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幸到底是一家什么企业?终端、数据、新连接、品牌、技术

瑞幸咖啡,从2017年横空出世,到在纳斯达克上市仅仅花了18个月的时间。江湖上一直在猜测它还能活多久,还能扑腾多久。

关于瑞幸咖啡的批判和质疑,以及对它什么时候倒的猜测,自它起势后,就从未停止过。中国的主流舆论场甚至呈现一边倒的局面,这折射出许多问题,比如我们对新事物普遍不信任、不理解,依然在用过去的思维判断今天的商业模式。比如我们试图借用经验对所有企业硬套硬归类,比如我们太容易受到舆论的影响,而不独立思考。

但是,瑞幸如果真的那么差,又何以取得如此巨大的阶段性成功?但因为发展太快,本身也一定会有问题,所以这是一个辩证的探讨。说实话,撰写这本书的压力非常大,稍有不慎,我就会陷入两边不讨好的境地。

在整个舆论场上,大家对瑞幸的质疑包括但不限于如下大类:资本、盈利、供应链、组织能力、市场营销、食品安全、扩张速度。我并不想借此书进行一场批判,因为批判本身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这个世界上也不存在完美的企业。即使是吉姆·柯林斯在《基业长青》《从优秀到卓越》中提及的那些世界企业,在过去的20 年里,起码有1/4 已经陨落了。我们要在问题中看到真知灼见,看到值得学习的东西,看到需要规避的问题。

如果我只是因为瑞幸咖啡阶段性的成功,而不断吹捧它,那是不是又陷入了另一种偏见?答案是肯定的。要了解它,就必须内观。因为要内观,就必须深入其组织中,难免不被其思想左右,故而在此时, 要保持冷静客观是相当难的。每当可能有失偏颇时,我便找别的行业的佼佼者来反驳我的观点,来让自己“冷眼旁观”,然后便停笔数日, 去别的企业看看,争取做到去伪求真。

我希望借这本书,全面客观地向大家展现瑞幸这家公司,将它成功的要素以及所有存在争议的地方尽可能剖析出来。我希望读完这本书的人,哪怕学到一点点,哪怕依然不相信它,也能获得一些对该行业的认知,这便是这本书存在的价值。


瑞幸到底是一家什么企业?终端、数据、新连接、品牌、技术

在你完整阅读本书之前,我们必须认识到,那么多的争论,其实症结是一个底层思维的问题。

我们到底把瑞幸归为什么企业?

如果我们把它归到餐饮类,那么它确实和这个行业中的绝大多数玩家不一样。

这亦是绝大多数吐槽的根源,即瑞幸的参考轴依然是一个餐饮企业。很多人批判它把咖啡当作商品,而不是艺术。很多人认为,它的扩张速度已经颠覆了这个行业的常识,所以它必然会倒塌。还有很多人认为短时间内不可能培养出那么多成熟的咖啡师和店长,放在过去传统的行业语境下确实是这样的。

但本书从创作起,便将瑞幸咖啡定位为一家“科技+零售”企业。它的诞生恰逢一场巨大的时代变革。在这场变革中,新的基础设施替代了传统意义上的基础设施。新的连接方式替代了老的连接方式,将需求侧与供给侧重新组合,迸发出了超乎想象的巨大的能量。

瑞幸的主要投资方之一——大钲资本董事长黎辉在纽约接受专访时表示,瑞幸在美国资本市场受到认可和追捧并非意外,因为瑞幸不是风口上的猪,而是用技术的手段提高供应链效率,使得成本下降。

我们对它的想象,应该是“星巴克+7-Eleven+好市多+”。我们看到它在做更多品类,开更多店,做更多衍生品,拥有更多数据。

终端、数据、新连接、品牌、技术,是这个时代成功企业的五大标志。

这家公司,从品牌名字还没想好起,就组建了数百人的专业团队来开发App(应用程序)和系统。这便是它的基因:科技。

而其开发系统的底层逻辑是:未来必须是服务于零售的。

所以对它的探讨维度之一便是:它的实力到底能不能支撑科技零售这个概念?

有人认为瑞幸的成功靠的只是资本。

一定程度上确实如此。

但是资本的巨大成功,掩盖了它在其他维度的努力。若无系统,则无法支持扩张。若无数据,则如盲人摸象。若无供应链,早晚死于膨胀。若无组织能力,则早已乱成一团。若无品牌,则无法形成势能。

这个世界上确实有非常多项目死于资本。但它们往往存在巨大的短板,基本逃不出团队、赛道本身、战略问题这几个大类里的一个或多个。

成也资本,败也资本。本书想要验证和探寻的一部分,也正是瑞幸除了资本光环之外,是否还有别的值得学习的地方。通过客观理性的系统性论证,证明它真的除了资本没什么别的能力也不是不行。

有人说它是一个创业公司。

这句话只说对了一部分。它是一家具有创业精神的成熟企业。它初期的核心团队几乎都来自神州系。这一点无须回避。

神州平台的核心能力是什么?是撮合移动的车和移动的人。瑞幸的CEO 钱治亚之前在神舟掌管一万多名司机,司机群体的复杂程度和管理难度远远高于门店店员。在这个基础上打造一个“撮合”的店和一个接近固定用户的平台,在 IT 系统难度上是降维的。神州曾经的地面军团,去做门店拓展亦是得心应手。

故而,无论从哪个维度来看,这家公司都不是稚嫩的创业公司。

有人说这是一家烧钱的公司。

这句话的第一层含义是对的,但第二层含义是错的。中文的博大精深之处在于,当我们说出这句话的时候,其实有另一层意思,就是它只会烧钱,没有竞争壁垒,不能赚钱。

其一,瑞幸咖啡的主要花费用在了开店、建设供应链、圈用户、打造品牌势能上,这些其实都是资本市场衡量的资产。

其二,公司分两种,一种是赚钱的,一种是值钱的。大多数在短期内赚钱的公司,在资本市场上都不太值钱,比如广告公司。大多数值钱的公司,短期内出于战略目的考虑,可以牺牲赚钱。这类公司的是,这么多年基本没有赚过钱,但不妨碍其股价一路飙升。

确实有很多公司烧钱烧死了,但也有很多公司烧成了,所以即使你不相信瑞幸咖啡是好的,也不能简单地、情绪化地把烧钱的公司划入不好的阵列。

瑞幸的数据能力、技术能力、组织能力等,是不是借助资本完成了护城河的建设?这是我们要探讨的。

有人说它不是一家正常的做咖啡的公司。

我认为这句话是对的。但因为它不是正常的、传统的,所以它不成功,这个逻辑是错的。

瑞幸从第一天开始,瞄准的是咖啡,又不是咖啡。咖啡一定是其商业帝国之肇始,但绝不是终点。一如大多数成熟的咖啡连锁品牌,瑞幸也有品类扩张,但它走的必然不是长尾扩张的道路。瑞幸以咖啡为切入点,成功地创造了一个新模式,打造了一个已经集结了数千万人的平台、网络和渠道,同时在产品上,平台同时在线售卖的SKU(库存量单位)会限制在100~120种,同品类中优胜劣汰,不断循环,保持消费者的新鲜感。未来它将打败的不是咖啡店,而是大量低频的弱链接的公司。

但是,这样的企业不仅容易因为过度扩张而死,也容易在扩张的过程中踏空。向市场证明自己的无边界,证明自己的延展性,是瑞幸必须面对的重要任务。

所以,瑞幸到底是什么企业?是否可以通过一个或几个简单的标签给它下个定义?

我觉得很难。它的变化太快,它的想象空间太大。这便是新商业的大特征吧。

旧的商业秩序正在崩塌,而新的商业秩序尚未完全确立。这便是我们面对的伟大而充满迷雾的时代。

好似新的大航海时代,勇敢者早已登船出发,有人遇上海啸,有人迷失了方向,有人幸运地找到了美洲大陆,但不管怎么样,都好过在岸上嘲讽的人。他们并未见过大海的波澜壮阔,也没有闻到过自由的味道。

瑞幸,正如它的名字luckin,从商业角度来看是极其幸运的,以至于它成为一个教科书式的闪电战案例。

但如果我们认为它只是幸运,那或许会失去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并错失只属于瑞幸的一些方法。

这便是本书撰写的意义,无意吹捧,而是带着客观的心态去发现、去辩证地思考为什么成功的是瑞幸。

这场闪电战的背后到底是什么?

而闪电战结束后的拉锯战,更是我们要探讨的。瑞幸咖啡未来的瓶颈会因为什么而出现?是否有因为前期突进太快而需要还的债?是否只是昙花一现?

这些探讨,终指向的是一个时代中商业思考模型的建立。

关于瑞幸是一家什么公司,我们起码建立了在评价体系上的共识。我们应该从平台逻辑、零售逻辑等方面去切入,而不仅仅是基于传统餐饮行业来讨论。我想这取决于以下几个维度:

1、战略是否长期具有正确性和领先性?

2、组织能力是否能够匹配其扩张速度?

3、 数据能力、新技术是否能够进一步帮助其建立护城河?

4、 随着规模的扩张,能否完成真正的品牌塑造?

5、能否真正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文化体系?

6、“供应链+数据+规模”能否让其与后来者形成成本上不可逾越的鸿沟?

在过去数月中,我深入瑞幸咖啡与他们一同办公。对绝大多数部门的核心骨干、投资人、高管、供应商进行深入访谈,以寻求答案,对于一家成立才两年的企业来说,这一定不是终极答案,而是在路上的见证。我想,2020年此刻,我们再打开这本书,可以看看有哪些变了,哪些没变。这或许是一件值得我们再次记录的事情。

在我进驻瑞幸总部的那一周,所有人都忙于自己的工作,在这忙碌之中,我看到的是井井有条,而不是乱。第一周的前半周,我几乎没有抓到一个人做专访,这在我的咨询和写作生涯中是的,如果这只是一个以噱头为导向的公司,那么他们应该急切地和我聊天,让我多写点好话。这亦坚定了我更深入地撰写好这本书的决心,我所说的写好,并不是用更华丽的辞藻,而是呈现更深的洞察、更本质的东西,是那些外界没有机会接触的真相和前沿趋势。我想,这便是我的使命。

北宋大儒张载曾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这句话一直激励着我前行。或许,这也是我一生的坚持。

那我们缩小到这本书的语境中,我想“为先行者立传,为后来者探路”是我的本分吧。

本书将重点对瑞幸的组织能力、数据能力、供应链能力、品牌能力、经营哲学等一系列核心竞争力展开验证和讨论,力图将瑞幸剖析清楚。这一系列因素的组合,才是瑞幸闪电战的全部组成要素。如若缺少其中任何一环,都不会实现如此具有整体性的战果。

瑞幸不只是闪电战,它更是一场精心策划的现代商战,只是它的快速爆发了大多数人的理解和过往的认知。

瑞幸不只是闪电战,这场经典商战背后隐藏的是,以瑞幸咖啡为代表的中国新商业的新逻辑。

所以,这本书更大的理想并不是阐述瑞幸,而是借它解答数以千万计的渴望改变命运的中国人的疑问,解答他们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困惑。

瑞幸这家企业本身也是在不断进化和快速改变的。而书籍出版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故而书中的某些内容一定是有一些滞后性的,但我能保证的是在我写的那一刻,我已经努力“榨干”所有与之相关的人, 将他们的真知灼见、我自己的理解与见识展现给你。

见字如面,愿你的远大前程,轰轰烈烈。

—— 《瑞幸闪电战》序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