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秦国在地理地形上有哪些优势?

资深人士说文史


有个毛优势,苦寒战乱之地……

传说武王伐纣分封,嬴氏本来没份的,后来武王觉得还是象征性的分一分,精神慰问也好嘛。所以封了一个犬戎交错的苦寒之地。我看了下地图,应该就是在甘肃,青海与陕西交界处。

同学,这一眼就看得出来象征意义大于现实意义,举个例子,现在封你个钓鳖岛岛主,你也得敢去!

所以说赢氏祖先是很了不起的,完全是带着自己的族人和亲随硬碰硬的从少数民族手里硬抢的封地……所以历史上都承认老秦人尚武……这尼玛不尚武也不行啊!否则早就变成少数民族了!

要说地利,唯一一点优势就是函谷关……此地易守难攻,秦国多次血战都发生在这里。其地利不亚于蜀中剑门关。

其实秦灭六国是偶然中的必然,秦国历代内乱极少,加上尚武风气,宁断不弯,后来秦孝公引进商鞅变法,让一贯只动拳头不动脑的老秦人终于尝到了改革的威力……秦国累积了很多代的实力,但最后一下还是得靠嬴政这二愣子,不是他愣头青,敢想敢干,估计统一还得再等几代。


善良之子86


秦人发迹于陇山以西今甘肃省东部,与戎人杂居,秦穆公时,终于征服了关中。此后,直到秦惠文王取巴蜀(即今四川)之前,长达近三百年间,秦国的国土一直大致稳定在今陕西关中地区。这一区域位于当时华夏文明区的最西端。

秦国的北、西、南三面都没有强敌。秦的西方是广漠的半干旱草原,散布着一些落后的部落,华夏各国称之为“戎”。因此秦国可以淡定的先安内再攘外。长达三百年间,秦国的国土一直大致稳定在今陕西关中地区。

秦国向西、向北这两个方向发展,有广阔的国土拓展空间。农业经济时代,生产力水平相对低落,一个政权占有土地面积愈大,统治区域内人口愈多。后来秦惠文王向南开拓了富饶的巴蜀之地。秦国对比东方六国,突出的地势地形优势有二:一是位居高原,控扼黄河上游,对整个东方有以高凌下之势。二是周围山围水绕,外敌难以入侵,未战而先立于不败之地。




风云88680971


战国时期秦国硬要说地理优势的话勉强就那么几条我来梳理一下,

其一;秦自商鞅变法以后国力日益强盛,关中平原归属之后更是得到极大的开发和利用,即使秦国连年征战之秦始皇统一六国结束,粮草充裕

其二;秦国之疆域地处西北,高山峻岭,易守难攻,函谷关更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使之在于六国逐鹿中原的时候可以游刃有余,进可攻,退可守

其三;西北无强敌,义渠国一灭,西北再无隐患,除少数留守之兵外,都可全力东进



外太空的首富


三面不是环山就是环水,苏秦合纵六国攻秦时,秦国只要守住函谷关。兵力再强也难攻进。而秦军攻可伐,退可守,实在是天然优势。


谈昆明


秦国地理位置优势有位居高原,控扼黄河上游,对整个东方有以高凌下之势;周围山围水绕,外敌难以入侵,未战而先立于不败之地。

秦国(前770年—前207年),周朝时华夏族在中国西北地区建立的诸侯国,始祖秦非子是商纣王手下名将飞廉之子恶来之后。秦人先祖嬴姓部族在殷商时期是镇守东方的得力助手,颇受商朝重视,为商朝贵族并遂为诸侯。

秦穆公时先后灭掉西方戎族所建立的12个国家,开辟国土千余里并稳定大后方以后,才奠定了其作为春秋大国的基础。战国初,魏国连年进攻秦国,夺取了河西之地,秦国被迫退守洛水以西。秦孝公时,任用商鞅进行变法,秦国因此与日俱强,逐渐成为战国中后期最强大的国家。

公元前325年秦惠文王称王。公元前316年秦并巴国和蜀国。公元前246年,秦王嬴政即位,于前230年至前221年十年间灭掉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统一王朝——秦朝。




揽你入怀en


秦国地理位置优势有位居高原,控扼黄河上游,对整个东方有以高凌下之势;周围山围水绕,外敌难以入侵,未战而先立于不败之地。

公元前325年秦惠文王称王。公元前316年秦并巴国和蜀国。公元前246年,秦王嬴政即位,于前230年至前221年十年间灭掉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统一王朝——秦朝。

秦王政时,又在关中修建了郑国渠。兴修水利,自然对农业有帮助。再加上土地的肥沃,以及商鞅鼓励耕战的措施,让秦军有了足够的军粮,秦国国库得以充实。这是秦国得以吞并六国的第一步。如果没有这个条件,秦国只会越打越穷,最后陷入恶性循环,不可自拔。

当然,除了土地肥沃,粮食充足外,秦国还有其他的资源。在秦岭、巴山、陇山及四川盆地四周,都拥有非常茂密的森林,这些森林可以为秦国提供木材。这些木材,既可以为秦军提供装备,也可以用来贸易,增加收入。森林当中,又适宜打猎谋生,这也是一笔非常可观的资源。

秦国内部,又有产量丰富的矿产资源。虽然当时对矿石、煤油等资源的利用率并不高,但依然可以发挥一定的作用。再加上黄土高原、四川盆地西部这两个地区水草都极为丰盛,都适合放牧,秦国便可以利用这些地区饲养大量的战马,充作军用。秦国得以在西戎立足,没有骑兵,肯定是难以跟游牧民族对抗的。

而且,在长平之战时,就有秦国骑兵突袭赵军粮道的战记。在冷兵器时代,一支优秀骑兵可以发挥的作用,往往是碾压性的。秦国拥有这些地区,自然对秦军骑兵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当然,如果比资源,拼富裕的话,秦国的地理优势绝对不是最好的。齐国的盐海手工,赵国的骑兵,楚国的森林,魏国的农业,他们都有各自的优势。真正让秦国在地理优势上胜出一截的,还是这里的险峻。从整个中国宏观的地理位置来看,地势高低自西向东,秦国是比其他六国的海拔要高出一些。

围绕在秦国周围的,又有各样险峻的关口和山脉。所以,秦国所处的位置,属于易守难攻的。再加上秦国又有巴蜀地区作为依托,内部又没有对手。这样一来,不仅适合长期坚守,又能够有足够的后劲主动出击,这是非常难得的。

秦国的这一优势,对其他诸侯国而言,真的是可望不可及。齐国的地势平坦,虽然实力雄厚,却没有险峻的关口可以防守。魏国处于中心地带,容易被四周围攻。赵国还面对匈奴人的侵扰。细细一数,秦国的地理优势,确实难得。所以,其他诸侯国不管如何攻打秦国,最后都只能以失败告终。而秦国站到了最后,建立了强大的统一帝国。


历史课上的老照片


我来回答一下:

说是优势,其实都是从一穷二白开始积累起来的,不得不佩服秦国多位国君的战略眼光和善于用人。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到底是什么地理优势。

秦国起初只是一个西部小国,属于是被其他国家随便打的局面。但是在经历商鞅变法之后,秦国开始逐步崛起秦国能最终统一六国,除了秦国军队的强大、外交谋略的高超,还有地理上的显著优势。秦国有拥有真正“进可攻,退可守”的地理优势。

战国的初期,秦国的地理条件并不好。

东部有强大的魏国,而且已经占领了河西地区,对秦国是很大的威胁。只要魏国想打,随时可以进攻秦国。

南部是蜀国和巴国,这两个国家虽然没有多少威胁,但毕竟不是自己的地盘。至于北部则是老冤家义渠国,时常南下进攻秦国。

商鞅变法之后,秦国开始逐步崛起,逐渐打出地理优势。

先从魏国的手里夺下了河西之地,保住了自己东部的安全。从此之后,东方六国想进攻秦国的话,也只能从正面死磕函谷关。

秦惠文王上台之后,灭掉了巴蜀两国,成功控制了西川地区。这一步棋很有战略意义,不仅扩大了秦国的疆域,国力更加充足,而且保证了南部的绝对安全,这是非常重要的。

接下来就是北方的义渠国,经过这么几番鏖战,秦国吞并了义渠国。在此之后,秦国的北面、南面和西面都没有什么太大的威胁,秦国可以放心大胆的东出。与秦国相比,东方六国都有自己的问题,尤其是赵魏韩三国,简直是四战之地。

从南部来说,楚国想进攻秦国只能从武关进攻秦国。但是武关一线的道路崎岖,根本不适合大部队行动。而且仅仅依靠楚国一个国家,也无力对抗日益崛起的秦国。

从北部来说,赵国进攻秦国更加困难,需要面对连绵不断的山川。赵国军队没有这样的能力,最大的可能就是绕道草原袭击秦国的后方,这种概率非常小。

至于韩国和魏国,只能从中原地区向西进攻函谷关。函谷关多么险要,估计东方六国都清楚,想打下函谷关非常困难。


史海微事


秦国位于现在的陕西甘肃一带古称关中,商鞅变法后秦惠文王又攻占巴(今四川重庆一带)但是不管关中还是巴蜀都有一个特点地势较高,我国地形西高东低秦占据地势较高的关中和巴蜀具有先天的优势,且我国西部地势险要自东向西攻击仅有函谷关、武关等几个要害通道可以通过大军,所以秦仅需守住几处要害通道就可以高枕无忧。我国历史上的大一统王朝大部分都是先自西向东攻击在由北向南统一全国如秦,汉,隋,唐,元等。所以秦据关中,巴蜀就是获得了良好的地理优势。试想两国开战一方无需顾虑后方可以全力参战、一方则需顾虑后方受袭將部分战力部署后方以防受袭战况自然不同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