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立波为何要将遗产全部捐献给国家?

雲绯


这个周立波不是德云社的于谦!

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也以为,这难道是网上刚爆出来的最新新闻吗?

后来仔细一想,哦,原来是重名,和德云社的于谦一重名那位明朝重臣一样,都是名人重名了!

突然就觉得很惭愧,惭愧的是,同样是周立波,在我们心理影响更大的却是当代的这位名人。

而题目的这个周立波可不是网络上那个活跃的艺人,姑且称为艺人吧,毕竟艺人是一个中性词汇,没有褒贬义,个人认为这也是一个社会对娱乐明星应有的态度。

我们今天所要了解的应该是,这位生上世纪初的的文学巨匠周立波,知道他是谁,并且知道他干了什么。

文学大师周立波

周立波原名叫做周绍仪,是湖南人。生于1908年的中国农村,是优秀的中国共产党员,是著名的左联作家。

1928年的时候,开始写作,由于农村出身,再加上自己的政治倾向他自然而然的就投身于描写当时落后的农村和乡村,借此表达封建旧制度的不满。

在抗战爆发后,他当过战地记者,走遍了华北前线,冒着炮火的危险,把抗日战争中发生的真实感人动人的故事记述下来,弘扬英勇的民族精神。

他也曾经在1939年的时候任教延安鲁迅文学艺术学院,担任教师,在课堂上说出自己的理想和抱负,把他的学生们培养成一批有益于国家和人民的人。

解放时期,他创作了诸多有关农村乡土故事,最著名的自然是文学作品《暴风骤雨》和《山乡巨变》。两本书先后获得了斯大林文学奖金,还有一部名叫湘江之夜的短篇小说,获得了全国短篇小说一等奖。

《暴风骤雨》的名气之大,可以号称与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并驾齐驱的两部经典著作。同时也证明了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他和孙犁赵树理,柳青等人,因为是描写农村生活的四大名旦和4杆铁笔,在相当长的时期之内,他们的作品都是描写乡土生活的标杆。

德艺双馨周立波

他不仅一位优秀的文学创作中,不仅是世纪中国文坛的一颗巨星,同时还是优秀的鲁迅文化学者,和具有革命精神的共产党人。

他在71岁那年去世,令人感动的是,他临终之际,仍然心忧国家!他始终不忘交代家人要将属于他个人的稿费和工资,以及种种个人财产全部捐献给国家,支援国家的文化事业。

他用一生来证明,作为一个优秀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是真真正正的完成了把一生都贡献给最壮丽的事业,把人生最美好的东西全部都贡献给国家和人民,并留下了无数的精神财富。

从这点而言,或许这个周立波才是,更值得我们去铭记和怀念的。因此下次当我们提起周立波的时候,希望能够更多分一点记忆空间,给这位值得敬仰的先辈!

因为这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宝贵财富!


历史好奇怪


『此周立波非彼周立波』 娱乐至死这个现象在现代社会已经开始逐渐突显出来了。理性,逻辑性,秩序性慢慢地被碾碎;同样,娱乐明星一言一行的影响力竟然比文学家们呕心沥血写出来的作品还要大。我们也明白这是一个社会现象,但我们可不可以拖延一下它的脚步,再慢一点呢?我们再想想办法来解决。


本人同样也惭愧看到周立波第一瞬间想到的是那个脱口秀明星——周立波。后来才明白是那位上个世纪中国著名作家周立波。周立波只是他的笔名,原名周绍仪,是一位伟大的作家,编译家,同时也是一位坚定的共产党人。

1934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他同鲁迅先生一样认为,以笔为武器,唤醒中华民族之魂来使中华民族重新站立起来。之后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党内积极从事左翼文艺运动,坚持宣扬中国共产党,在这期间翻译了数本国外著作。

在抗战期间,他从来没有躲在后面,当过战地记者,参与过地下党工作,在《抗日日报》、《救亡日报》、《解放日报》积极参与编辑工作,不断地鼓舞着人们的斗志。还去到了延安,在鲁迅文学艺术学院任教。


他于鲁迅先生笔下那位到死都在喊着革命,却对革命一无所知的阿Q不一样,这是一位真正明白革命为何物的人,并且多年来一直坚持着以自己的方式来推动革命的前行。

周立波曾说自己是一名战士,在他的心里,写作就是他的战斗,纸张就是他的战场。他深刻明白毛主席的思想,知道中国农村就是革命的起点,所以他的大量文学作品都是具有浓浓的乡土气息,是一位杰出的社会主义乡土文学作家。

新中国成立以后,周立波在创作上拥有强大的探索精神。他在写农民,写农村生活时能够体会到强大的自由与舒适,所以他致力于运用自己强大的文学素养。把老百姓们的日常生活写出具有中国风的气派,使自己的作品越来越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


他与孙犁、赵树理和柳青四人被称作是描写农村生活的“四杆铁笔”和“四大名旦”,也和赵树理被称为是乡土作家的“南周北赵”。他最著名的一本小说是《暴风骤雨》,这是一本反映解放区土地改革运动的小说。

以小见大的方式描述《中国土地法大纲》颁布前后,在一个村庄内发生的一些故事,通过对小人物的描述来完整地展现整个解放区土地改革的过程。这部小说给当时社会解答了很多问题,也表达了很多思想,还预测了现在的一些社会问题。

该作品上从表层上来看,拥有明确的政治倾向性以及思想意图,但是在审美倾向以及艺术风格上要透露出周立波的情趣。所以,他的思想意图和艺术风格之间就形成了一种紧张的关系。


周立波于1979年去世,此时离文革仅仅过去三年,而他在文化大革命之中与大部分文人一样饱受煎熬。尽管如此,他在感觉到自己不行的时候,仍然对自己的妻子说,国家还在建设之中,还在发展之中,需要很多的支持和帮助。

于是这个为国家一辈子的人,为人民能站起来的人在倒下去之后把自己的遗产捐献给了国家,令人肃然起敬。


史之策


说来惭愧,当我看到周立波这个名字的时候,我还以为是那个“海派清口”!

就是那个梳着油头,穿着整齐的西装,用上海话和普通话来取乐观众的脱口秀演员。

点开以后我才知道,说的是著名作家周立波先生。

相信不仅仅是我,很多朋友都会被误导吧,毕竟在这个娱乐至死的年代。

娱乐圈的人,从来都要比其他圈子里的人更加有热度。

像作家什么的,很少出现在荧幕或者网络话题中,没有曝光度,知名度不高。如果去搜索平台搜索这三个字,检索结果中出现的最多肯定也会是明星周立波吧!

不得不说,这很讽刺,也很悲哀!

事实上这位作家周立波,来头不小,他是我国一位优秀的乡土文学作家,原名周绍仪。

其主要在上个世纪30年代开始展露头脚,以笔为剑,积极的投身于革命事业,为国为民。

作为一个作家,他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他是乡土文学的开创者之一,其经典书目《暴风骤雨》,曾荣获前苏联国家奖——1951年度斯大林文学奖。《湘江之夜》获全国短篇小说一等奖。

他是一个真正的作家,其作品的思想艺术成就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不容否认的。像他这样的作家,真正的作家,在中国并不很多。——严文井



出生于1908年的周立波先生,在1979年因病去世,在自己将要离世之前,他很坚决的告诉家人在自己离开之后将遗产全部献给国家。

他说,国家还在建设之中,还在发展之中,需要很多的支持和帮助。

其实在当时作为一位作家,稿费并不多,和现在的这些所谓的“作家”们远不能比!

他的收入拿来补贴家里后,并没有太多盈余,只有八百块。当然这只是相对而言,八百块在1979年可不是个小数目,但周立波还是执意要这样要将遗产全部捐献给国家,彰显了高尚的个人品德与爱国情怀。


周立波在小时候的他就被教导要成为一个无私的人,不刻意去追求荣誉,时时记得国家。

在上世纪30年代,他因为参加和组织革命活动,被学校开除,还进了牢房,但周立波从没有放弃,依然积极的投身到这无私的事业之中。而在后来的那“十年”,他被打成“文艺黑线的黑干将”,被下放到农村的时候,周立波没有考虑自己,还心系当地的农民生活。

他热爱国家,热爱生活,这种情感是深刻到骨子里的!

周立波的善良与无私是以前革命家留给现代人的一种财富,他将遗产全部捐献给国家,这样一种大爱充满大义的行为值得我们去铭记,也是像周立波这样的人让我们在今天还能够在困难面前砥砺前行,在是非面前坚守原则。


白话历史君


周立波为何要将遗产全部捐献给国家,这是因为他有一颗爱党爱国爱民之心。

周立波(1908—1979),原名周绍仪,湖南益阳人,现代著名作家、编译家,出版的《暴风骤雨》、《山乡巨变》、《湘江一夜》等作品,曾深受读者喜爱。

周立波首先是一位爱国者,早在1932年,他曾因参加工人运动被捕入狱,1934年,他参加了“左联”,1935年入党。抗战期间,以战地记者的视角报道抗战,用笔来鼓舞人们的斗志,他的足迹遍及华北前线,1938年到1939年参与编辑《抗战日报》、《救亡日报》,1939年12月到延安,投身文化界救亡工作,1944年主编《解放日报》文艺副刊。1946年,到东北参加土改工作,这段经历为他写《暴风骤雨》积累了素材。

他是文化界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一名战士。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他用笔做投枪,冲锋陷阵,鼓舞人们的斗志;新中国成立后,紧跟时代的脉搏,深入工厂农村,讴歌日新月异的祖国,反映农村的《山乡巨变》,以清新秀丽,别具一格的创作风格,描写农村生活,让读者感受浓厚的乡土气息和时代步伐。他与赵树理有“南周北赵”的美誉。

周立波始终坚持理想信念,无论是上世纪30年代,他因参加革命活动被大学开除,因组织工人运动被捕入狱;还是1968年到1973年被隔离审查或受批判,他都保持革命意志,保持对党的信念。1973年他被解除“监护审查”回京治病,1978年,他创作发表了小说《湘江一夜》,是这一年的优秀小说之一。

他给老作家严文井的印象是:

他是一个真正的作家,其作品的思想艺术成就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不容否认的。像他这样的作家,真正的作家,在中国并不很多。

严文井认为,周立波是一位有理想、有抱负而又有深厚的文学修养的作家,以他的才华和能力,还可能写出更多、更高的文学作品,写出更多反映伟大时代的传世之作。

1979年9月25日,周立波因病在京逝世。去世前,他曾嘱咐妻子,要把他的稿费捐献给国家,妻子在处理完他的后事后,按照其遗愿,将他的稿费捐献给国家。

今天,人们在中国现代文学馆能够查到周立波在各个时期出版的各种版本的作品;能够查到他的《新区石油战士赞歌》、《檀湾和石湾》、《读诗杂拾》、《新岩》、《下放的一夜》、《关于小说创作的一些问题》等手稿;能够查到他给肖三、田间、沙汀、崔道怡等人的信函原件。

让我们向这位有理想、有抱负、真正的作家致敬!


郑国柱


于谦不是说相声的嘛,怎么还组织发起了京师保卫战?

一说起周立波,大家脑海中浮现的可能是那个海派清口主持人,但题目中的周立波可不是现在这个周立波。

没办法啊,有时候去用搜索工具探寻一下大明于少保的事迹,它却给我蹦出来一堆德云社于老师的最新消息,再夹带点莆田系医院的广告 ,想要从浩如烟海的消息中找到真正有用于自己的知识,太难了。

这其实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在的社会风气,大家对明星戏子的了解很明显比做学问的人要多,尤其是历史上做学问的旧人。

今天要说的这位周立波,确确实实是一位已经去世了的文人,他在生前就全身心的投入到革命和祖国建设之中,甚至在他死后,还嘱咐他的妻子将他的全部遗产捐献给了国家,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我想,大概率跟他的人生经历有关系。

周立波,原名周绍仪,字凤翔,是一位伟大的作家,同时也是一位共产党员。他的父母都是旧式教育工作者,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让他自小就懂得了比普通孩子更多的知识,也对学习和文字更有兴趣和好奇心。

长大后的周立波如愿考入了湖南省立第一中学,这里边的老师普遍思想觉悟很先进,很有才华,在老师们的熏陶之下,他的思想开放程度进一步拓宽,文学素养深厚,这也为他之后成为一位作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毕业后,周立波参加了大革命,但是很可惜,遭遇了挫折,在此之后,他去了学校做了一名老师,周立波从小所接受的先进思想,使得他不甘于就这样平平淡淡的生活下去,他想要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做出自己的努力,于是他仍然参与一些革命工作,比如发放革命传单,不幸运的是,在被校方发现之后,就被校方开除了。

即使是这样,周立波也没有后悔,他不放弃参与革命的任何机会,反而开始寻找新的可以为祖国出力的方向。后来他因为领导工人罢工,被捕入狱,直到1934年才被保释出来。

这之后的周立波,找到了最合适自己的一种革命方式——那就是写作,他加入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周立波的想法其实和鲁迅先生的很相近,他也认为要以手中的笔作为武器,揭露社会上的黑暗现实,触动国人的内心,从而推动革命的顺利进行。

周立波和那个时候的很多文人一样,不仅思想和学识优秀,对于国外的精品,也从不排斥,而是抱着学习和借鉴的心态,所以在他自己写文章的同时,他还翻译了不少国外的书籍文章。

抗战期间,周立波尽力发挥自己的光与热,在《解放日志》等报社做编辑,用文字激励人们的斗志。他个人也因此留下了很多优秀作品,他的作品大都比较贴近人们的生活,具有真实性和乡土气息。

其中,最著名的一本小说莫过于《暴风骤雨》。

《暴风骤雨》写的是解放区土地改革背景下的一系列故事,书中营造了很多真实而又鲜活的人物形象,主要内容是在当地工作队的带领之下,农民和恶霸地主的斗争和与土匪的战斗情形。

他书中所描写的土地改革,十分详细,且具有时代特点,书中的各个人物,就是当时农民的真实写照,故事性也比较强,让人看的很是激情澎湃,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于革命的看法,是一本很有价值的大作。

后来周立波也没有逃过那个年代的浩劫,虽然他坚强撑过去了大部分时间,但还是在苦尽甘来之际不幸去世。

他临死的时候,非但没有怨气,还嘱咐他的妻子,国家还在建设发展的关键时期,需要你我大家的支持,让他的妻子把自己的遗产一点不留,全部捐了出去。

周立波历尽苦难、衷心未改,把自己一生都以自认为正确的方式献给他的祖国,仅凭这种百折不弯的精神,就值得后人的尊敬和学习。


历来现实


我的学生时代,我读过《暴风骤雨》这本书。这是一部红色精典,他曾经给了那一代人难忘的记忆。作者周立波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就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并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战时期到延安,在鲁迅文学艺术学院任教,并发表报告文学,后来担任《中原日报》副社长。在四十多年的革命生涯中,他热爱党爱人民,忠诚党的文化事业,他深爱自己的祖国,把自己毕生的心血和精力献给他所热爱的事业。正是他有着这样的家国情怀,有着这样高尚的品质,他把身后的遗产全部捐赠给国家,我们就不难理解他的大义行为。向周立波致敬!向革命前辈致敬!


朱八戒CC


吓我一跳!此周立波,可不是那个海派清口周立波

相信不少人看到这个问题的时候,都是会被误导!以为是那个没事作妖的周立波,而是下面这位乡土文学的作家。那个周立波让他遗产全部捐给国家,就让他捐几所学校,估计都够他肉疼很久了,所以根本不可能是他。


好好认识一下,下面这个文学家

周立波,原名周绍仪,其创作的大量文学作品都是和农村生活有关,因此特别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他在生前就有很多作品,在国际上都得了很多的奖项,所以他的作品也是被人们所认可的,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他的《暴风骤雨》。是描述当时农村生活的经典之作。

希望我们不要这么的娱乐至死!只关注娱乐圈的周立波。


保险岛


相信大多数读者看到这个标题都以为是那个‘壹周立波秀’的周立波,海派清口的创始人,其实不是的。

这个周立波是作家周立波,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

周立波原名周绍仪,湖南益阳人,是我国著名的乡土作家。

他生于1908年,逝于1979年,代表作有《狂风骤雨》、《湘江一夜》等。

其中《狂风骤雨》获得了斯大林文学奖。

周立波的一生是爱国的,早年参加运动被关进监狱。

但这并没有磨灭他的爱国之情,他的一生都在为自己的国家和人民而写作。

《狂风骤雨》就是他在东北参加‘土地改革’时所创作的。

在他弥留之际,他嘱咐妻子将自己的全部遗产都捐献给国家。

他的妻子在忍痛办完周立波先生的后事,就将其全部遗产捐献给国家。

周立波把自己的遗产都捐献给国家,是因为他深深的爱着祖国。

他希望祖国越来越强大,愿意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奉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在周立波先生逝世的那年,中国刚刚改革开放不久,国家正是需要用钱的时候。

而周先生对于金钱没有过分的欲望和占有欲,所以他决定把这笔钱捐给国家。

虽然周立波先生一个人的力量是微弱的,但是千千万万个周立波的力量是强大的。

我想周先生一方面是想要为国家奉献自己的力量,另一方面是希望千千万万的中国人都能团结起来建设国家。

周立波对祖国的赤子之心是有目共睹的。

生于斯,长于斯。他对于这片土地的热爱,让他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棵草去。

这是一个赤子对于自己国家在最后的温存。

虽然他已然逝去,但他仍然想留下点什么,让自己继续为这个国家发光发热。


盘娱乐


周立波原名叫周绍仪,曾毕业于上海劳动大学。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周立波就积极写作,并加入到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创作、翻译了很多内容积极向上的文学作品。这期间,周立波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抗战时期,周立波来到延安,在鲁迅文学艺术学院任教。期间,周立波发表了多篇报告文学和散文集。解放战争时期,周立波任《七七日报》《中原日报》副社长。他在参加土地改革的同时,开始创作其最著名的长篇小说《暴风骤雨》。
长篇小说《暴风骤雨》出版后,受到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和好评,并获得了斯大林文学奖。周立波是位多产作家,文学造诣颇深。他参与编辑拍摄的影片《解放了的中国》获得了斯大林文学奖、《湘江之夜》获得了全国短篇小说一等奖。
周立波擅长描写农村人物的生活,乡土气息浓厚,是一位杰出的乡土文学作家,曾被誉为描写农村生活的“四大名旦”和“四大铁笔”之一。周立波在四十余年的革命写作中,曾出版了《周立波短篇小说集》《周立波散文集》《周立波选集》《立波文集》等。
1979年,周立波因病去世,享年71岁。逝世前,周立波曾嘱托妻儿:自己是一名战士、学者和作家,数十年来一直从事写作,在文学领域中为党和人民工作。在他死后,要将他的遗产全部捐献给国家,用于党费和文学事业。
周立波曾任鲁迅艺术学院研究室的主任、多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人民文学》编委、《湖南文学》主编等职。

欢迎关注公众号“小方说历史”
雲绯历史号:故纸堆间
欢迎点赞和评论

小方说历史1990


敲黑板!敲黑板!此周立波非彼周立波,这位周立波是现代著名作家,不是那位脱口秀的周立波,后者从未说过要把全部遗产捐献给国家,也没必要勉强人家,不过后面那位脱口秀的周立波也热衷慈善事业,曾获得第6届中华慈善奖“最具爱心捐赠个人”奖。

周立波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翻译家,他原名周绍仪,1908年8月出生在湖南益阳一个乡村教师家庭,受到良好教育熏陶,从小便热爱文学写作。

周立波年轻时,正值革命思想在中国广泛传播,青年周立波接受先进思想,热烈追求真理,积极向往自由,还把英语“自由”(Liberty)的音译“立波”作为自己的笔名,并且把歌颂“美丽和真诚”“刚强和反叛”“自由和光明”作为毕生追求,矢志不渝。

周立波一生经历了民主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等历史阶段,他的文学作品不是新月派的无病呻吟,而是深刻反映了历史和社会变革,体现着崇高的信念,拥有震撼人心的力量,他首先是一个战士,一个忠诚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然后才是一个作家。

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上,土地始终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和源泉,也是朝代更迭所争夺的根本资源,近现代历史上掀起的土地改革是中国历史上最根本、最深刻、最广泛的一次变革,周立波的代表作《暴风骤雨》反映的就是近现代农村土地改革时期的暴风骤雨般的斗争。正因为这部作品厚植历史,反映现实,所以才成为经典名著。

20世纪60年代,一生追求“美丽和真诚”“刚强和反叛”“自由和光明”的周立波遭受很大冲击,身心遭到极大伤害,身染多种疾病,却因为诸多因素得不到很好的治疗。

直到1978年,周立波才得以住院进行治疗,但终因病情过重,经长期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他的一生最终定格在了1979年9月25日,终年71岁。

临终前,周立波没有任何怨言,他拉着妻子的手留下了最后的遗嘱:

“我死后,属于我个人遗产全部捐给国家……”

周立波为什么要做出这样的决定?我相信这是一名忠诚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高风亮节,即便遭到不公对待,仍然热爱祖国;即便身陷黑暗,仍然心向光明!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