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些著名詩人寫的詩歌,一百個人看一百個人不懂,這真的是好詩嗎?

鄂東三農


這個問題是再明白不過的了。還要問為什麼。

那不就證明了中國現在活躍在詩歌領域裡的所謂“名詩人”,不都是吹出來的嘛!其名不配位,詩不親庶,自嘿自樂罷了。有多少人會感興趣呢?這“著”也“名”者,實際上是長期掛在中國詩刊,詞坊的大門上隨風搖擺的幡條罷了。

呵呵呵[我想靜靜][我想靜靜][我想靜靜][我想靜靜][我想靜靜][我想靜靜][耶]


用戶51182697922李思


就題主所提問題的說法,我的回答是:這詩人無論是多麼著名的詩人,他的這首詩大抵是失敗的,只能是他自樂其中,而不會廣為流傳的。

我們常說詩歌,詩歌者,應是譜曲就能傳唱的。唐朝大詩人白居易寫詩,滿意的標準是讀給鄉村老嫗能聽懂;北宋著名詞人柳永的成就是“凡有井水飲處,皆能歌柳詞”…。以上皆為詩詞大家,詩詞歌賦是多麼了得,所做詩詞皆是通俗易懂。就是慣於用典的辛棄疾,只要知其用典之出處,也不難理解,斷不會存在一百個人有一百種看法的情景。

筆者非常喜歡倉央嘉措的詩,若是讀過的,大家都知道,幾乎全是口語化的直白。列舉一例:

《見與不見》

你見,或者不見我

我就在那裡

不悲不喜

你念,或者不念我

情就在那裡

不來不去

你愛或者不愛我

愛就在那裡

不增不減

你跟,或者不跟我

我的手就在你的手裡

不捨不棄

來我懷裡

或者

讓我住進你的心裡

默然相愛

寂靜喜歡

大白話的語言,娓娓道來,誰又讀不懂這樣的詩呢?這首詩的傳播廣度大家都知道了吧?!

如同聽歌一樣,不知有沒有發現,但凡能夠經典傳唱的,都是些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歌詞和動人的旋律。

至於某人要故弄玄虛,非要將詩寫得晦澀難懂,我想他的詩應該只要寫給他自己的,那就讓他自己讀給自己聽好了,就如瘋子自言自語一樣吧?!


滋蘭九畹


有些名人的詩,讓人看不懂詩,原因有三。

一是太過含蓄,不直說,拐彎抺角,雖然語言很美,格式也符合詩的要求,但是看了讓人發懵。這樣的詩很難流傳開來,不能算是好詩。寫詩要含蓄,這是完全必要的。如果含蓄得只有自己懂,別人看不懂,這詩豈不是白寫了。要知道,花開不是給花自己看的,是供別人欣賞的。

二是用典太多,連篇累牘用典,對於不瞭解典故的人,就很難看懂。要用典故入詩,就要恰到好處,不要生硬的搬用和套用,否則不但難懂,還會破壞詩的意境。

三是讀書太少,文化底子薄,不會讀詩。對古體詩、律詩以及平仄、押韻、起承、粘連、比興、比喻、點染等基本知識知之甚少或全然不知,就很難讀懂詩。即便是現代白話詩,也要知道它的格式、韻腳等基本知識,否則,也讀不懂。

名人也好,非名人也好,寫詩還是通俗一些為好。有些詩就是因為通俗而容易被人們接受和被人們廣泛傳播的。如李白的《靜夜思》、《望廬山瀑布》;王之渙的《登鸛雀樓》;李紳的《憫農》等等,那首不是流傳千古,婦幼皆知的名篇名作。當然,有些詩象李白的《將進酒》、杜甫的《三吏三別》、白居易的《長恨歌》等,也都是著名詩篇,更是能讀得懂的詩篇。

寫詩的要面向大眾,面向社會,作品切忌故弄玄虛,讓人難以琢磨。讀詩的要提高文化水平和欣賞能力,要會讀,會欣賞。


布衣閒人10


我曾經看過一首詩,很多生僻字,我喜歡詩也喜歡寫詩,但那首詩真沒看懂。真正的好詩,不需要生僻字,不需要與眾不同,不需要刻意的偽裝,更不需要曲高和寡。

寫詩寫的是意境,讀詩讀的是心境。一首好詩如一幅畫,一首好詩如一杯酒,淺顯易懂中飄逸著浪漫,隱藏著思念。

不是說認識字,知道字面含義就能讀懂詩,詩的含義是隱藏的,意境是曲折的,寫作手法是跳躍的。一千個人讀一首詩,可能會有一千種理解和一千種感悟。

不要勉強自己去讀懂,因為讀很容易,讀懂很難。讀懂了也就走進了作者寫詩時的心境,與靈魂在碰觸。

下面是我寫的一首小詩,大家把玩指正一下,謝謝。

晨雨

青春忘記了什麼是情愁,

依舊笑顏如花般的奔跑在心靈的彼岸。

晨雨依舊洗滌著塵埃,

淋溼了空寂的曠野和那嬌媚的容顏。

足跡踏過紅塵,

如遠方的雲點亮生命的彩虹,

接引著天國的路。

城市從沉睡中驚醒,

揮手告別那華麗的塵埃,

廣告牌斑駁著陳舊的歲月,

季節屬於你那 清雅的愛戀。

一滴雨的內涵,

寫滿整個人生的積蓄。

晚春的風流過 夢的痕跡,

暖暖的影子下的孤寂,

吹走一樹梨花。

晨雨是最後的舞者,

讓生命流浪在天際,

落下的瞬間化作漣漪,

倒映著藍天 倒映著你的影 。


將生命浪漫成詩


在現代詩裡,太陽不一定是圓的,如果出現一個三角形的太陽,就不好理解。它還不一定是紅色的,它的光芒可以變成觸鬚,能抓住東西——這些都是現代詩的特色——詩人內心的感受決定了物象的存在樣式。

這就很不好解釋。不理解是很正常的事。整個現代文學都在強調個體生命的獨特體驗,發端於卡夫卡這個奇怪的天才。而詩歌是走在前面的,從美國人惠特曼開始,真正意義上的現代詩才出現。我們大多數人喜歡共性的東西,求同伐異,甚至不惜自伐。

還有一點,東西方文化差異在詩歌上表現明顯。唐詩宋詞的文化遺產及強大基因早已被我們繼承和接受了,這是優秀的傳統。而現代詩畢竟是外來的東西,它的形式和內容的表達,不是可以很快被大多數人理解的,這是土壤問題。

再者,現代詩的一些寫作技巧,是不同於傳統的,如不瞭解,也會造成對一首現代詩的迷惑,自然就讀不懂了。比如通感這種修辭,就不是以常態來理解語義的。

我所說的情況不包含極端情況,即作者故意雲山霧繞,詞不達意。那是另一回事。



安小鍋


如果詩歌讓人看不懂了,這詩歌還叫詩歌嗎!古人發明語言文字是起溝通、交流、傳播作用的,不是用來猜迷的。語言文學如不能大眾化,那隻能束之商閣了。因為人們的思維邏輯有共性,一但離開了這個共性,還有誰能猜出它的迷底。

好的詩歌應該是最能打動人們的內心情懷,引起強烈共嗚。如杜甫的“三吏三別”、李白的“將進酒與行路難"等等。好的詩歌應該是通過“象"來表達“意”,即意象詩,讀起來朗朗上口,畫面感強,給人以美的享受的同時,情操得到了昇華。

蒙朧詩是詩人想說又不好說,但也會尊重人們的思維邏輯和欣賞習貫,表現手法大底都會使用意在言外,精髓其中。也就是人們常說的託物予情,以物言誌。

最大眾化的莫過於山歌(包括民歌),一般都使用口語創作。如《十送情郎》:“送郎送到五里坡,再送五里不為多;再送五里不為遠,不送情哥送哪個"。二十八個字把一對情人依依不捨的感情描寫得淋瀝盡致。又如“送郎送到桐子林,桐子落下莫打人;打了小妹不要緊,打了情哥我傷心!"短短四句話,把情妹內心溫柔細膩、體貼的情感表達無餘。人物性格躍然紙上。

今天有一部分人作詩,自視陽春白雪,確讓讀者墮雲裡霧裡,不知所向。究竟是作者的水平太高,還是讀者的欣賞水平大低?不得而知。近些年詩歌不景氣,大概源於此吧。


莫柏順


有些名人寫的詩一百個人看一百個不懂原因是文化太高,自我陶醉。自己作的詩文化起點太高,大慨寫出來只有自己能懂其意。會自己陶醉詩詞之中。所以以己度人,認為別人也能看懂。其實很多人無閒工夫看不懂去查字典,所以不憧名人詩意,又耽誤掙錢,時間就是金錢。誰會浪費時間在瞭解詩文上面。又不掙錢瞎耽誤工夫。所以不如越過看那些通俗易懂一目瞭然。又接地氣雅俗共賞的詩。既好明白詩意。又陶冶性情。在普通詩詞幽默風趣,恢綹之餘又心中高興起到緩解壓力心,和疏心理氣功效。所未老嫗能解白居易就是這個道理。白居易每每詩成,都首先讀給老婆婆聽,老婆婆聽不懂再不斷修改,直到聽懂為止。連白居易都堅持為普通人寫詩,為多數普/通人都能讀懂他的詩服務,詩很接地氣。意思一目瞭然。不比如他的詩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詩句。任何普通農民都能聽懂。更何有文才之人。真正做到一通俗易,淺顯易懂。為天下普通人寫詩。所以大受歡迎。連白居易這樣偉大詩人都能做到的事。為什麼有些各人做不到。甚至出現一百個人看一百個人不懂現象。不過自己顯擺學問大,詩中詞彙生疏冷闢,使寫出的詩深奧難懂,故顯學問大,附庸風雅,脫離群眾生活,自我寫詩自我陶醉爾。別人看不懂學問不行,與幾無關。久而久之有些各人寫的詩沒有多少看懂自然不受歡迎了。反而有些簡捷易懂,濃諧幽默引人深思,又有新意的詩卻大受歡迎。區別如此之大。這就是各人詩難懂不受歡迎原因。


雙面銀孤


現在這個時代,文化界真是亂象叢生。很多詩人的詩專家都說好,普通人就是看不懂。很多所謂書畫名家的字畫,評委好評如潮,民眾看得一臉懵懂。當然不排除其中有真正的好作品,是普通人無法理解的。可是大部分情況下,無人能懂的事實,無可爭辯!那些磚家叫獸,卻似乎熱衷於掩耳盜鈴!

這隻能說明一個問題,那就是魯迅先生當年講的,中國人向來就是瞞和騙。這一系列的現象,無異於一場場“皇帝的新裝”在上演。最後還是那句話,歷史是現實的,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自古以來,多少名家、專家到最後,人亡業衰,一文不值,被人遺忘!我們這些吃瓜群眾,就只有一句:“看爾橫行到幾時”。







趙富忠筆名破石


我不反對朦朧詩,但我反對那種故弄玄虛,玩文字遊戲以吸引眼球的詩。我不反對口語詩,但我反對所謂的梨花體、烏青體……它們蒼白膚淺,挑戰人們的審美底線。但真正的朦朧詩就不同了,比方說上個世紀七十年末八十年代初,出現的以北島、顧城等為代表的朦朧詩,雖然一時看不懂,但過一個階段你會讀懂的。比方說北島的"高尚是高尚者的墓誌銘,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這首詩,就屬於後者。那些"白雲很白,真的很白……"之類的詩,只能成為人們的笑柄。所以,詩一定要用心去寫,既尊重自己,也尊重讀者。下面把我寫的詩呈現給讀者,希望能得到詩友們的指點!





我是一個人的秋天


不是一百個人一百個看不懂,可能是一百個人就三兩個人看得懂。而你我,卻是剩下了的九十幾個人而已。

可能是我們的文學涵養不夠。小時候,我讀不懂《春江花月夜》,但是現在我懂了。

可能是我們的經歷不夠。“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現在的我終歸是不能理解透的,畢竟我年紀不到。

可是是作者不想讓我們懂。李商隱的詞我也是懵懵懂懂的。李商隱這個人,內秀於心。他寫了詞,又不想人那麼輕易地看懂,大量用典,含糊其辭。關於他寫的《錦瑟》,對於部分句子的理解有很多人爭議,各執一詞。但就算如此,我們還是不能否認他的文采、知識。

可能是這首詩自有它的特定背景、作者的特定心情。比如臺灣詩人寫的一首詩,《港》。其中幾處代指,對於現在的我們怕是看不懂的,但是對於處於那個時代的臺灣人來說,是秘而不宣的。它用一首詩含蓄地表達了對當時臺灣情況的不滿,是一首好詩。

還有,詩人跟我們的代溝。年齡差距越大越明顯。

這首詩是朦朧詩,是寫意詩等。你看不懂不能否定它的價值。萬一你哪一天就看懂了呢?那不是打臉?

及其它理由。

你看不懂,有如上的理由,也可能是它不值得你去看懂。故弄玄虛、矯揉造作、無病呻吟、故作高深……

那怎麼識別它是否有價值呢?嗯……多看,看多了好詩,你就明白了。

要多、多、多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