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月廿三,是灶王爺下凡,你們那裡有什麼風俗?

合肥寶迅


我們這邊也是這樣過,聽老人家說灶神爺這天上去,給大家去挑歲去,到了大年三十晚上下來,


羅子慧1


臘月二十三家鄉叫“辭灶”,灶王爺在各家做監督工作,辛苦一年,要到玉皇大帝那裡彙報一家的得失。所以家家蒸年糕相送,並祝願“上天言好事,下地如有神”,保佑家人平安。傳統年糕是大黃米(黍子),記得小時候母親蒸年糕,先將大黃米洗了,放盆裡一天,用手碾米能成粉末了即可。這個過程叫“粉米”。然後,把大鍋篦子上放上屜布,把米攤放屜布上,再插上紅棗,就開始蒸了。具體時間不詳,冬天燒炕,不太計較時間長短。開鍋後,黃燦燦的,香氣撲鼻。吃時要蘸白糖或紅糖,軟糯甜。不能太燙,會燙壞嘴巴,也不能太涼,黏在一起,挑不動。母親還有關照孩子們,不要吃多了,不消化。四十年前的回憶,回不去了。

補充,吃年糕,還寓意“長高個”、“高中”、發達,所以家裡有小孩子的必定會蒸年糕。年糕也是贈送親友的好禮品。


半支蓮6


全國大部分地區臘月二十三為小年,而我們湖北這裡臘月二十四才是小年,習俗為掃揚塵,祭灶神,接灶王爺下來過年。

這天,家人先掃塵,即打掃揚塵,清掃廚房,整理鍋灶。

老爺子後祭灶。把從市集買回的灶神畫像貼在鍋灶邊,灶臺上擺上幾個碟碗,通常是一盤肉,一盤魚,一盤豆腐,一盤餈耙。有時會扣兩碗飯。

再燒三根香,他口裡唸叨:接灶王爺過年,保佑我全家平安,有吃有喝,不受火災……

有一次,我問老爺子為何要用餈耙供奉。他答:本來要供麥芽糖,把灶王爺的嘴黏上,讓他迴天上玉皇大帝那兒不要亂說話,叫他“上天言好事”。沒有麥芽糖,只好用餈耙代替。

我大笑:哈哈,餈粑好,餈粑好,太會就地取材了!這便是民間的智慧……


融融118


灶王爺要到家裡吃飯?

農曆臘月廿三在我們這裡被稱作小年,小年是區別於春節說的。

小年也是年,在這一天人們就會騎摩托車或自行車等早早的趕往集市,我們叫做“趕集”,買酒買菜賣肉,回來時候車子都是滿滿的。在鄉間小道一輛輛車子馱著滿滿的菜品回來,三三兩兩,也是一道風景。

人們臉上都洋溢著幸福的笑容,將要過年的喜氣上眉梢。在這一天小時候的我總是一整天都是滿滿的喜悅,因為有好多好吃的啊。

到了晚上,村子裡早早就炊煙裊裊,香氣四溢。家家戶戶都是歡聲笑語,殺雞宰羊的吠叫聲,切菜聲,稀落的鞭炮聲......無不說明這個日子的特殊。

豐盛的飯菜做好後,每家都會燃放鞭炮後再開始就餐,村裡裡、附近的鞭炮聲能斷續一個小時,接下來就是猜拳行令的聲音。

那麼為什麼這一天被稱作小年,而且人們會好酒好菜的美餐一頓呢?

我們這裡的說法是這一天是造神下凡的日子, 所以人們都會祭祀灶王爺,也叫祭灶。

誰家的飯菜比較豐盛,做的比較好吃,灶王爺就會到家裡嘗上一口,那麼這一家來年就會衣食無憂,平安祥順,大吉大利,興旺發達。當然這是傳說啦,也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許。

我們這裡還有個風俗就是在這一天出嫁的閨女是不能回門的,為什麼我也不清楚,應該是個陋習吧。

但是,現在這一切的一切也只能是回憶了。

感謝大家閱讀!


墨染酒歌


臘月二十三在我們家鄉是個很重要的節日,首先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的乾乾淨淨,準備迎接各路親朋回家過大年。二十三就是灶爺生曰啊,大家一早鞭炮齊鳴歡迎各路神仙到家過大年啦。曾記得小時候一句順口流是,灶爺生獻糖瓜,釘釘子,敬爺爺,再有七天過年啦。這就告訴人們過大年以此正式開始了,每天早上都要燒香拜神啦,一直到小年正月十五天天如此快活過大年就好啦,這就是我們陝西三秦大地的風俗習慣成自然啦。


李應年


臘月廿三俗稱小年,我們徐州這一帶也稱祭灶,過去集上有賣灶王爺的畫像買張回來貼在鍋灶邊,有講究的老婦口中唸叨保佑全家平安不受火災還燒三根香然後叩頭等。還有整理鍋灶,清掃廚房打掃衛生。至於吃頓好的,我們這好像炒頓肉吃吃,反正節日漸濃。從這天開始拉開過春節的序幕。磨豆付,蒸饅頭,炸丸子,烙煎炳一直忙到二十九。


俗人245922427


臘月二十三,一家之主灶王爺上天彙報,一家當年直善惡。

我們豫西農村人當天傍晚會揭掉這一年的灶王爺畫像少燒掉,貼上新的一年的像,後在桌子上點三炷香,供芝麻糖和祭灶餅,家人過來鞠三個躬。外邊放個八響雷炮,才可就坐吃飯。


感謝有你陪伴永久


臘月二十三,灶王爺上天。我們這裡好像沒什麼儀式。不過我們這天得好好的慶祝一下,因為這天是我和我外甥女的生日。

年輕的時候,沒過過生日。小時候,最多也就是吃一頓麵條。上班後工作忙了,也就顧不上了。50歲以後這幾年,在家人們鼓動下,也為了大家在一起聚聚,就開始過了。


潤物無聲26101067


首先更正一下,臘月廿三,不是灶王爺下凡,而是上天。

傳說二十三這天灶王爺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報一年來這家人的善惡,讓玉皇大帝賞罰。

臘月二十三又稱小年,家鄉有祭灶、掃塵、剪窗花的風俗。



一、祭灶

人們在灶王爺像前的桌案上供放水果、糖瓜。有俗語:糖瓜祭灶,新年來到。供放糖瓜是為了粘住灶王爺的嘴,這樣,上天后他就不能在玉帝那裡講壞話了。然後,燒轎馬,灑酒三杯,送灶王爺上天。

這個灶王爺到底是誰哪?



古代書籍對灶王爺是誰說法不一,有的認為是炎帝、黃帝、祝融等。

魏晉以後,灶神有了姓名。《灶書》稱:“灶神,姓蘇,名吉利,婦名博頰”。

漢族民間祭祀灶神的歷史悠久,寄託了漢族勞動人民一種祛邪、避災、祈福的美好願望。



二、掃塵

起源於古代中國人民驅除病疫的一種儀式。後來演變成了年底的大掃除,民諺說:臘月二十三,撣塵掃房子”。北方叫掃房,南方叫撣塵。

這一天,房前屋後都要徹底進行打掃,屋裡衣被用具洗刷一新,犄角旮旯及屋柱屋樑等處一年的積塵,都要清除乾淨;座椅板凳箱櫃也要擦拭一新。乾乾淨淨地迎新春。



三、剪窗花、貼窗花

剪貼窗花也是小年較盛行的民俗活動,舊時女子心靈手巧,一般都是即興創作,隨意性很強,可以剪動物,植物,更多的是福字或者喜上眉梢一類,為迎接新年增添喜慶氣氛。

過了小年,就進入了過年的節奏,正式拉開了迎接新年的序幕!

北方家鄉民謠: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 二十五做豆腐, 二十六煮大肉, 二十七殺年雞, 二十八把面發, 二十九蒸饅頭, 三十晚上玩一宿。

三十的晚上,灶王爺彙報完工作與諸神一道返回人間,那天人們準備好豐盛的年夜飯,包好餃子,“接灶”、“接神”,歡歡喜喜過大年。


那些舊時光


正題:灶王爺的神位有一副對聯:“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也有“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說的是灶王爺上天庭向玉帝作“年終總結匯報”,自然非常重視,有送有迎,不像對財神爺,只迎不送。這送灶日就在臘月二十三或者二十四,題主說“臘月廿三,是灶王爺下凡”,其實是不準的。

送灶日為什麼又叫小年

這是因為送灶王爺上天的儀式之隆重熱鬧,僅次於過大年,不僅貢品豐厚,過年的鞭炮聲從此可就開始了。從“臘月無閒日”到“過了臘八就是年”,忙年的腳步越來越緊了。

從臘月二十三小年開始,人們更加緊鑼密鼓地奔大年了。可見送灶日是慶大年的重要時間節點,所以有“小年”之稱。

送灶習俗

“二十三,糖瓜粘”是北方普遍流行的送灶習俗。“糖瓜”也叫“關東糖”,掛滿芝麻的也叫“麻糖”,民間用麥芽糖製做,工藝非常簡單,但是耗力氣。三九天兒裡,手藝人就在露天的街市邊做邊賣,幹得熱火朝天。走過路過的大人小孩兒如何擋得住誘惑?潔白或微黃的麥芽糖,外面裹著滿滿一層香酥芝麻,嘗一口酥脆香甜,加之要祭灶王爺,必然得帶一包回家。

說起送灶的習俗,各地有別。俗話說“男不拜月,女不祭灶”,是因為神仙也有性別之分。不過還是有不少地方由家庭主婦祭灶。比如南方,尤其是珠三角一帶,女主人一般做飯前都會先淨手焚香祭灶神,且每天如此,香火不斷;小年這天虔誠有加,祭品更盛。

迎灶神

灶神在臘月二十三或者二十四啟程登天,向玉皇大帝彙報工作之後還得下界回宮,日子就在除夕。除夕年夜飯開灶前要先“迎灶神”,把“一家之主”接回來:新的灶王爺、灶王奶奶的畫符、對聯就在貼廚房裡了,香火貢品敬上。

從送灶神到迎灶神,這期間有五、六天的時間,灶臺無神主了,會發生什麼情況?

一個家庭,一年的“奢侈”都表現在這幾天了,極盡可能地備年:在關內,發麵,蒸饅頭,烙餅,炸制各種麵食、菜品;到關外,則撒年糕,包黏豆包,包餃子。這個包餃子和平時的包餃子可大有不同,不是包一頓吃的,而是要包出整個正月裡吃的!包好的餃子排列整齊(忌諱無序亂碼),一簾一簾地直接送到外面倉房冷凍。天寒地凍的臘月天,送到倉房裡的餃子很快就凍得結結實實,往袋子或磁缸裡裝時發出清脆的碰撞聲。這是關外獨有的臘月風俗習慣(也是沒有灶神爺管束的“放縱”),至今保留。

祭灶活動的意義

祭灶儀式看起來像封建迷信活動,其實大有深意。皇家祭灶,是警示君王“成由勤儉敗由奢”;百姓家祭灶,是勤儉持家的祝告,正所謂:“吃不窮,穿不窮,算計不到才受窮”。

小年臨近,願各位小夥伴提前備好過年的心情,把握好過年的節奏。對了,小年得怎麼祝福呢?

您吉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