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祕:第三套人民幣中“五毛”紙幣背後的故事

核心提示:1972版五毛錢紙幣,不過巴掌大小,藍色成為其主色調。在這版紙幣的正面,是一張紡織廠細紗車間的圖案。細紗車間圖案中繪有三位紡織女工,左邊是個正在換粗紗的女工,右邊是個巡迴中的擋車女工,正中央則是一個推著落紗機的女工——這,就是我。(編者按:蔣定桂)

揭秘:第三套人民幣中“五毛”紙幣背後的故事

第三套人民幣中的“五毛”紙幣

第三套人民幣中的五角紙幣,1972年設計文稿通過國務院審批;2000年退出流通。

與同屬第三套人民幣的其他“兄弟姐妹”比起來,“五毛”晚“降生”了十年——第三套人民幣從1962年開始發行,而“五毛”直到1972年才面市。

1962年發行的第三套人民幣,實際上從1955年就開始組織設計了。在設計方案中,從一角到十元,正面圖案採用了“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武漢長江大橋”、“紡織車間”、“女拖拉機手”、“車床工人”、“鍊鋼工人”、“人民代表步出大會堂”等。不過在設計之初,“五毛”的圖案,並不是“紡織車間”。

1959年初,中國人民銀行上報新版人民幣方案時,周恩來總理曾作出詳細的批示。其後,美術專家和印製專家反覆修改,拿出了第三套人民幣的設計稿。半年後再次上報設計修改稿。不過,“五毛”的設計方案沒被認可。於是,當其他面值的人民幣設計方案被國務院認可並開始製造流通,“五毛”依然沒見蹤影。

對於“五毛”的設計,周恩來總理在審批設計稿時提出:“角券中是否用一個輕工業”。根據周恩來總理的指示,1972年7月24日再次上報設計稿樣,7月26日被國務院批准,因此,票面年份為“1972”年。這版“五毛”,成了第三套人民幣中最後“出生”的。

“五毛”上的女工之一是我

1972版五毛錢紙幣,不過巴掌大小,藍色成為其主色調。在這版紙幣的正面,是一張紡織廠細紗車間的圖案。細紗車間圖案中繪有三位紡織女工,左邊是個正在換粗紗的女工,右邊是個巡迴中的擋車女工,正中央則是一個推著落紗機的女工——這,就是我。

1972版人民幣五毛錢紙幣,記載了我的一段人生經歷。

我在北京匯文一小上的小學,中學上的是女八中。1966年高三畢業,正準備迎接高考時,“文革”開始了,求學之路戛然而止。

不幸接著降臨,1967年6月8日,父親蔣光鼐因癌症醫治無效與世長辭。6月12日《人民日報》第二版的右下角,登出了父親的訃告——“紡織工業部部長蔣光鼐逝世……”。父親的追悼會也是這天在八寶山革命公墓舉行的,周恩來總理參加了追悼會。

父親在病危時,曾對母親說:“以後要是沒有人養你,你就去做工吧。”父親去世後,母親得到了民政局給三級幹部遺屬發放的500元撫卹金,以後就沒了經濟來源。那時,我的哥哥姐姐們或身處逆境,或發配外地,只有我在北京,能照顧體弱多病的母親,而擺在我面前的路似乎也只有一條——上山下鄉。我想的最多的是,如果我去上山下鄉,誰來管母親?

周總理的關懷

母親患有糖尿病、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等多種疾病,每次發作都要立即送醫院注射西地蘭。如果我離開北京,母親再無人照顧了。萬般無奈,我以母親的名義給周恩來總理寫了封信。等待了三個月,終於在1970年新年到來之前有了迴音。

在周恩來總理的過問下,我被安排到中國紡織科學研究院棉紡分廠,成了工人階級的一員。

記得發行這張紙幣的那個月,我們每個人的工資裡都有一張這樣的新幣。發工資那天,我還沒進廠,路上碰見了我師傅的女兒,她遠遠就衝我喊:“錢上有你!”當時我未解其意,等進了車間,師傅才告訴我,以前在我們車間照了許多相的那些人,就是這張五毛錢的設計人員。這張錢中間那個推落紗機的女工,就是照我的照片畫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