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在農村有大部分人仍然說去“大隊”蓋個章而不是說去村委會蓋個章呢?

情緣直說


就是當下,生產經營和分配方式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已經有了群眾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群眾性自治組織——村民委員會(簡稱“村委會”)。農村大部分人要辦事“蓋章”,還是會說“大隊”,而很少提及“村委會”。這是因為:

“大隊”的稱呼留給了老年人很深的記憶

農村大隊全稱農村生產大隊,是指農村人民公社三級組織中的中間一級組織。由於人民公社是政社合一的組織,所以生產大隊既是人民公社的中間一級行政管理機構,又是國家基層政府下設的一級行政管理機構。生產大隊在經濟上除領導各生產隊的生產經營之外,有的大隊一級還創辦所有工農業企業,有的生產大隊還作為人民公社的一級基本核算單位。

不難看出,大隊的稱呼還是要追溯到以前的人民公社時期。在1985年的時候,人民公民(相當於現在的鄉鎮)成立,人民公社下設生產小隊(相當於現在的村民小組)。1984年之後,正式取消了人民公社及生產隊制度,由鄉鎮、村委會、村民小組替代,一直沿習至今。

“大隊”蓋章的習慣影響了年輕人

在以前,就是現在,去大隊“蓋章”,目的只有一個,實際上就是證明你的存在和事情的真實性。因為那個時候,還沒有身份證、戶口本,這些戶籍管理的約束和制度。農民批劃莊基、砍伐樹木、想生孩子等等的事,都需要開一個證明身份的材料,這個材料就是需要“大隊”開證明蓋章的。

1986年以後,我們國家建立了身份證制度,也有了戶口本,戶籍歸當地派出所管理了,農民去“大隊”要辦的事越來越少了。直到現在,去現在所謂的村委會辦事,也就是諸如貧窮證明、低保申請或扶貧、救災款的領取,才會去簽字蓋章。

將“村委會”仍叫“大隊”是一種習慣

對於“大隊”的稱呼,60以上的人,經歷了那個年代,因為思想守舊,習慣一時難以改變,至今還這麼叫,年輕人也被耳濡目染,自然也跟著這麼叫。其實,叫什麼並沒有影響村委會的職能,以及它在農民心中地位,而且將“村委會”還叫“大隊”,有種親切感,拉近了幹群關係。

對於“大隊”的稱呼,想必再過二十年,也就不會有人叫起,因為人民公社年代的人已經不在了,新一代更傾向於稱呼“村委會”了。


為生活而提神


三級所有,隊為單位,人民公社是建國以來翻身農民對共產主義社會最樸實、接地氣教育的結果。一個公社,轄十多個大隊,每個大隊轄10~20餘個生產隊,社員是集體中最普通、皆平等的一員。農民共同擁有土地,做了土地的主人,是毛主席、共產黨領導推翻三座大山最直接受益人,也是翻身農民由衣不保暖、食不保腹進入到有飯吃、有衣穿、有書讀、有醫療保障的起始階段,問題矛盾都可在大隊部得到解決,農民有了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同時農民也是最懂得感恩的階層,所以公社、大隊部、生產隊(現鄉鎮、村、組)的叫法都一代一代地延續下來了,是中國農民感恩毛主席、感謝共產黨的必然結果。


金四123


要弄清這個問題,首先要知道“大隊”的來歷。

“大隊”這一級組織是從1958年開始伴隨著生產“大躍進”的產物。那個時候,我國基層政權的最低一級組織是生產隊,生產隊上面是大隊,大隊上面是人民公社。也就是說,一個人民公社下轄有若干個大隊,而大隊又下轄若干個生產隊。那個時候,“大隊”這一級組織具有對“生產隊”幹部的研究決策權、具有對村民招工、上中專、上大學、當兵入伍、受災救濟補助的推薦權等等,而要履行這些職責,就需要以“大隊”的名義,行文蓋章。於是,人們就經常會說要到大隊上去“蓋章”。

到了1984年,根據黨中央的決策,要求全面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各地對“三級所有、隊為基礎”的體制進行了改革,將人民公社體制改革為鄉、鎮體制,生產大隊改革為村民自治委員會(簡稱:村委會),生產隊則改革為村民小組。

從以上可以看出,我國農村的農民兄弟從1958年到1984的26年間,辦事都是以“大隊”的名義佔絕大多數的。因此,就形成了到“大隊”上蓋章的傳統習慣說法,並隨著一代又一代人習慣說法傳承了下來。我想這是一個最主要的原因。

第二個原因就是習慣成自然。我們想想,“大隊”的存在時間是在1958年到1984年,這26年之間的人們,現在年齡都是在60歲往下到35歲之間,而這個年齡段的人們正是如今社會的中堅力量和人物,他們的“話語權”往往佔著很大的比重。所以,在農村裡大部分這個年齡段的人都還沿用去“大隊”蓋章,就不難理解了。

第三個原因就是“村委會”三個字不如“大隊”兩個字簡潔、朗朗上口。現實生活中,有些事情就這麼簡單,說話辦事就多一個字,人們就會覺得複雜的多,而少一個字就會覺得簡單的多。也許在農村,農民們習慣並喜歡說到“大隊”蓋章,就是這個原因。


潤友


大隊是新中國成立,農民走上社會主義的集體化道路後,一個村莊或者幾個自然村的行政和生產管理組織的名稱。根據村莊人口的多少,又分為若干個生產小隊。舊社會的鄉公所沒有了,改成了人民公社,一個公社有若干個生產大隊。大隊的道路就是走社會主義集體化道路。

生產大隊黨支部書記是一把手,大隊長二把手,大隊會計保管印章是三把手,那時候,沒有身份證,沒有戶口本,農民外出住宿要開證明,登記結婚要開證明,離婚也要開證明,集體派人外出有事要開介紹信,農村人在外當兵,當工人,或者當幹部,要來老家調查家庭情況,都要大隊會計寫好材料,蓋上大隊這個公章,這個公章是相當重要的。

所以,社員到大隊開證明蓋章是經常事,同時,社員的衣食住行都和大隊息息相關,幹活由生產隊長安排,糧食靠生產隊分發,大隊和社員是一個緊密的聯合體。那麼大隊這個詞在社員腦子中就根深蒂固了。

大約八幾年吧,生產大隊改成村委會了,生產小隊改成村民小組了,人民公社改成鄉(鎮)政府了,但因為分田到戶了,各人管各人,什麼鄉政府,村委會,村民小組,這些詞在農民腦子裡沒什麼影響,誰和誰一個組都不清楚,村幹部一年也見不了幾面,鄉幹部更不知是張三還是李四,鄉里在農村的包村幹部也沒有幾個人認識。有些事村幹部在大喇叭上一喊就了事了。

所以,農民有事要蓋章,腦子裡還是大隊這個詞。就是說要到大隊去蓋個章。




華月一牛


很簡單,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說明群眾喜歡這一稱謂,認可這個組織,叫起來親切。

只有毛澤東時代,走集體化道路,才能平整土地,大搞農田水利建設,工、農、林、牧、副、漁等全面發展,造福子孫後代。集中力量辦大事、要事、急事,才能有紅旗渠這樣創造歷史記錄、世界紀錄的奇蹟!

結語:一根筷子容易斷,十根筷子斷就難。團結就是力量!


雲開日出322


大隊這個稱呼不僅對鄉下人親切,就是對當年我插隊的知青也是刻骨銘心的,就連我寫過的知青故事都是大隊大隊的。那個年代的農村幾乎天天有活動,而活動處處離不開大隊,大隊有村支書一人,會計一人,老貧協,下分小隊幾個。大隊有隊部一間,大禮堂一間,大隊部是開小會的,當年我在那個昏暗的房間油燈下給大家讀了一個冬天的報紙,大隊部是開全村大會的地方,一個小講臺上面能唱樣板戲,開批鬥會,更使我一生忘不了最後一次大會,全村社員們的那一聲吼,我被第一個通過改造成功的知青,第一個離開了三年的村子返城了。四十三年後我又一次重返鄉下,但大隊部拆了,我的知青屋拆了,當年教育我的人都永遠的走了,但村裡的年青人們(當年的小屁孩們)還認識我!使我驚呀萬分,四十多年了啊!


小西147004677


過去大隊離百姓近,聯繫多,和大隊小隊幹部見面也多。蓋章的事也多,比如從外地匯個郵包來,匯點錢等都得大隊蓋章郵局才取給,孩了升學,孩子在校入團,孩孑在部隊入團,入黨,都要大隊蓋章,子女結婚,辦出生證,生孩子報戶口,倆口子離婚都要到大隊蓋章開伩。太多了記不全了,

現在呢真不知那些事還需蓋章!不過蓋章代價也大了,得先找村委負責人在跑到鄉府,因為各村的公章都在鄉里放著!在有就是村委會的幹部離百姓遠了,一般百姓沒什麼事一年也見不到村幹部。鄉政府的書記鄉長在這裡幹幾年百姓一般見不到面!他有點事就在擴播上說一下完事。常年也不開個群眾會,當然也開不起來,村裡聽懂開會的人沒幾個!真有不少老人不知道現在大隊叫什麼。都說村裡管事的!


和平174978866


人民公社是人民由社會主義奔共產主義應走的正路!


孫斌837


是的:毛主席豎立起來的紅旗人民公社是新中國建設社會主義的根本基礎,公社,大隊,生產隊,人民改不了口,所以我們也說大隊,和公社,


燕子50321


從毛主席時代過來的人,他老人家光輝思想在每個人心中烙下了深深烙印永遠難以磨滅。“人民公社”“大隊”“生產隊”都是在他英明領導下命名的。改革開放前從小到大,已叫了幾十年,已養成了習慣。一會半會改變 不過來。我估計毛澤東時代的人到死都改變不了原來的稱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