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个角度解读《围城》这部优秀讽刺小说的魅力所在

夏志清在《中国现代小说史》说:

《围城》比任何中国古典讽刺小说优秀,可以称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写得最有趣、最细腻的小说,或许是最伟大的小说。”《围城》是中国现代文学中最有趣和最用心经营的小说,可能亦是最伟大的一部小说。

钱钟书的《围城》讲述的是以方鸿渐为首的一群旧知识分子的爱情、婚姻以及他们的职场生涯,反映出他们在人生这座围城中苦苦挣扎和突围的艰辛历程,以及在现实生活面前的无奈和无力感。

《围城》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讽刺小说,小说呈现了别具一格的风格,是钱钟书先生在困顿之中“锱铢积累”而成的,被誉为“新儒林外史”。小说第一版于1947年由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出版,1980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修订本,1990年导演黄蜀芹将小说搬上了电视屏幕,由此这部小说更加得到了世人的关注和瞩目。

今天我尝试来解读一下这部经典讽刺小说的魅力,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 小说运用了网状叙事结构,同时采用两条线索同时展开故事情节
  • 小说独特的叙事视角处理:多重叙事视角相结合
  • 小说中令人拍案叫绝的语言艺术


从三个角度解读《围城》这部优秀讽刺小说的魅力所在

01、小说运用了网状叙事结构,同时采用两条线索同时展开故事情节

①小说采用的是网状叙事结构,将各种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得小说更加立体精彩,人物形象更加生动丰满

《围城》讲述的是以方鸿渐为代表的旧时代知识分子的群生相,讲述了他们的感情生活和职场经历,同时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众多,小说采用了网状的叙事结构方式。网状叙事结构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将多种矛盾贯穿在一个场景之中,使情节更加精彩,人物个性更加生动,小说更具艺术感染力,增添了可读性。

比如在第三章中,方鸿渐到苏文纨家里做客,那个场景描写非常精彩,方鸿渐初识唐晓芙,被唐晓芙的清纯所吸引,禁不住妙语连珠,可是他却不知道此时一旁的赵辛楣正视他为情敌,一直夹枪带棒地攻击他,而苏文纨则很陶醉于两个男人为他争风吃醋的场景,更希望通过赵辛楣来激发方鸿渐的斗志,而唐晓芙则很乐意以旁观者的身份看一出好戏,但是她却没有想到方鸿渐的所有回击只是为了博她的一笑,而并非为了苏文纨。

就是这么一出场景将各个矛盾都在这里凸显了出来,不仅将这次“华山论剑”描写得惟妙惟肖,每个人的神态、举止和心理活动也是栩栩如生,令人一读再读,拍案叫绝。这种场景在小说中处处可见,后来在三闾大学的各种职场暗斗都运用了这种网状叙事结构。

整部小说都是用这么一个个妙趣横生的场景构建出一个网状的叙事结构,不仅仅刻画出一个个妙趣横生的场景,将每一个人的心理活动表现的淋漓尽致,更是推动着情节的发展,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最后小说嘎然而止,留给读者无限遐想和唏嘘。

而主人公方鸿渐始终处于矛盾的漩涡之中,无法自拔,小说就是运用了这种网状叙事结构形象生动地描述了方鸿渐在人生的围城中突围和挣扎的艰辛历程。


从三个角度解读《围城》这部优秀讽刺小说的魅力所在

②小说通过明暗两条线索展开故事情节,同时采用了时间叙事和空间叙事双重叙事结构

《围城》同时两条线索展开故事情节,因为这和小说的主题密不可分,因为钱钟书先生在小说中就开宗明义了小说的主题:

城中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冲进来婚姻也罢、事业也罢,整个生活都似在一个围城之中,人永远逃不出这围城所给予的束缚和磨砺。《围城》

小说的明线是方鸿渐的几段爱情故事,暗线就是他的职场生涯,当然核心还是讲述方鸿渐的人生,一个旧知识分子的挣扎和突围,最后感到深深的无力感。

小说的明线是以方鸿渐的几段感情经历展开:

  • 方鸿渐和鲍小姐的感情游戏
  • 方鸿渐和苏文纨的一段暧昧感情交锋
  • 方鸿渐和唐晓芙纯真的爱情故事
  • 方鸿渐和孙柔嘉鸡零狗碎的婚姻生活

小说的暗线是方鸿渐的职场生涯:

  • 在国外留学却一事无成,买了一个假文凭回国交差
  • 回到上海,在前岳父手下生活和工作的经历
  • 到偏远小镇的三闾大学任教
  • 辞职回到上海的工作经历

小说呈双线展开,不仅使得情节更加紧凑同时结构逻辑清晰明了,同时明、暗两条线相互呼应,同时又相互衬托,推进了情节的发展,同时又让小说的主题更加深刻,赋予了更加深刻的蕴意,小说同时展开双线讲述故事,不仅扩展了故事的深度和广度,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也更加立体。

小说不是简单地从两条线索展开故事的讲述,他巧妙地将两条线索融会贯通,并且融入了时间线索和空间线索,小说的叙事时间线索基本和故事发生的时间一致,偶尔穿插一些倒叙来补充说明,小说的空间线索与主人公的职场生涯保持一致,国外-坐渡轮回上海-上海谋差事-去三闾大学任教的途中-在三闾大学任教-回到上海。

我们可以发现小说的空间线索呈圆形结构,这其实是作者的一个暗示:人生就是一个循环往复的旅程,许多人在混沌中走完了一生。这种尴尬、孤独、冷峻的人生际遇就是困住我们的围城,无法突围,只好做困兽般挣扎。


从三个角度解读《围城》这部优秀讽刺小说的魅力所在

02、小说独特的叙事视角处理:多重叙事视角相结合

热奈特把叙事视角分为:零聚焦型,外聚焦型和内聚焦型,聚焦型即全知全能的叙事视角叙事,而内聚焦型叙事视角就是叙述者和小说中的人物知道的一样多,叙述者只借助客观地向读者表述他的视觉、听觉及感受的一切,外聚焦型仅仅向读者叙述人物的行为和语言,至于小说中人物的感觉和内心思想无从获知,这种叙事视角有很大局限性,但是极富戏剧性和客观演示性。

《围城》这部小说就很好运用了多重叙事视角,不仅可以更加完美地表现人物的形象和内心感受,也使得小说极富有戏剧效果。

①运用零聚焦叙事视角结合白描的方式,形象生动地展现了一群旧知识分子的形象

《围城》中大部分叙述是运用零聚焦型叙事视角,因为这种叙事视角可以将焦点聚集在具体的人物身上,可以深入人物内心的隐秘活动以及他的内心思想活动,同时辅之以白描的写作手法,这样最适合于全景式的白描,作者以一种冷峻的笔调,居高临下地俯视剧中的人物令他们的内心思想和感受无所遁形。

比如小说中赵辛楣请客吃饭那个场景,席间董斜川“用一支秃笔在菜单上写诗”,而褚慎明“蒙娜丽莎般的神秘微笑”,以及他们各自内心的小心思的描述,让我们看到了一群腹中草莽,装腔作势胸无点墨,而偏偏又要附庸风雅的一群知识分子形象。

小说中描述去三闾大学的路途中的那段经历,基本上都是运用零聚焦叙事视角,一干人从上海前往偏远小镇的艰辛旅程,在一路上遇到了各种危机和困难,于是每个人的性格和内心思想都暴露无遗:李梅亭的自私小气和好色的嘴脸,颇有侠义之气的赵辛楣,毫无用处的方鸿渐,以及柔中带刚,有带点心机的孙柔嘉。

从三个角度解读《围城》这部优秀讽刺小说的魅力所在

②运用内聚焦型叙事视角来刻画人物的内心独白

小说中恰到好处的运用了内聚型叙事视角,用于展现和刻画小说中人物的内心独白,揭示了内心思想与现实的反差,起到意想不到的戏剧性效果。

比如第三章中方鸿渐准备去看望苏文纨,有段心理描写全部是以方鸿渐为内聚焦型叙事视角来描写的:

方鸿渐到苏家,理想苏小姐会急忙跑进客堂,带笑带嚷,骂自己怎不早去看她。门房送上茶说:”小姐就出来了。“......苏小姐才出来,她冷淡的笑容,像阴寒欲雪天的淡日,拉拉手,说:”方先生好久不见,今天怎么会来?“方鸿渐想去年分别时拉手何等亲人,今天握她的手捏着冷血的鱼翅......这时候他的心理,仿佛临考抱佛脚的学生睡了一晚,发现自以为温熟的功课,还是生的。《围城》

这段文字中,由于运用了内聚焦型叙事视角,方鸿渐的内心独白与真实世界中的客观现实大相径庭,不禁令人哑然失笑,笑方鸿渐的自以为是,同时又能深切体会到方鸿渐的尴尬和惶恐。

其实我们自己何尝不是如此,总是沉浸在自我的臆想中,最后遭到现实生活的当头棒喝。也许我们都不愿意走出自己内心营造的围城,去面对现实生活的围城,于是在一次次挣扎和突围中感受到现实的无情鞭挞。

从三个角度解读《围城》这部优秀讽刺小说的魅力所在

③巧妙地运用外聚焦型叙事视角刻画人物,保持了一份神秘感,成全了人物的完美性

不容置疑,钱钟书先生在《围城》中刻画了众多人物,都不同程度给予了批判和嘲讽,但是唯独对于唐晓芙,作者是情有独钟。杨绛先生说,小说中方鸿渐和唐晓芙最后分手的结局,是因为钱钟书觉得唐晓芙太过完美,所以不愿把她嫁给方鸿渐这个俗人。

那么我们来看看钱钟书先生是如何刻画唐晓芙这个人物的呢,其实小说中用于刻画唐晓芙的笔墨并不多,而且作者独具匠心,运用了外聚焦型叙事视角来描写,通过方鸿渐和苏文纨两人看到的唐晓芙的形象,然后描述出来。

苏文纨眼中的唐晓芙是善于玩弄心眼的女子:

这孩子虽小,本领大得很,她抓一把男朋友在手里玩弄着呢!......你别以为她天真,她才是满肚子鬼主意呢!

方鸿渐眼中的唐晓芙是美丽脱俗的女子:

方鸿渐看唐小姐不笑的时候,脸上还依恋着笑意,像音乐停止后袅袅空中的余音。

这里只有两人眼中看到的唐晓芙的形象相去甚远,作者似乎不愿多费唇舌,一切留给读者自己去揣测和考量。却偏偏没有唐晓芙的内心刻画,唐晓芙人物形象变得神秘,但我能又能从小说中不多的描述中感受这个女子的美好,这种因距离感、神秘感而呈现烘托出唐晓芙完美的形象。

小说《围城》中,钱钟书先生则将多重视角综合起来,灵活地在几种叙事视角之间切换叙述事情,钱钟书先生驾驭文字能力和掌控文章构架的能力可见一斑。

同时读者可以享受到多重叙事视角带来的艺术效果,这样处理不仅丰富了小说主题"围城"的意蕴,同时故事的情节更显张力,故事人物的形象也变得生动丰满,达到了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从三个角度解读《围城》这部优秀讽刺小说的魅力所在

03、小说中令人拍案叫绝的语言艺术

有人称《围城》是现代文学史上最有趣的小说,确实当之无愧,在读《围城》的过程之中,我们时时会被那些幽默风趣的语言所打动,继而哑然失笑,回味再三,依然余音袅袅,那些生动的比喻和幽默完全是信手拈来,但又贴切无比。

如果说鲁迅的幽默中带着辛辣,老舍的幽默则带着一丝温婉,张天翼的幽默稍显冷峭尖刻,而钱钟书的幽默则带有睿智,同时又带着哲理趣味,值得再三回味。

①生动风趣的比喻

《围城》中的比喻有着不一般的深度和广度,它不是单纯的把甲比喻成乙,小说中的比喻中不仅可以看出钱钟书先生深厚的文学底蕴,更有着广博的见识。

比如小说的第三章中在苏文纨家中,赵辛楣和方鸿渐之间的暗战:

赵辛楣对方鸿渐虽有醋意,并无什么你死我活的仇恨。他的傲慢无礼,是学墨索里尼和希特勒接见小国外交代表开谈判时的态度。他想把这种独裁者的威风,压倒和吓退鸿渐。给鸿渐顶了一句,他倒不好像意国统领的拍桌大吼,或德国元首的扬拳示威。幸而他知道外交家的秘诀,一时上对答不来,把嘴里抽的烟卷作为遮掩的烟幕。苏小姐忙问他战事怎样,他便背诵刚做好的一篇社论,眼里仍没有方鸿渐,但又提防着他,恰像慰问害传染病者的人对细菌的态度。《围城》

钱钟书将赵辛楣的傲慢无礼描写得惟妙惟肖,而且把他明明心里醋意横生,却要假装不在意的心理活动,通过一系列的比喻生动得展现出来,把两人之间的明争暗斗比喻成两个国家元首之间的谈判,这巨大的反差本来就是一种夸张的幽默,同时顺带挖苦了一下那些傲慢的国家元首和装腔作势的外交官。

从三个角度解读《围城》这部优秀讽刺小说的魅力所在

②入木三分的人物心理刻画

钱钟书对于人物心理刻画也是驾轻就熟,入木三分,善于用洞烛幽微、幽默俏皮

的笔触刻画人物心理,其犀利精准的讽刺,使人物形象更具有立体感。

比如小说中的第六章,三闾大学的校长高松年将本来是教授的方鸿渐低聘为副教授,他们谈判的过程:

一般人撒谎,嘴跟眼睛不能合作,嘴尽管雄纠纠地胡说,眼睛懦怯不敢平视对方。高松年老于世故,并且研究生物学的时候,学到西洋人相传的智慧,那就是:假使你的眼光能与狮子或老虎的眼光相接,彼此怒目对视,那野兽给你催眠了不敢扑你。当然野兽未必肯在享用你以前,跟你飞眼送秋波,可是方鸿渐也不是野兽,至多只能算是家畜......

“咦!怎么没收到?”高松年直跳起来,假惊异的表情做得维妙维肖,比方鸿渐的真惊惶自然得多。他没演话剧,是话剧的不幸而是演员们的大幸......《围城》

钱钟书先生通过对高松年的外貌举止,以及形象恰如其分的比喻,活脱脱描述出校长高松年的老江湖形象,一个老奸巨猾,在职场官场中摸爬滚打多年的老滑头一下子展现在读者眼前,精通于各种谈判和谈话规则,小说中这段的心理刻画也是精准无比,反观方鸿渐,就如赵辛楣所说的那样:“是个好人,但全无用处。”

③无处不在的幽默语言

小说中对于大大小小人物,除了唐晓芙之外,无不用用幽默辛辣的笔调和语言给予了讽刺和批判,对于众人的行为和一些举止进行了无情的批判。

比如:

因为“真理是赤裸裸的”,所以有人管衣着暴露的鲍小姐叫“真理”,又因为鲍小姐并未一丝不挂,所以大家修正为“局部的真理”。

两个人在一起,有人就要造谣生事,比如两根树枝相接近,蜘蛛就要结网。《围城》

钱钟书先生在小说中无处不在的幽默讽刺,不仅仅是营造一种幽默的氛围,而是用一种漫画夸张的手法嘲讽旧知识分子陷入了精神困境,以及他们在这座围城之中苦苦挣扎和突围的众生像。

同时钱钟书对当时的社会风物、传统文化和当时背景下的伦理道德的一种深刻讽刺和批判。

结语:

小说《围城》作为一部优秀的讽刺小说,不仅仅是在小说的文字功底以及文学意义,更在于小说深邃的主题,也许我们常常在人生的围城中突围和挣扎,其实只是被我们的内心的欲望所围困,这也许是这部小说的意义所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