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代周成王执政,究竟称王了吗?

世界史图鉴


周公姬旦,周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历经三朝因武王早死成王年幼,故代其执政治国,但并未称王。他也是历史上少有揽收摄政不称、忠心辅侄理朝政的权臣。


小龙女5505


周公,西周的周公旦,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在周武王兄弟之中,除周武王外,算是最贤德的一位。还是“礼、乐”制度的创造者,嫡长子制度的开创者。周公旦在周成王年幼之时,由于江山刚打下不久的缘由,害怕有心之人叛乱,代周成王颁布王命。

关于周公旦称王的说法,史料各有所说,飘忽不定。《尚书》中对于周公旦称王的事情比较肯定,而二十四史之首的《史记》则完全没有周公旦篡位称王的记载。虽然周公旦篡位称王的说法飘忽不定,但周公旦生前极大的可能打算篡位称王。

反常之事

周公旦在周成王年幼之时,代周成王处理政事,国家大事全由他一人做主。之后管叔联合蔡叔(周公旦之弟)、武庚禄父发动“三监之乱”。别看这句话平平无奇,还没有细说。

“三监之乱”的作俑者是管叔,管叔是周武王之弟,周公旦之兄。在周公旦尚未出现前的王朝,王位继承是“兄终弟及”制度,哥哥去世,无论有没有儿子,王位将由弟弟继承。而周公旦一来辅政,就废除了“兄终弟及”制度,创立嫡长子制度,剥夺了管叔的王位继承权。如果周公旦是为了王位血脉能够更加纯正可以理解。

但周公旦在周武王联合各诸侯、部落,涿鹿之战,击溃商军主力,进入商都,宣告商王朝灭亡,分封功臣、亲属的时候。周公旦不断向周武王提取意见,希望周武王将拥有王位继承权的管叔,分封到遥远的管地,监督商朝遗民和商朝王室后人武庚禄父,最后周武王听取了周公旦的意见。

“三监之乱”平定之后,

参与“三监之乱”的蔡叔和武庚禄父都没有被杀,单单只有亲哥哥管叔被就地处决。

总结

以贤德流芳千古的周公旦,不知为何连连针对,一开始对王位拥有继承权,而且是自己亲哥哥的管叔,其中阴谋的味道甚重。都是几千年前的事情了,没有足够的史料支撑,后人只能进行猜测。希望能够像出土秦朝的“睡虎地秦墓竹简”一样,向世人证明周公旦到底有没有篡位称王的意图。


永乐解史


现在这个问题还不好说。因为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之间的记载有出入。

周公,即周公旦,是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周公在周武王的诸位弟弟中是最有才能的,曾经帮助武王灭商,在之后周武王召见周公,说他勤于政务,又有才德,因此想把位置传给周公,周公惶恐不安,没有接受。



但是不久周武王去世,成王去世,但是成王还年幼,周公摄政,帮助成王治理天下,但是其摄政到底有没有称王呢?成为历史上一桩公案。

在《鲁世家》中,“践祚代成王,摄行政当国”,《尚书》“周公摄政七年,将归政于成王”,以上传世文献都明显说周公摄政称王了。

这样的记载也符合历史逻辑,当时周灭商才两年,殷商的贵族势力是非常强大的,年幼的成王显然是控制不了现实情况的,这时候周公作为成王的叔叔,出来代政并且称王是十分有必要的,不称王,怎么能够号令诸侯来保护周王朝呢?这都是很现实的问题。



但是这样的结论被新出的一批战国竹简所打破——《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叁)》中有《周公之琴舞》一篇,经考证是周成王嗣位朝庙的乐诗,且作于周武王的丧礼后、周公摄政之前的周成王嗣位朝庙典礼上。考察清华简《周公之琴舞》简文,其可补周公由顾命大臣到摄王政者转变的史实缺环,另外清华简金縢也有记载。



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关于周公摄政是否称王的问题还存在的很多疑义,其到底有没有称王,还需要等待更多的材料来验证。


历史课小组长


周公在我国政治和文化史上都是一个极其重要的人物。他是周文王的第四子,也是周朝开国之君周武王的弟弟。到现在为止,人们对于周公旦的称赞是至高无上的。首先就是他帮助自己的哥哥讨伐商纣王,开创了周朝800年的基业,同时在自己的哥哥周武王去世之后真心拥立他的儿子周成王继位,并且在周成王长大以后归政成王。

在周王朝建立之初,为了稳定局势,防止四方诸侯趁机发动叛乱而在朝中辅政,并且并无篡夺之心,虽然受到很多人的猜疑,但他依然恭恭敬敬地为周王室操劳,令人敬仰。在具体执政之时,周公也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天下大治,使华夏民族的第一个文明社会由此推向巅峰,促进融合和政治统一,很多学者都把他当作为政者的典范。

但是周公究竟有没有称王?却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历史谜团。

史记当中只记载了周公摄政。说周公一直是代周天子行政并没有僭越之处。对国家和周成王简直好的没话说。有一次周成王生重病,周公焦虑万分,剪下自己的指甲扔到大河里,对河神祈祷,希望以自己的命换周成王的命。同时又有很多诸如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记载,礼贤下士求财殷切。在周公辅政期间,周王朝战胜了商朝旧贵族们的复辟叛乱,解决周王氏集团的内部矛盾即叛乱,最终真正平定了东方稳固了整个大局。在第七年成王长大成人,周公归政成王,自己做回陈子的位子。这时候有人在成王面前说周公有篡位之意,成王颇有疑虑,周公为此避险逃到楚地。后成王知道周公苦心,将其迎回周王畿。

有人说;周公曾经称王

虽然按照《左传》《史记》《孟子》等主流史书的说法,周公只是“夹轴”或“相成王,并无夺权的意思。但是,《礼记》《尚书》《荀子》《南子》《韩诗外传》等史籍中却有周公曾登上天子之位的句子。

近代人在对《尚书・大造》和《尚书・康造》进行多方考证后,也得出周公称王的结论。《大诰》是周公讨伐叛逆的三公之前所做的诺文,其中的第一人称作“王”,而这个“王"称周文王为“宁考”。由于“考”是对已故父亲的称呼,所以这个“王”只能是周文王的儿子周公,而不可能是文王的孙子成王。再看《尚书·康造》。有一种说法认为,《康》是成王假借周公之口所做的诺文,如果是这样,其中一句诺文就非常奇怪,这句话是:“王若日:孟侯,朕其弟,小子封。这里的“封”是指周公的同母弟弟康叔。问题是,如果其中的“王”是指成王,不可能称自己的叔叔为弟弟。可见,这个“王”应该是周公。

以上这些史料都指出一个可能,即周公确实曾经身居王位,行使王权,并非仅仅为后世文献所言,只是摄政。那么,周公为什么要践位称王呢?

首先第一个原因就是为了安抚天下,周武王死后东方平定的大业还没有完成。但是周成王不足以担当大任,周公考虑到如果自己不继承王位,那么诸侯们就会因天子年小而发兵叛乱,先王之事业将前功尽弃,于是暂时称。而且周武王在病重之际,也担心自己年幼的儿子无力治国也曾有传位周公的想法。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周公暂时称王稳定大局,也是为了百年基业着想与传统认知中的周公并不冲突。

而另一种原因,荀子就曾写道。周公去成王而及武王以属天下。同时在周公称王这一事件发生之时,召公和太公曾表示怀疑。但周公对两人进行了解释,打消两人疑虑,但是三监作为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的兄弟不太可能因为莫须有的猜测而与前朝余孽共同造反。所以周公确实称王,但是是为了自己的私心,还是为了当时周朝建国的形势所迫不得而知。但最终不论如何?周公也因此遭到大家的质疑,甚至是最大规模的反叛。这应当是出乎周公意料的。但至少这场叛乱被镇压了下去,周公依然光明正大的代理周王事物,即便当初有想篡位的野心,也因为这场大规模的叛乱而选择退缩。


大秦廷尉府右丞


周武王姬发死前曾对周公姬旦说,“我死后,你就直接称王吧,这事我说了算,也不用占卜什么的了。”

小伙伴们觉得周武王姬发是真的心甘情愿将王位传给周公吗?我看未必,因为他很早就分封了周公姬旦,这其实就表明了当时姬发是不准备把王位传给自己的弟弟的,奈何自己死得早,儿子周成王又年幼。

但不管怎么说,听到武王这样说,周公很受感动,表示不会要王位,会尽心尽力辅助周成王。

然而周武王死后,周公就称王了。

事实上,这是一个很英明的举动,为什么孔子仕途不顺,为什么卫国很看重孔子,但孔子却没有在卫国做官。原因很简单,名不正言不顺,又或者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所以在国家初立、尚未稳固、内忧外患接踵而来之际,周公挺身而出,非但不是不义,反而是大义。但在别人看来,可不是这样,特别是年纪不算太小的成王。

周公执政七年,其主要贡献是解决了国家的内乱,制定了礼乐,完善了宗法制度、分封制、嫡长子继承法和井田制等周朝的法制,为后面的“成康之治”,为周朝八百年的统治奠定了基础。甚至周公的很多思想,影响了后世几千年之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