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保险的谣言都有哪些?千万避开这些坑


关于保险的谣言都有哪些?千万避开这些坑

文 | 吐槽君

大家好,我是一本正经的吐槽君。

一到逢年过节,朋友圈就会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广告。

里面除了微商广告之外,最为常见的就是“保险”的各种销售话术了。

最近湖北银保监发布了通告,针对朋友圈广告一共开出了5张罚单:

关于保险的谣言都有哪些?千万避开这些坑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我们朋友圈当中都有哪些,存在了很多年的“保险谣言”。

一、饥饿营销

宣传保险产品即将停售或限时销售,如使用“秒杀”、“全国疯抢”、“限时限量”等用语,好像这次买不到就终身后悔一样。

但其实,产品停售是再正常不过的一件事情,或因为产品迭代已经没有竞争力,或因为赔付率过高赔穿下线,或因公司策略调整。

旧产品停售了,总有新产品上市,停售了2019版,过两天2020版就上市了,停售了旗舰版,嘿,Max版又来了。

所以保险停售从来不应该是你买某款产品的理由,买个绝版的保险,并不能像限量版鞋子、包包、纪念币一样,放在储藏柜升值!

关于保险的谣言都有哪些?千万避开这些坑


二、夸大收益

隐瞒保底收益或不稳定收益,只展示最高收益;

或者用一个非常长的周期将一个低收益率产品展示成收益率很高的样子:

关于保险的谣言都有哪些?千万避开这些坑

关于年金险我们一定要清楚的一件事情是:保险绝非理财产品,安全稳定可期才是年金险的最大特色

当然不是说有了安全性就可以不要收益了,大家都是年金险,都很安全的前提下,当然要挑选收益最高的~

如何看一款年金险的收益?来来来,右戳《如何挑选一款优秀的年金险?用IRR盘它!》,傻瓜式操作一目了然!

再有七大姑八大姨的同学的儿媳妇推荐给你年金险,直接打开Excel盘它!

三、曲解条款

这个应该是朋友圈里的重灾区了,如宣称“过往病史不用申报”、“得了病也能买”、“什么都能保”等等;

更过分的则是重疾险部分的条款曲解,包括但不限于:

关于保险的谣言都有哪些?千万避开这些坑

以恶性肿瘤为例:

恶性肿瘤是法定的25种重疾之一,也是强制统一的6种重疾之一。

银保监要求所有大陆在售的重疾险,关于恶性肿瘤的定义和理赔条件必须完全一致

关于保险的谣言都有哪些?千万避开这些坑

这是一个最为基础的常识,如果恶性肿瘤的定义不满足要求,银保监根本不可能允许这款产品通过备案上线销售。

更不用提“直肠癌,只有××保险确诊即赔,其他公司必须切除直肠三分之二”、“乳腺癌,只有××保险确诊即赔,其他公司必须切除一侧乳房”这些近乎“弱智”的言论了。

其实关于重疾险的疾病定义,吐槽君早在《贵的保险理赔好?来看看这份条款对比》这篇文章中,就对数款产品几十万字的条款进行了一一比对。

结果发现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昂贵或者廉价,不同重疾险的重疾定义,甚至包括中症和轻症的定义,都没有明显的差距

可能A产品的X疾病比B产品的定义宽松一些,反过来B产品的Y疾病就比A产品的定义宽松一些。

根本没有某一款产品,会在各种疾病定义上全面碾压同类产品。

如果你看重某种疾病的理赔(比如说家中有XX疾病的遗传史),大可以有目的性的挑选相关疾病理赔宽松的产品。

更不用说对于理赔占比90%以上的6种强制统一的重疾(恶性肿瘤、急性心肌梗塞、脑中风后遗症、重大器官移植术、冠状动脉搭桥术和终末期肾病),所有重疾险的定义和理赔条件都是一模一样的!

所以下次再在朋友圈里看到类似的误导销售话术,直接拉黑他,别让他再给保险招黑了~

四、写在最后

保险本身就是一种非常复杂的金融产品,在相关知识的储备和辨别上,普通的消费者是纯天然的“弱势群体”。

但很多谣言的制造者就是利用了这一弱点,披着“专业”的外衣将消费者一步步引入到了销售陷阱中。

咳咳,这里就要重点表扬一下吐槽君自己了,中立+客观+专业,并且从来不在朋友圈里恶意营销,不信你咨询吐槽君试一下~

把这篇文章转发到“相亲相爱一家人群”、“我爱我家群”里,让更多的家人知道这些朋友圈的保险谣言吧!

PS:你要是经常辟谣被踢出群了,就当我没说~

我是中立客观的吐槽君,爱你们!

——————————

了解更多保险知识,解答更多保险疑问,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吐逗保(搜索:“ 吐逗保 ”或“ tudoubao122 ”),让保险不那么枯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