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才”宁浩的暖心之作,《巴依尔的春节》带来童年回忆杀

“旧款桑塔纳、老旧的街道、正在忙着扫尘、晒白菜的人们、打浆糊、贴对联、挂灯笼,打成一片玩闹的放鞭炮的孩子……”


“鬼才”宁浩的暖心之作,《巴依尔的春节》带来童年回忆杀


古朴的色调、亲切的山西口音,一番春节前繁忙的小镇众生相,就是导演宁浩为宝马中国做的贺岁微电影——《巴依尔的春节》。


“鬼才”宁浩的暖心之作,《巴依尔的春节》带来童年回忆杀


一部22分钟的短小精悍的微电影,杀出重围,让很多观众湿润了眼眶。

这是宁浩导演首次将儿时居住过的地方作为故事主背景进行创作。

一段回忆有多远,一个期待就有多深。


“鬼才”宁浩的暖心之作,《巴依尔的春节》带来童年回忆杀


微电影延续宁浩一贯的“宁式”喜剧的表现手法,聚焦小人物,简单真实。

而这次宁浩却是从小孩子的视角,将故事定位在80.90年代,针对宝马这个品牌做的贺岁微电影。

从这个稀奇的“大玩具”巴依尔的改名之路到回归亲情。

将"BMW"的定义从“别摸我”变成“爸妈我”的巧思定义融于孩子的渴望中,变成一个维系父母与孩子之间情感的纽带。


“鬼才”宁浩的暖心之作,《巴依尔的春节》带来童年回忆杀


宝马微电影的张力和深度已经不再定位于卖车的低端手法,而是更高段位的情感植入。

当宝马汽车不再是主角,没有了眼花缭乱的帅哥美女围绕,而变成了一个贯穿整个微电影的道具。

两个脏兮兮的小孩,一个耿直的司机老爸,围绕着这辆宝马展开了啼笑皆非而温暖走心的故事,在这个春节的日子,带给我们无限的感动。


“鬼才”宁浩的暖心之作,《巴依尔的春节》带来童年回忆杀


关于宁浩和宝马还有一段不解之缘。

当年《疯狂的石头》里那句“别摸我”的台词一语双关,既是“BMW”的谐音,也是对于宝马定位富人品牌的讽刺。

而此次宝马把宁浩请来,从“别摸我”的梗到微电影中的孩子们关于“巴依老爷”的搞怪起名。


“鬼才”宁浩的暖心之作,《巴依尔的春节》带来童年回忆杀


不得不说这个品牌真的很大气也很可爱,可以连自己的品牌都调侃的也就只此一家了。

很多80.90后的年轻人对于《阿凡提》都印象深刻,而“巴依老爷”正好也是个为富不仁的角色。

当孩子们给爸爸带来的“巴依尔”乱起名时,作为它的守护者——李辉就有了改名的缘由,也就开始了改名之路。

“鬼才”宁浩的暖心之作,《巴依尔的春节》带来童年回忆杀


因为孩子们的简单的心理,所以“巴依尔”起的名字都很直接也很简单。

当李辉把它改成孙悟空的“弼马温”时,宝马车就变成了威武的无所不能的想象。


“鬼才”宁浩的暖心之作,《巴依尔的春节》带来童年回忆杀


但剧情一转,孙悟空就是一个人,在春节这个比较热闹,团圆喜庆的这样一个氛围里,明明李辉有父母,却要成为黑暗里独自回家的那个孩子,此时亲情的缺失也就不言而喻了。


“鬼才”宁浩的暖心之作,《巴依尔的春节》带来童年回忆杀


当白天的兴奋热情的改名之路沉寂之后,父亲出现了。

当孩子狼狈的出现在父亲身边,没有关心的安慰,却是一味的责骂。

此时亲情在家庭中缺失时,在这里宁浩也是一改往日的黑色幽默的戏谑,而是很走心的用了一个暖心反转——Bà Mā Wǒ(爸妈我)

从带有国外大工业色彩的“巴依尔”,到不接地气的“别摸我”,再到暖心的“爸妈我”,我们看到了一个品牌渐变和融于中国文化的过程。


“鬼才”宁浩的暖心之作,《巴依尔的春节》带来童年回忆杀


当宝马车开始回归家庭了,不再是野性狂野的自我奔放,他没有拍百公里提速几点几秒,而是回归到中国人骨子里的家的意识,这大概才是我们最后的归宿。

将车停在楼下家门口,那才是该停的地方。春节就是一个跟家人团聚的日子,是几千年亘古不变的传统。


“鬼才”宁浩的暖心之作,《巴依尔的春节》带来童年回忆杀


当一个品牌不再用上帝视角看顾客,而是成为一个道具,变成人类生活的一部分,甚至成为维系家人之间感情的一个纽带时,相对这个品牌的塑造而言是成功的。

宝马车​从物化到虚化变成,家人情感的一个道具。


“鬼才”宁浩的暖心之作,《巴依尔的春节》带来童年回忆杀


简短的20多分钟的微电影,既是李辉给汽车改名的过程,也是一个寻找和探索自我内心的过程,是一个召唤出观众对于家人,对于亲情感受的过程。

两鬓的白发,褶皱的眼角。黄渤说能看出宁浩的年龄来了,因为时间清清楚楚写在了脸上。十二年,恍然已过,黄渤眼中的宁浩不再像年轻时喜欢唱反调,但也从未令他觉得陌生。“

以荒诞、超现实风格著称的鬼才宁浩,却总是用这些华丽的外表来讲小人物的故事,时而讽刺、时而戏谑、时而让人啼笑皆非。

“鬼才”宁浩的暖心之作,《巴依尔的春节》带来童年回忆杀


从"疯狂三部曲"到西部公路片《无人区》,到题材复杂的剧情片《黄金大劫案》,到都市黑色幽默片《受益人》,再到这部暖心微电影《巴依尔的春天》。

从荒诞主义的脑洞大开到剥离人类属性逃离城市的人性探索,从真实又梦幻探讨人性的劫案,探讨人性的冷暖,再到回归亲情与家庭的暖心之作。


“鬼才”宁浩的暖心之作,《巴依尔的春节》带来童年回忆杀


是宁浩老了吗?还是说这次宝马的微电影,让他把内心对于童年,对于故乡情思的记忆挖掘了出来。

当年因为一句鼓励走上导演之路,如今宁浩导演的天赋展现的淋漓尽致。

宁浩在北师大读的是大专,毕业的时候他拍了个毕业作品《星期四,星期三》,片子做完了也就扔在家里。而《上学路上》的导演方刚亮正好和他同租一套房子,碰巧看了这部片子,长舒一口气对宁浩说:“你应该做导演。”


“鬼才”宁浩的暖心之作,《巴依尔的春节》带来童年回忆杀


反观宁浩的在老家太原的童年,也能在这个微电影里找到影子。

当年山西晚报采访,宁浩回忆在太原的日子,他就描述为“阳光灿烂的日子”。

“我当年什么都喜欢,画画、搞乐队,反正差不多是玩的我就什么都玩。那时候太原市的酒吧老板都认识我,旱冰场老板也都认识我,我还泡迪厅。反正就是太原的一普通孩子。”

在他初中毕业,入读中专时,他身上的荷尔蒙迅速地找到了一个出口:音乐。曾组建了个乐队叫“同志乐队”,到处演出。


“鬼才”宁浩的暖心之作,《巴依尔的春节》带来童年回忆杀


宁浩自称对学位这样的东西其实是没什么兴趣的,读大学只是为了找一个借口呆在北京,否则父母觉得没有工作,是在北京瞎混。

尽管如此,北师大毕业后,宁浩又考上了电影学院,北师大念的是专科,电影学院是本科,从技校到大专,从大专到本科,这是宁浩在学业上的“三级跳远”。

组乐队、酒量好、豪爽、文艺……这是宁浩同学给宁浩的关键词

而这部微电影里,小孩子的玩闹,一路撒欢奔跑,像每一个普通的孩子一样,会打架、会立马和好、又会去捣蛋、偷老大爷的字典,全都是八九十年代孩子们的最真实的模样。

这位荒诞派的导演为什么能保持天马行空的思维,估计也跟童年的经历是分不开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