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元是在中国什么时间发行的?

顽童3344885A


中国的银元大致上走过了这样的历程:

先是地方自发制造银元;再有中央政府批准,各省正式自制银元、铜元;最后由中央政府统一币制。

中国最早的自制银元是西藏的薄片银币。西藏地区很早就有用银的习惯,曾经使用过尼泊尔银币,后经清政府批准,于乾隆五十六年(1791)开始自制银币,当地称之为“久松西阿”,意思是藏历13绕回第45年。其制作、规格和面值均仿尼泊尔银币。

清道光、咸丰、同治年间,福建、台湾地区曾先后发行过六种军饷银币:道光年间铸台湾寿星银饼、漳州军饷银饼、双如意银饼、笔宝银饼、同治元年嘉义寿星银饼、“谨慎”军饷银饼。

此后在咸丰6年,上海发行了机器制造的银元,俗称“上海银饼”;光绪十年,吉林机器局开制吉林厂平银元,正面制有“光绪十年吉林机器局官局监制”的字样,两侧有龙纹,背面记值。这是中国机制币种最早出现的龙纹,但发发行量很小,并未取得成功。

中国早期的自制银元,既没有统一的名称,也没有规范标准,制造技术落后,设备原始,主要靠人力手工操作,生产效率低下,所以发行数量不多。

而中国最早的银元之路,是从仿造外国银元开始的。乾隆时,广东的藩库官员曾下令让银匠将银元“铸得象外国人造的一样”。当是仿造银元很是风行,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都在造,咸丰时,江苏就有一个叫徐雪村的,就自行铸造了一些银饼。

洋务运动掀开了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浪潮,清政府南方的一些封疆大吏开始向国外购买机器,向西方学习,用机器铸造货币,而铸造银元则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光绪十三年,两广总督张之洞上奏要求设立钱局,购买机器,用机器铸钱。不久获得了批准,张之洞向英国购买机器,在广东广州大东门外黄华塘建造厂房,光绪十五年钱局竣工,定名为广东钱局,只不过是用机器铸造制钱。

实际上,整个清末时期乃至民国前面十几年的时光里,中国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由中央发行银元,统一币制。那些自铸得银元上面一般没有标名“元”,依然还是用过去计重如“七钱二分”,走的还是传统银两制度的老路,银元按照银两七钱二分的价值在市场上流通,并没有像外国银元那样,从计重单位中抽象出来,并没有形成诸如如“元”、“镑”、“法郎”这样的纯货币单位。

一直到了晚清民国后,才出现了标有“圆”而不再计重的银元,而到了1933年,中国菜最后废除了银两制度,废两改元,真正步入了近代货币体系。


江畔初见月


关于因缘在中国什么时间发行这个问题我相信只要是收藏钱币的藏友应该都是知道实在清代光绪年间。

本人平时也喜欢研究一些钱币,所以有些了解

银元也就是机制币,顾名思义就是机器制作,不像中国的古钱币大多是翻砂铸模而制成。我们中国的第一批机制币是发行于清光绪年间,当时是因为国际贸易的发展,西方的银币大量的流入中国。由于西方的银币使用方便形式统一,所以在社会上得到了很多认可,市场上就出现了外国银币套购中国白银的现象(一个银币换一两银币:实际银币只有七钱二分。),引起中国白银大量外流。在这种形式下清政府才决定自制机制币也就是中国的第一批机制币“光绪元宝”。

清代机械自制银币开始是吉林。光绪十年(1884年),中国第一套机制币在吉林机械官局铸造厂诞生,全套有五枚,面额分别为一钱,三钱,半两,七钱,一两五种。但是并未发行使用。

中国大规模正式开始制作机制银币是始于广东。光绪十五年(1889年),清政府批准两广总督张之洞在广东设造币局铸造“光绪元宝”银币,这种币因为背面铸有“蟠龙”,所以俗称龙洋。周围铸有满、汉两种文字。印有“光绪元宝广东省造”、“库平七钱三分”字样。以便与外国银币进行交易,也称之为“七三反版”。

光绪十六年(1890年),“七三反版”停止铸造,该铸造七钱二分。此致银币版面仍然使用旧版,只改计重单位,所以称之为“七二反版”。“七二反版”试铸后因为把英文置于银币的正面中国年号里面,被清政府以体制不合格禁止发行,所以就重新设计将省名和计重的英文移到背面,背面的汉字移到正面才得以批准,所以 后面正式铸造的是第三者,就是普通版的“光绪元宝”银币,当时被称为广东龙洋,直径39.4厘米,重量26.6-27.2克,含银量90%。因为成色很好,大家都喜欢用就开始广泛流通,后面各个省份就开始仿铸,极为广泛。

但是根据现存的实物和有关著录来看,当时的币制并未统一,其重量名称都不是一致的,加上以往的中央管控力度,所以地方政府难免出现一些贪污腐败官员,导致现今流传下来的银币有些含银量是不达标的。


艺术品鉴赏文化领域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是清末时期。

满清的腐败和落后体现在各个方面,包括币制。

明清时代,中国老百姓购物都是使用铜钱,但大笔购物还是需要银子的。

尤其是随着清朝中后期白银的增多,一些日常购物花钱较多的,也会用到小额的银子。

但是,银子在清朝是很不好用的。

以前的电影中,有人拿着银两去买东西,店铺很多直接拒收。有些店铺受银子,也要反复检查成色,还要仔细称重。

这是因为,即便是官银,也存在成色的差异。

而成色的差异,可能让银子价值相差巨大。

满清末年做过统计,各地包括省和县使用的银两共有高达103种之多,含银量各不相同,异地很难通用,需要复杂的换算。

更夸张的是,民国初年中国银行调查全国的“两”,发现也有170种之多,度量单位也不统一。

这种五花八门的银两、银锭,严重影响了中国的经济。商人做生意,懂得行情还是其次的,关键要懂得各地银两的兑换。

普通的小商人哪里有这种本事,导致经商的门槛高,对商业非常不利。

然而,洋人好好给我们上了一课。

从清朝中后期开始,洋人铸造的银元大量进入我国。

最有名的可谓是墨西哥银元,也就是鹰洋。

另外,还有西班牙本洋、英国站洋等等。

这些银元最大的优势是,含银量是统一的,重量统一。以英国站洋为例,含银量一般是在89到90%,重量 26.5到27克,非常精确。

只要使用银元,就不需要再去像中国银两一样鉴定成色,称重,使用非常方便。

于是,这些外国银元迅速成为中国商品流通的重要货币。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几十年,南方各省已经放弃中国的银两,基本都用外国银元交易。甚至北方沿海几个省也是如此。

早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前的1833年,林则徐就意识到这个问题,曾经建议发行大清自己的银元。可惜,满清朝廷的官员狗屁不通,说什么“银两用了几千年,万万不能坏了祖宗的规矩”拒绝改革。

然而,洋人很聪明,开始通过限制银元进入中国,来操作中国货币的价值。

一度,由于银元紧张,中国商品有百分之三十的利润被洋人轻松夺去。

到了这种地步,满清政府终于坐不住了。

在1889年,张之洞出面铸造了所谓光绪元宝,龙洋。

这就是中国第一种银元。

龙洋是山寨洋人银元,没什么区别。

至此,从林则徐提出到张之洞实现,区区一块银元的改革花费了56年。

满清不灭亡,也就没有道理。

龙洋本来是很好的,但满清又没有货币发行的经验,竟然允许各省自己铸造龙洋。

各省官吏为了捞钱,肆意更改铸造标准,造出了各式各样的龙洋。

如广东的龙洋含银为6钱6分,而东北的龙洋则只有5钱9分,差距大的惊人。

由此,一些地方官赚取了巨额的利润,老百姓则苦不堪言。

因为龙洋仍然有巨大的区别,实际上同以往的中国银两一样,还需要鉴定重量和成色。

各省纷纷拒绝别省的龙洋流入,防止本省货币市场混乱。

直到满清灭亡,这种货币混乱的情况并没有改善。

这些,直到袁大头出来以后,才有根本性的变化。


萨沙


明万历年间(1573-1620)银元开始由欧洲流入中国。至明、清与西方贸易,从外国流入之白银多为铸造成硬币之银圆。早期的银圆多为西班牙在墨西哥铸造之西班牙圆,在中国被称为“本洋”。后来输入的银圆则有墨西哥独立后铸造,以鹰为标记的“鹰洋”,二者的重量成色一样。银圆在中国逐渐受所欢迎,间接影响清政府控制经济的能力。外国亦纷纷铸造成色接近的银圆到中国购物,这些外国均统称为“贸易银”。但由于外国贸易银圆的含银量只有九成,但中国人却要以十足的白银换取外国贸易银。清道光年间(1821-1850),台湾曾仿制银圆,称为银饼。光绪十四五年间(1888-1889)在广东省起开始以接近的重量、成色铸造银圆。其后均开始自铸银圆,抵抗外国贸易银。银圆因为上有蟠龙像,因此被称为“龙洋”,各省纷纷仿制。宣统二年(1910年),清政府颁布《币制则例》,规定银为本位币,每枚重库平七钱二分,含纯银九成,合六钱四分八厘。翌年5月开始铸造。旋因辛亥革命发生,未正式发行。


岁月旧拾


中国的标准银元是在光绪年间发行的发行的,称光绪元宝,时间在往上倒也是有银元的币出现,可是那时候不是机器做出来的,所以不算在内。到民国时期大量出现,各个人像的银元,最多的就是我们常见的袁大头。在早期沿海地区就已经有外国的银币在流通使用了 。 流通在中国常见的几种外币有墨西哥的鹰洋 日本的龙洋,和英国的站洋。 中国的银元分为2类就是2个时期的产物 一种清政府的龙洋,另一种民国的大头(袁世凯) 船洋和小头(孙中山)。


品鉴观收


清末民國



爱心永久520


银元起源于15世纪的欧洲,是银本位制国家的主要流通货币。

大约在明万历年间银元流入中国。清乾隆五十八年,清政府首次在西藏铸行“乾隆宝藏”银币,在光绪年间,产生了货币单位的“两元之争”即有人主张银元重一两,有人主张重七钱二分,由于“两元之争”一直没有结束,导致清政府虽制作了银元,但未正式发行。



在光绪三十四年清朝政府制造并正式发行了仅有的一套银元。宣统年间清政府颁布《币制则例》,并试制了大清银币,由于辛亥革命爆发,清政府迅速覆亡,所铸银币没有来得及正式发行,仅以军饷形式少量流入市面。


辛亥革命后以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于3月间公布了《币制纲要》,确定银元为货币单位,铸造了印有孙中山头像的开国纪念币。由于所铸数量很少,市面很难见到。

1914年,袁世凯在北京以大总统的名义公布了《国币条例》及《国币条例施行细则》,规定“圆”为一个价格单位。这年12月,由天津造币厂开始铸造镌有袁世凯头像的银元。1915年后,各省仿铸,到1923年止,共铸发7500万枚。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仍沿用银元作为价格单位。1933年3月,国民政府财政部公布《银本位币铸造条例》,当月以“中山开国纪念币”旧模铸造银币发行。因其背面有帆船图案,又称为“船洋”。


文翰学士


银元在流入中国初期称大洋,花边洋,洋钱,洋币,银币。乾隆发布圣旨让西藏首铸银元,银元一词由此通行。西藏首铸银元还有金币。而后台湾,福建,香港,上海,吉林逐渐开铸银元。其间最先是吉林用军工机器试铸银元,即光绪八年(1882)的吉林官局监制的厂平壹两银元,开创了中国机制币的先河。而正式开铸厂平壹两是光绪十年重新设计铸造的,与八年风格不同,八年是半圆花边图案,十分精致铸造极少,己成爱好钱币收藏追逐的目标。


郭文250093350


银元起源于欧洲,明代传入中国,到清代开始铸造流通。


荣宝苑


提到银元,人们马上就会想到“袁大头”、“站人”、“北洋龙”等,其实银元的种类很多,成色和质量也不一样,前面提到的只是其中的几类。如果你想研究银元,可以参考市场上出售的银币类的书籍,有条件的朋友要好好读一读由中国人民银行总行于1952年3月在系统内部出版的《银圆图说》一书,该书搜集了自1821年至1949年间在中国市场流通的银元多种。 

  一、银元的种类  银元又叫银币,目前,收藏界将银元的种类分为三大类:  一是人民银币(中华苏维埃银币),铸造于1931年至1935年,银元正面一般铸字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及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以及地球上加镰刀、斧头。背面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X年”及“壹元”字样。有的还铸有省份,如鄂、皖、豫苏维埃政府于1932年铸造的银元,背面铸字为“鄂、皖、豫省苏维埃政府,工农银行一九三二年”。二是反动政权统治的银币,具体指满清、北洋军阀、国民党时期的银币。满清统治时期,各省都铸有自己的银元,成色重量各省都不相同,但所有银元其背面都是团龙图案。此时期较特殊的有广东省造七二番版(面上铸有库平七钱二分)银币、广东寿字双龙壹两银币、上海工部局银币、湖北本省(面有铸有本省字样)七二番版银币、庚子京局银币、天津大清签字版银币、新疆喀什大清银币库平一两、陕西七二番版银币等,他们目前的价格在万元至百万元不等。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银币有“袁头银币”、“洪宪试铸币”、“段头银币”、“孙中山纪念币”,其正面分别铸有袁世凯、段祺瑞、孙中山半身像。国民党统治时期的银币大致分为两种,即1927年在南京开铸的孙中山像(俗称“孙船”或“船洋”)银币和国民党政权在台湾伪制的孙船币。 三是资本主义国家侵入中国的银币。从16世纪中叶开始,西班牙银币“本洋”首先通过商人小量流入中国,此后墨西哥的“鹰洋”、英国在香港铸造的“英皇”银币、印度“站人”银币、日本银币、法国的安南“坐人”银币等大量流入我国,另外还有澳州银币、德国银币、比国银币、土耳其银币、秘鲁银币、瑞士银币等等。当时处在封建统治之下的中国,银元市场可以说完全被资本主义国家所控制。  

二、银元的版别  银元的种类复杂,而同一种银元由于铸造年代或地点的不同,所铸造出的银币版别也不同,拿“袁大头”来说,除了有民国三年、八年、九年、十年等年份之分外,民国三年版中又分“O记版”、“粗发版”、“三角圆版”、“开口贝版”、“签字版”、“加铸甘肃两字版”、“ T字边”、“鹰洋边”等。民国八年版中分“牛字版”、“连口版”、“缺口版”、“无口心版”、“大耳版”等。  “O记版”—即在嘉禾图案中有“O”型暗记,在嘉禾结带处呈“∞”形,左上方的带孔中有一极小的“O”型暗记,而且袁像下巴前衣领未封领,肩章较宽,五星比较凸出。  “开口贝版”—此币壹圆的“圆”字内“贝”字最下一横末与竖笔连接,形成“开口贝”。该版袁像肩章条纹明显,袁眼中有一从上至下的直线,俗称“睁眼”,这一特征也是其他版别未见的。  “签字版”—此币为天津造币厂试铸样币,并未流通。该币在袁像右侧有一竖行英文字母“L.GioRGi”,是在华外籍铸币专家意大利雕刻师“鲁尔治·乔治”签名缩写。此币因为未在市场流通,价格较高,故市场上出售的多为仿币。 

 三、银元的鉴定  我国近代银元有“银币十珍”:广东省造库平壹两寿字银币;陕西省造库平七钱二分光绪元宝银币;湖南省造库平七钱二分光绪元宝银币;奉天造一两光绪元宝银币(光绪29年);福建官局造库平七钱二分光绪元宝银币;中华民国21年“金本位”银币(三种);中华民国15年、18年孙像试铸壹元银币(二种);中华民国18年双旗地球银币;浙江造光绪元宝库平七钱二分(本省)银币;吉林省造光绪10年库平壹两银币。这些银元极罕见,市面上见到,基本上可以判别为伪品。另外,市面上还有像三帆银币、甘肃造袁大头等一些发行较少的银元,也是伪多真少。  

那么,如何鉴定银元的真伪呢?拿市面上常见的“袁大头”为例,首先看形制是机器冲压还是翻砂,凡是翻砂版均是假币;二是看文字是否凹凸,图案、大小、薄厚等是否正常,风格与当时韵味是否相符;三是看齿轮,假币齿轮远不如真币规整,两者一对比非常明显;四是看颜色,真银元应是白色,有包浆、银锈,擦掉即露白,不同的含银量,颜色略有差异;五是听声音,用两个指尖轻轻捏住银元的中央,用另一枚银元撞击,真银元敲击后发出的声音纯正婉转、柔和,感觉沉稳,而含铜量高的假银元敲击后发出的声音尖且高,全铜镀银的假银元声音短促,夹铜或夹铅的假银元声音呆滞而没有转音,挖补的假银元声音低哑;六是称重量,真银元的标准重量应是26.5克,正常银元在流通过程中经过磨损,其重量也应在26克左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