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丹青老師說過,藝術就是“臭美”,我說藝術就是人“嘚瑟”的過程或結果,你認同嗎?

用戶3486437905


通常在人們眼裡,藝術是一個高大上的詞彙,是一個令人愉悅令人迷戀令人神往的詞彙。但是藝術又和人們那麼近,和人們保持著零距離,只要喜歡,誰都可以接近藝術,欣賞藝術,甚至創作藝術。從這個意義上講,陳丹青說的“藝術就是臭美,就是人嘚瑟的過程或結果”是有一定道理的。

人們說,藝術家都有“自戀”症,對自己創作的作品既是情有獨鍾,格外喜愛又樂意拿出來與人分享,在別人的愉悅中愉悅自己,就好像青春美麗的女人既喜歡照鏡子芬芳自享又喜歡裝扮一新走在外面能有較高的“回頭率”一樣。這不就是“臭美”嗎?這不就是“嘚瑟”嗎?

我理解陳丹青這裡講的“臭美”和“嘚瑟”絲毫沒有對藝術貶損的意思,而是用兩個通俗的詞彙將藝術創作藝術表現的真實狀態形容了出來。

誠然,藝術是需要藝術造詣藝術修養和藝術技法作支撐的,藝術並不是每個人想當然的以為想創作就可以創作的出來。但是藝術家只具備相當的藝術造詣藝術修養和藝術技法並不一定就能創作出好的藝術作品,還要有對生活的熱愛、思考和感悟,有一顆“臭美”之心,有能拿得出來的“嘚瑟”之舉,這樣才能激發創作靈感,保持創作激情,創作出自己喜歡觀眾也喜歡的藝術作品。

所以說,喜歡“臭美”,喜歡“嘚瑟”,實際上就是喜歡生活並樂於表現生活,這對從事藝術創作的人來說是非常可愛而又可貴的。


燈影書畫


時至今日,藝術早已褪去了神秘的外衣,成了普通大眾都可以欣賞把玩的東西。不管懂不懂,說一說、玩一玩總是可以的。迎合大眾也好,自娛自樂也罷,藝術或者真如陳丹青所說,就是一群所謂的藝術家在“臭美”。


吳冠中先生有個很好的比方,他認為藝術家應該是“野生植物”,不是靠“圈養”就能出成果的。事實上,現在的確有太多的藝術家都是在體制內“圈養”著。之所以我們看到的藝術家們都能活得那麼滋潤,其實並非仰仗藝術成就或藝術作品,是一個個頭銜養活著他們。

現在充斥著炒作的藝術品市場正在大幅度降溫,對於藝術和藝術家們來說,這是有好處的。只有在盲目的追捧中冷靜下來,藝術家們才能清醒地看到藝術的本來面目。也唯有如此,才能有效地治治畫壇的浮躁風,畫家們也能排除雜念,安心回去畫畫了。


藝術家不是隻會臭美的,也必須能忍受寂寞和孤獨,寂寞的時候往往畫得出好的作品來。而只要畫家創作出好的作品來,不要怕市場的冷熱,真金不怕火煉,真正的藝術應該要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吳冠中說,藝術的冬天考驗著一個人是不是真正熱愛著藝術。只會譁眾取寵,或者習慣於孤芳自賞的藝術家,很難稱其為真正的藝術家。

真正熱愛藝術的人,是不會輕言放棄的。苦難和坎坷有時候真的是藝術家的財富,也是孕育藝術的土壤。感情壓抑到一定程度才會爆發,這樣的爆發最有可能孕育出好的藝術作品。窮得瑟是搞不出能引發廣泛共鳴的好作品的。


吳冠中有個著名的論斷,就是“中國美術比非洲還落後”,在他看來,真正的藝術家都是苦難中成長的。儘管有著諸多爭議,現在看來,吳冠中先生的觀點還是有著諸多可取之處的。

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中國的美術館、博物館越建越多,硬件也越來越好,收藏的藝術品琳琅滿目,花樣繁多。但是,陳列其中的美術作品卻並非都是藝術精品,有迎合、有譁眾取寵、有關係……總之,伴隨在藝術周圍的功利心日趨明顯,也侵蝕著藝術家的藝術追求。


藝術要有想象力,要有飽滿的情感。藝術家需要有比常人更豐富的想象力和情感積累。這樣的情感是真實的,是來源於生活、發自肺腑的,絕不是想當然的窮得瑟。

當然,這也只是驚龍軒一家之言,歡迎與大家一起交流探討。謝謝!


驚龍軒


自20世紀初,抽象藝術誕生開始,人們就好像是發現“新大陸”一樣,對藝術的思維瞬間發生了巨大改變,整個20世紀都在思考一個問題“何為藝術?”卻始終沒有得到確定標準的答案;問題來了:陳丹青老師說過,藝術就是“臭美”,有人還說藝術就是人“嘚瑟”的過程或結果,你認同嗎?


藝術就是“臭美”,藝術就是人“嘚瑟”的過程或結果

可以這麼認為,如果20世紀沒有誕生抽象派繪畫,就不會有之後在各個場所出現的“行為藝術”,書法藝術中也不會出現那些小丑般的書法創作行為,“醜書、俗書、亂書、吼書”等等一系列“新書法”,也正是因為有了這“藝術亂象”人們才重新冷靜的思考,何為藝術?


當然了,任何人都有權力去討論有關藝術的含義,發表“切身感受”,本來就是藝術的初衷,藝術需要有智慧的人類來體驗其效果,因為有審美,所以才有藝術,原始人類不再僅僅是著重物體的實用價值,還要將物體美化,這就是人的審美觀念(既要有實用價值,又要美觀),

時至今日,藝術就是指人的創作技能,任何人想要把它表現為藝術的東西,

比如,在那些亂七八糟的“醜書、亂書、俗書”的創作者眼裡,筆下的“醜書、俗書、亂書”就是書法藝術,他們也是在“臭美”,以為自己寫的字很美,“臭美”就是自認為很好、很美的意思,

所以,藝術就是“臭美”,藝術就是人“嘚瑟”的過程或結果,這樣理解藝術,通俗易懂;人們對藝術的理解或者認知,,都是因為環境而發生改變的,比如,那句

“一切存在即合理”,就可以讓不是藝術的“藝術”自圓其說,“垃圾”也成了“藝術”,總而言之,藝術已經“零門檻”了,每個人都可把自己的創作當成藝術來看待。


詩夜城主


陳丹青老師對藝術的詮釋:現在稱為藝術的,在當時根本不是藝術,長城不是藝術,陶俑不是藝術,陶罐更不是藝術,舞蹈、歌唱、圖畫,最早全是巫術,全是拿來派用場的。人類出現“藝術”的時間很短,所謂“純藝術”的說法只有一兩百年左右。

對藝術的定義,陳丹青老師比較認同希臘的納西斯說法,就是自戀。藝術就是人的倒影,貓啊狗啊不照鏡子,人不停地照鏡子。人光是活著還不夠,還要折騰些事情出來,想了解自己,在瞭解自己的過程中,感受自己,臭美。是的,藝術就是“臭美”。

他說的這種臭美,大概不是照鏡子的臭美,也不是穿漂亮衣服就覺得自己漂亮的臭美,這種臭美是藝術家的感受,是藝術家靈感的迸發,就是你說的“嘚瑟”。“嘚瑟”從哪裡來,從生活中來,從感受中來,從靈感的迸發中來。

一件藝術作品剛剛有雛形的時候便已經形成了,比如畫家們的手稿在構思的第一瞬間裡靈感到來時一樣,便已經完成了。就像在無意識中被捕捉到的旋律,無意識捕捉到的攝影的瞬間,無意識想象出來的小說題材,無意識想象出的藝術品構思,所有這些藝術作品擁有的一項巨大優勢就是,它們是被瞬間靈感、激情和天才衝動創造出來的偉大作品,不摻雜任何意圖和反思思維,從而越發的讓我們感覺到愉悅,,比起那些精心雕琢的偉大作品,“臭美”或者“嘚瑟”出來的作品反而更接地氣,更易於被我們所接受。






瑞瑞2201


藝術就是“臭美”就是“嘚瑟”其實,就什麼是(藝術)一說,眾說紛紜,這與人類發展歷程、時事政治局的穩定、社會的安定、民眾的生活狀況、人們的審美觀點和文化層面是息息相關的。所以,對藝術的定義也是因人而異。究竟該如何來來下這個定義呢?

如果通俗點講,藝術就是人們的嚮往,就是人們對世界上的一切美醜的判定,包括社會時局,人文民俗,耳聽之音,口發之聲等等各個方面的感知,人們通過感知來判定美醜,摒棄反人類而嚮往美好的一個過程











博愛書屋


我個人觀點與字面理解,陳丹青老師說的對,藝術就是“臭美”,用藝術表達也就是臭美啊,你不臭美怎麼知道好與不好。像我們日常中用手機自拍也是藝術,那是拍照的藝術也可以說是臭美。

找了關於陳丹青老師說過的話:文化就是一套價值觀。比如中國重人際關係,就是從五倫裡面走出來的。一整套待人接物、為人處世的觀念,你再怎麼西化,人際關係還是老一套,和西方人際關係不一樣。

另一個對文化的定義,是用留下來的藝術品去界定,文學、音樂、繪畫。

而你說的藝術就是人“嘚瑟”的過程或結果也認同,每個人對藝術的定義不同,站在對藝術的角度不同,藝術有時會隨著時間的、環境的變化影響著具有很神秘的探索。

所以,藝術也是博大精深呢。


羅姍


藝術就是“臭美”,藝術就是人“嘚瑟”的過程或結果,不認同這種片面的觀點。“臭美”和“嘚瑟”的詞彙只能用於有些藝術,才可認同,絕不是全部藝術。現在有些人習慣於用貶義詞,形容當代有些藝術中存在著低俗、模仿、千篇一律等問題,但絕不能一概而論貶低藝術。

一、“嘚瑟”是源於東北的方言,貶義詞,通常用於諷刺和罵人,由於東北電視劇等作品的流行,嘚瑟已在全國各地流行。“嘚瑟”大體含義有兩種,一種是因得意而向人顯示、炫耀;另一種含義是指胡亂花錢。有些人用“嘚瑟”這個流行詞彙不但用在諷刺藝術,而且還用在其它行業。

二、現當代有些藝術,沒有什麼新的創意,一些畫家創作出的繪畫作品越畫越醜,已成為一種“以醜為美”的潮流,老生常談,千篇一律,模仿抄襲已蔚然成風。難怪有些人用“臭美”和“嘚瑟”等詞彙,諷刺和謾罵有些藝術所存在的問題。

三、有些畫家以抽象的藝術風格,創作出抽象、古怪、難懂的繪畫作品,讓人們在欣賞中感受到看不懂,不知道這種抽象繪畫作品畫得是什麼藝術,不過是些醜陋不堪的怪像、符合、立體所組成的畫面。藝術是以美感的形象,反映社會生活,表現人物形象的審美理想。


黃智637


小孩子不懂什麼是藝術,但是,他們卻是毫無做作毫無功利的去表達自己的最真實的感受!這正是所謂藝術的真諦。所以大人要多向孩子學習!


用戶5555473183417南


藝術就像隔著玻璃瓶的酒 。打開一點蓋子 芳香四溢 全部倒入口中昏天黑地。


花兒之育


認同。藝術本體是自我,主體是社會生活。自我的體驗生髮出來的文化觀念歸根結底是一個人一個社會的價值觀,人生觀在所謂文化藝術上的體現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