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为什么被几万人的辛亥革命灭亡,却灭了几十万精兵的太平天国?

光北大世界


我是秋草独寻,有幸回答此问。

题主所说的其实是两种性质的革命。

这两个案例其实说明,如果是先进思想的革命,即是只有一人,也会星火燎原。如果是落后思想的革命,即使雷霆万钧之势,也是“骤雨不终朝”的命运。

1、太平天国革命是一场旧式农民革命,领导农民打倒地主,领导自已当地主的方式革命。自然就没有多少正当性。

2、洪秀全等以拜上帝教的舶来品,打造太平天国的“天王、天父、天兄”等神权体系,由于引入了新神权体系,就需要将中国传统的儒道释文化给打掉。

曾国藩的《讨粤匪檄》就说得很明白,“ 举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殆尽,岂独我大清之变乎,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我孔子孟子痛哭于九原。凡读书识字者,又乌可袖手安座,不思一为所也?” 他提出反对太平天国,保卫中华传统文化!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太平天国的管理层中,没有一个象样的知识分子,为这个天国出谋划策。冯桂芬、容闳、王韬等知识分子即使曾经进入太平天国的人,也表示很不认同,转而帮助清朝。

3、以“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为宗旨。很明显,这是原始社会的“绝对平均主义”宗旨,不具备任何先进性,如果是这样中国将回归到中世纪。

所以会看到按这个宗旨设计的太平天国纲领性文件的《天朝田亩制度》一天都实行不了,还是要回归传统社会的"照旧完粮纳税"。就使得太平天国只能以中下层的老百姓为主体,得不到广大知识分子及官僚群体的认可。

4、作为知识分子群体,看到太平天国这种毁弃传统文化,引入外来邪教及等级森严的神权体系。自然而然都会反对太平天国的这种逆潮流而动的思想。

虽然,其拜上帝教具备强大的煽动性,也曾攻城略地,占据半壁江山。但终究摆脱不了“邪不压正”的覆亡命运。

而辛亥革命,则是一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性质的运动,在各方面的主张已超越了任何传统专制王朝。

宗旨:“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建民国,平均地权”。

关键在于第三句,“创建民国”,就是要创造人人平等,共同创造的社会。明显领先于清廷的君主专制。

1、中国历经1860年洋务、1895年维新、1905年立宪三个阶段的思想转变,中国的知识分子及精英们包括朝廷都知道要改变国家现状,必须进行政治体制改革。从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各地成立咨议局,中央开资政院。这个进程中,各地的知识与精英都对清政府有着极强 的推动作用。朝廷最后同意“预备期为九年”。

可以说,人心思变,无论是宪政思想或革命思想都是大势所趋。

2、变革的大环境下,清政府却顾及满族亲贵,却没有及时改革而失去人心。

1)与民争利,收回四川铁路国有的引发保路运动,使得张謇、郑观应等民族资产阶段的忧心

2)拒绝提前召开国会引发湖北、浙江等地立宪派人士如汤寿潜,汤化龙等的强烈不满,使得工商业人士与开明官员与清政府离心。

3)为顾及亲贵利益,推出皇族内阁,又引发满汉矛盾,在朝在野的汉人均大为不满。

4)打击汉族精英,如罢黜袁世凯,压制徐世昌等,又使得清政府满汉权力架构失去平衡。

所以这种情况下,清廷在末期推出的这些措施混乱,使得立宪派在辛亥革命全面倒向了革命派。

如武昌的黎元洪、汤化龙、浙江汤寿潜、江苏的张謇、湖南的谭元闿等立宪派参与到辛亥革命中。

结果: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由革命派一个排的士兵引起的哗变,却激起全国性的革命。这种事情是绝无仅有的孤例。

此后革命派与立宪派相互促进,全国各地相继独立。继之而起的是袁世凯集团更是典型的立宪派代表,就没有必要维护清廷的合法性。

所以,还是孙中山说得了“世界潮流、浩浩汤汤,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以上两个案例,说明当你顺应时代潮流之时,看似弱不禁风也能让大厦将倾,当是你逆潮流而动时,即使是千军万马,也终将灰飞烟灭!


秋草独寻


严格意义上来讲,清朝并不是被革命党人暴力推翻的。

单纯的从军事角度而言,从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到南北和谈结束民国1912年元旦建立,革命军就没有打过几仗,以革命党为核心的军事力量都没有几支,其所占据的地盘远远无法同太平天国相比。

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认为,民国之共和政府,实际上是清王朝新政玩脱以后,革命思潮影响下的军阀产物,而非实际意义上拥有绝对控制力的实权政府,太平天国虽然进入天京之后快速堕落腐化了,但好歹人家组织成分清楚,一路斗地主抗清妖抗到底的,中途就没有妥协过。

清王朝的灭亡,并不是革命党军事力量强大,武力平推清军,而主要有时下面这个几个原因:

其一,庚子事变后,清王朝中央政府威信扫地,老佛爷跟光绪从西安回京以后,已经有点控制不住地方政府了,先是东南总督们在战争中结成同盟,与英美帝国主义结成“东南互保”,完全至清廷中枢于不顾。

等到战争结束,中央与南方政府虽然没有分道扬镳,但南方各省的军政事务已经趋于独立了。此种情形之下,清政府中枢最顽固的保守派都知道不变法是不行了,于是在1901年慈禧太后的默许下,清政府进行改革,改革内容多与光绪二十四年(1898)的戊戌变法相似,但比戊戌变法更广更深。

然而,变法不是续命药,而是催命符。

清廷力图在军事、官制、法律、商业、教育和社会方面进行一系列改革,不仅涉及到了内地,连东北、蒙古、西北和西藏都开始推行。虽然接近10年的变法改革,因为行政系统的问题(官员问题),没有取得太大的进展,但是却推动了中国社会现代化,为辛亥革命的兴起提供了准备条件。在政治上,最著名的就是设立咨议局,资政院等新机构。虽然当选的议员是清政府上流阶层的统治季节,但这些人大部分接受过新式教育,而且很多都是海归,所以这些人已经具有资本主义倾向,当然,这时候他们的政治态度倾向于立宪派。可他们接受过西方民主思想,至少传统皇权不可侵犯的观念被打破,这些人成为了辛亥革命中各省独立的地方政务的重要组成者。

同时,清政府在地方上进行自治改革(实际上南方的督抚跟自治没什么区别了),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武昌起义一声枪响,南方纷纷宣告独立的原因,大家其实早就对清王朝没有什么留念了。

在经济上,中央建立了一个负责经济改革和发展的专门机构——商部。它的职能是联络官商、沟通民情,促进工商业。奖励民族工业,一方面鼓励商人在国内发展工商业,另一方面清政府自己也办官办企业,这些措施最直接作用是大大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当然使得这些新兴的资产阶级立即就倒向了资产阶级革命咯。

在教育方面,创办新学堂、鼓励留学和改革科举制度,目标是建立近代教育制度,而这些新式学堂,却成为了革命思想宣传的主要阵地,而留学使得更多的人有机会了解西方,回国之后二话不说就投入革命的怀抱,这肿么破?

军事方面就更坑爹了,废掉了绿营是应有之意,在全国编练新军也应该,但问题是,新军的编练不是由中央主持的,而是各省自己练,辛亥革命之后的军阀怎么来的,不就是这十年练兵给练出来的。

更关键的是,新军的中下级军官基本都是留过洋的,起码也是去日本深造过的,跟以前大字不识的旧军官完全不一样,如此一来,革命党的思想在军队里就更容易传播了。在南方,地方官员往往对革命思想的传播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要不是真的去攻占衙门,地方政府完全就一副听之任之的样子。

综合起来,辛亥革命实际上是中国近代社会变革进程所推动的,整个社会在各种思想的冲击下,都想要变,虽然还没有想到朝哪个方向变,没有想清楚走什么路,但有一点是清晰的,那就是先终结了清王朝再说。所以武昌起义整个导火索一点燃,帝国的大厦轰然坍塌,都不带一点余波的。

而清廷在北方,唯一可以倚仗的军事力量,北洋六镇,也成为了袁世凯政治博弈的筹码。

再反观太平天国,它的敌人不止清王朝一个,清王朝实际上也扛不住太平军,它真正的敌人地主阶级,但是中国所有的知识分子,都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家里没地的都是读不起书的,屁股坐那边还不清晰么?虽然清王朝腐朽堕落,但地主的利益是能保证的,而太平天国不仅要你的地,还要你的命,所以这个问题完全不用选。


瞎写一通,大家凑合着看,如果看起来还成,麻烦点个赞,关注一下“吾国吾史”也是极好的!


江畔初见月


太平天国军队与辛亥革命军队比较起来,太平天国军队无疑是更强大的。太平天国军队当时轰轰烈烈,转战十数个省,人数最少也有好几十万。而辛亥革命当时虽然也有各种暴动,但起效果的,也就是武昌起义。而武昌起义,不但人数少,时间也短。可是辛亥革命很快就把清政府给推翻了,而太平天国战斗了十多年,却把清政府无可奈何。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太平军起义)

有人可能会说,这是因为在太平天国的时候,朝廷军队还非常强大。而在辛亥革命的时候,朝廷军队已经变得十分弱小了。

这个说法并不是很有道理,尤其是清朝的八旗军,在太平天国运动的时候,其实已经非常腐败的,基本上没有什么战斗力了。反而在清朝末年辛亥革命的时候,由于一些朝中大臣包括袁世凯等人积极训练新兵。因此,当时朝廷军队的力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有增无减的。

革命军的力量不如大平军,先前的清军不如此后的清军,此消彼长,为何结果反而有那么大的不同?究竟是什么东西发生了变化呢?

我认为变化的东西不是别的,而是民心。

我们先来看看太平天国运动时候的情况。

太平天国运动,虽然在南方的民间,获得了极大的支持。但在官僚地主阶层,以及整个社会的舆论导向上,太平天国是不受支持的。

当时的官僚地主们,都把太平天国运动当山贼草寇闹事来看待,认为他们是“谋大逆”的大逆不道之人。他们称呼洪秀全为“洪逆”,称呼石达开为“石逆”,认为太平天国信奉的拜上帝教是邪教,是毒害老百姓的。他们把太平天国的人,看作是牛鬼蛇神,说他们是“长毛贼”。而且对太平天国所做的那些事情,极尽嘲讽。对太平天国实行“男女分营”,对洪秀全进天京以后当皇帝的那些事情,乃至对洪秀全对他儿子的教育,都极尽妖魔化。

(洪秀全画像)

地主官僚这么说,一般老百姓并不了解真相,也是这么认为的。所以舆论对太平天国是极为不利的。

当时的清军确实已经腐败,其战斗力确实很成问题。除了僧格林沁指挥的军队,还有一定的战斗力外,其他清朝八旗军,完全不堪一击。不过地方官僚地主积极组织武装政权,和太平军作战。曾国藩组织了湘军,李鸿章主持了淮军,左宗棠左职了楚军等等。而太平军实际上就是被这些地方武装给消灭的。

更为重要的一点是,照一般的情形,官僚地主组织武装力量后,接下来就是拥兵自立,割据一方。比如东汉末年,袁绍、刘表、孙坚、曹操等人都成了一方诸侯,国家也跟着分裂了。

但是在太平天国运动被扑灭后,这种情况却完全不存在,没有哪个地方武装拥兵自重。由此可见,清朝当时事实上是具有强大控制力的。

我们再来看看辛亥革命时候的情况。

我们也从官僚地主阶层的支持,和舆论导向两个方面来分析。

(辛亥革命)

当时辛亥革命爆发后,在舆论上,几乎没有任何人说辛亥革命是“谋大逆”,说他们是“山贼草寇”。就算那些思想守旧的保皇党们,他们也不这样认为。由此可见,舆论上已经发生了彻底的改变。

再来看看官僚地主们的态度,几乎没有人组织军队保卫清朝,连当时最忠实的张勋这样的人,和革命党人作战,态度也不是十分坚决。更没有像之前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那样,直觉组织地主武装和革民党人作战。反而是名省的总督、巡抚,以及一些其他的武装力量,纷纷宣布独立,不受朝廷控制。

而清政府最后看到国家已经处在分崩离析的状态下,不得不宣布退位,从此清朝走出了中国的历史舞台。

那么,这种变化是怎么发生的呢?只能说,是清政府自己造成的。

本来在太平天国运动的时候,清政府在全国还具有极大的号召力,但是此后清政府的一系列不作为,把中国推向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深渊。无论是老百姓,还是地主武装,还是社会的其他阶层,对这个腐朽的政府都感到越来越失望,拥护他们的人越来越少。所以,辛亥革命的力量看起来虽然很弱,但清政府就像一座濒临崩溃的大堤,只要轻轻一碰,这座大堤就垮了。

正所谓“自作孽不可活”,清政府实际上是被自己给作死的。

(参考资料:《清史稿》《辛亥革命》)


张生全精彩历史


道理很简单,太平天国以邪教起家,裹挟民众,肆意屠杀,经不起一次真的战役级失败,內部权力的斗争,內榨之狠厉,等级之森严,(两司马做为最小军官,仅相当于现在的排长,居然要求脚不沾地,没有轿子居然坐八仙桌让人抬,可笑吗?这居然是制度。)除非一路顺风,否则不失败简直没天理了。

至于武昌起义,那时民主、自由思想已经曼延,老天给满清的最后一次机会,居然搞出个“皇族內阁”!真是不作死就不会死!从起事后,各省纷纷独立就可以看出来,满清的寿命就差“临门一脚”了。每个人都知道是这么回事,只不过在事发之前“都在做不是那么回事的事,都在说不是那么回事的话”罢了。


大卫思想


太平天国爆发时,满清虽已衰落,但统治集团依然强大。尤其地方汉族地主集团,实力雄厚,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等,都对满清忠心耿耿。满清镇压太平天国,事实上就是利用汉人杀汉人。而世殊时异,等到辛亥革命爆发,清朝已陷入财政、信用双破产的境地(甲午、庚子两大赔款、鸦片泛滥、白银外流、民生凋敝、财政腐败)。

为了解决财政危机,清朝向英、美、法、德四国银行团大举借款,并拿四川铁路去做抵押,最后激起民变。“保路运动”爆发后,清朝又调武昌新军入川弹压,由此人心失尽。这也是为什么武昌起义爆发后,南中各省纷纷独立(各省总督、巡抚公然“组团”抗旨)的原因。

辛亥革命成功,不是因为孙中山的革命党实力有多强,而是因为他们碰上了千载难逢的好时机:

1、清朝财政破产,人心尽失,也失去了南中各省汉族督抚的支持。(镇压太平天国后,汉族地主集团的势力已压过满清权贵的势力。八国联军侵华,汉族督抚私相结盟,“东南互保”、公然拒绝北上救驾,就是最好的证明)

2、革命党成功渗透进了武昌清军的内部,最后里应外合。

3、清廷调武昌兵入川,导致武昌城防空虚,给了革命党起事的可乘之机。

4、饱受清朝当权者打压的袁世凯,一直盘算着东山再起,最后在镇压革命党过程中挟兵自重,和革命党暗通款曲,首鼠两端。

以上的第4点是关键:无论清朝是否灭亡,袁世凯为了自己的利益,都决不可能真的出兵攻灭武昌和南京的革命党。革命党一灭,清政府一定卸磨杀驴——仅“挟兵自重”(把北洋新军培植成他自己的私家军)这一条,就足以将袁世凯诛灭九族。

但只要革命党不灭,各省就肯定继续独立、观望。各方长期对峙,全国统治秩序会有土崩瓦解的危险,甚至可能导致帝国主义再次组团进行军事干涉。所以袁世凯才急着和孙中山做这笔大买卖:把大清朝卖给革命党。

但既然把大清朝卖了,就要卖个好价钱。这个价钱就是中华民国总统的宝座。而孙中山的南京政府,也到了破产的边缘(据说民国的国库经费只剩下12块钱)。所以,也孙中山也不得不和老袁做这笔买卖。袁世凯逼清帝退位后,孙中山实现承诺,向南京参议院保举袁世凯为大总统。

所以,自始至终,辛亥革命都是在满清中央皇权衰落的背景下,各方力量博弈妥协的结果:

清政府向袁世凯和革命党妥协,换来“清室退位优待条件”。

革命党向袁世凯妥协,换来北洋集团逼清帝退位、南北统一。

袁世凯向革命党妥协,“卖主求荣”,换来一把大总统的交椅。


喷子都是玻璃心


其实很简单,辛亥革命是在太平天国的基础上推翻清朝的。

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等人在金田聚众起义,到1853年3月19日攻克南京。期间仅两年多的时间,如果不是在湖南碰到左宗棠会打得更顺。

1853年5 月8日,两万多太平军北伐,竟然一直打到天津附近,才被打败。

在太平军面前,清朝军队不堪一击,足见其已经腐朽不堪了。无奈的清朝,只好依靠汉人组建的军队对付清朝。事实上,太平天国是被民间的汉人军队~湘军灭掉的。历时13年的太平天国虽然被灭掉了,但是他造成的影响却十分巨大。


清朝经此打击,一日不如一日,不可避免的走向了衰亡。

1867年,湘军领袖曾国藩的幕僚,著名的“预言家”赵烈文说,清朝的覆灭已经不可避免。并且,赵烈文这个神人准确的预估了清朝灭亡的时间。说清朝50年内必灭,果然44年后清朝就灭掉了。

赵烈文:“以烈度之,异日之祸,必先根本颠仆,而后方州无主,人自为政,殆不出五十年矣。”

一,清朝的统治基础被太平天国破坏了。

清朝的统治基础,是满族专政。清朝的政治权力掌握在满人手里,军队是八旗军队为主。太平天国运动期间,清朝政府的汉人开始唱主角,汉人军队也替代了八旗军队的地位。

满清朝庭里,虽然满人的皇帝、王爷仍然把持大权,但是做事的已经全是汉人了。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李鸿章等人,才是清朝实权掌握者,满人完全就是混吃等死了。


军队方面同样如此。太平军每到一处,就摧毁那里的八旗军队。太平天国灭亡时,布置在全国各地八旗军队的体系,已经被毁得差不多了。八旗军队从此退出了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新编的汉人军队。

沿海地带,清朝与列强交手的海军、陆军是曾国藩、李鸿章这一体系的军队。收复新疆的军队,是左宗棠训练、组织的军队。之后崛起的是袁世凯编练的新军。

二,清朝的政治体系被破坏。

太平天国所到之处,清朝的统治皆被摧毁。太平天国灭亡后,留下了政治真空。

由于清朝政府无力恢复这里的统治秩序,地方政府便自行其是,自行管理地方上的各种事务。久而久之,这些地方在政治上就脱离了清朝。

三,被满清压制的民族矛盾爆发。

清朝建立以后,对汉人的各阶层都是压制的,连士大夫们都不例外。

清朝以前,是皇帝与士大夫共天下。

宋朝以前的朝堂上,大臣们是坐着议事的。宋朝的朝堂上,改为站着议事。明朝大臣是跪着议事,但是有自由的发言权,皇帝们被大臣喷的满脸唾沫星子的事情常有发生。

到了清朝,汉人大臣言必称奴才,是没有发言权的。连写个诗文、奏章都得小心翼翼,生怕“文字狱”临到自己头上,决策权就更谈不上了。

满人除了被国家供养,还可以方便的进入政府部门,升迁很快。各种官职要先尽着满人,剩余的官职才是汉人士大夫的。

朝堂上的决策,是满人的事情。即使汉人士大夫在朝堂上提出建议,也要满人点头才行。士大夫们因此对清朝是不满的,内心也是不认可的。

士大夫们对清朝尚且如此,处于下层的百姓对清朝、满人的态度就可想而知了。

事实上,民间一直把清朝看做是外来的政权,不认可清朝的合法性。明朝灭亡后,民间反清复明的声音就一直没有停过。孙中山先生的革命口号之一,就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正是太平天国对清朝的打击,才让辛亥革命推翻清朝成为可能。辛亥革命,是压垮清朝这只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本文原创,图片源于网络。)


德全不畏


天平天国起义时,清朝的国力还没有到油尽灯枯之地。清朝的满汉大臣们的忠君保帝的思想还没有动摇。

加之太平天国起义本身得不到天下学子和士大夫们的认同,毕竟那是一套来自于洋人的歪理邪说武装起来的农民军。

而且太平天国起义本身还不是亡于清朝的镇压,而是亡于自身的制度建设和治国方略的不健全。以致于天下还没有到手,就提前享受皇帝待遇、权臣待遇、以及争权夺利的都全面上演。

不用说清朝还有半壁江山,就是清朝全亡了,照太平天国那种搞法,被自己灭亡掉也是迟早的事情。

辛亥革命本身并没有推翻清朝,他只是在清朝已经极端腐朽的、积重难返的棺木上点了一把火而已。到了辛亥革命时,清朝对国家的控制已经很弱了,那些封疆大吏们已经各怀异心,都对朝廷早已失去敬畏之心。

只不过大家都在等那个冠冕堂皇的时机和理由而已,辛亥革命给了他们一个很好的理由。于是大家一拥而上,共同兴奋的分食着清朝带血的尸体。

推翻清朝的是以袁世凯为代表的旧军阀和权臣,并不是幸亥革命。清朝的灭亡跟太平天国一样,不是别人把他灭亡了,而是他自己把自己灭亡了。


谢金澎


清朝为什么被几万人的辛亥革命灭亡,却灭了几十万精兵的太平天国。这还要引用一些清史文章解读,自民国成立南京组织临时政府始,孙中山以二十载之苦心,始得躬逢其盛,不可谓非有志竟成之举。惟推倒清室,则实自袁项城成之,袁之才具智术,实出民党诸人上。而庆王奕劻、摄政王载沣,以及满廷诸皇族,更无一足与袁比。

太平天国洪氏兴亡之关键,自曾国藩战胜江湖,而湘军遂横厉无前。南有曾帅,北有僧王,是实太平军之劲敌,而清祚之所赖以保存者。林凤祥、李开芳二人,是实为太平军之佼佼者,而洪氏定都江宁,荒淫无度,军国大事尽归扬秀清掌握。秀清专权自恣,然观洪、扬之皮相西法,茶毒同胞即使北犯而胜,亦无救于亡。



乡村牛兄


辛亥革命和太平天国的性质完全不同,辛亥革命是我国近代历史上的一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而太平天国只是一场规模较大的农民战争。

清朝能灭了几十万精兵的太平天国,却灭不了几万人的辛亥革命,这没什么好奇怪的。


从两者的出发点来看,太平天国注定会走向灭亡,而辛亥革命却点燃了新的希望

洪秀全之所以会掀起太平天国运动,他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广大人民群众,他只是因为考秀才没考中,家中又过于贫寒,因此才会走向造反的道路。

洪秀全建立了太平天国,那些太平天国的高层统治者还是走封禁迷信的老路,可以说太平天国并没有革命性的改变。

即使太平天国侥幸推翻了清朝,改变的也只是国号。当时的中国,需要的是一个有着崭新面貌的新政府,而不是像太平天国那样的封建王朝。

辛亥革命与太平天国不同,辛亥革命的目的就是为了推翻清朝的统治,然后建立起一个民主共和国,这也是当时的中国最迫切需要的。

应该说是时代选择了辛亥革命,清朝的灭亡只是世界潮流发展的结果。


辛亥革命的领导者是一群满怀爱国热情的有志人士,而太平天国的统治者却是一群沉迷享乐的官僚

以孙中山先生为首的革命人士,满怀着对新中国的无限憧憬和向往,他们用自己的生命和鲜血去推翻了一个腐朽的王朝。这样的辛亥革命虽然只有几万人,却不是一个腐朽的清朝能打败的。

太平天国虽然拥兵几十万,可惜却只是一群乌合之众,他们的统治者沉迷享乐,在占据南京后,立刻开始大兴土木,耗费巨资建立天王府。

太平天国的其他领袖也不甘落后,他们的府邸规模宏大,平时的衣食住行无不彰显贵重。

只靠着太平天国这样的一群腐败官僚,又怎么可能会击败清军。

尤其是洪秀全在南京大开杀戒,先是下令让韦昌辉除掉杨秀清,后来又令石达开杀害了韦昌辉,之后又将石达开赶出了南京,可以说太平天国在内斗中已经毁了一半。


这样看,清朝能灭了几十万精兵的太平天国,却被几万人的辛亥革命灭亡,也就不奇怪了。


东方大史


太平天国运动大约是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才被全部扑灭的吧?那时的清朝尚有一批地主阶级的精英份子为了本阶级的利益而与清廷合作,再加上太平天国的宗教偏执而引起的社会不安,导致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当时可谓"清朝己衰而未可灭也”!



而在辛亥革命之际,则是清朝大势己去之时了!其时,清廷内无有力之君、外无用命之臣。再加上革新迟缓,成效太慢,引起了举国上下各个阶层的𣎴满!辛亥革命之前清廷未倒,不是其强。乃惯性使然也!辛亥革命之后清廷轰然而倒,也是各项弊端累积至极的产物!在各种矛盾与冲突的纠结下,满清是非倒不可的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