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篡位为何不以燕为国号?

眞愛壹丗


导语:

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朱棣被朱元璋册封为燕王,洪武十三年前往北京就藩,后由于抗击北元累功,声望与日俱增。公元1398年,朱元璋病逝,皇太孙朱允炆即位,是为建文帝。即位后的建文帝在齐泰、黄子澄等诸大臣的建议下厉行削藩,岌岌可危的燕王朱棣于公元1399年以“清君侧”之名起兵反叛,发动“靖难之役”。公元1402年,朱棣攻陷南京即位为帝,年号永乐,开启了长达二十多年的励精图治。

如题主所提,即位后的朱棣为何没有以就藩时的藩王号“燕”为国号,而继续以“明”为国号?下面涨知史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阐述朱棣即位后不更改国号的深层考量。

即位或篡位改国号的先例

关于题主所问以“燕”为国号,历史上是否有先例可循。在二千多年的封建古代史上,国号往往意味着一个新政权开始的标志,而且不随其统治区域而改变。我们所说的“改朝换代”即新政权取代旧政权获得合法统治地位后,进行的一系列重构及更替,而国号的改变就意味着新的朝代的诞生。

历史上更改国号的例子比比皆是,而开国之君对于国号的选定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我们举几个例子:

  • 汉:鸿门宴后,项羽分封诸将军,以刘邦为汉王,而后刘邦击败项羽,统一全国,以“汉”为国号。汉光武帝刘秀重新统一全国后,因其刘氏血脉的缘故,延续“汉”的国号,史称“东汉”。

  • 新:公元9年,王莽篡汉即位,定国号为“新”,王莽曾为新都侯,同时国号“新”还有“革汉而立新、废刘而兴王”的含义。

  • 魏: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被册封为魏公,后进爵为魏王。曹操逝世后,曹丕承魏王爵,后逼迫汉献帝禅位即位为帝,国号“魏”。

  • 南朝齐:公元479年,南朝宋萧道成胁迫宋顺帝刘准禅位,自立为帝,以封号“齐”为国号。

  • 南朝梁:公元502年,萧衍代齐称帝,因为萧衍封地在古梁郡,故定国号为梁,梁萧与齐萧为同宗远亲。

  • 隋:杨坚承袭其父随国公爵,后受北周静帝禅位为帝,以“隋”为国号。

  • 唐:李渊袭封唐国公,后起兵反隋,逼迫隋恭帝杨侑禅位,建立唐朝。

  • 宋:宋太祖赵匡胤曾在北周时期兼任宋州归德军节度使,即位后以宋州的“宋”字为国号。

通过列举以上王朝,我们不难看出,开国君主确立国号一般采用即位前的爵位或者领地,而且南朝梁代齐也存在同宗改国号的例子,所以朱棣如果想要重新确立国号可以以“燕”为新国号。但是靖难成功后的朱棣却没有更改国号,而是继续延续明朝的国祚,那么朱棣为何不改国号呢?

维护正统名义的措施

1.靖难之名

建文帝厉行削藩,朱棣如果不反抗只能束手就擒,但是如果反抗则是叛国。因此朱棣如果想要维护自己身后的名誉,只能师出有名的反叛。

《皇明祖训》言:“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

朱元璋为了防止权臣篡国已经在生前诛杀了大批开国功勋,但是仍不放心身后,所以才立下祖训,允许藩王勤王诛杀奸臣。朱棣也正是以此为由,指责齐泰、黄子澄等人为祸国奸臣,进而发兵铲除奸佞。但是祖训虽有迹可循,但是需要皇帝提前召唤藩王入京才可,并且勤王成功后五日内需要立即离京,所以靖难之名只是朱棣想要掩盖自己篡位的借口。

2.拜祭太祖

“殿下先谒陵乎?先即位乎?”杨荣一句点醒梦中人。朱棣能够起兵叛乱,打的就是朱元璋清君侧的祖训,因此朱棣成功后并没有急着即位,而是前往拜祭朱元璋以告慰太祖自己诛杀奸臣的壮举,维护自己的声誉。

3.废建文年号

朱棣即位后,废除了建文年号,将建文元年至四年改为洪武三十二至三十五年,并于次年改元永乐。朱棣之所以这么做是为了说明自己是继承太祖之位,并不是篡夺建文帝皇位。

4.寻建文之踪

“宝船之役,时有谓建文帝入海上诸国者,假此踪迹之。若然,则圣意愈渊远矣。”

朱棣即位后,一直通过各种方式寻找建文帝的下落,有记载言郑和下西洋虽为宣扬国威,但实际是在寻找建文帝的踪迹,防止靖难残余威胁自己的皇位,毕竟建文帝是明太祖朱元璋钦定的正统继承人。因此从这个角度而言,朱棣十分的注重自己即位的正统性,极力掩盖自己篡位的事实。

通过以上史实我们可以看出,朱棣即位后的一系列政策都是在极力掩盖自己叛乱的行为,着重摆明自己即位的合法性、正统性。

继承国号,正统之需

前面我们已经分析历朝改国号的意义以及朱棣即位后的政策,因此我们可以看出朱棣并不想背负篡位的罪名,一直标榜自己即位的正统性,所以如果朱棣改国号,则反证了其篡位谋逆的事实,必然遭天下人诛之,不利于其皇权统治。

其次,朱棣的叛乱属于明朝宗室内的皇权过渡,与历朝推翻前朝的情况并不一样,所以不能一概而论。正如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等继承制,朱棣的即位虽然实际上继承的是侄子的皇位,但是通过他废除建文年号的行为可以看出,朱棣在名义上标榜自己继承的是太祖朱元璋的皇位,自己属于嫡子继位,所以更不能更改国号。

结语:

综上所述,朱棣之所以不以燕为国号,主要是维护自己的正统统治。因为改国号意味着改朝换代,那么朱棣就成了篡位谋逆之人,而不改国号则说明朱棣是正统的继承者。当然也有人说南朝梁代齐,两朝的统治者都是同宗萧姓,但是需要指出的是,二者虽为同宗,但是血缘关系太远,不能和朱棣与朱允炆的关系相比。所以一代雄主朱棣不想也不可能更改国号为燕,因为改国号的代价太大,不是他所能承受的。

个人所见,还请斧正。


涨知史


1、朱棣改国号才是脑残。他攻占南京,第一件干的事情不是即位,而是拜谒朱元璋的孝陵。正如三杨之一的杨荣指出:“殿下先谒陵乎,先即位乎?”


其实1399年起兵之前,朱棣是十分犹豫的,道衍和尚(即姚广孝)百般劝他造反。朱棣最后还是利用了《皇明祖训》中的一条祖训给自己打气、给士兵们打气:““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则亲王训兵待命,天子密诏诸王,统领镇兵讨平之。”


亲王可以起兵勤王,这可是朱元璋规定的;没有天子密诏怎么办?朱棣打着天子旗号,再伪造一个呗。


所以朱棣全程是以明朝名义篡位的,而且朱元璋、朱允炆都是明君,朱棣自己也是朱元璋四儿子,如果赢了天下,不拜陵、不哭陵,还改国号,那纯粹是没事找事,啪啪抽自己嘴巴子……


最后,朱棣篡位,又不是“南朝齐——南朝梁”的情况。梁武帝“改齐为梁”,是因为南朝齐不得民心,不是为了改国号而改国号。


(朱棣入南京,干的第一件事是哭陵,而不是即位)




2、其实不同姓、没有血缘关系的人,都有为了正统不改名的。

比如后唐明宗李嗣源叫邈佶烈,与唐庄宗不是兄弟父子,邺都兵变还都用“唐”;更别说五胡十六国的匈奴人刘渊,直接用“汉”做国号。


(匈奴人刘渊 却建立了汉赵)


3、我们再说说李嗣源。此人是李克用养子,沙陀人,胡名叫做邈佶烈。算是唐庄宗的干哥哥;从13岁就跟随李国昌,过了几年又认李克用当干爹,再之后又跟了李存勖20年。沙陀人打仗厉害,可毕竟汉化不久,政治能力孱弱,最后唐庄宗削藩失败、财政混乱,引起贝州叛乱。


李嗣源被派去平叛,与叛军合军一处,攻入洛阳,旁边大臣都劝他:“大唐、晋唐持续300多年,气数已经尽,建议新选国号”。


(李嗣源决绝了臣下改国号的建议)

李嗣源却未听从。在他看来,先帝李克用和自己同为沙陀人,先帝的天下,就是养子我的天下,所以没订立新国号,依旧使用唐国号。


涛说乱世史


朱棣从来不承认自己是篡位,而是“靖难”,口号是“清君侧,靖国难”,意思是说,皇帝身边有了奸臣,他不得已才出兵,替皇帝“清君侧”。

说白了,这是明朝皇族内部的权力争夺,在其成功后为何不以“燕”为国号?其实原因也很简单。

朱元璋在位时把几个儿子分等到全国各地做藩王,而立大儿子朱标为太子,朱标早逝,所以又立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为皇太孙。

这就好比家业大了要分家,长子长孙继承老爷子的大明总公司,而其他分公司则由其他儿子去打理,朱棣恰恰分到了北平,以“燕”为国号的分公司。

皇太孙朱允炆继位后,看到了包括朱棣在内的藩王们有把各自的分公司做大的迹象,小皇帝制约他们越发的力不从心。

于是在心腹大臣齐泰、黄子澄等人的建议下,朱允炆开始了削藩,其实就是把分公司的权力收回到总公司管理,这些叔叔们,就去做个逍遥王爷,岂不快哉?

朱允炆如意算盘打的叮当响,却惹恼了在北平就藩的燕王朱棣,看到自己的亲信兵马被调走,南京的兵马已经将北平基本包围开来,朱棣觉得,再不动手,就要成为侄子切菜板上的肉了。

于是在建文元年,朱棣在北平发动了靖难之役,挥师南下,建文帝朱允炆虽有几次北伐,但终不敌四叔朱棣,最终在三年后,朱棣攻占南京,朱允炆不知所踪,朱棣称帝,是为永乐皇帝。

从这个过程来看,其实是总公司想削了分公司的权,却没运作好,反而让分公司给吞了。


按照这个逻辑,新的总公司老板朱棣,继承的是老爹的产业,也就是大明总公司,那个“燕”不过是自己管理过的分公司而已,为了表示自己才是大明王朝皇位的正统继承者,是万万不可能将分公司的名号做国号的。


关注明离子,看更多历史故事。


明离子


导语:

朱棣是朱元璋的儿子,后来又把母亲改成了马皇后,也就算是朱元璋的嫡子了。既然是朱元璋的嫡子,这就说明他具有合法的继承权。既然有合法继承权,那他为什么要改国号大明为大燕呢?

朱棣靖难之役,在我们看来是谋反,可是在他自己看来,那是夺回自己的东西。建文帝朱允炆是他的侄儿,皇位是他父亲传下来的。这可以说是他们家庭内部亲人之间争夺家产的事情,完全没有必要搞得把自家的姓氏都改了的地步。

为了彰显自己的正统性,朱棣做出了一系列的努力。比如说在南京登基称帝,这里是大明朝最初的国都,在这儿登基,就表明过去的皇帝下台了,新皇帝上任了,这是宣告全国的一个好办法。

01大明朝是朱元璋定下的国号,不可更改。

大明王朝的建立者是朱元璋,朱元璋是朱棣的父亲,如果更改了朱元璋所定下的国号,那么就是告诉大家,你朱棣是不承认朱元璋的合法性的。

如果连朱元璋的合法性都存在争议的话,那么天下又真不知有几人称王几人称霸了。所以说朱棣再傻,也不会将朱元璋的合法性给推翻了。

太祖崩,皇太孙即位,遗诏诸王临国中,毋得至京师。王自北平入奔丧,闻诏乃止。时谙王以尊属拥重兵,多不法。帝纳齐泰、黄子澄谋,欲因事以次削除之。惮燕王强,未发,乃先废周王橚,欲以牵引燕。于是告讦四起,湘、代、齐、岷皆以罪废。王内自危,佯狂称疾。泰、子澄密劝帝除王,帝未决。---《明史》

他首先必须要做的一件事,那就是告诉大家,朱元璋永远是大明朝的开国皇帝,永远都是合法的。这样一来他才能继续操作自己的事情,既然朱元璋是合法的,作为朱元璋的嫡子,朱棣自然也具有合法性,而且是非常优秀的嫡子。

我们会注意到一个问题,也就是朱棣只是打下了南京地区,并没有在全国用兵,为什么全国各地的官员们就会默认朱棣是皇帝了呢?

  • 这种造反活动未免代价也太小了?其实这里就不得不说朱棣是一个聪明人。首先他宣告天下,自己不是来推翻大明王朝的,自己是以大明王朝藩王的身份,清理建文帝朱允炆身边的奸臣的。
  • 这属于皇室内部的争斗问题,你反不反对朱棣,其实都不影响你忠于大明王朝。所以只要是朱元璋的子孙做皇帝,这些大臣们包括封疆大吏们,也都会默认这还是大明王朝的天下。

既然还是大明王朝的天下,他们这些大明的臣子为什么要举兵反对朱棣呢?由此可见,保住大明这块招牌,对朱棣是有天大好处的。

02朱棣改国号的话,压力实在太大。

朱棣本身的旗号是清君侧,也就是说,没有想要造反的意思。朱允炆被烧死,那也只是不小心而为之的事情,谁也想不到,至少朱棣是想要这么告诉天下人的。

既然朱允炆都没了,大明王朝不可一日无君,作为朱元璋的儿子,朱棣手握兵权,又为大明王朝铲除了黄子澄这些奸臣,自然是功劳不小,所以朱棣顺理成章就成了大明天子。

所以说朱棣是在被迫无奈之下,才会愿意当这个皇帝的。这是朱棣提前设计好,打算以这种方式告诉天下人。

秋七月癸酉,匿壮士端礼门,绐贵,昺入,杀之,遂夺九门。上书天子指泰、子澄为奸臣,并援《祖训》“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则亲王训兵待命,天子密诏诸王统领镇兵讨平之”。书既发,遂举兵。自署官属,称其师曰“靖难”。拔居庸关,破怀来,执宋忠,取密云,克遵化,降永平。二旬众至数万。---《明史》

由此可见,朱棣打心眼里是承认大明王朝的,他只是反对建文帝而已。这么一来的话,朱棣自然没有理由改国号。

朱棣如果改变了大明王朝的国号,会引发怎样的麻烦呢?

  1. 首先他必须要让天下各地的臣子们都要承认改国号的合法性,这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因为很多封疆大吏都手握重兵,他们不承认朱棣,那还要再打仗。
  2. 其次他改变国号以后,就必须要否认朱元璋的合法性。
    朱元璋是自己的父亲,又是大明的开国皇帝,想要否认他,很不容易。
  3. 再者他若不是以大明皇子的身份登基,必然会让天下其他诸侯有称帝的想法。大明的合法性都不存在了,为什么这些手握重兵之人不能称帝呢?到时候天下大乱也是必然的事情了。

由此可见,这是一笔完全划不来的生意,朱棣不是个傻瓜,他改国号面临的压力实在是太大了。

03大燕在历史上太多了,全都是割据小政权,不吉利。

朱棣被封为燕王,封地在北京地区。很多诸侯王称帝之后,都会将自己的国号,用曾经的封地来命名。所以按照道理朱棣改国号大明为大燕也是无可厚非的事情。

丙寅,诸王群臣上表劝进。己巳,王谒孝陵。群臣备法驾,奉宝玺,迎呼万岁。王升辇,诣奉天殿即皇帝位。复周王橚、齐王榑爵。壬申,葬建文皇帝。丁丑,杀齐泰、黄子澄、方孝孺,并夷其族。坐奸党死者甚众。戊寅,迁兴宗孝康皇帝主于陵园,仍称懿文太子。---《明史》

但是我们可以注意一下大燕这个国号的来历,科普的时候到了,大家注意听讲。其实这里面渗透着一种不祥的警告。大燕在历史上,基本上出现过6次。

  1. 第一次,公元前1044年到公元前222年,周王室召公姬奭被分封在燕地,所以有了燕国,姬奭也就是燕召公。传到战国时期,燕国是战国七雄之一,也算是不错了,可惜最后被秦国给灭了。
  2. 第二次,公元352年到公元370年,鲜卑族首领慕容儁建立前燕。势力范围还是比较广的,包括冀州、兖州、幽州、并州等等地区。结果被前秦天王苻坚灭国。
  3. 第三次,公元384年到407年,前燕皇室子弟慕容垂建立了后燕国,势力范围包括了河北、山东、河南、辽宁等大部分地区,结果由于内乱而土崩瓦解。
  4. 第四次,公元407年到公元436年,慕容云在手下人的拥护下,趁着后燕内乱的时候,建立了北燕,势力范围大大缩小,只占有辽宁、河北部分地区。慕容云由于内乱被杀后,大将冯跋自立为天王。结果被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所灭。
  5. 第五次,公元615年到公元618年,隋朝末年诸侯争夺天下,王须拔起义后,建立了燕国,人马多达十多万,自称漫天王。势力范围在河北、山西部分地区。后被窦建德所灭,逃往突厥。
  6. 第六次,公元755年到公元763年,安禄山造反叛乱,建立了燕国
    。这个就太出名了,后来安禄山被自己的儿子安庆绪给宰了,在唐肃宗的指挥下,郭子仪、李光弼等人用力,结果叛乱失败,燕国灭亡。

粗略算了一下,独立割据的燕国政权,就有这么6个。可是我们会发现,这6个燕国政权,没有一个是有好下场的。你说朱棣他该怎么选?当然是大明王朝听着得劲儿啊!

总结:朱棣是朱元璋的儿子,凭什么不能继承大明正统?

其实话说回来,朱元璋选择朱允炆做继承人,这本身就不对。因为朱元璋生了太多的儿子,二十几个儿子,哪个不能继承皇位呢?

非要选择孙子继承皇位,导致那么多儿子眼红。你要是只有朱标这一个儿子,那传给朱允炆也无可厚非。可是事实并不是这样。

所以说朱棣登基没什么大不了的,不过就是儿子把爷爷留给孙子的财产,给抢了回来而已。说到底朱棣也是朱元璋的儿子,继承大明皇位,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明史》

《史记》


江湖小晓生


明成祖朱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比较特殊的皇帝,是为数不多地以藩王身份起兵,获得成功,并登上皇帝位的,朱棣在登上皇位前的身份是大明帝国的燕王。

刘邦是项羽所分封的汉王,在刘邦成功击败项羽,统一天下后,建立了以封号“汉”为国号的全新朝代,李渊的封号是唐国公,在李渊还没有统一天下,就建立以他封号“唐”为国号的全新朝代,说明了以封号为新建立国号的传统。

按照一般的常理来说,朱棣是燕王,以燕王身份,打着“清君侧”的旗号,通过靖难之役成功地打败了正统皇帝建文帝,但朱棣没有建立一个全新的,以他封号“燕”为国号的新朝代,而是继续沿用朱元璋所建立的“明”为国号,有他自己的考虑。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开了历史倒车重新起用了反人类的分封制,将自己除太子之外的儿子分封到各地为藩王,导致了后来建文帝的削藩,都是因为这个分封制。

同时朱元璋还干了一件不可思议的事,就是在自己的长子朱标去世后,朱元璋没有选择自己的儿子为大明帝国的皇位继承人,而是直接跳到了孙子,选择了长子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为大明帝的第二任皇帝,也为后来的靖难之役埋下了伏笔。

一个是分封制,一个是以孙子为继承人,朱元璋的这两个行为直接导致了后来的燕王朱棣造反,这一切应该是朱元璋的责任。历来皇帝位的继承都有着严格的制度,朱元璋所奉行的皇帝继承制度就是嫡长子继承制,按照规则,皇帝继承人必须是皇帝的嫡长子,这个没有问题,问题在于朱元璋的嫡长子朱标去世了,之后的皇位继承人按道理应该是朱标的兄弟来继承。

可是朱元璋以个人权威强行让朱标的儿子朱允炆来继承皇帝位,这等于违反了制度,如果按照制度来说的话,朱标死了,应该是朱标的兄弟来继承,朱标有几个嫡系的弟弟,二弟秦王朱樉,三弟晋王朱棡,四弟燕王朱棣,五弟周王朱橚,按制度应该是秦王朱樉,而朱棣也是第三继承人。

但是朱元璋立了孙子朱允炆为太子,朱元璋去世之后,朱允炆为皇帝,也就是建文帝,朱允炆即位的这一年,秦王朱樉、晋王朱棡都已经去世了,也就是说,燕王朱棣在朱元璋去世的那一年,成为朱元璋所有嫡子最年长的,按照继承法制,应该是朱棣当上皇帝。

可是朱元璋生前强行扶上了朱允炆为帝,偏偏这个建文帝朱允炆一上任为皇帝就开始强力削藩,削就削吧,如果温和一点也问题不大,可偏偏建文帝削藩的手段非常强硬,不是贬为庶人就是逼得自杀,当时的燕王朱棣为了生存,只能被逼得造反。

最终朱棣击败了建文帝朱允炆,成功入主皇帝,在打击建文帝后,朱棣就面临一系列的合法性问题,如何解决合法性问题,是朱棣成为皇帝的法理,同时也涉及到一系列的国本和国家制度的制定,也就涉及到国号问题。

朱棣采取了不承认建文帝的为皇帝的方式 ,废除了建文帝颁布的所有新法令,全部恢复为朱元璋时间的法令,同时连年号都改为朱元璋时期的年号“洪武”,朱棣的意思很明显,他继承皇帝位的法理就是因为他是朱元璋的嫡子,在朱标去世,同时秦王朱樉、晋王朱棡也去世了的情况下,朱棣其实是第一顺位的继承人,这个理由非常充分,也非常有法理性

为什么朱棣不重新建立一个以他封号“燕”为国号的新朝代,而是要继续沿用明这个国号呢?

道理其实并不复杂,因为朱棣以明为国号,法理最正,最有说服力。

如果朱棣以燕为国号,那等于重新建立了一个全新的朝代,等于靖难之役就是谋反篡位的战役,等于否定朱元璋建立的大明,这在法理上不好解释。

如果以明为国号,以朱元璋所建立的《皇明祖训》中的制度为法理,是再好不过的理由,《皇明祖训》中有这样的规定:

凡朝廷无皇子,必兄终弟及,须立嫡母所生者,庶母所生虽长不得立。

这个很好理解,凡是朝廷没有皇子的,一定以兄长去世弟弟来继承,而且必须是嫡母所生的儿子,庶母所生的儿子虽然年长也不能立为继承人。所以朱棣以兄终弟及的原则来继承朱元璋的皇帝位,而抹去建文帝的帝号是最为合理和简单的方法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这提问,我真是服了!

朱棣篡位倒也说的过去,但关键是他也是姓朱的,他老爹建立的王朝叫“明”,有什么理由改用自己的燕王为国号?如果真被他改了国号,过不了几天他就下台了。


红黑圣西罗


首先我们要了解朱棣为什么要造反。

朱元璋灭了蒙元后建立了大明王朝不久后就立了明朝第一位太子——朱标。可是太子朱标英年早逝,年仅36岁就因病去世了。

这个时候所有人都在揣测太子的任选很多人包括朱棣在内都认为朱元璋会立朱棣为太子,因为朱棣无论是战功还是资历都要远超其他皇子。但让众人没有想到的是朱元璋跳开其他皇子,直接立朱标的儿子皇长孙朱允炆为"太子"。这一点这朱棣大为失望!不过这时的朱棣并没有想要造反!

朱元璋死后,新登记的皇帝朱允炆在方孝孺等权臣的支持下进行削藩——这是朱棣造反的一个重要原因。

朱允炆先后削了藩五个藩王,这五个藩王要不是被灭门要不就是被贬眼看就要轮到朱棣了。

朱棣心一横于是决定起兵造反。

但朱棣起兵之名是为了勤王,所谓勤王就是指清除皇帝身边的佞臣。

不过包括朱允炆在内的所有人都知道,朱棣是借勤王为名来夺取皇位。所以在朱棣攻破都城时就跑的无影无踪了。

朱棣也顺利的登上了皇位,但是由于是以勤王为借口。所以很多事情和规定都不能轻易的改变!就如同郑和下西洋这件事,朱棣都是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实现的。(因为朱元璋有海禁的祖训)

如果他登上皇位就改这改那,甚至改国号那他篡位的事实就板上钉钉了。这样的话非常不利于他的统治。



小伙伴们是怎么认为的呢?欢迎在下面的评论区讨论!


板栗说历史


假如题主如果当面问一下朱棣这个问题,毫无疑问,朱棣会一个大耳刮子送给你。

下面来还原一下你们对话的情景。

有一天,题主见到了已经卸任皇帝的明成祖朱棣,就兴冲冲的跑了上去。然后,就发生了下面一段对话。

题主问道:“朱老爷子,您当初篡位为什么不以燕为国号,毕竟您曾经是燕王啊?”

朱棣龙颜大怒,“啪”的一声,一个巴掌给题主留下五个红色指头印。

朱棣骂道:“老子啥时候篡位了?江山依然是我朱家的大明江山。用燕作国号?你小子这不是污蔑老子谋反吗。”

感觉莫名其妙挨了一巴掌,题主心里特别气愤不过。就反驳道:“没有谋反,你唬鬼呢,那你起兵干啥?”

“嘿”,朱棣轻蔑的一笑,说道:“谋反,老子没有谋反。起兵,老子那是靖难。靖难懂不懂,就是为了帮助允炆这小子铲除身边的奸贼。老子一切都是为了大明江山啊。”

题主怒极反笑,大声质问道:“好一个厚颜无耻的老匹夫,一个伪君子。口口声声说为了自己侄子,那你为什么要当皇帝。”

朱棣满脸委屈的说道:“没办法啊。允炆这小子当初听信身边小人的话,不给他几个叔叔活路,我当初起兵南下就是为了帮助他爷爷教育一下这小子。谁知道进了南京城后,这小子又不知道跑哪野去了,我让人搜遍全城,都没有找到。你想啊,我总不能让我爹打下的江山长期没有人管理吧,只好勉为其难暂时当了这个皇帝。不信啊,我当了皇帝之后,依然没有忘记允炆这小子,一直在寻找,甚至我都让郑和六次到海外去寻找,都没有找到。”

题主无语了,无奈的点了一支烟,蹲在路边抽了起来。朱棣一点都不惭愧的顺手抢过题主嘴里的烟,深深的吸了一口,也顺势坐在题主的身边,然后意味深长的说道:“你们后人就知道说我篡位、造反,我容易吗,这不是都是为了允炆这小子嘛,你们翻翻史书记载,看老子说过一句造反的话麽。还有你小子,让我改国号为燕,那江山是我老爹打下的,我接的是我老爹的班,名正言顺的。改国号?划不来嘛。”

题主气的站了起来,说了一句“厚颜无耻”,就顺手拦了一辆出租车走了。

朱棣站起来,看着远去的出租车,也哈哈大笑而去。


安定郡小书生


朱棣当皇帝后,为什么不以燕为国号?反过来说,朱棣为什么要继续用大明为国号呢?

早在朱棣十岁的时候,朱棣就被朱元璋封为燕王。到了洪武十三年,朱棣前往北平,开始了他在北平的藩王生活。

朱棣被封为燕王,夺得皇位后以燕为国号,似乎是合情合理的,因为很多诸侯王称帝后会用原来的封号作为国号,比如李渊在称帝之前被封为唐王,称帝之后就以唐作为国号。

改国号看似合情合理,实际却并不是这样的。事实上,朱棣没有必要改国号,也不能改国号。

从朱棣起兵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朱棣不能改国号。

朱允炆想要削藩,朱棣不想坐以待毙,朱棣想要搏一搏,想要起兵试一试,虽说失败后是必死无疑,但如果不起兵同样没有好下场。


那么问题来了,朱棣要以什么理由起兵呢?清君侧!

朱棣想到了老爹朱元璋的《皇明祖训》,在《皇明祖训》中有写到:

如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则亲王训兵待命,天子密诏诸王,统领镇兵讨平之。既平之後,收兵於营,王朝天子而还。

如果朝廷里面出了奸臣,各地的藩王是可以带兵铲除奸臣的。朱棣凭着这一条,打着“奉天靖难”的口号开始起兵,最终靖难大军攻进南京城。

为何说从朱棣起兵开始就注定朱棣不能改国号呢?朱棣是以清君侧的名义起兵的:我要为皇帝铲除身边的奸臣,我是来帮助皇帝的,只不过,皇帝朱允炆失踪了,为了大明王朝能够繁荣下去,皇帝这个重担我来扛,我愿意做新的皇帝。

也就是说,朱棣无论是起兵,还是当皇帝,都是打着天子旗号的。如果朱棣称帝后改国号,那和之前靖难的口号就完全不一样了,将会人心尽失。原先保持中立的大臣们也会起来反对他。

一旦失去人心,那就完了。朱棣清楚自己是来位不正的,它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巩固自己的势力,如果这时候因为改国号而失去人心,那朱棣无疑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没必要改国号,也不能改国号。

靖难之役,说白了是朱允炆和朱棣之间的一场战争,无论是朱允炆,还是朱棣,他们都姓朱,都是朱元璋的后代,这实际上是皇家之间的一场内斗。无论是谁做了皇帝,这天下都是朱家的天下,既然如此,这朱家天下的创始人朱元璋所定的国号“大明”,就没必要更改。

当然,要不要改国号,一个是没必要,但更多的是因为朱棣不能改。

不能改!为何呢?

第一是前面提到的,如果朱棣改了国号,将会失去人心,人心不可失。
第二是朱棣要体现正统性、合法性。怎么体现?靠朱元璋。朱棣是以清君侧的名义起兵的,谁允许藩王能够带兵进京铲除奸臣?是朱元璋的《皇明祖训》。为什么朱允炆下落不明后,朱棣能够成为新的皇帝?因为朱元璋。朱允炆是朱元璋的后代,朱棣也是朱元璋的后代,还是朱元璋的嫡子,自然,朱棣是可以当新皇帝的。
我们可以发现,朱棣在称帝后,并没有去攻打其他地方,但各地的官员都默认朱棣是新的合法的皇帝,这就是朱棣不改国号的好处。这还是大明的天下,你们还是大明的臣子,忠于大明和忠于朱允炆是不一样的。

吉利不吉利的问题。

既然是国号,那就不得不讲究吉利不吉利的问题。

“燕”这个国号好不好呢?不好。

在我国的历史上,用燕作为国号的国家,都是一些小政权小国家,对于大一统的国家来说是很不吉利的。

用燕作为国号不吉利,那大明呢?好!很好!非常好!

明,代表着光明,把明字分开来看是日和月,象征着大明朝与日月同辉,与天地同寿。哪个皇帝不希望自己的王朝能够永垂不朽呢?

综上,如果朱棣改国号,那将是一件十分错误的事情。朱棣人不傻,他不可能给自己惹出没必要的大麻烦出来。并且大明这个国号非常吉利,为什么要换呢?

《皇明祖训》

《明史》


简单平凡123123


以燕为国号,这是改朝换代的节奏,朱棣不至于愚蠢到这般地步,如果真这么做,他就坐实了谋朝篡位的罪名了。


从建文元年(1399年)到建文四年(1402年),持续四年的靖难之役,其实不过是一场明朝统治阶级内部争夺帝位的战争,通俗的讲,这是一场内部战争。



靖难之役的起因是建文帝慑于藩王叔叔们在藩国权力过大,采纳亲信近臣齐泰、黄子澄和师傅方孝孺削藩的建议。朱元璋建立明朝,以诸王分封边塞,九位塞王(分别为辽、宁、燕、谷、代、晋、秦、庆、肃九王)负有守御边疆,抵御北元残余势力的重任,在大行分封的同时,这些塞王逐渐掌握了一定的实力,比如镇守大宁的皇十七子宁王朱权拥有“带甲八万,革车六千”,镇守北平的皇四子燕王朱棣更是拥兵十万,握有“节制沿边士马”的重权。藩王势力的膨胀,对于刚刚成立的建文朝廷确实是个潜在的威胁。



建文要削藩,是不想明朝重蹈西汉“七国之乱”,西晋“八王之王”那样的覆辙。不过,削藩牵扯的藩王很多,齐泰主张擒贼先擒王,先削藩王中实力最强的燕王,黄子澄则建议先从力量较弱的其他藩王削起,以逐渐架空孤立燕王。建文帝接受黄子澄的建议,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到建文元年(1399年),先后削去周王朱橚、湘王朱柏、齐王朱縛、岷王朱楩、代王朱桂的封国,一时之间朝廷和藩王之间关系急剧紧张,迫使燕王朱棣不得不有所准备。



燕王朱棣要以一己之力反抗朝廷,必须要出师有名,要打着什么口号出兵?朱棣想到了“靖难”,因为这是被太祖朱元璋写入《皇明祖训》的,朱元璋为了防止大臣篡权,允许藩王可以移文中央索取权臣和起兵倾君彻,《皇明祖训》载文曰 “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朱棣起兵正是以此为理由,直指齐泰、黄子澄是奸臣,必须要起兵讨之,并提出了“倾君侧,靖国难”的口号。

不过,《皇明祖训》还另外规定,藩王要起兵靖难,须得当朝皇帝应允,且要在皇帝召唤藩王核实情况后才能起兵,在铲除奸臣后须在五日内离开京师回到藩国,如此说来燕王朱棣以倾君侧的名义发起靖难之役,不过是为自己篡夺皇位找的一个借口罢了,但是在当时,这却是一个最合理不过的理由,非常时期要用非常手段。



靖难之役以朱棣打入南京城,建文帝不知所踪,齐泰黄子澄被杀,方孝孺诛十族结束,朱棣终于实现了入主南京,夺取皇位的目的。一般来讲,朱棣发动的靖难之役,属于明朝统治阶级内部争夺帝位的战争,往小处说,这是朱氏皇族的一场内部战争,往大处说,这是大明王朝的一场关于权力更迭的内战。这和改朝换代是两码事,朱棣作为太祖朱元璋皇四子,在建文帝不知所踪后,他实际上是有资格做皇帝的,以太祖在世最年长儿子(嫡子)的身份,这样的尊贵身份,足以掩盖他发动靖难之役的篡逆事实。毕竟天下还是老朱家的,只要是老朱家的子孙,谁当皇帝还不都一样。



朱棣如果以自己的封国燕国为国号,那性质就不一样了,那叫改朝换代,是直接把自己和太祖建立的大明王朝撇清关系,属于另立新朝,这是实打实的谋朝篡位,情节是最为恶劣的。朱棣不敢这么做,也绝对不能这么做 ,且不说朝中不知道还有多少像方孝孺这样激烈反对他的大臣,就说自己这皇位,本来就名不正言不顺,再通过更改国号,岂不是要彻底激怒反对派,置自己于绝地,靖难之役无数将士付出的努力也要付诸东流,而朱棣自己,也将在其他皇族的如法炮制下黯然下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