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催孩子做事总要催?摒弃狼追型教育,做积极有效的驱力型父母

寒假之后有不少家长在后台留言孩子的习惯问题,我对这些问题进行整理之后发现,大家最反应最多的是孩子做事拖拉没有规划,尤其是在寒假作业这件事情上,父母们都形成了这样的恶性循环:

家长不催孩子不做,孩子不做家长着急催,催完家长就开始后悔,后悔就放手,放手孩子就不做,孩子不做家长就开始催,家长催完又后悔。

其实这样的恶性循环并不仅仅局限在孩子学习这件事上,在生活中很多小事上也是如此,比如说孩子起床的这件事上

印象很深的是后台一位宝妈的留言:她的儿子今年七岁了,刚上小学。明明正是处在活蹦乱跳的年纪,可做事情却总是磨磨蹭蹭,凡事她不催上几遍儿子是不会动的。光是早上起床每天早上都要叫上至少五遍儿子才会起床;吃早餐时也是一会儿玩一下杯子,一会儿敲一下碗,就是不好好吃饭;晚上放学回家后,明明作业很少,可总是熬到半夜才能写完,期间不管她再怎么督促都不管用。儿子的这种状态让她非常无语,但又找不到好的方法来“治”孩子。像这位宝妈一样的父母不在少数,那我们作为父母到底该如何来破解这个局面呢?


假期催孩子做事总要催?摒弃狼追型教育,做积极有效的驱力型父母


“狼追型”教育的本质

之所以会出现文章开头的烦恼,正是因为家长们都习惯性的采用了“狼追型”教育,所谓“狼追型”教育就是把父母比做是狼,追着孩子往前跑。对于孩子本身的惰性,家长们习惯性的通过“催”,来逼着孩子行动或是前行。

本质上“狼追型”教育,是父母们为了帮孩子达成目标或者是让孩子完成自己的规定,而选择对孩子实行催促、提醒、唠叨的一种教育,这种教育方式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让孩子顺利地完成任务

事实上这种“狼追型”的教育方式表面上看似让孩子“动起来”了,但实际上是得不偿失,会给孩子带来一些极为负面的影响。


假期催孩子做事总要催?摒弃狼追型教育,做积极有效的驱力型父母

“狼追型”教育对孩子的影响

第一个,孩子无法集中注意力,并且容易因为焦虑而降低办事效率

众所周知当我们因为他人的催促而极度紧张的时候,即使平日里出口成章,这是也容易口不择言或者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这是因为我们内心的紧张感暴涨,抑制了大脑活动所产生的后果,做为成年人的我们尚且如此,更何况是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

另外来自他人频繁地催促,暂时会让我们产生一些紧迫感,从而去抓紧时间开始做手头上的事情。

可是,对于孩子来说,他对事物的认知是有限的,他还不能认清自己被催着做的这件事值不值得他“紧迫”,也许他并不在乎这件事是否要完成。所以在父母频繁催促的时候,只会让孩子觉得紧张、焦虑,仅此而已,他并不会有“开始”的这个动作。

而此时,孩子本来在做这件事的时候就很拖拉,现在又因为家长的催促而焦虑,那么做这件事的效率就会变得更低。同时,也可能会导致孩子习惯性地产生焦虑的情绪,遇到问题无法沉着冷静。


假期催孩子做事总要催?摒弃狼追型教育,做积极有效的驱力型父母


第二个,变得叛逆

家长们的催促在孩子的眼中说成是“唠叨”也许更为形象,可能很多时候家长们自己都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对着孩子“喋喋不休”地说了那么多的话了。有些时候孩子可能真的只是想让大脑放松两分钟,结果就被父母说是偷懒,然后就催着孩子赶紧看书;又或是孩子真的有“拖延症”,就是不想做某件事。如果父母这时不断地催的话,那么孩子会觉得家长太能“唠叨”,太烦,就会因此“反抗”,而他们反抗的方法,就是“我偏不”。

所以,还在以这种“狼追型”的方式教育孩子的家长们要有所转变了。而与之不同的一种教育方式,叫做“驱力型”教育。


假期催孩子做事总要催?摒弃狼追型教育,做积极有效的驱力型父母

何为“驱力型”教育

这种“驱力型”教育理念是指家长通过“外力”,让孩子主动地去做事情。这样说起来可能有些抽象,那么家长们具体要怎么做呢?

第一点,给孩子制定合理的计划

当孩子面对一大堆的作业的时候,他会觉得作业太多,永远都写不完。孩子会因为害怕不能完成,而不愿意开始。而如果,这时候父母把孩子的作业按照科目分开,然后告诉他每一科分别有什么任务,然后一个科目一个科目地做。这样,孩子能看到“盼头”,也就不会害怕开始了。

因此,家长们在平时给孩子制定计划,提出要求的时候,不要过于严格,要一步一步来。否则孩子在心理上会有压力,会觉得“反正我也达不到父母的要求,那我干脆就不要做了。”

父母要尽量给孩子制定详细的、在孩子能力范围之内的目标,比如在孩子会背十首唐诗的时候,家长们可以鼓励孩子第二天努力背到第十一首。这种相对比较容易达到的目标,会让孩子更愿意去努力实现。


假期催孩子做事总要催?摒弃狼追型教育,做积极有效的驱力型父母


第二点,让孩子承担“拖延”的后果

小孩子之所以是小孩子,一部分原因就是他们不需要负责,出了问题家长会来解决:玩具随便玩,玩完以后就放在那里也不用管,反正会有爸爸妈妈来收拾;吃饭的时候不想吃,就是要看电视,反正到时候饿了家长还会给自己喂饭;早上不想起床,哪怕上幼儿园迟到了也无所谓,反正父母会跟老师解释等等。就是这些“反正”,让小朋友们肆无忌惮地“拖”。

那么,家长们不妨就放一下手,让孩子自己去面对这些结果。当孩子因为赖床而迟到的时候,父母不要替他解释,让他自己面对老师,自己接受惩罚,也许他就不会再赖床了。当孩子吃到了“拖延”的苦的时候,他也许就会主动去做一些事情了。


假期催孩子做事总要催?摒弃狼追型教育,做积极有效的驱力型父母


第三点,多鼓励孩子

有些孩子做事情会拖延,也许是因为害怕。带小朋友去游泳,可他坐在水池边迟迟不肯下水时,家长们不要催他,因为此时他可能非常害怕,这时候的催促只会加剧他的恐惧。因此,当家长们发现孩子做事磨蹭的时候,不管怎样,第一时间还是要鼓励他、安慰他,不要逼着他做。

很多事物对于孩子来说都是第一次接触,一定会很陌生。在遇到那些孩子因为害怕而拖延的事情的时候,家长们可以先给孩子做个示范,然后鼓励孩子勇敢地去尝试,即便他真的做不到,也要安抚他的情绪。多经历过几次,孩子终究会迈出勇敢的一步,孩子也会越来越信任父母。


假期催孩子做事总要催?摒弃狼追型教育,做积极有效的驱力型父母


第四点,培养孩子的兴趣

当我们做一件事觉得很无聊,很没意思的时候,就会很难继续下去。而对于小朋友来说,他们的意志力很薄弱,对于不感兴趣的事更是不会理会。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兴趣天生就有的,家长们可以训练来激发孩子对事物的兴趣。可能很多孩子都对学习不感兴趣,家长们可以在辅导孩子功课的时候使用一些特别的方法,比如教孩子背诗的时候,引导孩子联想诗中的画面;在带孩子旅行的时候跟他讲解当地的地理特点、历史故事;或是做数学题的时候,结合实际,让孩子更容易理解。


假期催孩子做事总要催?摒弃狼追型教育,做积极有效的驱力型父母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家长们要做的,是把这位“老师”带到孩子面前。

没有天生优秀的孩子,也没有无比完美的父母,孩子一天天在长大,父母其实也不断地在犯错、改错中一起成长。如果你曾经是推着孩子的“狼”,那么从现在开始,就来做孩子“外驱”吧,给他动力,让他主动前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