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曰: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莫能臣…怎樣理解?

55e4680


“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莫能臣......”

“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莫能臣”

何謂“常”? “覆命曰常”。 “知和曰常”。 “常”就是象“覆盤”那樣對“生命”進行“覆盤”。 何謂“常無”? “無”、有人類能夠感覺到的部分,比如陽光,即“常白無”;“無”、也有人類很難感覺到的部分,包刮各種已經探測到的“波”,但是更多的是人類、包刮科學家還沒有探測到的“波”、即“常黑無”,“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

“常無”、即探索“無”是什麼,稱之為“樸”。 “雖小”的“雖”不知道怎麼解釋。何謂“小”?道德經第三十四章“常無慾、可名於小”。 “若烹小鮮”,“見小曰明”,“小”是什麼?

微小乎?小小乎?何謂微?搏之不得名曰微,何謂搏之不得?透掌背而過名曰搏之不得。何謂小,小而無內名曰小。何謂烹小鮮,實乃烹無也 “烹無”?“烹無”的目的是什麼? “烹”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食”。 “無”也是“天降甘露”之一。 “甘其食”,至此,“樸”變成了“撲”, “樸可撲”


華民學讀道德經


原文: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莫能臣……

譯文:道是永恆存在的,是沒有名字的;樸實而無華,雖然渺小,可是天下卻沒有人能夠讓其臣服……。



森林之王no1


這一段是《老子》第三十二章裡面講的

【原文】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譬道之在天下,猶川穀之於江海。

【注】

“道常無名樸”,歷來有兩種斷句:一是“道常無名樸”;一是“道常無名,樸雖小”。第二種斷句法是將“樸”字屬下讀,但三十七章有“無名之樸”一句,所以在這裡仍以“無名樸”斷句。

【白話譯文】

道永遠是無名而樸質狀態的。雖然幽微不可見,但天下卻沒有人能臣服他。侯王如果能守住他,萬物將會自然地歸從。

天地間(陰陽之氣)相合,就降下甘露,人們不須指使他而自然潤澤均勻。

萬物興作就產生了各種名稱,各種名稱已經制定了,就知道有個限度,知道有個限度就可以避免危險。

道存在於天下,有如江海為河川所流注一樣。

【引述】

《老子》用“樸”來形容原始無名的狀態,侯王若能守住無名之樸的道(也是持守他那自然無為的特性),人民當能安然自適,各遂其生。

道德功用,均調普及,“民莫之令而自均”。這具有一往平等的精神。

這是原始樸質的道,向下落實使萬物興作,於是各種名稱就產生了:定名分、設官職,處身行事就有著適度規範了。

【摘自臺灣陳鼓應先生《老子註譯及評介》】


柔城居士


“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莫能臣也。”此幾句來自老子道德経第三十二章,此章闡述的是未知自然之多之大,人類是永遠也探索不完的;另一方面,人類的探索發現能力是無限的,沒有哪種事物能阻擋人類的探索。道,就是深藏在自然事物內部而決定該自然事物特性區別於它物的關鍵所在。無名,是言道處於人類未知未探索階段,“道常無名”是言人類所已探索的自然之道是很少很有限的,多數處於未知未探索狀態,因此,人類的探索空間無限大,永遠也探索不完。“樸雖小”是言人類探索自然之道的能力盡管艱難,步伐很小,能力很微弱,但人類持之以恆的探索精神和能力是巨大的,天下任何事物也阻擋不住人類的探索,也即都必須臣服於人類的探索能力。“王侯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是言統治者執政者若能堅守人類探索自然之道的精神,就可以自然而然的成為真正的王者。萬物自賓,就是萬物皆認可王侯的主宰領導地位。“天地相合,以降甘露” ,甘露,就是雨水;是大自然對天下所有生靈的恩賜;也即產生美好;天人相合同樣產生美好,天人相合的產物遠勝於甘露,天人相合的產物就是“一”,“一”就是德。“一”就是前所未有的新的科技和人類的創新制造,這對於人類來說才是真正可以依賴的“德”,才是引領人類發展的所在。才是真正讓人幸福的所在。“民莫之令而自均”就是言王侯用探道精神引領民眾,民眾會把探道作為自覺行動而不用執政者發號施令。


魏永臣550


這是老子的《道德經》中第三十二章的內容“守道”。

原文節選如下

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老子認為“道常無名”,我們說不清他到底是什麼東西,“樸雖小”看起來還很渺小,但是“天下莫能臣也”,天下萬事萬物沒有任何東西能支配它。

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就算是了不起的侯王也只能守道而行,才能讓國家安寧。天地只有依道而行,才能有甘霖降臨,人民才能處於均衡狀態。

道德經的第一句就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裡老子強調了“道”的重要性。在他的意識中,道是最大的。

其實這裡面隱藏著老子的哲學思想,樸素的辯證法和無為而治的思想。簡單來說就是世間萬物都要守道,而“道”就是規律,這個規律之一就是要順應自然規律,否則就會受到大自然的懲罰。

這個春節,我們被一場病毒性肺炎包圍,其實不僅僅是這次,在我們人類漫長的歷史中,遇到過很多次瘟疫災難,這些災難總起來說是由病毒、細菌引起的傳染性很強的疾病。

而這些傳染病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和野生動物有關。

其實一些野生動物體內一直有這些病毒存在,病毒跟隨野生動物進化了好多年。或者這也是它們自我保護的一種方式,這些病毒不是衝著人類來的,它是為了自己的生存不斷進化繁衍而成的。

如果我們人類遵循自然規律,不去招惹這些野生動物,就不會有後來的這些事情發生。

如果我們不去食用野生動物,病毒從動物到人的傳播鏈就不會形成,病毒就不會通過這樣的方式在人與人之間感染傳播,事實再一次證明,每一次傳染疫病災難都是自然對人類的懲罰。

雖然我們的醫療水平高度發達,我們的綜合國力已經很強大,我們都相信我們有能力戰勝這次疫情,但是代價也是相當巨大的。敬畏大自然,與大自然和諧相處,和野生動物保持距離,各自安全才是人類的幸福之本。

老子給我們留下了很寶貴的財富,這個世界有它的自己的運行規律,是不以個人意志為轉移的,我們人類要在自己的合適的軌道上,即便要改變,也是要遵循世界運行的規律來改變。


木槿談文化


老子曰:“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莫能臣。”接下來說的是:“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這幾句話出自《道德經》第三十二章,聯繫起來理解,方能全面、完整、準確:

其一,“道”這種物質沒有名字,原始形態即使很小,但天下沒有人能信服。

其二,“道”這種物質有其固有的運動、變化和發展規律。例如“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意即天地的相互作用,以降下甘露,人民沒有令它均勻而它卻會自然均勻。這就闡明瞭宇宙間物質運動變化發展規律。

其三,侯王治理天下,若能遵守這一客觀規律,萬物將會按照自身固有的規律轉化,全體人民就會普遍享受到公平、公正的待遇。

 

注:①樸:這裡指“道”的原始無名的物質形態。雖,即使。②臣:服從。③賓,服從,歸順(《辭海》)。自賓,這裡引申為自化。


微道助您創造終生價值


道恆無,名樸,雖小而天下弗敢臣, 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 我們老子2800年前對宇宙的論述『道恆無,名樸,雖小而天下弗敢臣』。據美國太空網報道,每當夜幕降臨,抬頭仰望漫天星辰,人們會不禁感嘆宇宙的廣袤。但是你是否知道,宇宙中所能觀測到的所有恆星、行星和星系,加在一起的總質量還不到整個宇宙質量的4%。宇宙中96%的部分是由一些神秘的物質組成的,科學家們看不到,探測不到它們,甚至無法想象出它們的模樣。這些神秘物質被稱作暗物質和暗能量。儘管看不見摸不著,但是它們會對『可見宇宙』施加引力影響,而這種影響是能夠被察覺到的。而暗物質和暗能量本身則仍然隱匿於黑暗之中,無影無蹤。這正是老子對宇宙精微物質的論述,因此世界頂尖級的科學家為《道德經》著迷。但他們不懂中國文化,其實中國人也沒有幾個懂得自己的文化。中國的根底文化隱藏在道家的丹道中,而丹道的理論就隱藏在道德經中,只有仙家能夠觸及,世人永遠也讀不懂。就像我們看《西遊記》一樣,只有極少數的修為者能看出,他是五臟六腑生成的精氣神,這是見不到的解剖圖。這也是宇宙的真諦。宇宙間有四大,其中就包括王者,真正的王者有天生的感悟力,他如果遵循宇宙精微物質的法度行事,那萬物將自動歸順。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焉。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所以不殆。修道者要知道停止慾望,知道了停止慾望,陰陽之氣相合而下降為雨露。宋•張紫陽詩云:人人本有長生藥,自是迷徒枉擺拋。甘露降時天地合,黃芽生處坎離交。井蛙應謂無龍窟,籬鸚爭知有鳳巢。丹熟自然金滿屋,何須尋草學燒茅。『天地相合,以降甘露』被丹家視為玉液還丹、金液還丹之法訣。天地間冷暖氣流相遇就會下雨,人體小宇宙當陽氣從會陰沿督脈上升至腦,丹士頭內受真氣衝擊,產生生理化學的反應,口腔產生一種靈妙的丹藥,作為無形之氣相應的形質的一面。明·張三丰詩曰:玄中妙,妙中玄,河車搬運過三關。天地交泰萬物生,自飲甘露似蜜甜。清•《敲蹺洞章》曰:『外之先天母氣下降,而內之後天子氣上升,(此子氣即人體元氣)聚會中田,點化凡氣。日久月深,凡氣煉盡,而真氣充實,其氣勃然而生,莫之能御(無法阻止),自雙關(後背正中的夾脊穴)深入泥丸,與神交媾之後,所謂,追二氣於黃道,會三姓於玄宮, (張紫陽語),夫交媾之後,化為甘露,自玄膺(口中一穴)而降下,復入中宮。一升一降,成其造化也……亦如天地之妙。此法用先天之妙,不期而然,亦不可存想妄運識神,不然,拔苗助長之說,同日而語。』宋•陳泥丸詩云:三姓包含二物交,赤龍飛上碧雲霄。夜來甘露空中過,片月橫空對鵲橋。這是天的陽氣下降,地陰氣上升,陰陽之氣相合而下降為雨露,機體的組織結構能各自均勻的得到滋養。『知止所以不殆』是修道者要知道停止慾望:知道了停止慾望,所以才可以無危殆。


趣味俱樂部


《道德經》第32章溯源//

原文: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猶川穀之於江海。

譯文:水無常勢。洪流淹土墩,涸則露灘頭。寒門子侄傷親友,富則門庭若市不請自來。人情如流水,冷暖四時不定,二者苟同。潮漲流退,皆有規律定數。人們應該掌握自然界物的變化規律,作為生活上的日用常識。尋根溯源必看大自然,假設譬喻卻不能照本全參。


55e4680


《老子》的古本是這樣的。“道恆無名,楃唯小而天下弗敢臣,候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天地相谷,以俞甘洛,民莫之今,而自均焉,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所以不殆,俾道之在天下也。猶小浴之與江海也”。

老子說的意思是:“道是永恆的,沒有名字。帳幕誰小,卻身體不能進過而臣服,心神假若能意守住,全身細胞將能自然歸順,心神相通。道炁通過更像甘露水一樣,在四肢百骸中沒雖指令卻自為均勻。最初生育的萬物都有名,名既然有了,就應知道時刻而止,知道時刻而止。所以才不會有危險,使道存在心身中,道就像小溪匯浴江海一樣”。實質是老子用隱語巧妙的傳授。教導修道者在作功時要達到心身意識安靜,全身放鬆,歸順自然狀態。道㤅就可像泉水一樣流經全身。道化身靈,起到通經絡,殺死有害物質,驅走邪靈,完美心靈,提高生靈層次作用,實現道化效果。這實質是老子在傳授道化身靈的理法,達到脫胎換骨的功效,實現道化的過程,實現生命的良性循環,達到長生久視的效果。


伊尹597


道和樸是同一本質存在的不同表達。

本質是無質之質。

一切現象即本質。

所謂無我理解是無固定存在形式。

本質不只是哲學概念而是能實證的客觀存在。

老子思想不是虛無主義而是體驗到了存在的能量真相。

我理解道和樸就是元氣。

元氣是神性的,神氣一體不可分。

老子哲學是心物一元論。

心物一元論是最合理的哲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