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成绩好的孩子都是瘦瘦的?

真诚对待260885120


为什么有些成绩好的孩子都是瘦瘦的,那是因为学习成绩好的孩子都很勤奋,并且有很强的自控能力和专注力。

学习是一件很费脑力的活,一心想学习的人在吃穿方面是没有什么讲究和贪欲的,所有心思都在学习上了,有时候营养不一定跟的上所消耗的,因此胖不起来。

那些胖的孩子除了遗传的原因外,更多的心思可能都放吃喝玩乐方面,在学习方面投入的就不多,自然成绩就没有瘦瘦的孩子好,而且肥胖的人手脚没有瘦子的灵活,也容易让人产生懒惰的心理。

总的来说学习成绩好的人,用脑多,自控能力强,因此瘦瘦的。


l雾里看花l


坐标南京,因为我儿子练体育,所以认识了好些个很优秀的男孩。都是非常强壮的那种,光看体重就是超重。脱掉衣服就是健壮,没有赘肉那种。学习都是很棒的,家里条件都很好,集高帅智礼富于一身。

现在物质丰富了,孩子的营养都上去了,学习跟这个真没什么关系。

我儿子1米3,体重70斤,学校体检就是肥胖。



爱健身更爱吃的王小胖


关于这个问题,我认为学习成绩的好坏跟胖瘦没有必然的联系。而且处于生长期的孩子,身高体重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不会胖就一直胖,瘦就一直瘦的状态,都会有阶段性的变化。跟学业、年龄、环境等都有关。

以我家孩子为例,孩子今年五年级,一年多以前一直都是瘦瘦的,尽管他不挑食,胃口好,三餐营养保证,但就是长不胖,我那时候还愁他偏瘦,怎么都吃不胖呢。然后差不多从去年开始,除了身高长高了,体重也蹭蹭地往上涨,到现在看起来就是偏胖,变成个小胖子,尽管现在吃的还是跟原来一样,不挑食,胃口好,三餐营养保证,很少吃垃圾食品,少喝饮料,每周末都去爬山,但他体重还是涨了不少。以前是愁他太瘦,现在倒有点愁他太胖了。我觉得也是跟孩子身体正处在生长期有关,参考他们班上的孩子,也有不少有这种情况的,某一阶段体重就往上涨了,过后又慢慢恢复。但我孩子的学习成绩倒是从一年级开始就很稳定,一直到现在基本都是年段前十。

再说个例子,我一个亲戚的孩子,从小学起学习成绩一直都很好,自己学习也很认真。家里离学校近,是个走读生,家庭条件不错,家里爸爸妈妈还有奶奶照料得很好,吃得好睡得香,因此身材一直以来都是个小胖墩。初中考进一所知名的民办学校,学校的教学质量不错,学习氛围浓厚,班里的孩子学习都很认真,孩子在这种环境里也很自觉学习。再加上是住校,凡事都得自己动手,饮食上肯定也比不上在家里的好。差不多一个月才回家一次。因此,去读了一学期以后,我再见到的时候,胖胖的身材不见了,变成个瘦小伙了。

因此,我认为,学习成绩的好坏跟胖瘦没有必然的联系,是跟年龄、饮食、环境与学业等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林说教育


为什么成绩好的孩子都是瘦瘦的。

说是肥胖影响智力,我觉得没有依据。

不过,我这里一个初中牛校,面试学生,胖的孩子首先刷掉,然后很瘦的孩子也要刷掉,据说怕身体不好体育不合格。

好学校不怕招不到好学生,所以很任性。


叶子1286756883736


这估计是想当然的一个结果吧。是不是觉得学习好的孩子,平常很努力,所以都瘦瘦的,而学习成绩不好的因为整天吃吃喝喝的就长得胖?

但据我观察吧,很多胖胖的孩子学习成绩还挺不错,一些瘦个子孩子学习成绩也不见得好啊。

就拿我读书那会吧,我们班上成绩好的同学,基本上是胖呼呼的。那时在农村,大家家里条件都不怎么好,多数都瘦瘦的,可是就那几个读书成绩好的,胖呼呼的,原来他们家是事业单位的,不愁吃不愁穿的,所以他们的孩子营养都特别长,看上去比别的孩子都有肉感。而且他们家长时间很多,对孩子的学习又特别重视,我们在外面疯玩的时候,他们被父母约束在家里写作业,看书呢。那成绩自然会比较好些。

所以我觉得那时候,他们整天忙学习,不怎么运动,然后又生活条件好,所以都胖胖的。

不过现在的孩子那个年代就不同了。就拿我小孩班上来讲吧,学习成绩好的,胖瘦都有。

所以我觉得身材跟学习真没啥特别大的关系,要想学习成绩好,还是多多管束,让孩子好好学习才是真的。


悦读会


学习好和身材有关系?这不是玩笑!“赢在高三”老师根据多年的观察,认可这么一个结论:成绩好的学生,往往都是瘦瘦的。

但是,这里有四点需要说明:

第一、小学生和高中生不一样,小学生中有很多婴儿肥,而且小学的内容比较基础,所以这个结论在小学不一定适用,但是高中这种情况比较多。

第二、成绩好的学生,多数都是瘦瘦的,这并不代表胖的没有学习好的,只是数量少很多,个例说明不了什么。

第三、大家对于成绩好的标准也是不一样的,比如普通高中的成绩好的学生和重点高中成绩好的学生是不一样的。

第四、成绩好的学生,多数都是瘦瘦的学生,但是并不是说瘦瘦的学生,都是成绩好的学生。

排除了上面几个争议点之后,我们来探讨一下,为什么成绩好的孩子都是瘦瘦的孩子的原因!

1、肥胖影响注意力,进而影响学业成绩

安徽医科大学陶芳标教授曾经对肥胖是否影响学业的问题进行过课题研究,通过对安徽两座城市5所中学学生进行抽样测试,主要从数字广度、木块图、算术、填图等智力测试方法进行测试,结果显示肥胖组的学生成绩均略低于正常组的学生。

随后,研究人员给学生一定的脑力负荷后测评注意力变化,发现肥胖组的学生阅读速度、脑力工作能力指数明显下降,错误率明显上升,而非肥胖青少年注意能力未见明显下降。

这说明肥胖对学生学业成绩有一定影响。

2、成绩好的学生,比较自律,管住嘴也是其中一方面

成绩好的学生,是非常自律的学生,这种自律是体现在学习和生活等各个方面,在学习上,他们自主性非常强,老师在还是不在,他们都能严格要求自己;老师要求的事情,都会尽力做好;不好的事情,能阻止自己的欲望,不去做。在学习上是这样,在生活上,基本上也是这样,所以这样的孩子,不会让自己变得过胖。

3、高考状元,往往都有这样两个生活习惯

有记者对68名高考状元进行了采访,其中有一条共同点,让我印象非常深刻,那就是他们的作息非常规律,而且热爱运动。这些状元们都表示,生活的作息非常规律,哪怕是寒暑假也不会睡懒觉,而是选择早起晨读或运动。

我曾经带过一个学生,一个高高瘦瘦的大男孩,全力冲击奥赛决赛期间,压力非常大,他每天晚自习下课,都会去操场跑步,锻炼自己的身体,也释放自己的压力,非常自律,最后拿到奥赛奖牌,保送清华大学。

这样的例子,非常多!不要以为这些成绩好的学生只顾刷题,其实他们同样非常重视运动,我带的学生中,成绩好的学生,在跑操和体育课时基本上没有请假的,即便是生理期的女孩,也是这样,反而一些成绩中下游的学生,有点问题就请假,差距一目了然。

怎么样,看完之后,是不是有去锻炼的冲动了呢?寒假来临,放下手机,不要睡懒觉,一起去运动吗!其实,运动才是对大脑最好的休息。

我是“赢在高三”,专注教育,用心解答教育问题, 如果对你有帮助,欢迎关注!


赢在高三


我是高中生物老师,从生物角度来分析一下这个问题。

成绩好与智力、学习品质(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专注力等)有关,更多地表现在思想意识领域。而肥胖是一种身体素质指标,是生理物质领域的反映。这两者之间有什么关联呢?

01 几则调查研究实例

从直观感觉来看,科学成就越高的人群,肥胖者越少。这说明肥胖与智力有一定的关联性。但在一般学习和工作领域,对智力的要求并不是特别高。所以,肥胖与非肥胖人群中都有成功者,差距不明显。

一、1989年3月,南京医学院少儿卫生教研室萧黎、王杏英调查了南京市18所小学部分肥胖儿的智力和学习成绩。

他们选择年龄6~13岁、肥胖度超过20%的学生为调查对象。对照组选择与肥胖学生相同班级、性别、年龄的正常体重学生,1∶1配对。共102对,男68对,女34对。对他们测量身高体重,以及用韦克斯勒儿童智力量表测定了儿童的语言智商和操作智商(二者之和,即总智商)。

结果发现发现肥胖可使儿童视知觉、接受能力和掌握要点能力下降,肥胖儿童的总智商低于普通儿童。

二、上海交大新华医院曾做过长达7年的研究,跟踪调查了3万多名妈妈和孩子智商,结果于2014年发表在《国际流行病学杂志》上。

发现孕前肥胖妈妈体重指数,与孩子7岁时智商平均表现呈负相关。但是孕期进补导致BMI(身体质量指数,是国际上衡量人体肥胖程度和是否健康的重要标准)超标,并不会影响孩子智商。

三、2018年1月,美国《儿科学》杂志上刊登了一项调查报告。

美国国立卫生钻研院试验人员对5034名父母和他们4个月—3岁的孩子进行了三年跟踪调查。

这些家长被要求在孩子4、8、12、18、24、30、和36个月大时,完成ASQ儿童发育筛查量表,以评估宝宝在各个阶段其精细动作、粗大动作、沟通、人际社交和处理问题能力。同时,这些家长也需要提供怀孕前及分娩时安康形态、身高体重(BMI)和生活模式给试验人员。

①母亲肥胖:孩子3岁前精细动作方面表现较差,像玩纽扣、拉拉链等手指动作,不达标率是体重正常组1.67倍。父亲肥胖:影响孩子社交、互动能力,不达标率高1.75倍。不过神奇是,双胞胎似乎不受爸爸体重影响。父母双方都肥胖:父母双方BMI都超过35、重度肥胖者,孩子在3岁时测试中,精细动作、社交、处理问题能力不达标率是父母体重正常孩子3倍。


02 肥胖为什么会影响智力?

一、研究发现,肥胖者与偏瘦者相比,体内多巴胺受体基因偏少。

多巴胺获称“脑部信息传递者”,是一种脑部神经传导物质,主要负责大脑中兴奋、愉悦等快感的传递。

因此,肥胖者大脑传递信息量没有非肥胖者丰富。从而使大脑对刺激的敏感度、精确度、层次感以及记忆力都有所欠缺。

二、《放射学》(Radiology)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肥胖可能导致大脑结构发生变化,令某些部位萎缩。

2010 年,美国研究人员针对9600 名平均年龄为 55 岁的参与者开展的独立研究中,研究人员对这些参与者的身体质量指数(BMI)和腰臀比(WHR)两项指标进行了评分。同时对这些参与者还进行了大脑结构核磁共振成像检查,让研究人员通过大脑图像测量大脑中灰质和白质的体积。

研究发现,同时具有全身性肥胖和向心性肥胖的人士,大脑中的灰质比体型精瘦的人要少。

BMI 和 WHR 在健康范围内的参与者,其大脑灰质体积平均为 798 立方厘米。而对于 BMI 和 WHR 较高的参与者,平均灰质体积下降到了 786 立方厘米。

大脑灰质就是大脑中的神经中枢。灰质减少,意味着神经细胞数目减少。从而影响大脑对信息的处理。

三、肥胖影响影响脑血流,进而影响颞叶皮质生理机能。

肥胖患者脑血流降低,使大脑颞叶皮质出现稀疏区。颞上回的41区和42区及颞横回为听觉皮质区,颞上回的后部为听觉言语中枢,称为Wernicke区。颞叶的前部为精神皮质,人类的情绪和精神活动不但与前额叶皮质有关,与颞叶也大有关系,海马回与记忆有关。

进而使人记忆力下降,语言理解能力迟钝,思维不清晰。

它的另一个原因是,肥胖可能影响体内荷尔蒙的活动,而荷尔蒙活动与大脑内神经化学物质的活动息息相关,一旦神经化学物质因受荷尔蒙影响而出现异常,也会导致思维、记忆、情绪活动的异常。

四、脂肪细胞产生白细胞介素1损伤脑组织。

美国乔治亚瑞金斯大学(Georgia Regents University)的研究人员进行了一系列神经生物学实验,并将其发表在《神经科学杂志》(The Journal of Neuroscience)上。

研究人员对一些容易过食和肥胖的小鼠进行了检查,并发现在它们的血液中有一种名为白细胞介素1(interleukin 1)的物质浓度日益增加。白细胞介素1随着血液来到这些小鼠头部后,就穿过血脑屏障进入了海马区(与学习和记忆有关的关键部位)等脑区,造成脑组织损伤。在检查这些动物的大脑组织后,研究人员发现其中存在着高水平的白细胞介素1,炎症标志物也有广泛分布。

03 思维能力
也反过来影响肥胖度

人在安静状态的主要产热器官是肝脏和大脑,其中大脑耗氧量占到总耗氧量的20%。越爱思考的人对能量需求越大。并且具有思维习惯的人,常常是整天不间断思考,对能量消耗巨大,远多于运动消耗,因为运动消耗是短时性的。

而越爱思考的人,其思维能力也会越来越强。这样进一步加强能量的消耗,就越不容易肥胖。

根据最新生物学研究,人的思维能力与大脑神经细胞的联结数目有关,越爱思考的人神经细胞联结越多,形成的网络越复杂,对知识的迁移能力越强。

同时,思考会增加脑细胞的活力,延长脑细胞的寿命。所以,科学家一般都比较长寿。如,霍金在1963年,21岁时患上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全身瘫痪,不能言语,只有三根手指可以活动。这种病在世界范围内平均存活时间为2.5年。而霍金却活到2018年,76岁才去世。这虽然有个体差异性,但与霍金动脑不无关系。

04 如何控制肥胖

中国国家卫计委在2015年发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指出,6~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率为9.6%、肥胖率为6.4%,从2002年到2012年上升了5.1%和4.3%。

长期肥胖的小儿还会发生高脂血症,进而导致动脉硬化、高血压、冠心病、脂肪肝、糖尿病等多种儿童成人病。

根据生命发育规律,任何一种表现特征都是内在的基因与个体所处的环境相互影响形成的。所以,肥胖既与遗传有关,也与生活习惯有关。

关于遗传基因,目前发现有十多种与肥胖有关的基因。如最近,剑桥大学的遗传学家Stephen O’Rahilly和他的同事对FTO基因进行了研究,发现下丘脑中FTO减少60%的小鼠往往会拒绝进食。表明FTO基因在食欲的控制中起着重要作用。

如何控制肥胖呢?

从机体的稳态调控来分析,肥胖就是吸收大于消耗。

所以,对于肥胖的控制,一是减少来源:即控制饮食;二是增加去路,即多运动。当然主要靠控制饮食。否则,饮食没控制好,运动再多也不起作用。三分运动七分饮食。

一、控制饮食。

尽管食欲受基因调控,但我们仍然可以人为依靠意志力来控制饮食。

人体需要的七大营养是:水、无机盐、糖、脂、蛋白质、维生素、纤维素。其中无机盐需求量很小,一般食物均可满足。关键是有机物。

糖是供能物质,每天必需。但可以少吃一点,不能超过消耗量。否则,就转变为脂肪储存起来了。蛋白质也是不可少的,是构成机体结构的物质。维生素都是辅助调控的物质。纤维素人体并不吸收,但是可以防止机体对胆固醇吸收过多,可预防一些肠道疾病,同时,还可以提供饱食感。

食物中热量值由高到低依次是:油腻食物>肉类食物>淀粉类食物>豆制品食物>蔬菜水果。

综合人体所需营养来看,水、无机盐、维生素、纤维素均可完全由蔬菜水果提供,且热量小。

蛋白质可以用豆制品加少量瘦肉补充,糖类主要由米饭等提供。所以,包含选择就非常清楚了,主要以后三类为主,并且米饭、面食等还要少吃点。因为蔬菜水果也可以提供部分糖类。

二、适当运动

根据人体对能量的运用规律,开始是直接消耗葡萄糖。葡萄糖不足时,再消耗糖原。糖原消耗完了再才消耗脂肪。

所以,运动到消耗脂肪需要持续较长时间,至少要半小时以上才有效果。为了避免进行无氧呼吸,不需要剧烈运动。

当然,培养对学习的兴趣,多动脑思考,也是很好的控制肥胖的方法。


小屋听雪


这个问题,结合身边朋友家孩子,以及自家孩子以及同学的情况来说一说。

首先,成绩好的孩子都是瘦瘦的,这个说法不是绝对的,当然,题主也很客观,说的是有些成绩好的瘦瘦的,就是说一部分成绩好的瘦瘦的。虽然没有科学研究表明成绩好坏与胖瘦的关系,但是身边确实成绩好的大多偏瘦!

孩子班级排名前十的,几乎都没有胖的,都是瘦的,有瘦高的,也有个头比较矮小的。儿子班级有一个学霸,个子比较矮小,背上重重的书包(初中了,辅导书多),感觉都快被压垮了,弱不禁风的样子,但是人家考试确实是强者中的强者。一次参加物理竞赛,几个同班的同学都说题难,有好几道题都没读懂题目意思,人家这个学霸轻描淡写来一句:我觉得还好,只有最后一道题我没把握……

以前大家都调侃,个头矮小是因为被书包,被知识压着了头脑,导致身体发育过慢。当然,这样的说法肯定站不住脚,身高更多是从父母那里遗传的,当然,后天的饮食、营养也很关键。

另外,身边有几个朋友家孩子,有胖的,有瘦的,不知道为啥,真的瘦的成绩普遍偏好,而那个胖小子成绩要差一点,特别是在运动方面,显得比较吃亏。

个人觉得,之所以出现这个情况,很多成绩好的孩子都是瘦瘦的,主要两个原因:

第一,中小学时期,本身孩子大部分都还是在长身高,也就是大家常说的竖着长,而不是到了三四十岁,就横着长,这是跟年龄特征有关系的。大部分人都是这个规律,所以,统计样本看,就觉得成绩好的都是瘦瘦的。

第二,瘦的孩子相对来说爱运动一些,个人生活习惯规律一些,而胖的孩子,可能本身较胖,运动很吃亏,如果同学小伙伴再取笑两次,就更没有动力坚持了。所以,在习惯培养和自律方面,瘦瘦的孩子会好一些,当然,这不是绝对的,很多胖孩子习惯也好,成绩也棒!


博文成长营


这个问题问得很好。确实,成绩好的孩子都是瘦瘦的,至少不是肥胖。


当时我们读大学时,年级20多位女生,都是偏瘦,几乎没有几个人能达到身体质量指数(BMI)的中位数,都是偏下缘。自然我们这些人身材扁平,离凹凸有致的丰满身材差很多。有时候大家很羡慕那些学文科的女生或者其他学校的,那些女孩身材让我们很羡慕。


在我们中间有一个人稍胖,当时她痛苦万分,觉得自己胖死了,其实现在想来,也就是正常体型,但在我们中间显得很突出。不过,她的学习和科研都搞得特别好,每天精力充沛,以至于我们有个错觉,认为搞科研还是需要胖一点,这样才有体力。

当然,现在看来是错误。我到现在为止,真的没看到很胖的教授。曾经看到过一位,中年男教授,有个肚子,看起来比周围的教授都要胖。后来,他说他年轻时是运动员,现在还每周踢足球,或者打高尔夫。我特别惊讶。据其他老师说,他也属于精力旺盛,搞科研搞得非常好,能同时干很多事的人。


看来要胖一点智商好一点的人,是特例。智商好,瘦一些的才是常态。我们可以随便举几个例子,媒体上经常出现的科学家们确实没有一个胖的,像饶毅、施一公、薛其坤、王贻芳……都不胖;女的里面,颜宁、王小云也很苗条;外国科学家里胖的人好像也没有,按道理西方人很容易发胖的,像朗道、爱因斯坦、费曼等人都挺瘦。

对了,下围棋的国手们也很瘦,像柯洁、李世石、李昌镐等都很瘦,如果一位围棋选手胖了,我估计他的围棋生涯也基本结束了。


现代社会对歧视极为敏感,比如性别歧视、人种歧视,但凡表现出了一点,肯定被人喷死,连诺奖得主都不能幸免。唯有肥胖跟智商的关系,喷的人很少。

因为这有科学依据,肥胖对智商有损害。关于这个的研究有很多,有的是关于青少年的,大部分是关于肥胖和阿尔茨海默病的关系,阿尔茨海默病就是老年痴呆症。BMI指数越高,得老年痴呆症的概率就越大。


按科学家说法,肥胖能使大脑皮层区域变薄,大脑灰质就减少。还有一种理论,肥胖之后,脂肪细胞过大,脂肪不单单提供能量,还有其他功能,调节内分泌等。人肥胖,相当于是脂肪病变,参与不了很多正常的活动,神经细胞会受损。还有一种说法,肥胖之后,心血管压力过大,大脑供血不足。


总之,有很多理论和证据确凿地认定肥胖会损害智商。


看得我瑟瑟发抖,决定今天禁食一天。


五道口的颜学姐


题主这个问题提的好,细想想还真是这么回事,那些成绩好的孩子往往都没有胖子,这是什么原因呢?下面我结合一个试验给大家说说。

一、安徽医科大学陶芳标教授带课题组研究肥胖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

陶教授和课题组成员通过对安徽两座城市5所中学学生进行抽样测试,主要从数字广度、木块图、算术、填图等智力测试方法进行测试,结果显示肥胖组的学生成绩均略低于正常组的学生。随后,研究人员给学生一定的脑力负荷后测评注意力变化,发现肥胖组的学生阅读速度、脑力工作能力指数明显下降,错误率明显上升,而非肥胖青少年注意能力未见明显下降,这说明肥胖对学生学业成绩有一定影响。

二、肥胖孩子之所以胖的主要原因,家长需要清楚,以防微杜渐。

从生理学角度来看,肥胖会受先天遗传影响,这本身并不难理解。如果你去观察那些父母皆肥胖的家庭,孩子保证没有偏瘦的现象,有时哪怕是父母之中有一个人肥胖,孩子也有可能会成为小胖子。对于生理遗传性肥胖很难控制体制,就如我们常说的,喝凉水都长肉呢。再从后天营养膳食角度看,其实就是过度摄食,直白点讲就是嘴太馋,管不住自己的嘴。现在很多零售或者多肉多油等食物都含有高热值,过度摄食很容易变胖。

三、成绩好的孩子往往自控力非常棒,不会过度饮食或贪吃零食。

如果我们去观察那些学业成绩好的孩子,会发现他们生活特别有规律,这就是在自控力支配下的好习惯养成。这些孩子轻易不会成食物控,再好吃的东西,都不会贪吃。这样一来,就不会产生营养过剩的问题。自然会使全身血液浓度保持在正常值,血液流速和脑血流量保持正常值。而大脑供氧量充足恰好保证了学生学习过程中有较好的记忆力,使大脑细胞容易处于兴奋状态。而肥胖的孩子恰好相反,在学习过程中不容易使大脑处于兴奋状态,反而呈现缺氧症状,自然使注意力下降,思维速度变慢。

四、肥胖的孩子不爱运动,营养过剩极容易出现脂肪堆积现象,反而加重身体负担。

如果我们去观察一些身体过于肥胖的孩子,会发现他(她)们大都不受运动,稍一活动就容易汗流浃背,上气不接下气。这本身并不难想像,一个标准体重的孩子,你让他背上十几斤,或者几十东西,即使不运动,就是在那坐着也感觉到累。因此,不爱运动的孩子再管不住贪吃的嘴,很容易出现脂肪堆积现象,这会进一步加重身体负担。与此同时,过于肥胖的孩子还容易被身边的同学或伙伴们嘲笑,无形间导致自信心下降,甚至严重者会抑郁和焦虑等,而这些现象都会对大脑功能产生损害,更不利于学习质量。

结束语:通过上面的分析,家长就必须要引起注意了,如果你想对孩子身心健康和学业负责,必须要针对孩子的体质进行合理的营养膳食安排,培养孩子养成合理的饮食习惯,增强孩子自控力,适当安排孩子运动锻炼,才能避免孩子身体过于肥胖。但是,这非常考验家长的恒心与毅力,绝不能找各种理由而懒惰,致使孩子钻了监督与管理的空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