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要怎么做,才能提前实现清朝那样大一统的版图?

余夕阳


看了几篇热门回复,真觉得搞笑!

清朝面积大吗?明朝面积小吗?按照现在的说法,清朝鼎盛时期面积确实比明朝鼎盛时期要大点。

问题是,中国古代王朝,有国境线一说吗?也就是清朝中晚期,与西方世界的碰撞,才有了近代的国境线划分,明确版图,而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作为中央上国,建立的是朝贡体系,其它都是番属国,国王由皇帝册封,明太祖就明确确定十三不征。当时东北没有番属国政权,明朝就一直跑到库页岛上,立碑,只不过没在东北搞行省,在东北建立奴儿干都司,下辖很多卫所,有的卫所都是明朝军队驻扎,但是距离远的卫所就直接任命当地少数民族头领为卫所长官了,比如后金的创始人努尔哈赤祖上的猛哥贴木儿就曾是明朝的建州卫都指挥使,而努尔哈赤本人还曾被明朝封为龙虎将军。这样对比,清朝对蒙古西藏新疆的统治如果算清朝土地,明朝东北就不算吗?即便明朝丢失了东北,那么清朝最后只剩下一个紫禁城又怎么算?

光这样跟清朝比没意思,清朝其实也是分五个板块,清朝皇帝称为五族共主,真正实施直接管辖的,还是汉地十八省,自己的龙兴之地也丢在一边荒凉了。历史上的大一统王朝说多大多大,其实一旦入主中原,实际管辖都是汉地十八省而已。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古代中国作为农耕社会,超出汉地十八省的管理,都是亏本的,得不偿失的,即便打下了,也是山高皇帝远,搞不好就是动乱根源,这也是为什么清朝时候,菲律宾和东南亚的兰芳共和国要加入清朝,清朝都不同意的原因,都是亏本生意。。清朝时代,能够让蒙疆藏安静下来,除了满人也是少数民族,能跟其它民族共处,还得感谢宗教,让这几个地方的人变得能歌善舞了。

而明朝是汉人政权,对少数民族是看不起的,当他们是蛮夷,这也是历来汉人政权似乎比少数民族政权地盘好像要小的原因,实际上是真看不上,也没必要。

明朝要达到清朝后来确定国境线的规模,只有一个可能,就是随着明朝后期资本主义发展,和世界科技进步(明朝并不排斥),明朝需要扩张,而且像后来清朝有了铁路电报,那么,可能甚至会比清朝还大。


小崔有话说


这个问题可以这么说,大清做得到的明朝做不到,大清做不到的明朝想都不要想。

清帝国能够大规模开疆拓土的基础是其庞大的国力,当然这不是明朝做得到的。

毕竟清帝国吸取了明朝的教训,天下太平之后对内薄徭轻赋,恢复经济生产,并采用多种方式调动老百姓劳动积极性。

比如,康熙朝解放了明朝的农奴,使其改仆为佃并禁止地主阶级欺压农民;同时清朝将明朝的王庄官田等废藩田产退还给老百姓耕种,鼓励老百姓开垦因战争而抛荒的土地,也就是更名田;并鼓励老百姓垦荒,并规定新开垦的土地在三年内免除田赋。

与此同时,康熙朝后期以及雍正朝开始推行摊丁入亩、官绅一体纳粮、耗羡归公等税收改革,收税全凭田产的多寡,进一步降低了老百姓的经济负担。而且清帝国田赋税率也很低,长年维持在2%到4%这一区间。用一位云南老农的话说是这样的:

清代田赋,征率极轻,名虽本诸古代什一之征,实则不及百分之五。全国田赋征率,在比较上,三江、两湖较重,若西南各省,实只征至二十分之一也。云南田赋更轻而又轻,吾家有田十亩,年仅纳一两二三钱银,尚是包括一切附征款项及平色票费种种陋规在内。与今之征实、征购、征借等项合并其数而相较,实有霄壤之殊。

同时清帝国也鼓励工商业发展,并且发展海外贸易,因为清帝国的税收改革必然会导致人口增加,而农业人口不会无限大,多出来的人口自然要投入到工商业当中。清帝国鼓励工商业和海外贸易不仅缓解了人口增加造成的社会矛盾,商品经济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而且,商品经济的发展必然会进一步提高老百姓的生活质量。

根据《被误解的中国》,清朝鼎盛期间老百姓生活水平并不差。

即便是鼎盛时期已经过去,依然有西方人认为中国劳动人民的生活水平并不差。

蒲松龄笔下的山东家给人足。

清朝盛世期间即便是穷省都有充足的存粮。

商品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偏远地区的繁荣。

根据《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关问题》,清朝鼎盛时期老百姓生活水平还可以,毕竟中国农业文明的好处是,只要统治者不干坏事再加上老百姓辛勤劳动,生活水平自然不差。历来只要老百姓能够温饱就是盛世,而清帝国盛世时期得景象是,奢侈的标准被重新定义。那么这只能说明一个问题,就是清帝国的盛世远超历朝历代。

根据《康乾盛世历史报告》,清帝国的制度能够有效防止君主作恶,并让君主把维护公共利益放在首位。

所以这就是清帝国的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正因于此清朝才能有底气去开疆拓土,毕竟战争打的就是经济,只有家底厚实才能把战争进行下去。同时,开疆拓土,或者说是征服运动并不安全指军事胜利,在取得军事上的胜利之后通过政治、经济等手段建立实际控制才是征服。然而清帝国做到了这一点,因为清帝国的边疆政策具有灵活性,被清帝国征服的边疆区不仅满足实际控制的所有条件,而且清帝国对基层采取最节省成本的因俗而治,而且清帝国对边疆区的部分政策今天依然适用。

再者,清帝国的开疆拓土完全是建立在维护本土安全的基础上。因为清帝国的地缘环境可以用糟糕来形容,也可以说是糟糕透了。内部有三个势力不小的藩王;北部有一个贪婪的俄国;西部还有准噶尔汗国这个蒙古复兴的希望;西南方向的青藏高原尚未归附;东南方向又有一个郑氏海贼集团威胁帝国沿海安全。

但是清帝国却能笑道最后,先后撤了三藩,平定台湾,开拓黑龙江流域,吞并喀尔喀蒙古,灭了准噶尔开拓天山南北,并完成了对西藏的实际控制。而且之后通过对尼泊尔、缅甸的战争还明确了西南方向的边界走向。虽然过程磕磕绊绊,但是结局堪称完美。

至于为什么明朝做不到?因为明朝就是中国古典时代得降维。朱重八建立明朝后,由于其小农出身限制了其战略眼光,使得朱重八摧毁了本国的工商业和自由贸易,建立了严密的人身控制制度,通过户籍制度将每个人的职业和社会属性完全固定,还有差不多是元朝九倍的田赋,话说也就波尔布特能和朱重八一较高下。因为朱重八的知识论里只有小农,所以朱重八把明朝变成了一个农业社会。但是农业社会又能有多少经济产出,因为农业社会的经济体系是封闭的循环,换句话说就是没有太多的收益,即便是收相当于大元九倍的高额田赋也无济于事。

也正因如此,明朝国力就不如大清,毕竟一个农业社会能有多少经济产出呢,再加上明朝还要拿出大量的财政养活几十万头猪,留给朝廷的钱又有多少?毕竟瘦羊的肚子里刮不出油水。所以,明朝也没有那个财政能力支持大军远征。

另外明朝的地缘环境也比大清好的多,毕竟明朝所能接触到的不是小国寡民就是一个个只有几百人的小部落,明朝的对手不是劫掠团伙就是小股武装。先不说户籍制度导致军士们普遍赤贫进而造成明军衰落,就是长期没有强大的对手也必然会造成武装力量的退化。要不然,矮子里拔大个的也先太师怎么能刷出一个史诗般的土木堡大捷。

相比之下,如果明朝遇到了清朝在鸦片战争以前遇到的对手,就以准噶尔为例,可能还没怎么开打明朝就先被准噶尔给拍个半死。

所以还是开头那句:大清做得到的明朝做不到,大清做不到的明朝想都不要想!

全文完


北洋海军炮手


黑熊精来回答:

明朝想要做到几乎是不可能。

清朝能够做到维持1300万平方公里的辽阔疆土达到近200年,一方面是自身努力的原因,另一方面也是当时的国际环境以及自身优势造成的。

先要搞清楚清朝的领土构成,清朝分汉地,满洲,新疆,蒙古,西藏五个板块。

黄色地区为汉地,绿色地区为西藏,褐色地区从西到东依次为新疆、蒙古、满洲



自身努力

对汉地的统治

在清兵入关后,虽然清朝建立起了对中原地区的统治,但中原地区反清复明的问题十分严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清朝在汉地保留了明朝的统治模式,设立行省、总督、巡抚等职务。与明朝不同的是:清朝在汉地设立了很多旗城,总督中有满族人也有汉族人,这些都维持了满族人对汉族人的控制。

山东青州旗城

不断地对外征讨

在整个清朝期间,清朝政府为了维护对西域的统治,历朝皇帝对西域进行了征讨,从康熙征讨噶尔丹、乾隆平定大小和卓之乱等,一直到左宗棠收复新疆。这些都能体现出清朝的尚武精神。

征西大将军:年羹尧

这些都归功于游牧民族身上的血性,使得清朝始终实行的是文武并进的治国理念。

而明朝身为汉人王朝,除了明初的那70年之外,大多数时间都是实行以文制武的理念,使得明朝只能守着汉地,没有积极拓取的思想。



如果上面所说的明朝也可以实现的话,下面的这些明朝是永远不可能实现的。



满蒙文化之间的亲近感

清朝的统治者是满族人,满族人在文化上深受蒙古人的影响,这些可以从文字上体现:

满文,满文就是从蒙古文中学习借鉴而来

因此满族和蒙古族之间有一种亲近感,这也使得清朝统治者对蒙古有一种天生的亲近感,让蒙古更愿意去臣服清朝统治者。而明朝是汉族人建立的王朝,汉文化与蒙古文化格格不入,因此明朝统治者始终不能让蒙古真正臣服。


满藏宗教的相似性

和蒙古族一样,满族也是信仰藏传佛教,这也让满族与藏族有了亲近感,

藏传佛教

此外,西藏地区始终维持着政教合一的统治理念,西藏统治者也是宗教人士。因此,清朝统治者可以通过宗教来介入西藏的统治,从而加强西藏的控制,促进了金瓶擎签、驻藏大臣等制度的出现。同时,清朝也十分重视对西藏地区的统治,早在顺治年间,顺治皇帝就和达赖五世会谈过。

顺治见达赖


国际环境

从这张明朝地图可以看出:蒙古此时还控制着西伯利亚的很大一片地区,西伯利亚虽然荒无人烟,看上去没有什么价值,但对蒙古人来说价值很高,是蒙古人的战略纵深,一旦蒙古人遭到明朝攻打,他们就可以逃到西伯利亚。可到了清朝,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从这张清朝地图上可以看出:清朝的头顶上,出现了个俄罗斯,俄罗斯崛起于欧洲,通过不断扩张拿下西伯利亚,这也就意味着蒙古没有战略纵深,面对强敌压境无路可退,只好服从统治。

土尔扈特东归就是最好的证明


明蒙的对立性

在明朝之前是元朝,元朝就是蒙古人建立的王朝。

因此,明朝建国开始就确定了他的任务就是推翻蒙古人的统治,这也使得明朝和蒙古有着天然的敌对性。同时,蒙古人也想打败明朝重新建立元朝,

明朝的北伐彻底终结了蒙古对中原的统治

所以明蒙之间的斗争贯穿了整个明朝,明朝不服蒙古,蒙古不服明朝。

而清朝显然更容易被双方所接受

,明朝和蒙古就像是鹤和蚌,清朝就是渔翁。鹤蚌相争 ,渔翁得利,清朝趁着明朝和蒙古斗的两败俱伤之时迅速崛起,并拿下了双方。


总结

清朝之所以疆土如此庞大,远超明朝,除了其自身的努力之外,国际环境与满族自身优势也是不可或缺的优势。

所以明朝想要建立起清朝的功业是几乎不可能的。


黑熊精讲历史


在《明史 地理志》中对明朝疆土有如下记载:“东起朝鲜,西据吐番,南包安南,北距大碛,东西一万一千七百五十里,南北一万零九百四里。自成祖弃大宁,徙东胜,宣宗迁开平於独石,世宗时复弃哈密、河套,则东起辽海,西至嘉峪,南至琼、崖,北抵云、朔,东西万余里,南北万里。其声教所讫,岁时纳贽,而非命吏置籍,侯尉羁属者,不在此数。呜呼盛矣!”对于少数民族地区,各朝都实行了不同的羁縻之策,如:汉朝在细雨设立西域都护府;唐朝在西域设立安西都户府和北庭都护府,在辽东设立安东都督府;明朝在辽东设立都司;清朝设立将军驻地(吉林将军、黑龙江将军、乌里雅苏台将军、伊犁将军)。我国自古以农耕立国,所以我们对不能耕种的土地不感兴趣。同时受限于当时的经济条件,开发这些边疆地区真的是有心无力。

明朝直接控制的地区为两京十三省,其中两京为京师(北直隶)与南京(南直隶),十三省(正式称谓为布政使司)为:山东(辽东都司,在行政上隶属於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四川、湖广、江西、浙江、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福建。相对于清朝的领土,明朝直接控制的领土缩水不少。如果明朝想要形成清朝那样的大一统帝国,就必须加强对其边境羁縻地区的直接控制。

(1)东北地区

东北是清朝龙兴之地,清朝在东北设立了吉林将军、盛京将军、和黑龙江将军,这就是后来的吉林省、辽宁省和黑龙江省。在明朝,这地方分为两个都司辽东都市和奴儿干都司。辽东都司隶属于山东,由明朝直接管辖,而奴儿干都司是明朝在东北的羁縻之地,其首领是女真贵族。

对这些桀骜不驯的女真贵族,除了要在东北地区保持足够数量的驻军之外,还可以向东北地区移民。当时关内的土地已经无法满足不断膨胀的人口,让不断涌入的汉人稀释东北的少数民族比例。不断的军屯加上民间开垦,扩大在东北的直接控制。

(2)蒙疆地区

蒙古和明朝那真是一天二地恨,三江四海仇!当年就是老朱家把人家赶回草原放羊的,所以在此后的日子里一直以敌对国存在。明朝时新疆地区依然由蒙古人占据,明朝在陕西省以西设立了关西诸卫,这是明朝与蒙古的战略缓冲区。

这是最难办的地区,蒙古人崇尚武力,谁胳膊粗听谁的。清朝人是在把蒙古灭了,创立蒙古八旗,将蒙古分为内蒙与外蒙。内蒙古盟旗地区由中央理藩院直接管理,外蒙古设立乌里雅苏台将军。在康熙灭亡噶尔丹之后,清朝在蒙古的统治才算牢固。

对于新疆,清朝的直接统治要到乾隆皇帝平定回部叛乱之后了,清朝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府。由此可见,对于蒙疆地区,没啥办法了,打吧!派兵出关,稳扎稳打,步步蚕食。由于蒙古经济的落后,还要开放互市,做到“以和议佐攻战,以贱逆诱叛党”。

(3)西藏地区

明朝对西藏的统治多为名义上的,设立了乌思藏都司,实际统治者仍为藏人土司。但是明朝与清朝的区别在于清朝对历代达赖喇嘛都有册封的权利,同时设立驻藏大臣。明朝政府要积极与藏民的宗教势力接触,利用宗教势力来增强藏地与中央的向心力。

同时明朝政府还应当增强对西南土司势力的管理,要是能像清朝那样改土归流是最好,要不也得压制西南土司的势力,至少要避免发生播州杨应龙那样的土司叛乱。


游在路上的鱼1986


想来想去,唯一的可能性就是给朱棣续命几十年。

都知道到朱棣在位的时候,明朝的疆域是最大的,北面五次深入蒙古,迫使北方几大部落臣服大明,东北在辽东设立奴儿干都司,西南占领安南地区,设立三宣六卫,西北设置哈密卫,另外还有郑和下西洋,不管对南洋诸国有没有实际统治,但至少是大明的势力范围。朱棣时期的版图比清朝时期,少了西藏,少了外蒙古部分,少了新疆西北部分,但是在西南多了很多土地,南洋如果算上话,实际上在总面积上并不是清王朝少多少。

但是明王朝这样广阔的版图也只仅仅保持了不到20年,朱棣去世后,子孙没有永乐大帝的宏图大志,国家战略不算收缩,版图不断缩小,仁宗放弃海洋,宣宗放弃西南,英宗在土木堡战败,导致明朝国力急速下降,北方国土缩至长城以为,西北不再经营,东北地区也顺其自然,实际控制的地区基本就只有四百多万的中原十八省了,直至百年后的灭亡。

如果没有一个宏图大志的帝王,就是有再好的国家基础,版图也难以开拓,类似秦始皇、汉武帝、隋炀帝、唐太宗、永乐皇帝、康熙大帝,这样开拓疆土的帝王,历史确实不多,只不过朱棣是没有时间实现伟业。

如果朱棣再有个20年或者30年的寿命,我想朱棣定会好好经营这些边疆地区,逐步同化,纳入实际统治,凭借朱棣的野心,说不定东南亚也会纳入统治,只可惜朱棣确实年纪大了,加上其子孙不仅没有朱棣这样的宏图大志,而且寿命一个比一个短,一个比一个业余爱好广泛。


曹老师xixi


凌烟阁来答。

这个要求对大明来说恐怕真是强人所难了,但也不是没有可能。

我们先看看实际历史中的大明,其硬实力和软实力水平够不够。

首先,我们考察一下大明的硬实力,看看明朝有没有足够的力量,实现清朝那么大的版图。

《明史·地理志》中的记载不能说它不符合史实,只是明朝在东北、西北、西藏的统治是脆弱的,是羁縻区;统治时间是短暂的。

羁縻区就是当地的部落头领愿意接受大明的委任状,承认大明的正统地位,定期向大明缴纳贡物;然后大明给回赏赐(一般是比贡物价值更大)。具体落实这种做法的制度就是“羁縻卫所制”。

西北地区和东北的羁縻卫所,就是以这个目的设立的。其设立时间主要在明朝前期的洪武、永乐两朝。

这里以西北地区卫所为例。随着大明国力向西北边疆地区延伸,当地少数民族首领由最初的观望,转而“率土归附”,以获得明朝中央的承认。而明朝为了联合各族共同反元保塞,对西北各族则采取怀柔恩抚的羁縻政策。尤其是对地域辽阔、民族复杂的西番诸卫和关西诸卫的各族首领,只要其率土归附,便均授以世职。于是西北边疆羁縻卫所就诞生了。比如所谓的“关西七卫”,即安定卫、曲先卫、阿端卫、罕东卫、沙州卫、赤斤卫、哈密卫,这几个地方在嘉峪关以西诸卫,因此称为关西七卫。或称为“西北七卫”,又因其统治者多为蒙古族,又称为“蒙古七卫”。

但是,所有的羁縻卫所与大明朝廷的朝贡往来,在史书上一般就止于1440年代,其后的记录就“不可考”了。

这基本可以说明,大明从1440年代以后对这些边疆地区的管辖是失控的、无效的。

至此,以上史实可以换一个说法:大明在最初最强盛的时候,也无法直接统治少数民族地区,而智能靠羁縻政策。这个羁縻政策也只维持了70余年。

因此,可以给出一个初步结论:让明朝以实力征服东北、蒙古、西域、西藏等地,达到清朝那样的实控疆域,很不现实。

其次,我们考察一下,要治理不同区域需要哪些政治智慧。

假如大明有硬实力实现了对上述地区的统治,但恐怕也难以持久,因为这需要政治制度创新和灵活性。

历史上汉唐均统治国草原和西域,但是时间都不长。

以唐朝为例,唐太宗深谙草原的逻辑,以其强大的个人能力,使用各种胡族力量,最终唐太宗于公元630年灭亡了东突厥汗国;后来唐高宗于657年灭亡了西突厥汗国。唐朝先后在突厥故地分别设立了燕然都护府、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等军政机构,派官兵驻守和管理。但是,好景不长,突厥人一度复国,草原很快又崛起了回纥汗国、契丹人。

因为草原不适合农耕,中原王朝长期驻守很不划算。因此,在那片地区,只能用草原的逻辑进行治理,即用游牧民族治理游牧民族。

这就需要回到契丹人身上。契丹人创立了一国两制的方法,以国制待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大辽统治者面对草原时是大汗,面对中原时是皇帝。

清朝完全继承了这些,而且进行了扩大。大清皇帝不但是中原皇帝,还是草原大汗、藏传佛教中文殊菩萨转世,这样以多重身份,控制不同地区和族群。大清皇帝还和蒙古人通婚,用通婚和血缘维持紧密关系。

大明该怎么做,才能达到大清那样规模的疆土?

从前面的分析我们知道,大明需要提高硬实力和软实力(政治能力),打得下也能控制得住。

首先,在提高硬实力方面,大明能做的不多,只能加税。

因为元朝与西亚贸易频繁,且白银在西亚价值更高,因此元朝白银外流严重。这导致大明建立之初,朱元璋不得不采取类似于现代计划经济的办法来解决通货不足的问题。朱元璋采取的办法是把老百姓的身份固定,通过户口制度限定人群,如民户、军户、匠户、灶户。限定了人的户口,也就等于限定了每类商品的供应量和需求量,这样在大明境内实现以物易物就相对容易,而且也能搞活经济。

果然,明初经济迅速回升,人口和土地、以及国家税收稳步增长。

但是,明初的做法大概已经是当时所能采用的最好的方法了。在这个基础上要进一步增加国家税收(即增加国家实力),那只能加税了。

其次,在增强软实方面,大明需要改变刚直、倔强、不够灵活的做法,汲取先人的政治智慧。

明朝的政治性格,一般形容为“刚”、“倔强”,用今天的话就是一根筋,太不灵活。比如朱元璋为了报复苏州人曾经那么支持张士诚,就给那个地方定了重税。朱棣非要让方孝孺写诏书,结果把人十族杀了也没达到目的。朱允炆、朱由检面对危局却不愿意离开京城,非要自焚。等等。

所以明朝要提高政治水平,这个事不知道能从谁身上开头。

面对草原、西域、西藏,如果不能采用灵活的政治政策,是很难实现持久稳定有效的统治的。

但是,一想想让朱明皇帝去娶一个蒙古族女子做皇后(假设),这画面总是难以协调。让朱明皇帝具有萨满教的身份,也觉得诡异;让朱明皇帝带领各游牧部落首领定期在草原会猎,画面也是难以想象。

结束语

大明在力量和政治水平上需要很大提升之后,才能以硬实力占领、以软实力实现长久统治,以达到和清朝一样的疆域。

(完)

以上就是凌烟阁论史的回答,欢迎你点赞、转发、评论、关注,不同观点也欢迎你留言交流。谢谢!


凌烟阁论史


这是一个好问题。

脑洞大开的问题,那就开开脑洞回答[呲牙]

第一个方法:明朝统治者得先穿越到清朝,学习学习清朝统治者的思想-法律等等,最好是把大臣们也组团到清朝考察留学学习…

二:从军事上,

明朝和蒙古是对峙加敌人,而清朝与蒙古是盟友加战友

三:经济上由于政治方针-人口基数-明朝需要同时相当于养着蒙古军队和汉族军队而清朝则基本没有这个问题(需要单独再详谈)

综上所述,

明朝朝廷已经在历史上很努力的做到了存在即合理,

明朝要怎么做才能实现清朝那样的大一统,等,等着康熙出生和成长就是上策。



你為祖國奉獻了什麼


首先哈,冒昧的问一句,为什么清朝版图会被题主称为“究极大一统”呢?如果清朝之后又出现了一个王朝,其版图是清朝版图+朝鲜越南,那么题主是否还会觉得清朝是“究极大一统”呢?如果另一个位面清朝的版图没有西域而有缅甸,那么题主觉得这算不算“究极大一统”呢?毕竟,在没有现代种族观念和领土意识的古代,哪有什么“究极大一统”呢(笑)

言归正传,我姑且就认为题主的意思是如何达到“满蒙回藏汉”五个板块的全部控制好了。类似于谭其骧版的地图中明朝+东察合台汗国(亦力把里)+瓦剌鞑靼,这应该就是题主的理想范围吧?

嗯,我对此的看法是:在适当拔高早期领导人水平+稍微增加些历史机遇的情况下,达到一定程度的各大板块的全部实控是有可能的。但是控制力度比肩清朝,是几乎不可能的。

先说另一个历史线下明朝如何会取得更好的成果:

洪武五年,朱元璋第二次北伐。忧心国事的元朝名将王保保已在一年前在悲愤中病逝,群龙无首、互相拆台的北元君臣面对三路齐进的明朝大军完全崩溃,明朝取得了类似汉武漠北之战一样辉煌的战果(真实历史上王保保尚在,明军北伐以失败告终)

此后数年之间,明军迅速扫灭辽东纳哈出,并侦知北元小朝廷的人马位于捕鱼儿海,遂大举出兵,一股脑全灭北元残余势力(真实历史上由于第二次北伐失败损失大量人马,导致明军一时间无力大举北伐,捕鱼儿海之战和第二次北伐间差了十五年)

至此,对于朱元璋来说,攻灭残元,廓清大漠的目标实际上已经完成了。他在漠北设立了类似唐朝安北都护府一类的羁縻机构,姑且就叫镇北宣慰司都元帅府吧(笑)

1398年,朱元璋驾崩,遗诏四子朱棣继位。和平继位的永乐帝让明朝国力进一步快速发展,尤其是华北地区快速兴旺了起来,为北方军事行动提供了良好基础。(真实历史上朱棣和建文的多年靖难之役给华北人力物力带来了极大的摧残导致对漠北的经营难以为继)

继位后的数年间,朱棣设立奴儿干都司、贵州设省、加强漠北管理,并在藏区、东北、漠北都引入了有限的流官制度和驻军体系(之所以驻军是因为要满足题主的“实际控制”,之所以有限是因为限于时代局限性,比如大清在西藏的驻军也少的可怜)

1404年,帖木儿率大军20万,号称80万东征伐明。夹在两国之间的东察合台汗国张皇失措,最终决定投奔明朝寻求保护。(类似后世喀尔喀面对准噶尔兵锋选择投顺康熙)意识到问题严峻性的朱棣决心御驾亲征,并谕诏关西七卫、瓦剌鞑靼、亦力把里等诸夷兵丁从征。战争的过程可参照左侯之文,总之战争可有反复,但是明军获得了最后的胜利,最后一路来到撒马尔罕犁庭扫穴后,在西域设立一些卫所协助顺宁王(原察合台汗)管理后东返。(真实历史上帖木儿还没打到明朝就病死了)

宁南左侯:如果帖木儿没有在东征明帝国的途中死去,而是成功到达中国边境,那么帖木儿与明帝国的战争胜负将会如何?

此后一些年明朝就是继续发展内地,吞并安南,边将打击瓦剌并划定杭爱山至额尔齐斯河为瓦剌游牧边界,不得越界侵扰鞑靼与东察合台等。至此,一个真·远迈汉唐,内亚边界大致是喜马拉雅山-拉达克-葱岭-额尔齐斯河-鄂穆河-贝加尔湖-外兴安岭-库页岛的巨型帝国,论疆域比清朝犹有过之的明国就彻底成型了。

以上,基本就是封建时代的明君在明初那个时代所能做到的一个很好的结果了。

看了其他的一些回答,很多完全是脱离时代在哪胡咧咧。比如说什么废除华夷之辩——你这相当于让满洲封建主入关建设SHZY,在封建时代可能吗?至于什么建设多民族混合军队什么像唐朝一样胡汉一家,且不说明军尤其是九边明军中本来就有大量胡人夷丁,在明军中出人头地的蒙古武人回回武人也不要太多,而且唐朝也不可能真正“胡汉一家”——就算是被他作为正面例子宣传的唐朝,难道不也是遭遇了安史之乱后迅速沦为了一个东不过辽河,西不出关中,论版图连明末都不如的国家?难道连“平时安西万里疆,今日边防在凤翔”都没听过么?

至于啥殖民南洋啥屠灭蒙古女真的就更搞笑了——你家带明都强大到能屠灭五百万平方公里以上地区的人口了,还搞啥南洋啊,早就直接殖民北美发现南极了。

讨论明朝怎么才能实现一些目标,应该从当时人的认识出发,不要搞一些千百年后人的技术水平和思想认知才能想出来的办法。

至于说为什么不可能达到清朝的强度——

明初没有已经征服了西伯利亚的大俄罗斯帝国。

明初蒙古人不像清初蒙古人一样虔信喇嘛教。

明初没有像清初准噶尔汗国那样适合用来统一内亚的对手。

清朝君主的的内亚属性使其控制边疆的手段确有高明之处。

西洋列强使得清朝有条件(比如说向英国借款去平定阿古柏,训练新式军队),有精神(逐渐有了领土主权意识,在西康改土归流在东北吸引移民等,不像刚和洋人打交道时眼不红心不跳的割让外东北一百万平方千米土地了)去稳定边疆。

而没有这些条件的明朝,大概会类似唐朝一样,在明君去世后不可避免的迎来了草原雄主的重新崛起,对边区控制力逐渐下降,不过这个位面下的晚明疆域可能比史实位面好一些,比如可能会把河套变成辽东一类的实控,把辽东变成郡县之类。


黄鹂读书


在农业文明,适合种田的地方都可以扩张,但对高原和草原不可能直接管理,中原王朝如果派兵打,再不济别人可以跑,导致永远也灭不了,少数民族首领宁做鸡头不做凤尾,孝文帝这样的毕竟极少。

那么先把别人赶跑再派军队驻守可不可行呢?不行,因为一旦如此,这支军队必定自立为王。

所以在农业社会汉人政权只要周边相安无事,不闹就是赚,强大的时候就搞册封(名义统治,一国两制)


喔巴会唱小星星吗


用清朝鼎盛时期对比明朝,明显是欺负朱明,就算是清末宣统年间的领土面积也大于朱明朱棣时期,这是不争的事实,当时蒙古西藏新疆都在清朝手中,朱棣有什么?现在很多人总是意淫明朝不灭,以后会如何如何,历史已经给了明朝近300年时间,而明朝是一直在萎缩是不争的事实,尤其是越南北部,哈密卫,奴儿干都司都是主动放弃,长城就是明朝的边境。明粉总是说,天子守国门,而金元明清民国北洋政府共和国都把北京做为首都,怎么就单单明朝是“天子守国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