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变法的失败有哪些原因?

蓝莓汁423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戊戌变法失败原因如下:

第一,光绪没有掌握实权。

中国从古至今,从没有不掌握实权的领袖,能够变法成功的。

因为既然是变法,一定会受到很多人的反对。

如果没有实权,变法的政策根本就会被反对而抵消,根本无法推行下去。

实际上,光绪的政策也没有被执行,底下的官员阳奉阴违而已。

第二,变法没有群众基础。

可以说,变法的政策基本没有造福群众。

而变法的思想,也没有在群众进行宣传。

所以总体上,群众是反对变法的。

鲁迅小说《祝福》写到,鲁四老爷见面就破口大骂维新派。

而其他小说里面,老百姓也把改革什么当做乱政。

第三,树敌太多。

变法的树敌太多,文化教育改革,遭到传统知识分子的强烈反对。

军事改革,得罪了绿营等无数军人。

政治改革裁撤官员,仅京师一地,涉及闲散衙门十多处,失去职务者近万人,但是又没有安排出路。这遭到大量官员的反对。

等等。

既然不是暴力革命,改革就应该循序渐进,拉一派打另外一派,不应该这么普遍树敌。

这说明维新派的政治历练不够,比较稚嫩。

其实,维新派还准备实现这些政策:制订宪法、开国会、君民合治、满汉平等、皇帝亲自统帅陆海军、改年号为维新、断发易服及迁都上海等。

这才是满清权贵恐惧的,自然要抵抗。

其中就制定宪法这一条,满清权贵不会有人同意。


萨沙


鸿涵先生不请自来,很荣幸回答这个问题。

“戊戌变法”始自1898年,距今已经整整两个甲子又一年了,时至今日,我们依然对“戊戌六君子”的慷慨就义而感叹,而历史是向前发展的,我们既不能“翻旧账”,又不能“做假账”,面对成功我们可以引以为傲,同样面对失败我们也要引以为戒,正确的面对失败总结经验,才是正确的史观。

在中国近代史上,改革和革命一直都以相互更迭的方式存在,这二者是相生相伴的,绝对不是你死我破的关系,可是万变不离其宗,戊戌变法可以说有着巨大的历史意义,但是为什么却失败了呢?

最根本原因,是没钱,举个例子,小日本从“明治维新”到与大清的“甲午海战”胜利这几十年之间,全日本的农民增负了百分之五十以上,用于制造武器,而大清赔偿了给小日本2.3亿两白银相当于小日本4年的全国财政收入总和,这就在无形之中帮助了小鬼子,让他们提前还清了贷款,正因为此,小鬼子才建立了银行体系,有了票子就有了底气,所以小鬼子才能在后来日俄战争中战胜老毛子。

“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因为仅仅进行了103天就以失败告终,当时的人们普遍认为,日本人用了三十年改革就变成了东亚强国,我们底子好,三年就可以,可是情况是这样吗?这种心情我们可以理解,谁不希望自己的国家变强大呢?除非汉奸。可是要清楚一点,“戊戌变法”的发起者都是具备新兴资产阶级思想的知识分子,而我们的大清当时是否存在新兴资产阶级力量呢?恐怕是少的很啊。

没有人支持是最关键的,任何改革都伴随着强大势力的支撑,倘若没有,那么只能失败。

但是“戊戌变法”的意义是深远的,这是中国知识分子寻求改良救国的一次英勇之举,这些仁人志士们为了国家流血牺牲的精神,值得后辈尊重,同时也更加能够激励我们中华儿女奋发图强,早日再次屹立世界之巅。



鸿涵先生


戊戌变法变法又称百日维新,是资产阶梯级进行的一次自上而下的一次改革命,仿照英国革命政体,试图在中国建立君主立宪制,换救民族危亡。但很可惜的是,这次变法仅持续了103天便宣告失败。那么它失败的原因有哪些,下面将为大家详细的分析一下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1895年清政府战败,同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列强随后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同时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迎来了初步的发展,为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做了准备;此时正在北京参加考试的梁启超,康有为等人联合一百多名举人上书光绪帝,史称公车上书,这次运动虽然失败了,但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标志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1897德国强占胶州湾,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康有为再次上书光绪帝,光绪帝深受感动,表示不能做亡国之君,命李鸿章,翁同龢等人在总理衙门召见康有为等人,筹备变法。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上谕,宣告变法。变法后不久,由于变法触及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守旧势力疯狂抵制,各省巡抚大多都对变法持观望态度,只有湖南巡抚陈宝箴支持,而且慈禧太后强行命光绪帝免掉了光绪帝老师兵部尚书一职,让荣禄担任。由于改革科举制触及了广大读书人的利益,有人甚至上书光绪帝请求处死康有为和梁启超。眼见变法形势危急,光绪帝命康有为,梁启超等人采取措施,他们能把目光瞄准北洋新军头目袁世凯身上,当天夜晚,谭嗣同便拿着圣旨夜访袁世凯。要求他进京诛杀荣禄,保护皇上,袁世凯表面答应,事后却向荣禄告密。9月21日慈禧颁布上喻,软禁光绪帝,搜捕维新人士,康有为,梁启超等逃出国外,谭嗣同等英勇就义,变法失败。造成变法失败的原因主要是光绪帝没有实权,仅仅依靠康有为,梁启超等人,造成维新派实力弱小,顽固派实力过于强大;变法形势危机的时候,维新派甚至抱有幻想,幻想西方各国寻求帮助。以上的原因造成了变法的失败,也证明了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必须采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统治

以上是我的个人见解,希望你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谢谢!


落雨析木


失败根源之一:主持变法者中,缺少真正有影响、有实力、有远见的人物。实行变法是政治家所为,非思想家所为,既然有做大事的心,那就要有做大事的手段。当时能主持变法的人,李鸿章是最佳人选,但他甲午战败后正灰头土脸,舆论上通不过。退而求其次,张之洞也可以主持变法,但他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最后变出的可能是个洋务运动加强版,虽说骨头未动,但至少也在变,也在前行。但光绪的选择却是重用康有为,此人组织个强学会摇旗呐喊倒也胜任,主持变法,就呵呵了…

失败根源之二:过于操切急躁。彼时朝中守旧大臣的势力太强,光绪想要变法,不能一下子就范围太广变革过深用力太猛,如果那样,反对力量就会集中爆发。必需先找准切入点,寻找好突破口,拉旗帜、树标杆、聚人才、造舆论,然后按预定的先后次序,一件件事情去做,做成一件是一件,要有足够的准备时间,且有足够的消化时间。后世,小平同志成功实施改革,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件一件做成的,恢复高考、放松管制、联产承包、设立特区、个体经济、集体企业、市场经济…他是耐心的一步一步走过去的。

失败根源之三:康梁及谭嗣同所谓的围园杀后,绝对是个大昏招。慈禧本人倒并不反对变法,她的底线是不能动她的权力奶酪。一旦变法对她不利,她可以阻止变法,也可以修正变法,但并不会全盘否定变法(庚子事变后她还推行了新政),即使当时用训政的方法架空了光绪,但只要光绪活的比她长,总有翻盘的机会。而正是那个围园杀后的计划,不但使得变法被全盘否定,更是让光绪万劫不复,再无翻身的可能。


阳羡晓峰


先来扯一下教科书上的结论,主要有那么几个,“资本主义的软弱性”,“顽固派的权利太大”,“把希望寄托于没有实权的皇帝,致使缺乏强有力的领导者”,“变 法太过于冒进”!



其实这些话在我看来几乎都是马后炮,以结局推起因!难道日本的早期资本主义不软弱?他们的实权派不顽固?变 法前他们的天皇有实权?归根结底是那帮辅佐皇帝变 法的人出了问题罢了!



这帮人太过于天真且幼稚,甚至在变 法过程中就出现了争权夺利的情况,可以说是为了利益而变 法,到底应该如何变 法如何逐步推进变法,他们根本就没有个章程,而是想着一口就把自己吃成个胖子!



国家事务到了这些人手里如同儿戏一般,许多政策根本没经过实际调查研究,就草草颁布,且变法与人们印象中的剧情并不完全一致!



光绪亲政后,除军队与外交或一些大臣的任免慈禧会过问之外,其他事务光绪皆可一人做主,而慈禧在开始时,也并未过多干涉光绪的变法,直到光绪突然下旨撤换礼部六堂官,慈禧才开始插手变法,要求光绪勿操之过急!



而真正导致慈禧决心干涉变法事务的,是杨崇伊奏折中提到变法党人欲请伊藤博文来华,“将专政柄”,这不是明摆着把祖宗基业拱手相让?这让甲午战争作为主战派的慈禧太后如何能忍?



而史料也证实,康梁等人确实曾与日本人谋划“中日合邦”的计划,庆幸这一计划因戊戌变法失败而夭折!

所以他们的失败并非偶然,而是一帮乌合之众草台班子的必然结果!


无聊说电影


晚清时期的戊戌变法,是晚清知识分子,对当时社会开始的一场救国运动,这不仅是解放思想的一场运动,也是政治变革的一场运动,在运动时期,维新派努力传播西方先进的政治、自然、科学知识,和人权平等自由的思想,批判陈旧腐朽的封建君权主义,当时的维新思想在许多文化思想领域都开拓了新的局面,戊戌变法启蒙了资产阶级思想,打破了传统封建主义文化的统治,逐步发展成了当时文化的主流。

戊戌变法的主要目的是要用西方先进的资本主义理论制度来取代当时的封建专治思想体制,戊戌变法的主要靠山光绪皇帝虽已亲政,但没有实权,当时的权利都已被慈禧掌握。

但是这场改革运动触犯了当时统治者和王公贵族的利益,仅仅维持了一百零三天,便以失败告终,大批维新人士被杀。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主要是把希望寄予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身上,更把希望寄予袁世凯和西方列强,脱离了人民,另外维新派的力量太过弱小,守旧派的势力太过强大,再加上当时的光绪皇帝没有实权,仅仅靠维新派几个人的力量难以维持。

当时的维新派一些过激的宣传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也增加了社会阻力。加上光绪和维新派冒进的变法措施和单一的变法手段,也造就了戊戌变法的失败。

以上这些都证实了中国在当时,依靠改良主义是行不通的。


历史探索公元


1.核心人物光绪皇帝几乎无实权,不利于改革的开展。很多人或许会问为什么当时中国的戊戌变法和日本的明治维新一个失败了一个成功了呢?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有一个很现实的客观因素,那就是天皇和实际掌权者并不在一个地方,幕府无法实际控制天皇的人身,但光绪帝不同,他和实际掌权者慈禧太后同处一城,慈禧太后后来很轻松地将光绪皇帝囚禁。更为重要的是,光绪帝几乎无实权,有一定权力的帝师翁同龢(时任户部尚书)被驱逐回乡,光绪帝更加形单影只,光绪皇帝可以说是空有一腔改革抱负而已。

2.维新派势力太弱。若按帝后党争而言,维新派背后的帝党势力的实力远不如慈禧太后为首的后党势力,而且光绪帝器重的那几位维新人士官位都不高,比如维新派领袖康有为任工部主事,后来被任命为总理衙门章京上行走,为负责协助堂官之职。在地方上,各地巡抚对变法政策敷衍了事,尽心变法仅湖南巡抚陈宝琛一人。

3.变法太急。维新变法失败有一个很大的原因在于变法自身有问题,最大的问题是太急。其实戊戌变法一开始慈禧太后的立场并不是反对,而是默许,后来当改革侵害了相当一部分人(尤其是满人)的利益时慈禧太后终于坐不住了,坚决反对变法,其缘由还在于改革本身。戊戌变法才103天就颁布了数十道改革措施,急于求成以致于考虑问题不周到,不细致,很多政策沦为“纸上谈兵”之举。比如,改革官制,裁撤冗官,便将中央的詹事府、通政司等衙门裁撤,这些衙门员工下岗后却无相应的妥善安置,此举不得人心,造成改革打击面太广,断了上万人的饭碗,人家怎能不全力反对?所谓“欲速则不达”便是此理。


文史工作坊


光绪决定了戊戌变法注定失败!光绪亲政指挥了甲午战争,李鸿章避战也罢北洋水师畏战也罢!北洋水师被包围在刘公岛!清军陆军出动63万人装备精良的德国英国造枪械本土作战,但面对失利光绪胆怯了急于议和早早给李鸿章发布赔款不割地的旨意!而后痛定思痛要变法100日内发布近百道改革诏书,信任一个没有任何行政管理经验的康有为,罢免了守旧大臣,在只尚空谈没有执行力的情况下。被康有为蛊惑要实施暴力革命,是想如果包围颐和园成功后会怎样呢?总之光绪被历史美化了很多,他的个人能力导致了甲午战争戊戌变法的失败与夭折!刘光地,杨深秀,后来的袁昶,许景澄,徐用仪皆是当时不可多得人才因光绪而死可惜了!


号角催人红旗飘


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戊戌变法的失败围园杀后是直接原因,若不围园杀后也不会有后来就义的六君子。

我们结合戊戌变法中每个角色,和历史背景来分析下变法失败的原因。

康有为一介书生,尚无从政经验。进京后被光绪封了六品官衔,在变法中也没有实权,只不过一直给光绪上书,提供变法方案,传播立宪思想。

而光绪一直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亲政,从政多年大小事一直是亲爸爸当家做主。救国心切,又缺乏政治经验,本想大刀阔斧的改革,又受到守旧派的阻挠。

改革政治触犯了清贵族和在职官员的利益,改革教育触犯了举子的利益。倘若变法实施,清政府各个行政部门大换血,一群无任何政治经验或缺乏政治经验的愤青去当差,天下必定大乱。改革教育政府短期内也不会有后备人才。

慈禧看到这些愣头青这么搞,也怕把本来就摇摇欲坠的大清搞垮,出手阻挠。康有为挺而走险,假传光绪密纸要联合袁世凯除掉慈禧。惹得慈禧大怒,遂全国追杀康党。

总结:慈禧杀维新人士确实是因为围园杀后,变法失败是因为维新派政治经验不足,没有结合国情去具体考虑问题,操之过急,引来杀身之货。





干造价的


戊戌变法失败原因主要有光绪皇帝无权力,反对势力过于强大造成的。

首先光绪光绪无权力,这一点对历史了解的人都知道。在1861年辛酉政变后,慈禧基本掌控了满清中央权力。到1898年戊戌年,慈禧成为满清实际上的一把手已经37年,心腹手下遍布满清朝廷。



而光绪皇帝4岁登基,到1898年时年仅27岁,虽然在18岁时名义上开始亲政,但是实际权力被慈禧一直牢牢把握。光绪帝下达的诏书若没有慈禧确定,几乎是无人理会的。



在变法期间,主持变法具体事务的康有为,仅仅是总理衙门章京。而成功的改革,都需要最高执政者的强力推动,比如俄罗斯的彼得大帝,不惜杀掉亲儿子推进改革。而戊戌变法的推动者仅仅是傀儡皇帝光绪,自然是很难成功。



其次有一点是反对势力过于强大。戊戌变法的本质是要将满清转型成为一个近代资本主义的民族国家,所以在经济改革和文化改革都有涉及。



但是对于满清存在一个问题,就是作为主体的汉人,处于被统治地位,一旦进行民族国家改革,激发汉人的民族意识,那么满清贵族就会变成改革的对象,就此失去权柄。



所以满清贵族是极力反对改革的,例如庆王爷奕劻,跪求慈禧继续垂帘听政,甚至有传闻光绪皇帝即将废除,各省督抚也仅有湖南巡抚支持变法,光绪皇帝甚至一次罢免六部的尚书、侍郎,也难以推动变法。



当时的大学士刚毅的一段话,其实反应了满清对变法的态度,据梁启超《戊戌政变记》记载,刚毅曰“改革者,汉人之利,而满人之害也。吾有产业,宁赠之于朋友,而必不使奴隶分其润也”。



刚毅的话也就是宁赠友邦,不与家奴的来源。这句话体现了满清贵族将国家作为私产,作为奴隶的汉人在他们眼里是不配成为国家的主人的,他们宁可白送给友邦。



在光绪无权,反对派势力强大的双重因素下,戊戌变法草草失败。不过值得讽刺的是,满清到死也不愿放弃权力,却被武昌一名普通的工兵引发的风暴,土崩瓦解式的葬送了满清帝国。那些宁死都不肯放弃权力的,最终通通被扫进历史垃圾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