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的人一到父母身边就变得颓废,离开父母就变得积极向上?

金宏云


这是个好问题。家是一个人的避风港,家是一个人的加油站,在竞争激烈的社会,家也是一个人最后的退路。我家孩子也是在外积极努力,谨言慎行,回了家甩手掌柜,天天睡懒觉,但我也能理解,因为在外边太紧张,压力太大,回了家才能真正放松,卸下一切负担,好好恢复体力和心力,做父母的又怎么忍心责怪!再说现在多数家庭条件都不错,没什么必须干的活,为何不让孩子暂时轻松一下?记得曾经我说女儿,你在外面彬彬有礼,脾气很好,怎么回了家脾气那么大?结果她说,妈呀,我只能跟最亲的人发泄一下呀!想想有道理。父母子女一场,不过短短几十年,互相爱吧,不要互相挑毛病。



一切顺溜


哈哈哈😬你这是在说我女儿吧?在大学的寝室里,她最爱卫生,把自己书桌床上都是整理得干干净净,就连洗澡洗头时用过的毛巾,她都是勤快得立马用肥皂搓得白生生的晾晒起来……(不是撒谎,而是在视频通话时我经常看得见)妈呀!放假一回到家,她就跟没了脊梁骨一样瘫软了😃每天各种赖床;起床之后连被子都懒得整理;只要不出门,她的头发永远都是乱七八糟的披在脑后,状若梅超风;除了每天上午做作业以外,下午及晚上,她都是各种姿势蜷在沙发上不会挪窝,不是玩平板就是玩手机……我给她取了个绰号叫“家懒外勤”😀我认为呀!这种人就是些长不大的孩子,在父母身边就有了依赖思想呗!


凤146983974


在父母面前,不管是谁,都是父母的宠儿,都会受到父母所给与的无私的爱,所以都会在自己的父母面前撒娇卖萌,这都是很正常的。如果离开了父母,就会感到无有依赖了,只有依靠自己的努力,才会得到自己的所有,所以就会很努力,并且让人感觉判若两人。这不奇怪。

就拿我自己来说父母在的时候,可以说是父母心里的挚爱。因为我是个父母认为听话的好孩子,所以不管我有什么要求,都会实现,哪怕是不能实现的,也努力一下然后再对我说声孩子,我做不到啊!无奈的话语。后来父母相继去世了,我无所适从。过来好长时间才适应过来。并且做的还可以,没有谁说我做的不好啊。这就是现实。

我父亲在的时候说过:人啊就像地里的豆子,到了成熟的时候就会挣破豆荚落到地里,再次生根发芽再成长成熟的。父亲的话让我受用终身!


诗书传千古


这个问题有意思啊!我为什么一回到山东父母身边马上就变得觉很多,晚上早睡觉,早上不起床,而且睡得香!我一到上海自己家里就兴奋啊!晚上不睡觉,早上起得早!估计就是你这个问题所在吧!自己打拼的环境变了,父母身边安逸,离开父母全靠自己,然后环境变了,人就勤奋了!





缥缈的我1828


有的人一到父母身边就变得颓废,离开父母就变得积极向上,也许是因为父母太能干。

我小时候是跟着姥姥姥爷一起生活的,直到上小学才被父母接到身边,但是他们工作都很忙,没时间管我,印象中最深的画面就是,晚上自己一个人在家和电视作伴,不知道什么时候就睡着了,跟爸妈的关系非常的生疏,甚至有点害怕。没有沟通和交流,让我变得非常的内向。


直到上初中以后,妈妈在家里是时间越来越长,也许是想弥补小时候不在身边的缺憾,家里的事情无论大小都是由她一手操办,什么事都不用我做,洗衣、做饭,就连扫地都不用我干。印象最深的就是高中那三年,我的衣服都是每个月拿回家,我妈给我洗的。家务活我都是会干的,我从初三就开始住校,照顾自己完全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一回到家,我的这些能力就被退化了。上大学的时候,还是偶尔会把脏衣服拿回家洗(因为离得近,每个月都要回家)。当时并没有多大的感觉,现在想来,那就是对我的宠爱。

做父母的总想把最好的给我们,让我们少吃苦,让我们过的快乐。工作之后,还是每月回家,每次回去,我妈就像招待贵客一样,整一大桌饭菜,吃完饭的我就像大爷一样往后一退,什么都不用干。想帮忙做饭,被说成帮倒忙,想收拾桌子,被嫌弃碍事。在父母的眼里,我们永远是孩子,需要被宠着。

在父母身边,他们会将我照顾的很细致,那也许不算是颓废,是享受被宠溺的快乐。有时候我们在他们面前偶尔的撒个娇,逗个乐,远比做一些事证明我们有多能干要好的多,我们长大了,他们就老了,让他们多干一点,证明他们还非常的有能力,或许就是在忙着乐呢。

在家里我们是那个被宠溺的孩子,离开家我们还是那个能干的,积极的自己,并不矛盾。


幻想大磊


家是避风的港湾,也给他从小养成了一种习惯。

每年春节来临,两个儿子全家都会回家探望父母。他们常回家看看,我们就爸爸准备了一桌好菜,妈妈准备了一席唠叨。

我的两个儿子好象什么也不会做,从小为了让他们好好学习,都是饭来张口,地里活也尽量不去拖累他们,好在现在他们都有了自己的工作,父母觉得一切都值!

可是听说他们现在都会在自己的小家庭里做饭炒菜,而且又快又好,吃的想必也不是小时的粗茶淡饭,对他们我也真有点刮目相看。

在父母面前,他们为什么都是长不大的孩子呢?


为霞尚满天0219


为什么有的人一到父母身边就变得颓废,离开父母就变得积极向上?很高兴今天能来回答这个问题,我是父母眼里的孩子,又是孩子眼里的母亲。

小的时候在奶奶家里长大,因为家里地多,父母们就整天天不亮就下地干活,偶尔中午回来吃饭也是吃完就继续回地里干活,感觉父母有永远干不完的活一样,基本上能和他们呆上一天或者是一起出门赶个集就是一种奢望!从上一年级才开始和父母一起生活,虽然是和父母住到一起了,还是感觉整天见不着人一样,不过慢慢大了也习惯了,在家里的时候都是爸妈做饭,干些家务活,从来也不让我们收拾家里,就是让我们好好学习就行了,偶尔的自己也会做一点简单的家务,也仅限于叠叠被子、扫扫地一类的,连学习做饭都到了年龄很大的时候了。在父母眼里,你永远是个长不大的孩子,他们永远都想把最好的留给自己的孩子,恨不得替孩子承担所有的事情,父母在身边真的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只为下班回来后能让辛苦一天的我们好好休息休息,其实我们上班都不一定有父母辛苦,可怜天下父母心!

回到自己家里,角色大转变,作为孩子的母亲,要给孩子树立好榜样,就得以身作则,从小培养孩子独自处理问题的能力,就得从学习做家务开始,根据孩子的年龄适当的安排一些事情让他们去做,也是为了长大以后更好的独立生活。工作中,更是以一抵三,一个人做多个人的活,没办法,创业初期什么都得自己去做,幸好老公下班还能帮帮忙,要不然的话一个人真的是忙的像个陀螺停不下来!

可能是常年在外的原因,一年回不了几次家,每次回家,父母都不让做这做那的,让在家好好休息,就光等着吃就行,我们也只有趁这段时间放纵一下自己,不用做家务、不用做饭,陪父母聊聊天就行。离开父母以后我们就像回归战场的勇士一样,能够独当一面,只为了我们将来能给父母提供更好的生活而努力!

为了我们能有一个更好的未来,加油!


吕婵娟工作Vlog


实话说我也是其中之一的…常年在外回家的次数很少,在外边儿生活工作压力下感觉自己一切都能解决所有问题,在外边一切需要什么我总是会搞定一切。可有闲暇空间回去一次总感觉自己在老妈身边总是弱智的感觉,、总是老妈清晨起来给我准备好我喜欢的咖啡☕️,然后懒懒的躺着直到老妈喊我多次才在不情不愿的弱智情况下洗漱喝着老妈准备好以我喜好的早点。真的不需要大脑思考太多。而正如老妈每次来我这边游玩一样的感觉。其实都明白我们已经长大成人了都以成家立业了、而老妈都老了需要的是我们的照顾。可或许我们都不想面对自己的父母老去的画面,而总是不想面对现实生活中的一切,而把自己放在依然年少的时代背景里吧……矛盾年岁纠结。


张清影1


孩子回到父母亲身边有依赖。就像我的弟弟在自己家要管女儿吃,穿,上学要接送,还要管写作业等等,到了我妈和爸家也不伸手做饭菜,也不搞卫生和洗衣服,做好吃的菜直接放在我弟弟座桌子上面,就他一个人想吃多少就吃多,好自私不考虑别人感受。


山风179030214


有的人在父母身边显得消极颓废,而一旦离开父母身边,就能变得更加积极主动,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反差,跟父母的家庭教育方法和个人的依赖心理有关系,这两者之间也是有很大关联的。

控制欲下的巨婴式教育

  • 奥地利医生兼心理学家、哲学家、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将人的性心理发展分为五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口欲期,也就是0~1岁的婴儿期。

婴儿期的典型特征就是随心所欲、无知无畏,一切皆从天性出发,我们常说的“巨婴”,指的就是生理年龄已经成年,但是心理年龄还停留在婴儿期。

1.自以为是的“为你好”

孩子的成长,不但要靠养,更重要的是“育。”在控制型的父母眼里,孩子还小什么都不懂,于是所有的一切都由家长来包办。婴儿时期孩子习惯于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三四岁不能自己吃饭穿衣,六年级学生每天的书包都要家长帮忙整理,初中生吃完饭筷子一放就心安理得的掉头就走。

不让孩子做家务,理由是学习更重要。不让孩子有独立的想法,理由是太幼稚不够成熟。对于孩子来说,“等你长大了”就是望梅止渴的那棵诱惑之树,自己做主也就成了虚无飘渺的美好愿望。

父母所以为的无微不至,却忽略了孩子的每个成长过程都需要亲身体验才能获得最真实的感受,所有省略的东西都必然会在以后的生活中以另外的形式被补上。

  • 山东潍坊年逾七旬的李阿姨,每天在街头找路人搭话,目的是希望他们能给自己的儿子找份工作。阿姨的老伴已经去世,儿子在家啃老了二十多年,一个身体健康的成年男人,每天就是窝在家里吃饭、睡觉、打游戏,靠着母亲每月3000元的退休金生活。
  • 有的父母在孩子考上大学后担心他们在外地会吃不好、穿不暖,会被别人欺负,于是抛家舍业到学校周边租房全程陪读,为孩子洗衣服、做饭,全程的照顾。

这样类似的例子简直数不胜数。

2.不幸婚姻里的情感转移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一切都让给孩子,为了他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这是父母送给孩子的最可怕的礼物了。”

有很多婚姻关系不和谐的家庭,父母会因为情感的失衡,而把给予对方的爱转移到孩子身上,给孩子赋予情感寄托的属性。

特别是离婚家庭里的单身母亲,受到婚姻破裂的影响,把孩子当成未来的全部,以此来弥补自己感情世界里的空缺。她们会用窒息性的无微不至,操控着孩子的一切,将孩子紧紧的抓在手里。

  • 幼小的时候,孩子会享受这样的贴心关注,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独立意识逐渐觉醒,开始懂得选择想做和不想做,也许曾有过挣扎和反抗,那些微小的自我意识,就在父母禁锢式的爱里被无情的扼杀掉了。

孩子还小,是的,在父母面前,无论年龄多大,都只是孩子。走出家庭的范围,哪怕真的只是孩子,也会受到社会规则的约束,如果父母不能给予正确的教育引导,将来被社会教育的后果要严重的多。

依赖意识下的逃避心理

目前我们所能接触到的教育方式主要要三种: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在学校,老师传授我们文化知识,陪伴我们整个学习阶段的成长路程。踏入社会,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们学会人际交往、职业发展、情感体验等众多的生存技能和心理满足。而在人格塑造的关键阶段,家庭的教育无疑是重中之重。

在“巨婴式”教育中成长的孩子,由于独立意识被压制,逐渐形成了凡事只听大人话的心理,家长给自己规划了所有大大小小的事情,小到几点喝水几点睡觉,大到考什么大学选择什么专业,都由父母一体包办。

Maxwell Maltz教授在1960年出版的一本心理学书籍《精神控制论》中提出:改变一个人坏的习惯,只需要短短的28天。

一个习惯的养成只需要28天,而十几年“巨婴式”的培养,给孩子塑造出来的就只能是对于父母的无条件的“依赖”。

社会是检验家庭教育最好的学校,之前你所有的投入和付出,最终结出什么样的果实,都会无所隐藏的展现在大众面前。

没有了父母的庇护,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缺少自我意识的“巨婴”们常常会无所适从,有的就会很自然的缩回家庭的厚壳里,去逃避生活的考题。

  • 就像我们之前说的那位李阿姨的儿子,也曾干过一段时间的保安,却因为不适应选择宅在家里啃老。我们固然要去责怪作为儿子的懒惰不上进,可究其原因,作为父母的教育错位才是根本,孩子少年时舍不得放手,等自己想放手时,却发现已经栓的太牢放不开。

这就是长期依赖心理形成的下意识选择,对于他们来说,家庭就意味着避风港,可以隔绝外界一切的风风雨雨。而当父母不在身边,不得不独自面对生活,从小被压制的独立意识也会借机得到激活,反而变得更加乐观向上。

因此,家庭教育里一定要避免过于片面的方式,它一定是系统化的教育体系,包含着独立意识、挫折教育、品格养成、学习习惯等等多方面的组成部分,过于包办和放任都不是理想的选择。

孩子在每个年龄阶段都会面临不同的选择,在可能的情况下尝试让他们自己做决定,就像选择特长班,选择旅游的目的地,即能增强孩子的参与感,又能锻炼他们的自立能力,长期的训练养成会让孩子越发自信,不会因为困难挫折而选择逃避。

孩子本来都是一张白纸,不同的下笔方式会会勾画出不一样的未来。养而不教,教而不严,严而不得法,都是家庭教育的禁忌。为了孩子的未来,为人父母者,还是多点心思、多多学习,学会适当的放手,宁可做“懒惰”的父母,不要做“万能”的爸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