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如何反映真實的生活?

碎在揚花裡的文字


藝術的真實以生活的真實為根據,源泉,這句話,淺顯易懂的說明了藝術與生活之間的依賴關係。

西方大師歌德的話:“畫家要成功地描繪出一種女性美,只能能以他至少在一個活人身上曾經愛過的那種美作為典型”。

生活的真實是指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生活現象,藝術真實是指在藝術創作過程中所遵循的本質規律。

藝術在創作過程中必須從真實的生活中進行構想,不可脫離現實實際情況。

生活真實是指客觀存在的生活現象;藝術真實是描寫在作品中體現著一定的本質規律,滲透著作家的審美認識的生活現象。

藝術家創作的藝術形象,它融入了藝術家的個人思想感情,是生活真實和個人思想辯證的結合體。

藝術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是藝術家自己對生活的真實理解,這是生活的真實。


木木學畫畫


“藝術真實”並不是要“照搬現實”,而是要求“藝術源於生活,反映生活,但又要高於生活。”

各類藝術形式都會遇到這樣的問題。

一、繪畫——西方油畫和中國畫

西方油畫中的現實主義和超寫實主義對“藝術寫實”詮釋最為直接。人們在看到一些西方著名油畫時,往往會情不自禁地驚歎:“太像真的了!”。這樣的油畫很多,如:維納斯系列,布拉格的《浴女》《聽海螺的女人》等。西方“照片寫實”油畫也被中國畫家所借鑑,這方面的代表人物是冷軍、楊飛雲和陳逸飛等人。冷軍的《小敏》;楊雲飛新婚之夜畫妻子之作《靜物前的姑娘》;陳逸飛的《玉堂春暖》等,更是將照片寫實主義發揮到了極致——與照片相比,已到達以假亂真的地步。

中國畫以寫意為主,講究意境和留白。也就是說,欣賞中國畫時,要靠豐富的想象力。因為,中國畫七分相像,三分靠想象。去桂林灕江上玩過的朋友一定聽導遊說過這樣的話:“看山看水,三分相似,七分靠想象。”中國畫中的山水畫,也許與這句話是想通的。但無論怎樣,畫家在繪畫時或繪畫前,一般都會去遊歷山川,做到心中有丘壑後,才能下筆如有神。這便是藝術的真實與生活的真實辯證統一的地方。

二、文學創作——詩詞、小說的創作。

一部好的小說是離不開現實生活的。蒲松齡如果沒有落第的經歷,他就寫不出《聊齋志異》;曹雪芹如果沒有生在富貴之家,沒有家道中落,他也寫不出《紅樓夢》。

一首首流芳千古的詩詞,也離不開詩人對現實生活的體驗。如果李白仕途坦蕩、平步青雲,那他就寫不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名句;如果杜甫一生錦衣玉食,吃喝不愁,他就寫不出“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句子。

總之,無論哪種藝術形式,要想成為不朽的佳作,唯有尊重生活,從生活中獲得靈感,再加以提煉方能得。


老梅尋夢


關於論證藝術如何反應真實的生活

先舉個栗子,像曹雪芹的《紅樓夢》,為什麼它在中國文學史上能有這麼崇高的地位?為什麼距今幾百年,有這麼多紅學家和紅樓迷們,不厭其煩地研究和解讀?

首先因為它的思想高度,以及極高的文學價值,其中各種詩詞歌賦都是經典之作,這個暫且不細說。

還有非常重要的一點,此書如實地描述了當時的封建權貴階級的生活,其中包括各種衣食起居的細節,各種生活禮節,包括中醫知識等等。很多學者就是從這些細節裡瞭解到當時權貴階級,他們的現實生活。

比如劉姥姥進大觀園一章節,由此看到了底層人民的貧苦生活,皇貴妃元春回賈府省親一節,瞭解到皇宮生活的繁瑣壓抑,以及做貴妃的苦悶和宮廷內部鬥爭,為後來她暴斃做了鋪墊。

所以我們通過一部紅樓夢,瞭解到整個封建朝代的真實盛況,窮奢極欲背後的糜爛,以及那個時代對人性的壓抑,作為一個女性無法改變命運的悲慘絕望。

這就是通過一部藝術作品反映了當時真實生活的經典實例。





Susan大嬸


藝術來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是生活的提煉、濃縮和昇華。

繪畫作品、雕塑作品,芭蕾舞、話劇、歌劇等同我國的京劇、評劇、崑曲等地方戲曲,以及現在興盛不衰的小品都屬於以上概括的範疇。

對於繪畫、雕塑、雕刻等藝術形式來說,能夠真實反應、再現、還原生活現實中的人物和實物的藝術創作,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開始流行的超級現實主義繪畫、雕塑藝術,同我國宋代以後的寫實畫家馬遠、范寬等及宮廷畫家一樣外,其他畫派及藝術流派都是來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

而象小說、影視劇本及影視劇的創作就不盡相同了,具體反應生活現實的藝術作品在打造和創作過程中,應該藝術性的集中反應作品的主題思想,將生活中搜尋捕捉的情節、亮點、具體事件和真實人物,按照藝術真實的高度要求進行改編、提煉、加工、塑造、糅合,讓作品人物鮮活並充滿個性、故事情節生動而扣人心絃、引人入勝;然後再還原於生活,按照生活真實的深度將作品接受生活與現實的檢驗後再行修改,結合作者高超而深厚的藝術造詣、文學修養及文字功力,一定能創作出一部甚至多部精典力作。

創作一部不朽之作,就像莫邪寶劍的打造過程中要經過煅燒、捶打、淬火,再煅燒、捶打、再淬火循環往復的過程,才能寫出藝術精品。呈現給讀者或觀眾的藝術作品中的藝術形象和故事情節,讓他們相信就是生活中發生在身邊的真實的人和事,讓他們驚豔之餘帶來無窮的回味和思考。一部好的藝術作品一定會做到藝術的真實和生活的真實高度的統一和完美的融合,這樣的作品才會有藝術生命力!還要切忌兩點,一是粗製濫造,二是急功近利。











雲一朵


“藝術源於生活”已經是我們耳熟能詳的話語,簡單點理解就是藝術作品的創作,都可以從現實生活中找到其原型。同時藝術又高於生活,也就是藝術家的創作靈感從現實生活中產生,但又不像照相般真實地再現現實。藝術家往往會在作品中滲透更多的對生活的看法,賦予作品新的主觀精神內涵。同時藝術家在進行藝術創作時,不僅需要從社會生活中汲取創作的素材,而且要對現實生活作出判斷和評價,賦予作品某種觀念。\r

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就曾在他的《論藝術》中指出文藝創作是“藝術家在自己的心裡喚起曾一度體驗過的感情並且在喚起這種感情之後,用動作、線條、色彩、聲音及言詞所表達的形象來傳達出這種感情,使別人也能體驗到同樣的感情———這就是藝術活動。”可見主宰著藝術活動的整個過程的情感、觀念,貫穿在藝術創作的整個心理過程之中,並通過藝術家的藝術語言、藝術形式表現出來。\r

藝術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藝術作品與現實生活相互關聯又有著形式上的距離。這就要求藝術家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善於將生活中攝取的素材進行加工提煉,大膽取捨,按照所從事的藝術學科的造型規律進行創作。\r

國畫藝術也是遵循著上述藝術創作規律的藝術形式,國畫“妙在似與不似之間”(齊白石),這是中國藝術的一條公認的美學原則。這一原則同樣適用於國畫藝術,國畫創作不能拘泥於物象外在形象的視覺真實,而應該抓住物象的外形和精神特徵,發揮藝術想象,融入作者的情思,以筆墨體現繪畫對象的獨有特點。 因此我們可以看到中國畫家往往敢於超越對象外在形態的束縛,為了作者感情的充分表達而進行藝術誇張,以自己獨特的筆墨藝術語言靈活地表現對象。\r

  齊白石無疑是真正踐行著“國畫妙在似與不似之間”藝術規則的典範,他善於從極其平凡的生活與自然中發現獨特的美學理念與情趣。普通常見的白菜、一群普通的蝦子,通過齊白石的筆墨處理,被賦予新的藝術生命,創作出一個個生動可人的藝術形象。\r

齊白石只是一個範例,縱觀浩瀚的藝術史,我們不難發現藝術對生活素材的加工提煉結合符合審美標準的藝術語言、藝術形式,才能產生優秀的藝術作品。(陶安萍於2019年12月17日冬)\r

(圖片為齊白石作品)





陶安萍繪畫空間


藝術本身來源生活,只能說表現現實生活形式。

1.從點放大到圓,利用誇張手法。

2.借景物或發生一件事來表現,借喻。

3.追求審美境界,比如唱歌,舞蹈等提高可觀賞性。

4.以生活素材為依據,增加趣味性,比如:小品,相聲等,延伸生活。

5.生活需要變成經典,挖掘生活亮點,可塑造性。

6.諷刺現實生活不良風氣,反喻。

7.素材發展空間大小,拓展性及影響力。

如果再想到別的方面再進行補充。


對聯詩詞鑑賞


如果你非常冷靜的去思考這句“藝術真實如何反映生活真實?”你會質問自己,藝術真的真實嗎?就這麼一個小問題,你會假設“藝術有可能不真實”至少不是所有的藝術都是真實的,這其中有很多想象誇張的成分,若是這樣子,有些藝術就無法完全的反映生活的真實了,


藝術真實,必然反映生活的真實

開篇已經提到了,藝術是有想象誇張的成分的,那麼這些想象誇張出來的成分就不叫反映真實的生活了,有可能是幻想,就是至始至終都不存在的,有可能是將來會發生的事情,有這兩種可能;我們現在只討論真實的藝術如何反映生活的真實,


毫無疑問,

藝術要反映生活的真實,其表現形式必須要以生活的場景為題材,比如,一段真實的人物故事,而不是科幻情景,這樣才叫做“藝術來源於生活”,就連那種“借物喻人”的表現手法也要真實,就好比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宗教題材的油畫一樣,借“神”喻人,而“神”的樣子又是人的樣子,這個“神”才真實,也才能反映生活的真實,

還有,要這樣去理解,藝術是一個“化繁為簡”的過程,

任何藝術都是一樣,比如,一百年的事情,用一個小時的電影藝術來呈現,或者說用一幅畫作來表現一個時代的背景,這就叫化繁為簡,濃縮的都是精華,就是這個道理,所以說,藝術必須要有嚴謹的章法,在創作過程中正確取捨,真實與虛幻,

總而言之,藝術的真實體現是以真實的生活為基礎的,而表現手法也不能誇張,比如,你畫了一頭豬加了翅膀,告訴別人,幾百年後,豬會像鳥一樣飛起來,類似於這樣的藝術表現手法都無法反映生活的真實,這叫做天馬行空的想象力,純粹的想象而已,其寓意是“畫餅充飢”,無法成為真實生活的一部分。



詩夜城主


回答這個問題時,我們結合幾則例子,希冀有所啟迪:

1.春回大地,萬物復甦,室外一片欣欣向榮。人們紛紛推開禁閉的窗戶,拿出相機,準備拍攝美好的自然風光。家住20樓的鄰居拍到的是綠草如茵,桃紅柳綠;家住2樓的鄰居拍到的是草地疏密不均、被人隨意丟棄的幾個礦泉水瓶,還有髒兮兮的一個廢塑料袋。同樣的一片綠地,只因樓層不同,給人感覺也大相徑庭。藝術會引導人們站在高的層次去欣賞,有所取捨,而不是純粹地照搬自然

2. 清朝詩人查慎行所做的七言律詩 《次實君溪邊步月韻》中有一句“蛙聲十里出山泉”, 作家老舍以此句為題,給齊白石老先生寫信求畫,出了篇命題作文。青蛙好畫,山泉也好畫,但是“蛙聲十里”的意境怎樣表現呢? 91歲高齡的白石老人想了兩天兩夜,用重墨繪出山澗,泉水奔騰流淌,水中游動著六隻小蝌蚪,遠處必定蛙聲一片,構思精妙,讓人拍案稱絕。

好的作品可以使人領略藝術之美,生活中充滿藝術,藝術無處不在

3. 意大利畫家達·芬奇創作的油畫 《蒙娜麗莎》聞名世界, 蒙娜麗莎臉上呈現的那種永恆的、無所謂的似笑非笑神情,散發著寧靜與神秘。藝術作品對現實生活進行提煉、加工和再創造, 藝術來源於現實生活,又高於現實生活,是對現實生活的一種昇華。


昔日再來


首先我覺得要看個人對現實生活的理解和追求來決定不同的藝術表達風格、形式和目的。

例如對攝影愛好者來說,他們表現現實生活的方式就是通過現實畫面、片段來述說故事、表達情感。不過,雖說這些畫面和片段來源於現實生活,但是這些畫面和片段表達的卻不一定是最真實的故事。

現在很多人喜歡拍攝精美的短片,像是各種vlog視頻,但是這些短片裡靚麗的風景、流暢的視覺體驗、誇張的效果都有極大可能在平時生活中難以體驗,所以這就是它的“不真實”。

可很多人就是喜歡享受制作或觀看這些視頻的過程,那麼享受這一過程以及其帶來的收穫,也成為了這一種藝術表達方式的一個重要目的。

往遠了說,藝術對現實生活的表現,除了直接的觀感體驗外,還應追溯更深入的層面,從這一方面來說,我覺得中國的藝術是非常值得探究的。

我國在長達五千多年的記載歷史裡,因為有相當長的時間都處於奴隸管治、封建管治或紛爭之下,所以我們會看到很多傑出的藝術作品都會具有批判性和抗爭性,以及對和諧社會的追求 ,其中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關漢卿的《竇娥冤》、吳承恩的《西遊記》等都是表現當時社會矛盾和作者目的的文學佳作。

而中國畫則是另一種驚豔的表達方式,僅用黑白兩種主色調就能提升出畫面的意境,看似作畫,實則傳意,例如齊白石先生的《墨蝦》裡,生動有趣的蝦就變成了齊老先生童趣的寄託。而中國繪畫史上最經典的莫過於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此畫畫盡汴京盛世,可是此畫當真只為了讓人們看到盛世嗎?不盡然,它還隱晦地表達出大宋的危機(具體可自行查閱相關文章 《國家人文歷史》有一篇專題文章),這才是張擇端和《清明上河圖》的偉大之處。

說這麼多,可能我還是沒能很好滴解答這個問題吧 但是我想說明的是,藝術對現實生活的表達成程度取決於創作者對現實生活的理解以及據此而採取的表達方式。






魚塘豬豬


“藝術真實”如何反應生活真實?

文藝作品是反應生活的一面鏡子,藝術層面的真實是指:有根源所尋,因為藝術是思想層面的表達。是由一件物體經過藝術者用藝術手法潤色以後的作品。

(一):影視作品,很多影視作品都是現實生活裡的一個縮影,比如大家熟悉電影作品(解救吾先生)是根據真實改編,他的原型是2004年轟動一時的“吳若甫綁架案”。在經過導演用影視藝術的手法,把這段真實搬上屏幕。真實的故事加上藝術潤色就成了一段影視藝術作品。真實的藝術並不是“一模一樣”。


(二):文學作品,它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是特定時代社會生活的真實反映。這是馬克思主義對文學的詮釋。作家會把生活中看到的,聽到的,感受到的,富有情感色彩的題材,昇華成鮮活的藝術作品。這其中當然可以加入作者的想象,把瑣碎的故事合併成有血有肉豐滿的藝術作品。貫穿作品的主線既要具有理性的條理清晰,也要滿足語言藝術的彬彬有禮。

(三):繪畫作品,我們在看一副繪畫作品,透過繪畫技術本身 ,可以看到繪畫作品存在的時代背景。比如愛德華.蒙克的作品(吶喊),蒙克用誇張的手法,用變形扭曲的人形 吶喊,來描繪一個人 孤獨驚恐。 這是一種生命的吶喊,是當時 社會動盪民眾無措的孤獨。這也是一種社會現象的寫實。

所以,藝術是真實生活的寫照,是反映社會生活的寫照,只是這個介質是“藝術”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