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筆記本的工業設計一直沒有較大進展呢?

時無雙


事實上手機也基本定型了,不是嗎?

一切的設計都是為了好用,返璞歸真才是設計真正的意義,為了創新而創新最終產品只能淪為別人的墊腳石。

假如筆記本為了創新取消了鍵盤,使用觸摸屏來代替鍵盤,那麼會有人願意接受嗎?大部分人應該是不會接受的,因為沒有手感,在一塊平整的觸摸屏上打字,手指沒有任何的反饋,無法確定是不是按到了,是不是按正確了。這也是為什麼激光鍵盤好像很高科技,但是現實中卻沒多少人真正願意用來工作使用,更多的還是娛樂。

事實筆記本的外觀大體上或許一成不變,但是在內部的變化也是比較大的。為了使筆記本能夠具有更強的抗摔能力和能依靠內存售後再撈一筆的打算,筆記本廠商正在致力於取消線和內部接口的存在,使得主板的集成度更高。

下面這張是我一個朋友早前買的的筆記本。
從這檯筆記本上能看到其內部結構設計可謂是一塌糊塗,零件排布混亂使得不得不用飛線連接。空間利用率低下。


以上這張是我自己的筆記本,17年買的能看到飛線的情況有少了不少,但是就佈局而言,空間利用率還是低,雖然空出來的空間很多,但是對散熱而言並沒有很大的幫助。

而這檯筆記本的升級版的升級版如下圖(圖片來自網上,我想拆我朋友的,但是他不肯。侵刪)


增加了銅管的面積,機身更加緊湊。就散熱而言,確實比我的筆記本要好不少。

再看看同為遊戲本的雷蛇blade Pro17


還是有飛線的存在,不過聽說最新款取消了大部分的飛線,只剩下一條。

來看個極端的

MacBook Air的拆機圖,高度集成。當然能做到這點是因為它沒有顯卡並採用了低功耗的CPU,所以和上面的那些筆記本相比有點作弊的嫌疑。不過參考蘋果性能極強的垃圾桶設計,也是高度集成,也能看到蘋果對筆記本內部機構的把控,可謂是恐怖如斯。不過散熱就一言難盡了,蘋果試圖用這種機構來壓i9....

不過大體上也能看到廠商對未來筆記本設計的主要方向,就是更高程度集成,以及更輕薄的機身。當然高度集成有好處也有弊端,那就是未來可擴展性變低,需要官方或者專業人士使用特殊工具進行擴展,而且擴展成本也變高,比如從8GB的內存條升級到16GB,現在的筆記本可能只需要250塊錢,而到了高度集成的筆記本上就可能需要1000甚至更高。而且維修成本也極高,會出現損壞硬盤就要更換主板的情況(高度集成的主板,出現問題一般售後都會說直接換主板,一是方便,二是能再撈一筆)。

在類型上目前也就傳統筆記本和PC平板二合一。比較大膽有聯想推出的一款取消鍵盤採用觸摸屏來代替鍵盤的筆記本,不過好像國內還買不到。

至於一些網紅mini型筆記本...不好評價,感覺不會特別好用。

以上只代表個人觀點,有錯誤可以指出。


瘋狂的小白biu


最主要的原因還是由於對硬件的依賴,一個時代的工業發展水平直接映射到產品的形態。

首先在電腦行業中CPU這一塊幾乎被英特爾公司完全壟斷,雖然競爭對手AMD靠著RYZEN拿掉了自己在製程和架構的全面落後的帽子,但在市場占上想翻身還很難,而英特爾這邊擠牙膏的技術那可是出了名的厲害,除了推出新的i9系列CPU爭搶一下所謂的高端市場,普通民用級的i3、i5、i7系全部都在不換不忙擠著牙膏,未來該用什麼製程和什麼架構英特爾早就定好了,根本就不急著用什麼大突破。

其次是散熱問題,筆記本的散熱一直是無法解決的問題之一,處理器以及獨立顯卡是筆記本中的發熱大戶,能耗最高,熱量也最恐怖,目前筆記本所應用的散熱方式主要是風冷,當然水冷也有,不過畢竟少數,此外還有一大堆銅片、銅管等等,總之為了降低筆記本的溫度,廠商們把能做的已經做全了,可是筆記本發熱量依然很大,特別是高性能的遊戲本。

再者是續航能力,筆記本的續航其實都不高,遊戲本幾乎可以不考慮續航能力,而輕薄本多數續航也不長,筆記本空間有限,電池容量其實非常小,而且現在的電腦一直追求輕薄化,那麼留給電池的空間就更低了。目前筆記本普遍宣傳有7到8小時續航,但其實多數人在使用筆記本的時候都會發現,一般續航時間也就在3到4小時左右,況且這還是輕薄本。在筆記本上,短時間內幾乎沒法做到高性能與長續航結合。

至於其他的電腦硬件像顯卡、內存這些其實也都是緩步升級的路子,唯一跨度比較大是固態硬盤在這兩年的突然普及,卻也因為原材料漲價、產量降低等問題進展比預期緩慢了很多。

所以,電腦廠商們不是沒有能力給電腦加入這樣那樣的創新點,英特爾更不是沒有能力去完成一次不擠牙膏的芯片換代,但是他們普遍認為這是沒有必要的,電腦行業無論消費者還是製造商都不願意去做太激進的改變,那麼進步緩慢滯後就是很正常的事情了。




我們可以藉此瞭解一下筆記本電腦發展的幾個階段性的歷程

什麼是筆記本電腦?

筆記本電腦(英語:NoteBook Computer,簡稱為:NoteBook、NB),中文又稱筆記型、手提或膝上電腦(英語:Laptop Computer,可簡為Laptop),是一種小型、可攜帶的個人電腦。

隨著筆記本行業的發展,在過去的30多年裡,我們不斷突破極限,一次又一次將筆記本的重量降低,Apple 2019款 MacBook Air來說,筆記本<1.5kg,最薄的高度:0.41釐米,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


誰製造了歷史上第一臺筆記本電腦?

1996年,美國《電腦雜誌》提到康柏於1982年11月推出了一款手提電腦,重28磅(約合14公斤),這應該算是最早的筆記本電腦雛形。但IBM卻拒絕接受這個說法,堅持認為它在1985年開發的一臺名為PC Convertible的膝上電腦才是筆記本電腦真正意義上的“開山鼻祖”。

康柏1982年11月推出一款手提電腦


IBM認為它在1985年開發的一臺名為PC Convertible才是筆記本電腦真正意義上的“開山鼻祖”


美國人因為第一臺電腦爭吵不休的時候,大洋那邊的日本人也不樂意了,因為他們認定世界上第一臺真正意義上的筆記本電腦是東芝公司的T1000,這款於1985年推出的產品採用Intel 8086 CPU,512KB RAM,並帶有9英寸的單色顯示屏,沒有硬盤,可以運行MS-DOS操作系統。

日本人因為他們認定世界上第一臺真正意義上的筆記本電腦是東芝公司的T1000


“誰製造了第一臺筆記本電腦”的爭執,實際上在於日本人和美國人對筆記本電腦前身的理解不同,上世紀80年代初,IBM開發出個人PC後,人們夢想著開發出一種能夠隨身攜帶的PC產品,1983年,《國家電子》雜誌首度提出了“手提電腦”的概念,後來這個概念又演變為“膝上型電腦”。

當時包括蘋果、IBM和康柏等公司都推出了這種產品。在美國人看來,正是“膝上型電腦”的發展催促了筆記本電腦的誕生,嚴格來講,當時日本人所開發的“移動PC”更接近於今天的筆記本電腦。為關鍵的是,正是在東芝T1000推出之後,筆記本電腦相關的各種新技術、新產品才紛紛出現,市場開始全面快速的發展。

1985年,東芝推出T1000,第一次給人們帶來‘筆記本電腦’的概念


1989年9月,蘋果公司推出第一款筆記本電腦

1989年9月,這是蘋果公司面向用戶推出的第一款筆記本電腦,這款電腦在當時推出市場的時候性能大大超出了其它便攜電腦(筆記本電腦),它採用了68HC000處理器,這是Motorola 68000的低電壓版本運行頻率為16MHz,內存為1MB(最高可擴種為9MB),內置了40MB的SCSI硬盤。

這款筆記本採用的顯示屏依舊為10寸單色液晶顯示器,分辨率為600X400(原本應為640X400,但當時市場接納程度不樂觀,故調整為600X400),不過這款液晶的響應時間在當時的顯示器中是非常出色的。當然也正因為性能卓越,這款筆記本的價格十分高昂。


1992年10月5日,第一臺ThinkPad問世

1992年10月5日,這對於IBM公司具有非一般的意義,第一臺ThinkPad問世了ThinkPad 700C,從此以後對於黑與紅的追求就從不間斷,也開始譜寫了ThinkPad的成長之路,目前市面上絕大部分的IBM外觀均繼續沿用這款設計思路。

700C配備80386(20/40MHz)處理器,8MB的內存以及270MB的硬盤、屏幕為12寸的彩色液晶顯示器,據說它還是將PS/2端口引入筆記本


Intel首次嘗試推出了Intel Mobile Pentium 75(75MHz)處理器

1994年,這一年Intel公司首次嘗試推出了Intel Mobile Pentium 75(75MHz)處理器,這表明臺式電腦與筆記本電腦開始正式的分頁,朝兩條截然不同的道路各自前行,東芝T4900CT是最早搭載這款CPU的筆記本而聞名一時。

1994年,這一年Intel公司首次嘗試推出了Intel Mobile Pentium 75(75MHz)處理器,在誕生之初,由於技術上的限制,筆記本電腦大多體積笨重、穩定性差,這個市場長期處於停滯狀態,整個20世紀90年代,是筆記本電腦領域英雄輩出的時代。1994年9月,ThinkPad 755cd由IBM推出,它是世界上第一臺帶有CD-ROM驅動器的筆記本電腦,以此為起點,筆記本電腦從純商用走向了更為廣闊的多元化市場。


2002年:摺疊筆記本第一齣現在世人的面前

2002年7月,Xentex FLIP-PAD VOYAGER 對筆記本電腦的新嘗試,摺疊筆記本第一齣現在世人的面前,這款筆記本的屏幕被分割成了兩個部分,每部分都為13.3寸,最神奇的莫過於它可以通過摺疊將筆記本的面積壓縮為原來的1/4。儘管這個筆記本的推出並未受到市場的肯定,但筆記的設計開始走向多元化。

此後幾年筆記本電腦繼續發展,相繼推出了許多新技術


2001年,筆記本電腦在3D顯示方面終於有所突破,兩大圖形芯片巨頭ATi和NVIDIA開始涉足筆記本電腦顯卡領域,筆記本電腦進入高性能的3D時代,


2003年3月,迅馳移動計算機技術問世,再次將筆記本電腦推向了無線通訊新時代,在加強便攜性的同時,具備了更強大的功能。



2005年指紋識別筆記本誕生,2005年包括戴爾、惠普、索尼,聯想、三星、富士通、Acer、華碩、NEC、夏新等在內的國內外主要筆記本巨頭都推出了各自用於商務領域的指紋識別筆記本電腦。


2006 年,蘋果放棄 IBM 的 Power PC 處理器,轉而使用英特爾產品,所以一個沿用至今的系列誕生了: MacBook Pro 。英特爾處理器為產品帶來了強大的性能,設計上採用全金屬機身突出質感。毫無疑問的說 MacBook Air 絕對是近代最偉大的電腦,其超輕薄設計徹底改變了移動電腦的體驗,贏得了一眾人士的喜愛。


2016年蘋果才第一次在自家的筆記本電腦中加入了Touch ID,而大部分的電腦依然需要繁瑣的驗證手段才能完成網上購物。


2018年蘋果在筆記本上配備集成式觸控 ID 傳感器的觸控欄,配備了 Mac 筆記本電腦迄今最優秀的視網膜顯示屏。支持 P3 廣色域顯示,綠色和紅色的顯示效果比使用 sRGB 色域時更加鮮豔生動。三個內置麥克風形成定向波束,在你進行 FaceTime 通話或與 Siri 交談時,更清晰地捕捉你的語音。\t \t


光頭磊


我覺得進步挺大的。今年(2019年)湧現了一大批窄邊框本,15寸本只有原來14寸大小,15寸大小几乎能塞個17寸屏幕。也開始重視屏幕素質了,高色域高刷新率本越來越多了。M2固態也普及了。


好多大姐姐好好


您好樓主.其實這個是有原因的.因為消費者希望越來越便宜,這是根本原因。

消費者希望便宜,物美價廉,那自然價格是最直接的影響,最直接影響價格的就是製造成本(當然還有營銷成本,物流倉儲成本等等……),想要便宜,合金變成了塑料,CNC生產變成了注塑生產,烤漆變成了素材,取消了各種裝飾件以及裝飾性的表面工藝、紋理,簡化結構力學的強度,降低評測標準等等……而在設計方面,少去了這些之後,變成了只簡單的注重外觀設計和一些內部佈局,功耗控制等,人機工學和易用性設計就變得越來越少,有些功能的實現,需要依靠增加額外的零部件或者特殊的處理工藝等,這些也因為成本的考慮而降低甚至取消。

正因為如此,三頭六臂都被砍得差不多的情況下,只保留了基本的身形,於是就成為今天所看到的這樣,除非消費者不斷的要求設計更漂亮,材料更高檔,配置也更高端,同時不把價格當一回事的時候,也許會有個別企業敢於嘗試推出這樣的產品。


90後壁紙抖音最新最火


因為筆記本技術發展的相當成熟了。所以沒有太大的變動,除非又有革命性的技術來顛覆現有的技術


模具設計培訓室


現在最大的問題是電池續航瓶頸。


譚西敏


目前技術見頂了,等待下一波技術革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