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样看待姜昆自创的“嘻哈相声”?

会火A


力图求变,我认为这种积极的态度是值得肯定的。

虽然我们都喜欢小黑胖子的相声,但也不能因为喜欢老郭而全盘否定姜昆,这又从一种极端走向了另一种极端,大家在这相圈里混,都做出了代表性的成绩是有原因的,并不是说一无是处,我们既要看到他人的缺点,也要看到优势,就像我们再怎么喜欢老郭,但都不能忽视他也有缺点一样。

从姜昆能够接受这种“嘻哈相声”来看,我认为是很难得的,难得的并不是他的节目,而是他的思维和态度,这说明姜昆开始愿意尝试更多更新的相声方式,哪怕这种方式不好笑不像相声,但尝试一下我认为是一种很积极的态度,任何艺术如果只守着一种形式,那么都是走不长远的。

就像前一阶段有人批评张云雷把相声搞成演唱会一样,我认为这也是一种错误的看法,没有谁能够把相声固定在一定的模式里,相声可以嘻哈、可以歌唱、也可以跳舞,只要大家获得的是快乐就行。难不成相声就必须得穿大褂?必须得西装革履的上台?未必。

艺术最怕的就是一种形式走到底,百花齐放就来自于形式的多样化。

我认为姜昆在这方面是值得肯定的,咱们不说节目如何,单就态度来讲是可取的,起码说明在他的心中,还是希望相声有更多的方式来展现,他内心是希望相声越来越好的,这一点和郭德纲的想法永远是一样的,老郭爱相声,姜昆同样也爱相声。


元芳有看法


严格说,姜昆和李丁、金霏等几个年轻相声演员所表演的所谓“嘻哈相声”,不叫相声、而是披着相声外套的嘻哈说唱。

一边跳着街舞一边念白,这是典型的嘻哈说唱手法,和相声这门艺术一毛钱关系也没有。很显然,在“大胆尝试、小心求证”这条艺术创新道上,姜昆只用了前半句、而忽略了最关键的一句。

创新一旦背离了本门艺术本质和根基,只能说是跨界、而非创新。以“跨界”冒充“创新”、那就是诈骗、是贻笑大方。

相声四项基本功“说学逗唱”之“学”,可以旁征博引、包罗万象,现代“说唱”艺术当然也可以包含在内。

但前提是在相声基础上、在相声段子中融入和穿插应用,而整段作品均以另外一种艺术形式出现、还非得说是“相声”,这叫不伦不类——估计是觉得观众好蒙。

二十多年前,冯巩和牛群在春晚舞台就已经尝试过在相声中糅合入现代歌舞艺术,那时观众也许还会觉得耳目一新。

这么多年过去,在观众早已明白什么才是相声艺术情形下、还在以表演嘻哈硬说是相声,用马三立大师的话说:这是出洋相。

或许,在德云社日益强势的压制下,作为曲协主席的姜昆很想打一场翻身战,但“嘻哈相声”的尴尬出现、似乎有点病急乱投医的味道了。

留住曾经辉煌的最好办法,要么急流勇退、要么像马季晚年一样兼容并蓄,既不失大家风范、又无须承担过多是非对错。可惜,姜昆显然没学到老师马季的处世精髓,结果就是骂声掩盖了光芒。


岑詮


姜昆老师创新的《嘻哈相声》,除了观众外感觉其他人都喜欢。姜昆老师将《嘻哈相声》带上了各个平台,还登上了央视舞台。但似乎部分网友对这种新形势的相声并不买账,甚至是质疑其相声假唱。其实笔者觉得姜昆老师都年近70岁了,能够跟上节奏把整段舞蹈跳下来就已经很不容易了,假唱也是可以理解的,可能“假唱”也是创新的一种形式也说不定呢。

说实话笔者是不太接受这样的《嘻哈相声》,创新是创新了,但有没有观众喜欢看,似乎是另一回事。姜昆出发点是好的,但是总感觉有些盲目创新了。我们看,这段《嘻哈相声》并非是今年创作的,而是2015年就诞生了,并且当年就演出了约50场。当年姜昆老师在《陕西卫视》《青春季》节目信心满满的表示:三年内要在全球演满200场,看得出来姜昆老师对嘻哈相声是信心十足。

最初姜昆萌发创作《嘻哈相声》还得追溯至2003年,当年郝雨一首说唱《大学自习室》吸引了姜昆,歌词大致是讽刺了当时学生的一些不文明现象。后来这位说唱歌手被姜昆老师指点,成功考入《艺术研究院》,也成为了姜昆唯一的说唱弟子(毕业后做了公务员)。之后姜昆老师苦心钻研说唱相声,终于在2015年,推出了个人专场《姜昆说相声》。姜昆相声专场大致分为4个部分,1.姜昆李文华说相声(通过科术手段完成)、2.姜昆唐杰忠说相声、3.姜昆戴志诚虎口遐想、4.姜昆和80.90后说相声、其中第4部分中有一段《世纪颂歌》就是嘻哈相声(采用的Rap说唱形式)。想必大家从名字上就可以看出来,这是歌功颂德的嘻哈相声,缺少了讽刺(也就丢掉了灵魂),说实话这基本与相声没太大关系了。如果换几个陌生面孔表演这段嘻哈相声,观众绝不会想到这是相声,它就是一段连蹦在跳的说唱。那么之所以姜昆老师要不断的坚持创新相声,是因为他认为: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相声越来越少,主要原因是相声缺乏创新,相声目前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创新。


姜昆认为:相声发展一定要创新,不应局限两个人的单调表演,结合现代科技也是不错的选择。所以多媒体相声也就应运而生了,这与李宏烨博士的相声理念不谋而合。这可能也是主流相声界,接纳李宏烨公式相声的原因之一。李宏烨博士的公式相声,似乎从创新这个角度来说,确实颠覆了传统相声,也符合创新。这与姜昆老师的嘻哈相声有着一举同工之妙,都不怎么像相声(但又都创新了)。在这种创新相声的理念下,姜昆老师创作了多种形式的相声,例如:嘻哈相声(相声与Rap结合)、街舞相声(相声与街舞结合)、多媒体相声(相声与高科技结合)等等。下图是多媒体相声

虽然姜昆老师在央视舞台表演的嘻哈相声,并没有得到大多数观众的认可,尤其是网络平台更是提出了诸多质疑。但当年(2015年)并没有任何同仁提出质疑啊?并且各个官媒都是好评如潮,例如:《人民网》《新京报》等媒体就给出了高度评价称:《姜昆说相声》专场(包含嘻哈相声)是重现经典唤起人们对这种艺术形式的关注,举荐新人推动这门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可能笔者只是一俗人,不能理解高雅艺术吧。笔者与此同时产生一个疑问,为何相声中,可以融入Rap(嘻哈说唱)、也可以融入街舞等形式。但是相声中融入了北京小曲《探清水河》,却被某大学教授痛批,甚至称其为“窰调”。为什么传统小曲融入相声中被称为“低俗”?而街舞、嘻哈等融入相声中就被称为高雅呢?这让笔者百思不得其解。下图是2015年《人民网》报道姜昆嘻哈相声截图与之后央视版截图。

下图央视版。

姜昆老师在创作嘻哈相声时,认为融入年轻人喜欢的因素Rap就可以让年轻人喜欢。笔者认为:这个想法不免有些一厢情愿了,按理说,京剧、评剧很多年轻人不怎么喜欢。但在张云雷的相声专场上,年轻的观众们竟然能合唱京剧《锁麟囊》《武家坡》等,评剧《乾坤袋》《花为媒》《白蛇传》等等。笔者认为:如果通过相声,能让年轻人喜欢上传统京剧评剧等,并且与台上演员千人大合唱,这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那么如果通过相声,让部分年轻人喜欢上嘻哈文化,笔者认为:这反倒没什么,年轻人本来就应该喜欢这些东西,不需要相声来引导观众来喜欢。即使嘻哈相声成功了,它弘扬的也是嘻哈文化,似乎与相声没什么关系。到了国际舞台上,嘻哈相声更是显得捉襟见肘,因为人家国外的嘻哈Rap可是原创,咱只是学人家,真不如咱表演自己的传统文化。所以笔者认为:嘻哈相声的发展前景堪忧。这是笔者的个人观点,不知大家是如何看的呢?


明辨是非123


嘻哈相声我看了一下,只感觉满屏的尴尬。姜昆在台上很卖力气地在蹦蹦跳跳,大多数观众感觉不舒服,但又好意思不鼓掌。掌声是要到了,但很廉价。

看了这个视频,我更加坚定我以前的判断:姜昆真是不懂相声,而且不得其门而入。

1

我们分析一下他那段嘻哈的歌词:

不是你不明白,这世界发展快......这一代和一代,他本来就不一样,老人对小孩,他经常看不上......说好相声是我们的理想,观众的快乐就是我们的愿望,就盼着相声明天更加辉煌......

歌词表达了三个意思:时代变化快;隔代人有代沟;发誓我们要说好相声。

这就是姜昆的焦虑:时代变化快,我们要赶上年轻人的步伐。所以年轻人喜欢什么,我们就做什么,要和他们打成一片,不被时代所抛弃。

有危机感是对的,关键是怎样打破危机?姜昆的作法是跟随,现在流行什么,我跟什么。电视流行,我有TV相声;多媒体出现了,我推出多媒体相声;嘻哈火了,我也rap两句,甚至载歌载舞。但好像效果并不如人意。TⅤ相声直接把相声搞熄火了,引来了最大的对手小品。春晚上推出的多媒体相声,不知所云地展示了一下,就再无声响了。

2

姜昆嘻哈相声的表演显然是失败的,也就是说,他的创新出现了问题。那么, 既然是创新, 有没有成功的例子可以借鉴、可以分析?看看别人是怎样利用嘻哈进行创新的。

很凑巧,十几年前,我曾在天津小茶馆儿听过一个相声。是两个年轻演员创作的节目,他们的表演,也借用了嘻哈这一元素,演出效果非常火爆。

他们的思路是从嘻哈的特点入手, 嘻哈就是一种类似中国快板儿的艺术。那么天津快板用天津方言来表演,那么我们为什么不尝试一下,用天津方言来rap一下呢。而且rap的是《拉兹之歌》(印度电影《流浪者》主题歌)。

天津方言+rap+电影主题歌。土洋大杂烩的结合,情理之中,意料之外, 产生了爆笑的喜剧效果。当时, 观众的反应十分热烈,乐得前仰后合。

以至于很多天过去了,同事们还不断拿这个段子开玩笑,反复地表演,演一次乐一次。可见,这个创新是多么深入人心。

3

有人总结过,有三种方法可以产生喜剧效果。其中之一就是:外在偶然事件使“情景”迅速变化,人物性格与环境形成鲜明的对比。

上面那个天津方言rap就是利用了这一规律。嘻哈rap给人的印象是酷、面无表情、洋气。而天津土话是接地气、声情并茂、幽默。这二者一结合,二者鲜明的对比,对观者产生强烈的视觉和听觉的刺激,不乐破肚皮才怪呢。

这个创作之所以成功,首先遵从了喜剧创作的规律,以理论为指导。然后发掘素材的特点,即嘻哈和本土的快板类似。而嘻哈的酷对快板的嘻;嘻哈的洋对方言的土;嘻哈的面无表情对快板表演的声情并茂。二者的特点能够产生很强烈的对比,是一个很好创作的方向。

4

所以我认为, 不能为创新而创新。相声的创作一定是有规律的。所谓的创新,也要遵从创作的规律。不是我创新了,我什么都不管了。

在吃透规律的基础上,研究新形式、新题材的特点,进行加工。按照规律制造喜剧效果。这是创新应该走的必由之路。

其实,郭德纲的相声之所以受欢迎,也是按照这个路子走的。他自己就说过,我的《西征梦》就是套老活的底子,加入了新时代的元素,让观众喜闻乐见。原版是《打白朗》,白朗是民国的一个土匪。

如果原文照搬,和观众的生活相差太远,没有代入感。所以白朗改成了恐怖分子,袁大总统改成了豫语美国总统。

这其实就是创新,在规则下,把生活中的新鲜事物往里面套,只要套得合理,套得可乐就行。

反过来再看姜昆的那段嘻哈,总结过去,肯定成绩,憧憬未来。这应该是一个年终总结。和喜剧无关。

如果静下心来,研究一下嘻哈的特点,能不能找到笑点。比如嘻哈爱耍酷,我是不是用一个很土的造型,来说一段地道的嘻哈?嘻哈讲求语速快,我是不是来个磕磕巴巴的嘻哈?嘻哈不是目的,而是一个工具,用它产生笑料而已。

5

总结一下,姜昆的创新之所以屡战屡败, 就在于他没有遵循创作的规律,没有把手中的题材吃透, 没有静下心来分析业务。总是浮于表面,走形式。这样的表演,打动不了自己,也打动不了观众。


混沌指纹


现在是真的非常同情姜昆了,自己也是一把年纪的人了,面对今天舞台上风生水起的郭德纲,自己陷入了黔驴技穷的可怜境地,放不下过去的所谓辉煌,又不甘心今天自己的失败,天天在舞台上,上窜下跳的,弄什么“喜哈相声”,相声的四门功课里,“喜哈”算那一门呢,这实在是算不上相声,让人看一眼就想吐,我只能说,姜昆的相声不可笑,姜昆行为太可笑。


阿龙80999


为了回这个问答,专门看了一下姜昆嘻哈相声完整版。看了以后,感觉是赵丽蓉巩汉林的小品《如此包装》里讽刺的情景再现。我想,老太太如果还在世,非得再骂你们这些不肖子孙一句:老祖宗留下的好玩意全被你们糟践完了!


马耀华3


可以这样说:姜昆他是相声界的清流,是相声界现在的宗师,是泰斗!是一个有思想有道德有追求的人,是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是一个纯粹而高尚的人!更是带领相声界展翅高飞,重塑辉煌,不断追求艺术高峰的领军人!我可以负责任地说,他是相声殿堂级的,是瑰宝,是国家艺术界的龙凤!他的出现將改变现在相声届的现状,只有他才能带领相声人走向光明,重拾信心与辉煌!最后想说郭德纲是谁,不认识!。。



最爱吉姆尼


姜昆所谓的嘻哈相声,其实说明两个问题,第一姜昆身体还不错,在舞台上还蹦的动。第二姜昆敢于在相声创作中加入一些流行元素,但他的“嘻哈相声”并不是新鲜玩意儿,在说学逗唱里面,这只能算是学,嘻哈+说唱不过是一种舞台才艺展示罢了,并不算创新。姜昆既没有发明相声,也没有发明嘻哈与说唱,他把这几样揉在一起,也不是他第一个首创,所以“姜昆自创嘻哈相声”这个前提就是错的,更加无从谈起看法二字了。

2010年的时候,郭德纲曾经客串过一部电影(烂片)《歌舞青春》,郭德纲演的男主角父亲,一个比较古板的老北京。在里面郭德纲用说唱的形式教训儿子,顺便还推广了德云社相声,同样是俏皮的嘻哈音乐做背景,一群年轻人伴舞,是不是这也可以叫创新相声表演。当然不是,这只是一个相声演员在说唱而已,不等于“说唱相声”,而且本质上来说,姜昆的创新也是如此,不能因为姜昆是相声演员,所以他演什么都要加上“相声”作为尾缀。

另外郭德纲节目上收的徒弟张番刘铨淼,他们也自创了用rap的方式唱《同仁堂》,这算不算是“rap相声”,或者“rap贯口”。

其实这种把个人才艺加入到相声表演中的模式,根本谈不到什么创新,相声的源头就是一门开放式的艺术。对口相声其实就是以前的茶馆龙门阵,单口来源于评书,数来宝以及太平歌词都是一门独立的民间曲艺,只是这些民间手艺逐渐没落,才被相声艺人都给归拢过来,形成他们的十三门功课。这样一个开放性的艺术门类,你去加这些现代流行元素,根本见怪不怪,就跟太平歌词里面唱编程语言一样,属于小玩意儿,算不得什么惊世骇俗的创新。

所以姜昆作为相声的从业者,而且是行业的带头人(官方),他需要更加谨慎的把握好创新尺度和边界。一味的追求成绩一味的哗众取宠,盲目的去创新去否定,只会让一些搅局者获利而已,所以郭德纲说李宏烨的公式相声跟自己不是一个行业,但李宏烨却掉头在姜昆那里得到一个热烈拥抱,对于这种否定传统的创新,姜昆真的应该尽量远离。



咸鱼茶馆


个人看法:

自视主流相声“大师”,又是曲协主席,本事(传统玩意儿)却没有郭德纲多,干不过又管不了。提出主流非主流,正路子野路子,可偏偏他口中的这个非主流、野路子的三俗相声,成功的用一张张票养活了一个团体,并且活的很好。如果不是这个位子也许就没有这么多事了。总感觉身负重任,殊不知早已误入歧途。

郭德纲有些作品其实就是讽刺所谓主流相声的,比如:相声门槛低,会说话就能说,其实相声的门坎在里面,有些人因为一两个作品成名了,捧成所谓的大师、艺术家了,其实基本功欠缺,有的人根本就“不会说相声”,但已经成名了,又不能虚心踏踏实实从头学习,反正中国这么大,到处巡演也能混下去。到哪把当地地名后面加上我的故乡……

姜昆的相声是那个时代的产物,也不是不好,那个时代都提倡创新,只不过理解上出现了偏颇。

侯宝林能把相声说到人民大会堂,说给毛主席听,可见相声是门艺术,就看说相声人的造诣了。

姜昆相声一味地求新求变,老郭相声也确实太市井,总归都难有侯宝林大师的高度和成就。


我是我的我的我是我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看了嘻哈相声,我的老天!那不是相声,是嘻哈,用嘻哈的形式宣传相声而已。

相声需要创新不假,但这根本不是创新,这是相声演员客串了一把嘻哈,填上与相声有关的歌词,借嘻哈宣传一下相声罢了。

我尊重姜昆老师,但这样的创新就连不懂行的我都觉得实在生拉硬扯,就连我这个门外汉都知道相声是说学逗唱相结合,但从头到尾都是嘻哈就叫嘻哈相声么?我不敢苟同。

相声既然是说学逗唱,中间自然可以加入嘻哈的元素,但不是全部,加入一点点,合适就好,别一大段都是,那不叫相声。

就连姜昆老师都应该意识到这个问题,结果怎么着?一直在为自己的嘻哈相声下定义,做说明,或者说做辩解也不为过。

结合最近流传出来的说法,说是相声界集体拜师,明确拒绝德云社参加。这样做就相当不地道了,德云社在相声道路上做得风生水起,撇开德云社的相声界集体拜师,相声界会得到什么?什么都得不到,如果真的进行了,那将是相声界的巨大损失。

我不懂相声,谈不上喜欢,也谈不上讨厌,偶尔听听,觉得我们国家有相声这种语言艺术,真是了不起。

我不反对相声创新,包括姜昆老师对“嘻哈相声”的探索,并无不可。但相声绝对不能用排挤的方式来创新,再说排挤根本就不是创新。

真心希望相声创新进入良性循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