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感覺中小學教育,該不該把英語變成副科,把歷史和政治教育變成主科?

牟牮犟18741720417953


我的觀點是

英語是一門語言,就是一個工具,這個工具不是必須的。而且大多數人來說,英語其實用處不大。我見過太多數理化過硬的人,英語太差被攔在了大學之外,甚至大學一些英語太差不敢去考研(我那個時候英語碩士要求過六級,現在不知道情況),很多人都覺得困難不敢去讀。其中有些人是很優秀的。

大學期間據我的觀察,英語佔了大學學習的一半精力。最後出生社會後發現其實沒有太大用。

我贊成把英語變成副科,甚至取消成選修科目。比如在英語和歷史地理之間任意選一門參加高考都行。


惠飛2000


我覺得小學教育是可以把英語作副科的,小學應該以語文和數學為主,英語為輔。

可以說小學階段學好語文對小學生來說,幫助更大,語文學不好,其它各科可能題目都看不懂。

一,在小學應該把英語作副科,並不是說英語不重要,而是就目前英語應試教育的失敗來說,學生過早接觸英語應試壞處更多。

很慶幸在我小學的時候學校沒強制把英語作主科,是到初中開始學英語,而很多鎮上讀小學的同學,都是小學就學過英語的,然後班上英語出現了很嚴重的兩級分化,英語學的好的,高分的都是小學從來沒接觸過英語的,反而那些小學就學過英語的同學,分數比較低。

這種情況讓很多人百思不得其解,難道英語不是越早學越好嗎?

其實並不反對孩子早接觸英語,而是接觸英語的方式,如果是有英語環境,開始早一點學英語當然挺好,但是中國絕大部分家庭是不能提供英語環境的,全靠英語補習班,補一次就聽一次,效果甚微。

這就不難理解班上的同學為什麼小學學了英語反而成績更差了,主要兩個方面原因:

1,在小學學過英語,主要是應試,為了應付考試,因為是應試英語,沒環境,對一部分學生來說,還是有難度,所以在小學就對英語產生了抵抗心理,甚至是厭惡,所以到初中學英語早沒了興趣。

2,那些小學覺得自己學英語學的好的同學會有一種驕傲心理,在初中大家都剛接觸英語會產生輕視感,不會再像剛接觸英語的同學那樣子對英語好奇。

很多因為知道自己小學沒學過英語,反而在初中剛接觸更加努力,如果小學語文基礎打的好,初中開始學一門新語言並不是什麼難事,因為初中生的接受能力已經很好了。

這也是不建議小學英語作主科的原因,如果小學應試英語佔用太多時間,反而忽視了語文數學的基礎知識學習。

近一年學的英語比讀書六七年學的英語都牢靠,為什麼?因為自己是在英語環境裡學習英語,做到了會聽會說,也不要像應試教育那樣每天刷題,可以用英語看電影,可以用英語和別人交流,主要真的是可以開口說英語,做到了學以致用。

如果有環境學英語的孩子還是建議多聽多說英語,你會發現在語言環境裡學習語言速度是很快的,比讀書在課堂上學六七年都實用。因為課堂上學英語就是為了考試,課堂上一句英語還要把中間幾個單詞扣出來分析很久。

英語在信息化時代來說,是越來越重要了,但是我們需要是作為一門語言來學習,會聽會說會寫就好,而不是靠刷題。

但就目前的應試英語教育很難做到這樣子的英語環境,所以更多的是佔用小學生的時間,到初高中學習英語都不晚,對英語有興趣的同學學習起來是很快的。

如果問中小學課程哪科最失敗,估計英語科目一定高票通過。因為學校學英語的整體環境真的是很不友好,英語補習班也太多的侷限性。

二,在初中階段,歷史和政治課也不建議成主科。

其實很多人都對政治歷史有很深的誤解,說什麼政治歷史只要會背就能拿高分,說這話的人,就是開卷讓他翻政治書找答案,都拿不到高分。

初中政治考試,我們搞過開卷考試,但是拿高分的同學依舊很少,因為在書本上找不到答案,都是要根據自己的理解去分析的。

歷史也一樣,都是需要自己去分析的,可能是政治歷史背誦記憶的部分是比其他科目多一點,但是也只限於基礎知識,如果要學好還是要自己更深的理解和分析,歷史和政治也可以很有趣的學習。

政治歷史都是文科,現在高考選科就很好,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去選科學習,不再限於全文全理,也是根據學生以後的發展來考慮的。

{!-- PGC_COMMODITY:{"commodity_id": "3380695430387123720"} --}

遇見曉C


我的真實觀點是,本民族的文化應該作為主課。其他國家語言是輔助,理應做副課選修。

很多老師和父母現在都有個共同的感覺,孩子的語文普遍學的不好,閱讀理解題錯一半,古文詩詞很多孩子基本是放棄的。為什麼,學科太多,語言的學習是需要背誦的,很多課文也是要了解歷史背景的,但孩子沒時間,沒精力,歷史作為副課,不被重視。本來語文,歷史,政治是有連貫性的課,現在分割成碎片化的知識點,不利於孩子整體的理解力。

歷史和政治是本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但作為副科孩子們都不重視,開卷考試很多孩子才考20幾分,連答案都翻不著,我講很多典故孩子們聽都沒聽過,我問他們上課是不是都睡覺呢,他們說幹什麼都可以只要不搗亂,老師就不管。我說,一個人民族歷史學不好,談不上愛國,語文的閱讀理解力提高不了,情商自然也不高。政治學不好,未來寫不出好論文,沒有觀點,也當不了大官。中國古代的讀書人讀書就是為了給天下百姓謀利益,所以一定要入仕途,科舉考的就是文筆和觀點。所以,國家未來的人才一定文科的通才,只有把歷史政治語文一起作為主課,才會讓孩子對文化有整體認知。

英語一定是副課,中小學孩子正是學習母語的時間,讓孩子同步學習外民族的語言,一方面有壓力,另一方面讓孩子有分裂感。怎麼同一個字母拼音發的音和英語的音標就不一樣。初中時,我們班有多一半男生就搞不清楚那個音怎麼讀,英語學不好,其他也不愛學,成了連鎖反應。而且工作後發現,英語的實用價值並不高,除非從事的工作需要。在孩子們精力最好的時期一定要集中精力學習母語,大學期間選修外語也為時不晚,那時心智成熟,語言表達力強,學習也很快。


心心念花開


提起中小學教育科目,最令人頭疼的應該就是英語了吧!反正我當初用盡了洪荒之力去學的英語,現在基本都荒廢了。老實說,英語確實沒有政治和歷史帶給我的人生作用大,但是把其降為副科也有點打壓過頭了。對於這幾門課該如何定位,我們要先認識再評價。

首先、看看現今政治和歷史在各教育階段的地位和作用。2019開始全國統一的部編版《道德與法治》(即義務教育階段政治類科目)、《歷史》和《語文》教材已經在各中小學實現了全覆蓋使用,國家在這幾科上實現教材統一可見其重要性以及對這幾科的重視

。1、小學階段,《道德與法治》確實是作為一門副科來教學的,而且一般不會配備專業的老師,都是由其他科老師帶教的。2、初中階段,由於各地對政治和歷史的考核規定不一樣,有的只需參加會考,有的參加中考但開卷,有的參加中考且閉卷,且一般是用政史二合一試卷(分值各佔一半,約為60分),所以各地學校對政治和歷史的重視程度也不一樣,有的地方當做副科來教學,有的地方當主科來教學,就算是作為主科來教學的地方,因為其考試分值沒有英語那麼高,所以依然沒有英語那麼受重視。3、高中階段,政治和歷史自設立科目以來就從未在高考中缺席過,所以其作為文科主科的地位也沒有變過(不分文理科的上海、浙江則是作為高考選科的),只是分值依然沒有英語高,考試形式現為政史地文科綜合(簡稱文綜),三科分值各佔100分,而英語則有150分。 可見,政治和歷史科目從小學到高中是由副科逐步完成轉正的,是合理的

其次、看看現今英語科目在中小學教育中的地位和現狀。英語作為語、數、英三大主科之一,其自誕生起地位就一直高大上,對於這個“洋課”我們是既愛且恨1、愛它是因為(1)作為一門國際化語言,其地位和作用不用多說,它是對外交流的必備“利器”,能說一口流利的英語你就能和世界打交道。(2)學好英語對個人就業、前途、出國深造、出國旅行……都有極大的幫助。2、恨它是因為:(1)英語作為唯一一門文理科都要學,各個學習階段都必考的科目,擠佔了我們太多學習其他科目的時間。從以前的初一開始學,到現在的一/三年級就開始學,英語如影隨形,每天要面對它,一直到大學,到考研,考博……每一個階段,英語都像甩不掉的包袱,糾纏著我們,讓我們對它心生厭惡,甚至由愛生恨。(2)英語對於不擅長學習外語的學生來說,的確是噩夢般的存在,是不少人中高考的拉分項,成了拖後腿的科目。尤其是男生,多有厭惡之,甚至談“”英”色變。在他們看來,有那背單詞的時間還不如去背幾首古詩,看點歷史故事,讀點文學作品,寫點文章等來的更有趣,更有意義。

(3)應試教育形式下教的啞巴英語對於大部分人來講確實沒什麼用,不會說不敢說,幾年就忘得差不多了。學英語產生了種種問題和矛盾,這也是不少人強烈呼籲把英語變為副科的主要原因。


最後、把英語變為副科可行嗎?英語變為副科可以切切實實為廣大學生減負,但是從此英語就會被從中高考中去除,那麼很多大學的英語專業將受到衝擊,英語專業人才大量減少,對於日益國際化的中國來說並不合適,也無法滿足個人發展需要。我認為改革英語的關鍵不是把其變成副科,而是改變它的教學方式和考試製度。英語讓人討厭的地方不是它的身份和地位,而是它給大家帶來的學習壓力和枯燥無味的應試教育方式。現在的英語教育方式主軸就是記單詞,背課文,啃語法,做題目,考試測試……極其無聊,所以改變英語教學方式勢在必行:1、語言的作用主要是用來交流的,學英語的主要目的當然也是口語交流,可放眼全國,我們所有的英語教學都是為了應付考試,脫離了實際需求,以至於學了十幾年還是啞巴英語,只會看來不會說,只會寫來不會聽。就算有口語好的學生,一定不是在學校課堂裡學的,一定是課餘通過其他方式學的。有時候真心覺得辛辛苦苦學一學期英語的收穫還不如看一部歐美劇來的實在,學的有用。所以我覺得我們的英語教學務必要回歸其實用本質,可以用更輕鬆趣味的方式去教學英語,比如課堂英語角,課堂模擬情景劇,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其中,勇敢開口說,而不是隻會考試。
2、改變英語的考核方式,把中高考英語考試項目改成聽力、口語、閱讀、和寫作四項,分值各佔25%,總分100以內,這樣也可以一定程度上給學生減負。3、大學英語應該設為選修課,取消四六級等級考試與學位掛鉤,改為自願報考。

總之,政治和歷史傳播的是一個國家的思想和文化,是愛國主義教育的核心教程,其現今在不同教育階段的主副科定位我覺得基本合理。

英語作為主科的地位可以保留,但要適當降級,要改革不合理的地方。最近,滿屏刷的都是關於全國人大代表李光宇(中國宇華教育集團董事局主席)曾建議“高考取消英語科目,把中小學生的英語必修課改為選修課”這件事,引起網友們的廣泛討論和共鳴,期待有更多這樣的聲音來推動英語科目的早日改革!


小清新的學習日記


鄭州市委書記徐立毅是從杭州調整過來的。來到鄭州後,首先治理交通與教育。小學中午學校備有午餐,餐費由市政府財政補貼大頭,學生家長只象徵性的拿一點。用餐後孩子們都留在學校午休,下午提前上課,提前下課,下課後學生也不準出校門,由各任課老師負責留在課堂寫作業,一直到放學為止。市財政再拿出一部分資金補貼各學校,這樣以來,各種補習班、午託班等都做鳥獸散,紛紛關門大吉,同時極大緩解了高峰時段交通擁堵的老難題,家庭沉重的額外教育支出也沒有了,深受廣大市民歡迎。事實證明:只要書記肯動腦,疑難問題不難搞;只要書記為人民,社會安定人心齊。[贊][贊]#生活身邊事兒# #我要上頭條#


正思清洗1


我支持把歷史和政治變成主課,英語變副科,現在漢語也是世界流通語言了,而且身為一箇中國人連自己的歷史都不清楚,連自己的政治面貌都不屑一顧,中國還怎麼能成為文明大國,就是因為歷史和政治教育的缺失才會讓中國的孩子的血性消失,日本從幼兒園開始教育孩子對自己的國家的擁護,中國呢,別說是幼兒園了就連小學中對孩子愛國主義教育次數都是有數的,我覺得這是教育界的病,和平年代就不重視愛國主義教育了嗎,成天就看分數嗎


大芃說說


應該。過去我們上學時是學俄語,畢業後也沒有啥用。學英語也是一樣,不干涉及這行的也沒有用,浪費了大量時間。讓那些涉及英語的人去選學,是公平的。


用戶1084362384966


學英語主要是有語言環境,不然就低著腦袋死記硬背屁用沒有,人天生對知識的攝取就不同,好比有人天生個子高適合打籃球,有人就不適合,你非得讓不適合的人去打籃球不是耽誤事嗎?英語不應該完全取消,主要是初中開始教基礎,高中教運用,大學教溝通,分數應該和歷史,地理一樣,其實歷史比英語重要多了,多少人不知歷史,其實就是文盲,歷史是文化的說明書。


鑄夢成真730


這個問題在幾十年前毛主席他老人家早就指明瞭方向,德、智、體全面發展嘛!英語只改革開放過程中一種過度性的語言而已,隨著祖國各方面實力的強大,中國逐漸成為了世界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漢語理所當然成為了主要語言,其它國家的語言已不重要了。


用戶3633713994952


現在的小學英語教育實在是問題太大了,讓孩子花大量的時間去死記硬背,換來高分,老師家長開心啦!他們怎麼知道學生背得有多苦。他們還有興趣去學習其他的知識嗎?作為一名小學科學教師,我發現不少英語好的孩子,對科學一點興趣都沒有,對數學也不怎麼感興趣。背背背就不愛動腦了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