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生活所迫,有多少人願意回到農村生活?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你怎麼看?

關中行2


大家好,我是中原小城。

現在人不願意回農村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①習慣,交集

現在很多人為了生活在市裡上班,打工,已經適應了這裡的生活,回到農村不適應。在這有建立了一定的交集圈,朋友什麼的也都在這邊,回去缺少朋友,沒有熟悉的朋友,很難適應農村生活。

②教育,醫療方面

現在好多農村的孩子在市裡面上學的,這裡的教學條件比農村要好些,教學更全面些。醫療方面更方便為了孩子的教育,老人有好的治療條件,更多人選擇城市。

③觀念問題

很多人離開農村以後,慢慢的習慣了這裡的方方面面,不願意回去,覺得回去臉上沒光,為了面子失去了裡子,但是好多人在城市不一定過的好,特別是老年人,落葉歸根才是最好的選擇。

最重要的是沒有合適的創業渠道,在市裡有穩定的工作。你們覺得呢


中原小城


我小的時候做夢都想離開家鄉,因為農活太多,太累,加上受教育的條件也不好,再說也不是讀書的材料,靠讀書走出來是沒有指望了。在18歲以前,想的最多的一件事就是:難道我就在農村這樣過一輩子嗎?心有不甘的意味。


後來真的出來了,為了在外面工作,找口飯吃,一出來就回不去了。因為在外面無論如何也比老家那邊掙得多些,加上在外面成家,這樣一來也就很少回家了。隨著時間的推移,年齡的增長,卻越來越想家了。當然,這時候所說的“家”是父母的所在地,是我出生並長大的地方。

那個我以前想逃離、不想多待一天的地方,在我腦子裡變得一天比一天更美。可我還是回不去,除了探望父母,回去的時間很有限。特別是父母老去之後,在某種意義上講我連家都沒有了。可那畢竟是我出生的地方,不管怎麼說,那還是我的老家。那裡有我的兄弟姊妹和親戚,有一生都忘不掉的一起長大的夥伴兒,以及風景如畫的青山綠水。這個老家,我真的很想念它。


這個以前讓我想離開,後來又想要回去的地方,對我來說有著巨大的魔力。甚至覺得現在還生活在那裡的人們,真是太幸福了。那個我長期嚮往的地方,他們卻長期居住著。

出現這樣的情況和想法,其實道理很簡單:以前想離開它,是因為在那裡生活太窮、太苦、太累了。在這樣的情況下,就是青山綠水,美麗到極致,只要生活是困難的,它就一文不值,甚至會把它當做窮山惡水。這樣的景緻只有配上富裕的生活,無憂的境況,才能凸顯出其巨大的價值,和不可替代的優勢;否則就像手裡拿著沒有食的金飯碗,又無權賣掉它一樣,再好看也不如破碗裡面的食物——因為這是我們的第一需要。

有了金錢做後盾,那就不一樣了。再高的山我也想爬上去看它的風景,因為不用擔心在上面要挑一擔柴下來;再陡的坡我也敢爬上去,因為下山的時候沒有負重,還代替了鍛鍊身體。只有在大城市裡住久了的人,才能敏感地覺得山裡的空氣就是天然“氧吧”。有山有水的地方,日落極其美麗;每天都有很好的心情去欣賞它。可是為生活而做事的人,首先想到的是:得抓緊點,天都要黑了。山坳裡的日出更是金光燦爛,如果你是單靠種田為生的話,最先想到的是,得趕緊下地咯。

也許有人會說,種田怎麼了,難道就不可以欣賞日出日落和風景如畫的山水了嗎?是的,確實也會欣賞,但欣賞的心境不同——就像挑夫為了生活來回穿行在名勝古蹟曲折的遊廊裡和川流不息的遊客一樣。不知道這樣的比喻恰不恰當,個人觀點而已。

說來說去,其實還是要看你生活的境況。沒有生活所迫,誰也不願意離開老家、離開農村。如果教育、醫療、養老,都有很好的條件,那就更不願意離開了。現在我還在想,如果我有很好的條件,就算不長期住,也要經常去住一段時間,因為那裡除了優美的風景沒有變之外,路變好了,出行方便了,通信也發達了,不遠的城市裡,各種物質也豐富了。


zhuangshaojun


您好!作為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村人,幾年前我也抱著這樣的一個想法,就是總想著能在老家村子生活。

之前因為一直在外地上班,總想著賺點錢然後在家裡投資個什麼,或者找份事情做。在19年5月份的時候,因為媳婦快生孩子了,和媳婦回到農村老家,剛回來滿是欣喜,回來能有一個月不到就感覺在家裡待不住了,第一個是不賺錢,靠吃老本只能坐吃山空,第二個就是太無聊了,家裡的地都承包出去了,自己也不太會種地,第三就是農村的薪資水平太低,一個月兩三千塊錢,自己又有點看不上。稍微一花銷就沒多少了。而且家裡也沒有自己的朋友小夥伴了,他們也都出去為了生計奔波了。就像你說的,如果不是生活所迫,真的不願意離開家鄉!

我也想著等年紀再大點了,攢夠錢了,就回老家生活。在農村生活還是非常舒服的,沒事串個門,地裡溜達一圈,趕趕集,種個花,養個小貓小狗的還是非常爽的。

今天臘月十四了,給你看下我媳婦她們村,冷清的沒話說,平常更是人少。



鄉村大包子


不是生活所迫,農村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真的不錯的。

我是70後,在城裡買房十幾年了,但戶口沒有遷移的。哪怕是孩子因上學需要,能花錢解決的,寧願花錢都沒遷。

回想我當時是小孩時,農村沒有電,也沒人出去打工,每到夏天,生一堆火,扯一大堆溼草焐煙驅蚊子。大人們在一堆聊天、聊地、聊生產。小孩一堆玩遊戲。

在城裡十多年了,本層樓,六戶人家,還從沒去過別人的家裡;更別談樓上樓下的人家戶了。鄰居之間,出了點頭或微笑打個招乎外,就沒有多的交流了。

遠親不如近鄰,應該只適用於農村吧?農村的要辦個酒席(紅白喜事)特別是去世了老人和建了新房做的酒,一個生產隊的,差不多基本上都要來幫忙的。免費幫忙。

不是生活所迫,至少我,願意回農村的。自己勤勞一點,吃的是純天然綠色食品。正宗的土雞土鴨土豬肉。而城裡人吃的什麼?激素藥、農藥堆出來的蔬菜;飼料、催長素喂出來的肉食品。


潼南陽木匠


我非常想到回農村去生活,但是現在我要養小孩,在農村的話比較收入比較低,想我們這種年紀的話在農村只能解決溫飽問題,很難存點錢。要不然的話在農村可以呼吸新鮮空氣,吃無公害的蔬菜,自己養一些雞鴨鵝豬,吃得放心,不用擔心有那麼多不良食品。我想等我孩子長大成人了,我會考慮回農村生活。






敬業者


我回農村生活己經半年了,就個人來說感覺還好,但這個前提是我孩子己經上大學去了,這點很重要,現在我們鎮裡所有的村子是沒有學校的,上幼兒園和小學都要到鎮上去,像我們村離鎮上大約四十里路,大部分家長要麼帶孩子到工作地讀書要麼到鎮上買房陪讀,小部分沒有條件的家庭只能讓孩子六歲上小學就開始住校,這麼小的孩子自理能力差,主要還缺少家人陪伴

不為生活所迫但教育和醫療在農村太欠缺了,也是很現實的問題

不考慮現實問題,在農村生活還得有足夠的興趣愛好,時間久了生活枯燥單調,很多人受不了誘惑打牌賭博,到處是麻將聲聲

當然農村有很多好的一面,生態環境好,人情味濃,吃喝自種,健康綠色,地方寬敞,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規律[微笑]



一茉鄉村日記


我現在就迫切的想回去,最近越來越不愛和人打交道,叫滴滴不愛與司機說話,別人給我打電話不願意接,想躲著所有人,除了幾個好友和爹媽。

我那裡山清水秀,空氣無任何汙染,鄰居與鄰居之間距離特別遠,可以養殖各種牲畜,院子裡地特別大想種什麼種什麼,離市區30公里也很方便。

這幾年經濟下行,收入降低,當然也有自己不努力的原因,帶著一身疲憊回到鄉村,也不需要在乎他人的議論,過自己的生活,想想還是足夠愜意的[呲牙]。





內蒙雷先僧


我認為農村人不願意回農村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因素:

一、這是觀念的問題,好多了到了城裡,不一定都過得幸福,特別是老年人,落葉歸根應該是最好的選擇!可是好多人為了面子,覺得回農村會被人看不起!世界是公平的,為了面子就只能失去裡子!堅難得維持城市不幸福的生活!

二、城市便利的生活條件和先進的醫療條件還有優質的教育資源!好多農村人到城裡即使過的不快樂,但是為了子女可以接受良好的教育,老人接受好的治療條件,自然生活在城市裡!

三、已經熟悉城市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習慣,城市有健全的公共設施,回到農村會不習慣!

四、在城市已經建立人際交往圈,有熟悉的朋友,很多年沒有在農村生活,回去缺乏朋友,也會很難適應農村的生活!

五、最重要的是在農村沒有找到合適自己的創業渠道!

不過我認為也不絕對,知道在農村找到合適自己的創業項目,回農村也是一種明智的選擇!在城市沒有好的項目,光靠打工,地位低,很多地方我們都拼不過城市的同齡人。有個打算回老家成立個農業合作社,政府的惠農政策有補助也支持!種植特色農產品或者養殖!

我的家鄉在陝北榆林,父母也搞養殖,也略有規模,我想回去幫助成立農業合作社,擴大規模,同時拓寬銷售渠道,特別是將養殖業+互聯網模式相結合。

同時將我在城市學到的現代化的管理模式運用到農業合作社,這樣可以讓村裡閒雜人員來合作社工作,改變他們的命運!

還有回農村不能思想觀念不改進,加強學習,用科學的文化知識服務合作社!





豪爽的陝北人


一,假如在農村能帶來和城市裡的經濟收入基本相同;

二,假如能享受到和城裡人基本同等的教育、醫療、出行等其他基本社會保障;

三,假如農村能享受到國家像投入城市基礎建設那樣的公共福利,(尤其農村農業生產所要必走的道路的現狀,幾十年舊顏未改,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再看看城市街道,一年一小修,三年一大修);

四,假如在國家新成立處於困難艱苦時期,為了支援國家建設無怨無悔甘願奉獻的老農民,在現在已步入老年幹不動時,能享受到和城裡人同樣的退休待遇;

假如……

假如這些假如能實現,還會有多少人無奈的離開農村嗎?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那是當事人有非常充足經濟基礎做保障,再就是那是對當下臨時生活狀態有感而發,,

現在,就這多元浮躁的社會,怕是做到或享受到那種真正詩境畫意的人不會太多!


橋上太陽


這個不好說。本文觀點,大約三種情況吧。一個是仕途坎坷;一是歷經滄桑;一是換一種活法。

其一,仕途坎坷。通常情況下,一個有野心的男人(女人👩另論),都想幹一番事業。換句話說,都想出人頭地,名顯天下 。如東晉陶淵明 ,潯陽柴桑(江西九江西南)人。其祖、父輩都做過太守縣令類的官,到他時家境雖已沒落。但受家庭環境影響,少年時就有“大濟蒼生”的壯志。由於士族軍閥熱衷於爭權奪利,政治腐敗,他29歲才出仕,做過祭酒、參軍之類的小官。對東晉官場腐敗不作為已經厭煩,當為彭澤令兩個多月時,恰逢郡督郵來縣,屬吏告訴他,應束帶接見,他嘆道:“我不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兒”。即日解職而歸,告別官府,過上田園生活。雖有宏圖,卻吏治腐敗,仕途坎坷,不得不歸隱田園。

其二,歷經滄桑。在當今世界國國博弈此起彼伏大背景下,現代科技日新月異,社會發展高速推進,環境治理任重道遠,競爭烈度越來越強,生存壓力越來越大。絕大多數人都在這種環境下工作競爭生活。那些欲某一域,造福一方者;勇於創新,不斷開拓者;埋頭苦幹,加班加點者;走南闖北,四處打工者等等等。哪一個不夙興夜寐,殫精竭慮;哪一個不歷經失敗,跌倒了爬起來;哪一個不付出青春,奉獻韶華;哪一個不風餐露宿,頂風冒雪。當他們歷盡滄桑,身心疲憊,青春逝去,芳華不在,滿臉歲月時,仍然心存田園者,就會嚮往鄉村原野,過一種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生活。

其三,換一種活法。現在有一種現象,許多進城打拼的年輕村民,希望通過拼搏努力,在城裡買一套住房,首先安頓好妻兒,如有可能,條件允許,再將農村的父母接到身邊來。不過,生於斯,長於斯,勞作於斯,過慣了田園生活的父母,不樂意進城也大有人在;與之相反,城市裡有一大批人,卻嚮往著農村的田園生活。然而,受制於現行政策,不能過戶村民的宅基地住房等,所以,為了過上這種心嚮往之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田園生活。城裡許多人到農村租房租地,過一段田園牧歌式的生活。

當然,村民外出闖蕩未果,因生活所迫,又復歸田園生活的也大有人在。人嘛,首先要生存。

個人管見,歡迎交流探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