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台和知府都是四品官,属于平级,到底谁的实力权力更大?

繁华万里


🍒道在唐代就已经出现,但主官并非道台。清初时期,道成为官员名,又分为两种。一是总督巡抚的属官,比如兵备道相当于省预备役司令,粮道相当于省粮食厅厅长,盐茶道相当于盐业茶叶专营公司总经理,河道相当于省防汛总指挥或者运河管理局局长。二是地方官。分守道重钱谷,分巡道重刑名,属于省的派遣官,负责省内片区上传下达,监控巡查。

道的品级也不确定,最初高至正二品,也有三品四品。乾隆时才最终明确为正四品。

🍓府,于宋代出现,是省级行政区。明清时期已经下降为二级行政区。特殊的顺天府这些不在此类。

府的级别也不确定。以清代为例,一般知府为从四品,重点城市为正四品。乾隆时期明确为从四品。

🍎道与府的关系

嘉庆时期明确规定,地方知府以下官员上奏朝廷,必须得道的批转。分守分巡道正式成为省内片区主官,辖一府至四府。

所以,此前道与府是监察与被监察关系,此后道台就是知府的直接上级。


四川達州


道台和知府不平级,道台是正四品,知府是从四品,差着半级呢。

论起实际权力呢,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简单说,在清朝,道台这类官职心才真正发展起来并独立运作。清朝地方机构为省、府、县三级,巡抚为一省之长,下设布政使和按察使二职,分掌民政和司法。但是呢,布政使和按察使也不能当光杆司令,他们需要一些副手来帮他们,这些帮手就是道台。

在清朝,道台分为两种,一类叫专责道台,一类叫分守道、分巡道。



专责道台负责一些专门性的职守,如粮道、海关道,茶马道之类,他们施展权力的地理范围可能跟下面某一个甚至某几个府有重叠,但从隶属关系上却无任何关系,属于各管各的。他们向布政使汇报工作,属于布政使的属官,换今天的话说就是省级专门机构,所以从品级上要高于知府。但论起实际权力,与知府相比也很难说。毕竟知府是一府之长,手握民政司法大权。总得来看,知府和道台差不多是井水不犯河水,各干各的,旗鼓相当。

分守道、分巡道的职守是要把布政使、按察使布置的一些具体工作对接到下面各府,毕竟布政使、按察使天天坐在省里,对下面各府的情况不太了解,还是要倚仗他们来办事。这类道台属于省级派出机构,主要是指导、配合下面各府的工作,之所以从品级上要比知府高半级呢,估计主要是怕他们压不住知府。由此也可见,知府从实际权力上并不比道台小。



但问题是,这类分守道、分巡道的权力在乾嘉年间开始膨胀,因为他们普遍被授予了密折专奏权,这就意味着他们可以直接把情况反馈给中央。由此,地方的权力运作也逐渐发生一定变化,地方各府开始把自己的地方事务汇报给分守道、分巡道,请求其批准,才可施行。于是,道被逐渐视为介于省、府之间的一级行政机构,实际权力就远大于知府了。


达摩说


简单来说,道台跟知府不平级。

清朝的行政体制是“省、府、县”三级,道台又称道员,是夹在省跟府之间的官员,一般情况下要比知府高半级。

所谓清承明制,清朝的很多制度都跟明朝有关,督抚制度是在明朝基础上改进得来,道台也是如此。

清朝的地方最高长官是总督和巡抚,总督级别高于巡抚,管辖一省或数省,巡抚管辖一省,这两个官职都属于中央派出官员,虽有级别高低,却无直属之责,双方都直接向皇帝负责。密奏制度确立后,总督和巡抚都是有资格给皇帝上密奏的,这是皇帝对外派大臣的制衡之术。

皇帝对督抚的制衡方式还有很多,比如总督驻地省不设巡抚以避免双方内讧和督抚同城、职权交叉就是完全相反的招数,都是视皇帝需要而定的。

督抚下面就是布政使和按察使,他们在明初是一省最高长官,但明朝中后期督抚逐渐由因事而设、事毕则撤的职务成为常态官职,他们就降级为二把手。

布政使又称藩台,按察使又称臬台,他们级别比督抚低,但也是由皇帝任命的,督抚无权撤销。当然,年终政绩考核的时候,督抚需要对他们出具考语,朝廷会根据督抚的评价来对这些官员进行政绩评分,以决定是升迁、平调(留任)还是处分,所以他们对督抚跟下属也没差了。

布政使和按察使往下,就是道台。

道台的前身是布政使和按察使的副手,布政使手下有左、右参议,按察使手下有副使、佥事,品级各不相同。到乾隆中期,前者定名为守道,后者定名为巡道,统一简称道员,又称道台,定为正四品。


这种设置无疑是将道跟省割裂了,原本道员只是布政使跟按察使手下的属官,负责替省处理省内各府的事务,也就是说,府把文书交到省里,省指派道来处理。现在道被独立设置,则文书先从府送到道,道再送到省,究其原因,还是因为清朝的府太多,全国两百多个,十八省是管不过来的,必须加一级。

但这一级又不是法定的,比如现在我国法定行政等级是省、县、乡三级,但我们都知道还有一个地级市在省和县中间。

以今推古,我们也该知道,道台的级别是比知府高的,在明朝时,知府是正四品,到清中期,知府就降为从四品,以此来符合他们手中的职权。

当然,这些只是一般品级,道台有高于正四品的,尤其到了晚清时期,这种不合规矩的现象越来越多。另一边,知府也有高于从四品的,那就是北京和沈阳两地的知府,均为正三品。


平沙趣说历史


道台和知府不平级。

知府是从四品,道台是正四品。道台比知府要高半级。


清朝的地方行政区,分为省、府、县三级。

省的最高长官是总督或巡抚。巡抚相当于现在的书记兼省长,只管一个省。总督品级比巡抚高半级,通常会管辖两个省或三个省。

例如两广总督管广东、广东两省;两江总督管江苏、安徽、江西三省。

巡抚虽然比总督低了半级,但是巡抚不是总督的僚属,巡抚是直接对朝廷负责的,而不是对总督负责。

之所以是这样的一个制度,是因为朝廷不能让地方出现一家独大的现象。要利用巡抚和总督相互制约。


督抚之下,还有两个副手——也就是相当于现在副省长的布政使和按察使。

布政使主管民政,俗称“藩台”,从二品;

按察使主管司法,俗称“臬台”,正三品;

这两位大人都是管具体事情的,也就是督抚的直接下级和知府的直接上级。

有清一朝,总督和巡抚没有撤换布政使和按察使的权力,但督抚有评价权。也就是朝廷对藩臬两司考核政绩时,会根据督抚的评价来对两司官员进行升迁或处分。

所以,藩臬两司的长官通常不敢惹督抚。

藩臬两司之下,就是知府老爷了。

知府,明朝为正四品,清朝降为从四品。

降了半级。

为啥会降呢?因为清朝在藩臬两司之下,知府之上,又增加了一级——道台。



有清一朝,考虑到布政使和按察使的工作任务很繁重,无法对每一个州府厅都能做到有效的管理,因而朝廷便将各省又划分为若干道。由布政使和按察使的副手去各道实地坐镇。(实际上是去收税和监视的)

布政使派出的副手叫"守道"。(布政使管理民政,有发展经济守成之责,所以叫守道)

按察使派出的副手叫“巡道”。(按察使管理司法,有巡视各地司法之责,所以叫巡道)


通俗来讲,道员就是类似于现在省级领导派到地级市负责巡视、监察、督办具体事物的特派官员,具有临时性质,并不能算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行政机构。这些道员的真正职务是“布政使参政”、“布政使参议”、“按察使副使”和“按察使佥事”

看官名就知道,这都是官员布政使和按察使的副手佐员。

不过,乾隆十八年(1753)时,乾隆皇帝直接把参政、参议、副使、佥事等职务全部给取消了,只留下守道和巡道,全部简称为道员,一律为正四品。

这样一来,司道本来是一个体系,结果道员脱离了两司,成为了府与两司中的一级,变成了知府的上级。而知府就只能降级了。


道员变成正式的一级后,知府若有文书,必须要先上呈给道台,由道台转送两司,最后再由两司呈报给督抚。

所以说,道台和知府不平级,道台实际上是知府的上一级。

在清朝中后期,道台还有了向皇帝密奏的权利,是皇帝监视总督、巡抚和两司长官的眼线。而这种皇权特许的密奏之权是知府不具备的。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清朝花钱买官,最高只能买到道台。胡雪岩就是道台,不过他的品级是正二品,属于红顶道台。



当然了,清朝时期也不是所有的知府品级都比道台低。北京的顺天府尹和沈阳的奉天府尹因为地位特殊,是正三品,就比道台高。


Mer86


道台大人和知府大人这两个官职,主要是在明清时期比较常见,相比于巡抚总督的封疆大吏之位,这俩职位当然算是比较基层了。

但是相较于一般的平民老百姓来说,同样是四品官员的知府和道台,无疑仍旧是高高在上的大老爷,知府,放在今天,那可也是地区最高长官。

说大不大,可说小可也不算太小啊。

道台这个职位我们比较陌生,道台是什么官呢?根据清代的官阶制度,他是省和府之间的地方长官,一开始它的品级并不确定,直到乾隆18年一律定为正四品。

所以他和知府是差不多的,有人说,既然是同级,那么为什么又称他为省和府之间的地方长官。

其实道台很像是一种掌握某一区域或负责某一特定岗位的专门大员,比如说道台可能负责水利,河道,粮食储备,盐茶驿站等等的某一方面。

一般来说,由于古代黄河容易发大水,所以常常会有河道之职,专门是负责管河道的,而我们经常看清代的电视剧,那些油水比较丰厚的差事,一般都是粮道和盐道,其实盐作为垄断的暴利行业,盐道更是被称为是财神官位。

所以他并不像知府,可以管理一府一地所有的事物,如果说知府需要是个全才,那么道台就需要是个专才,如此区别。

但是道台一般更容易晋升为知府的上级。朝廷之所以要设立道台,并不是为了其他,就是为了分离知府的权利,尤其是知府的财权,比如说那些富得流油的衙门,就不能由有一地的知府掌控,否则的话,那不是养虎为患吗?

对于朝廷来说,肯定是不希望地方独大的,一旦他们有了抗衡中央的财权或者是物质基础,就会造成强枝弱干的割据局面

像茶道盐道凉道,这些天下肥差都必须紧紧掌控在中央的手中,就是把核心的财政权收回中央,此外也有衔制地方行政长官的意思,毕竟,制衡二字,始终是封建王朝一个不能绕过的主题。

但是事实上无论如何,道台的权力是远远不如知府的权力大的,因为知府是一地的军政长官,他是所有的事都管,自己的地盘里,知府仿佛就像着一位土皇帝,而无论到台的职位是多么肥的差事,他只是在自己一亩三分地里称王称霸而已。

虽然知府在后来被定为从四品,虽然在官阶上看起来像是比道台的官阶要低了一些,但是从实际权力上来看,作为中层封疆大吏,知府的权利远远大于道台。

只是平衡之道,总是把实权更低的官吏职位抬高,从而实现官阶和权位的平衡。


历史好奇怪


首先二者当然不是平级,按照清朝的官制两者同属四品官,但是实际上细分情况是道台属于正四品,知府属于从四品。两者的实权大小,要具体看事权分析以及所处的时期。

总体来说,道台介于省和府之间,从事权上来讲,道分为分守道和分巡道,分守道手底下管着几个府州,自然比知府权力大。分巡道负责省里的专项事宜,如提学、兵备、督粮等,是知府的上级业务部门,知府自然也不敢轻易得罪。

明清以前关于道的历史

道,可追溯至秦汉时期,是秦汉时期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置的行政管辖机构

,主官为令或者长。

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演变成为临时性的军事管理区域或者是监察区域,主要设置行台管辖。

到了唐朝贞观初年的时候,为了方便管理,皇帝在疆域内根据山川形势把全国分为十道监察区,设置巡察使或者按察使巡察,到开元年间,全国道增加为十五道,改道的长官为采访使,后来诸道多由节度使兼任。

辽朝的时候,仿照唐制,将全国分为五道,设置都总管府、处置使司、转运使司等各项事务执掌机构,架构有点类似宋朝的路一级单位。

元代的时候,道主要分为两种,第一种是设置在少数民族地区的行政管理机构——宣慰司道,是属于行省之下的一个行政地方行政机构;第二种是负责监察的机构——肃政廉访司道。

明朝的道台

明朝沿袭元朝的制度,同样设置道,只是明朝的道与元朝不同,明朝是在省以下设置分巡和分守两种道,长官称为道员(道台就是道员的别称),此时的道台属于临时差遣性质,道台的品级是按照担任道台的官员原职务品级来定的。

明朝的道分为两种。

第一种叫分守道,由布政使派出,主要由布政使下属佐官左、右参政(从三品)和左、右参议(从四品)兼任,主要管理钱谷。

第二种叫分巡道,由按察使派出,主要由按察使下属佐官副使(正四品)和佥事(正五品)兼任,主要管理治安和刑名。

分守道开始于永乐年间,为了让各省更好的巡视地方和管理地方,于是就让布政使派出佐官分守各自划分的归属府州县,以便更好的管理民政、钱粮这些事宜。

分巡道则开始于明初制度,因为朝廷担心地方大员会贪赃枉法,于是就从各省按察使下属派员巡察省内各府州县。

特别注意的是,分守道和分巡道在一省之内各自划分的区域是不同的,比如以浙江为例,分守道分为杭嘉湖道、宁绍台道、金衢严道、温处道;分巡道则为杭严道、宁绍道、嘉湖道、金衢道;兵备道则为宁绍道、嘉兴道、温处道和台海道。

无论是分守道还是分巡道,其下都没有属员。

而明朝的知府属于正四品官员,由于这时的道台品级并无定制,两者从品级上来对比,还必须从道员的原职衔来看。

所以两者之间的权力大小,主要是按照所属事务来分析,知府是府一级行政单位的一把手,而此时的道台只是知府半个直属上级,或者是业务指导部门的上级单位。

但是道台毕竟属于省府的官员,而知府只是一线行政机构的长官,道台获得的权力有时候会比知府大得多。

清朝的道台

清朝沿袭明朝的制度,在道的设置上,道的作用逐渐扩大。

乾隆十八年(1753年)清朝裁撤原来的参政、参议、副使等衔,并且规定道台的品级定位正四品,知府(顺天和奉天两京的府尹另当别论)改为从四品,道台也从临时差遣官转为掌管省内专项事务或者行政政务的固定官员。

清朝将一省分为若干道,由道台管辖一道的政务,称为分守道。而负责专项事务的道台,比如负责省内提学、兵备、屯田、邮传、海关、盐政、粮储等事务的,称为分巡道。

不过两者之间管理的事宜也会经常相互交叉兼任,主要视情况因事而设。


总结,知府是实实在在的一府之长,道台是一省专项事务和省府派出机构的领导,要论权力,自然是和省府走得最近的道台大。

不过无论是分巡道或者是分守道,主要还是专职一项或者若干项事务,要论实权,当然是作为一府之长的知府权力大,毕竟知府那可是府一级行政机构的老大,正所谓,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



善发历史说


道员正四品,知府正五品。且一道管理几府,当然是道台权力大。道员可称道台,而知府称堂黄,道台上任,必须陛见皇帝,皇帝要亲自看看,是不是称职。而知府则不必,只是吏部知道则可。我小时候(77年前后)有个邻居老奶奶,旗人,后半生蹉跎而不失志气,她与大人们聊天,她大伯是道台,她大娘是封的公主,都很疼她,她出嫁时,几个箱子,每个箱子四角各一个宫赏的金元宝。另外,很多道台都是肥差,比如,督粮道、河道,号称财神庙的住持。


筒子河旁


知府一般都是六品,高一点的有五品,除非是省城里的知府才是四品。京城里的知府可能是二品,就相当于北京的市委书记与下面一个县级市委书记,没有可比性。


彭梵先生


清代官职和现代不太好比。比如巡抚(从二品),相于省长,知府相当于市长,但今天也有副省级市(省城),也有省级市(直辖市),但清朝没有副省级知府,顺天府(北京市)才是正三品(首都才算副省级),比巡抚低一级。其它市只能是四品、五品,比道台低一极。道台分两种,一是省以下,市以上的行政区(今天没有),二是省专职部分,相了于厅长,品级在清代是大于知府(市长),和首都市长平级,权力大于知府(顺天府除外)。


用户6001532626758


那个官更大?那还不如看看到底哪个官更贵呢?又分别值多少钱呢?皇帝有个好生意,那就是没钱了就卖官,这个传统是汉武帝为了打匈奴时就用过,到了清朝后期更是被发展到每个官位都明码标价,那么抚台大老爷、藩台二老爷、臬台三老爷、道台四老爷这些官位价格如何呢?

小贴士:卖官制度最早发源于秦汉时期,始皇帝为了解决蝗灾缺粮的困局,下诏书“缴纳一千石食物,爵位可以升一级”,于是中国皇帝们的卖官生意自此开始,到了光绪年间到处是官,毕竟不值钱了嘛!


价格:皇帝做的是童叟无欺的买卖嘛,而且好听的高雅的名字叫做捐纳,虽然起于汉武帝时期,不过到了清朝被发展为一门正规生意,按照清朝皇帝制定的良心价格,知府作为地方行政长官4000两白银可以拿到货,而道台作为出售的最高级货色4600两白银可以取货! 其实啊在清朝官员的平常交流时,为了礼节常常按职位的最尊贵的称来相互交流,就像公司副总一般称呼不会称呼某某副总而叫某某总一样的道理!

《道台大老爷:省级行政长官》


级别:如果把清政府比作公司的话,老板就是总经理,而知府相当于总监,道台相当于总监下面的营业部长,是介于是省与府中间的地方行政长官。“道台”只是对官员的尊称,清或者清之前的朝代都没有设计那个职位叫道台,只是官员做了正四品的官就可以称呼为道台老爷了!也相当于现在省级公务人员了吧!


职责:其实能成为道台级别的官员职位不是固定的,一省管理粮食储备的粮道,管理河道(有管理河工)的都是这个级别的长官,还有一些比较特殊的例如布政使、按察使副使都是正四品的官员。

《知府老爷:地级市行政长官》


级别:其实知府最早叫知府事,清朝时期作为从四品官员,知府是省县中间的行政单位长官,相当于现在市长的样子吧!

分管:知府一般作为道台的副手分换粮税、盐税、江海防务、水利这类工作,全是个肥职吧!

补个小辟谣:“儒林外史”中有句出名的话三年青知府十万雪花银,其实啊这个“清知府”,是“清廉的知府”的意思,而不是清朝的知府,知府则相当于今天的市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