉴,同宗同源治理下的积贫积弱并不无可能;后以南非为证,异人异种掌权后也不见得恩泽广布!或许唯有寄希望于理想中的世界大同。

综述,如题所问,清末民者既非良心泯灭,也非道德沦丧!实在是连最基本的生存都看不到希望,在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时候,何以谈良心,何以树道德?

我是军武最前哨!


军武最前哨


这很正常吧,不帮忙才让人奇怪,当然说帮忙也有点委屈当时参与的老百姓,因为即使他们帮忙了,也是无心而为之,他们不是谁家的百姓,就是简简单单生活在中华大地上的普普通通的生民!(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历史三日谈)


他们没有政治立场,没有政治属性,他们不属于任何人,任何团体,简单到只能弓着背驮着腰在一亩三分地上想辙,想让一家人尽量能吃饱的辙,至于说其他的,什么造反啦、什么帮八国联军打清政府啦,说实话,就是有,也不代表他们就有什么泾渭分明的政治立场,充其量还是为了一个最简单的目的――饭辙!

他们做这些事情的初衷就是为了得到一笔意外的报酬,在家庭长期生计之外,由于国难而突如其来的获得报酬的机会,比如说指路、带路、卖茶叶蛋、找哪个大户人家等等,当然他们的到的与八国联军搜刮到的断然不可能成正比,但即使这星星点点的意外之财,也可以让黯淡无光的家庭生计出现一点光亮。


这一切的根源都在于普通的穷老百姓是被来处在国事、国家之外的,莫谈国事不但是一句告诫语,更是一个不触犯“杀戒”的金科玉律,在古代轻易谈国事,古代十恶不赦的十种罪责里面,造反排第一,而触发造反的条件又是最灵活的。

但凡是干了不符合自己该做的事情,想了自己不该想的事情,又有造反的逻辑在里面,这事基本上就定了,在古代,就造反的事情,采取的基本上都是宁可错杀一千,不可使一人漏网的策略。

老百姓就是种地的,没人给他们灌输过还需要爱国的事情,也爱不起,爱不好小命就没了,安分守己是古代人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本分的老百姓断然不会意识到自己好心帮八国联军带路会有什么不妥的!


历史三日谈


孟子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说:

……故曰,域(yù)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pàn)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那只能说明满清已经到了活该灭亡的时候了,也说明了那时的先知先觉者,依然开始觉醒不再愚忠而已……

☞对此,您是如何看待的?更多问题欢迎关注交流,头条路上我们携手同行!





求图55


一般的民众可不会整天把爱国两字放在心中的。民以食为天,百姓一天不做就缺少一天的收获,一天无食就一天不活。因此人民百姓整天想着的就是,可以过上有吃饱、穿好、住好衣食无忧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晚清政府的腐败,让人民百姓流离失所 ,饿殍遍地人民百姓贫困无助,腐败的晚清政府对人民百姓贫困不堪的困难生活视而不见,不顾人民百姓的死活,人民百姓对腐败的清政府彻底绝望了。在这种视人民为草芥的政权下的人民百姓,人民百姓也就把清政府当做强盗和仇人一样看待了。由于晚清政府的不得民心,也就引招西方列强八国连军的入侵灾难。对于一个压迫人民的晚清政府,难道人民百姓还会心向一个,迫害人民百姓的政权吗?人民百姓早就盼望着有人,快点推翻掉这个迫害人民百姓的清政府了。


一国之君7


自满清入关到八国联军侵华,民间反清活动从来没有停息过。原因固然有把满清视为外族及清王朝建立后对汉族一直歧视的因素,但更重要更直接的根源还在于满清入关以来的播种仇恨。

据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主编的《中国人口史》记载,清兵入关后遭其直接屠杀的人至少1000万,整个明末清初到战乱基本结束导致中国人口减少约40%。

大规模血腥的屠杀直接就是播种仇恨,而仇恨种子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这是历史原因。

农民起义反抗满清暴政的运动规模最大的是波澜壮阔的太平天国运动。但除此之外,还有白莲教王聪儿起义、天地会起义、小刀会起义、 捻军起义等等。最初的义和团运动,打的也是反清复明旗帜。

满清上自皇帝皇后下至八旗贵族生活是极端奢侈的。慈禧太后每顿饭有百道大菜,少说要花200两银子。她过60生日,总共花了23 万两银子!

至于八旗贵族及他们的后人一一八旗子弟则以吃喝嫖赌臭名远扬,是典型的败家子。

统治阶级穷奢极欲,被统治阶级却在贫困中苦苦挣扎。时至晚清,贫富两极分化更突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现象比比皆是。那些庭院深深的豪宅是贵族大员富豪居所,那些东倒西歪的低矮破旧房子则是民宅。据资料记载,不少穷苦百姓甚至是挖土窑土洞栖身。

大清帝国这个国,是满清王公贵族大员富豪的天堂,是百姓的地狱。百姓旧仇新恨叠加效应凸显了,他们诅咒这人间地狱,日夜企盼这个国早日崩溃。

八国联军侵华对百姓而言是一个发泄积怨的契机,倘若百姓不乘这个机会泄愤才是咄咄怪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