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現在的年輕人買東西都很少砍價了?

奇奇媽媽


這個問題提的真好!現在社會超市越來越多。小戶個體戶菜市場等售賣東西地方總體就是競爭。最近幾年生意不好做。錢不好賺。工作不好找。商家不可能再像提前那樣把價格提的很高,幾乎買個東西得照一半砍價了。明碼標價是最好的手段。人們只要一看價格,貨比三家自然就有了選擇根本不需要再費口舌去討價還價了。再有即使去還價錢商家給你便宜了。大家要記住什麼時候我們都趕不上商家的手段大家應該懂。所以現在買東西直奔超市。也不用費口舌。


麵食為主


這個問題大概要追溯到我小時候。

記得那時候我八歲左右,有一次跟我媽一起出去買衣服,我們去的是一個類似於批發市場的地方,裡面有很多小店面。我媽精挑細選之後問老闆多少錢,老闆說120,我媽淡淡的說,60賣不賣?老闆嚇了一跳,誇張的說,60我們賠錢了,當然不能賣,我媽就跟老闆各種磨,具體說了什麼我忘了,到最後老闆堅決不賣,過了兩天我媽又去了,我想她可能確實非常喜歡那個衣服吧。老闆依然堅決不賣,過了一天,我媽又帶我去,這次老闆有點動搖了,不知道是被我媽感動了還是覺得煩,就說,60就60吧,我真的一分錢都不掙。我媽就這樣把那件衣服買回家了,原價120的衣服,60買回家。我真的佩服的五體投地。

不得不說,砍價是個技術活,需要眼毒,心狠,口才好。

眼毒,是指你看一眼就知道這個東西大概是什麼價位,這樣你砍價的時候心裡才有數,不至於被賣家忽悠。我媽就是知道這個衣服不值老闆說的那個價,所以對半砍,可能60他確實賺不了多少,但是肯定不會賠錢,要不然他是不會賣的。

心狠是因為有些商家非常會裝可憐,說自己的東西多好,自己多不容易,然後說很多迷惑你的好聽話,一不小心你就會被洗腦,乖乖的把錢送出去,有的人心不狠的表現是不敢砍價,有一次跟一個朋友在地攤買耳環,賣家說32塊錢,我覺得最多值20,剛想開口,朋友說30賣不賣,老闆爽快的答應了。這就是典型的心不狠。

口才好不必多少,你如果只會說老闆便宜點兒,老闆根本就不會理你,有的人會砍價,買的東西便宜,還能跟老闆成為朋友。這就是技巧。

我覺得我練不到我媽那種段位,所以我從來不去批發市場買東西。基本上生活用品都是在超市買,或者在網上。這些地方不用砍價,即使買的貴點,也不會太離譜,不會有上當受騙的感覺。之前一個朋友跟我說,不會砍價的人不要去批發市場買東西,有的時候你買貴了,自己沒當回事,商家也會在背後笑話你是個二百五,冤大頭。


拾光1991


現在不僅僅是年輕人買東西很少砍價,就連我們老人家都很少砍價了。

前不久,家裡的水龍頭壞了,去店裡買一個,問多少錢,店老闆說25元,我說少一點我買一個,老闆說沒有少,已經是最低價了,現在賣高了價都是給別人做廣告。想想也是,我就沒多說付錢買下了。再說現在很多東西在網上買慣了,都沒有還過價(雖然聽說網上買東西也可以還價)。現在去實體店買東西很少,已經養成了不還價的習慣。我快60的老頭子都不願還價了,我想年輕人就更不願還價了。現在喜歡還價的,應該都是去菜市場買菜的婦女,一毛錢也可以爭很久。

現在大多門店裡標的也都是實價,碰個幾家你都還不到價,應該也都不願還價了。年輕人就更不用說了。


db得寶


這個我要講講!!唯一一次想去砍砍價~

國慶節回家,在母校旁邊買葡萄的時候。葡萄看著都還ok,稱完結賬的時候阿姨說葡萄26.1,我就問阿姨一毛可以不可以省掉。阿姨就開始唸叨說現在他們家窮,能不省就別省了吧。然後我就把葡萄放一邊去,正準備去挑別的時候阿姨不知道怎麼了,以為我不要葡萄了就開始亂嚎“小姑娘不帶這樣的啊,你挑半天我的葡萄現在又不要我接下來怎麼買你說”,因為在十字路口,好多人都看了過來。我當時一臉懵逼“???”“我記得你這個小姑娘,去年就是你在我這邊買瓜,吃一口不甜就不買了。這葡萄就一毛錢你還要跟我講價,阿姨不賺了,這葡萄你不付錢拿走吧”此時路人看我的眼神都已經不對了“阿姨,您認錯人了,我已經兩三年沒有在家了。”阿姨信誓旦旦的說就是我。那我能怎麼辦呢,葡萄瞬間不想買了。我妹就跟我說真是一毛錢引發的尷尬癌。真是難受。

自這次之後買東西都不會再砍價。一毛錢也是。且現在是掃碼支付,很多商家都不會在為了幾毛錢沒得找而省略。


程北月


剛改革開放的那些年,我曾去威海逛小商品批發市場,看中了一條韓國的新潮絲巾,老闆張口要價一百二十元,我試圖抹去零頭一百元買下,我同去的當地朋友和我耳語說:在這裡砍價不能朝脖子上砍,也不能攔腰砍,至少要砍到腳面子上!最後她只用了十元錢就幫我拿下了。出門之後,我們倆為了“腳面子”笑了一個馬翻人仰!

現在的青年多上網,自己需要的商品價格都大概心中有數,如果商家報價在自己可以接受的範圍之內,則不會為一點小錢多費口舌,如果報價太離奇,轉身就走即可,也無需多講!現在物資極大地豐富,不是以前的賣方市場,沒有必要吊在一棵樹上浪費大好時光!


九天老嫗下凡塵


記得小時候,家裡兄弟姐妹較多,我是最小的,每到過年,媽總是給我買新衣服。那個時候,還沒有集市,只得去縣城裡買。路也不算遠,可媽也捨不得花錢坐車,東北的冬天很冷(比現在冷的多),可我知道媽要給我買新衣服穿,再冷我也堅持著。

那時候的車還很少,幾乎看不見幾輛,路上都是馬車,牛車,農用車。碰見順路的,媽就會跟人家商量“車老闆,捎個腳吧!我這小兒子走不動了”碰見了好心人,就會停下車,把我們娘倆載到目的地。

到了鎮上,一切都是新鮮的,眼睛不夠用了,媽帶著我,拉著我的手,就這麼在鬧市裡穿行,不一會兒就走不動道兒了,不是累了,是看見了賣麻花的,媽看見了,走過去,跟人家砍價,兩毛錢一根的麻花,媽能砍上好幾分鐘,最後以一塊錢七根的價格成交……再後來買衣服,媽跟人家砍價“20,賣不?”人家回“25,最少了,不要拉倒”媽又說“這衣服,也就20,這面料,也就這個價,大過年的,差不多得了”

那個人不回話,媽又看了會兒,拉著我走了,走出不到五步,那邊就喊“回來回來吧,哎呀,看你娘倆不容易,這件算我不掙了”……

就這樣,娘倆跑了將近大半天,辦好年貨,買齊東西,趕到天快黑才回到家(東北的冬天下午四點左右就黑天了)。

其實,是因為家裡不寬裕,子女太多讓爸媽的負擔太重了,所以媽總是一分錢掰開兩半花,開銷太多太多了。

再後來,姐姐出嫁,我也工作後,我們再出去,或者跟媽出去買東西,我們都不喜歡講價,一方面是現在的物價還是比較透明,另一種也是想讓媽知道,我們都有錢了,過得好。

現在就更不用講價,明碼標價。電商普及後,就更不用講價,有打折呀領券之類的,節省時間,又誠信公開。

只是我卻一直懷念媽帶著我,一起逛街砍價的情景。


快樂的汪四哥


砍價這種東西其實真的很神奇,是一門學問。

小的時候我媽經常帶我去我們市一個服裝買賣的商場,有好幾層樓的樣子,裡面的貨一般都是從北京大紅門進的貨,價格全由自己定,所以可以還價。

每次我媽帶我去買衣服的時候看見好看喜歡的衣服我媽就會講價,一般都是漫天要價坐地還價那種,直接對半砍價,然後再經過一番拉鋸最後以一個自己能接受的價格拿下。

但是現在那種可以還價的商場已經很少了,幾乎都是明碼標價,根本不給你還價的機會,所以我們也就沒有了還價這種學問。

再加上現在的網購十分發達,雖然據聽說有的淘寶商家可以還價,但是一般再網上買東西很少會和商家進行交流所以也就失去了還價的能力。

可以說是時代發展導致了這種情況。


于于于于撒


小編覺得是因為不懂,而且年輕人要面子,小編一直特別佩服媽媽,她知道什麼東西應該多少錢,和她出去買衣服真的長見識,有一次和媽媽商場買牛仔褲,那個店家張口就要260一條,媽媽直接說80,我都感覺自己站不住了,因為本身也不缺錢,自己可能也會講價,但是最多說220,可是沒想到的是,最後那條褲子120買到了,小編和媽媽還在360買過運動褲,200多媽媽直接就把錢掏了,我問媽媽為什麼不降價,他說這種店本來就不降價,而且專賣店東西要好,有些東西料子一摸就知道值多少錢!媽媽還是厲害呀!


所以小編自己買衣服從來不去商城,因為本身就不懂,年輕人店家好像也不給面子,深怕300塊買了100的東西,買東西一般都直接去專賣店,試好了付錢就好,小編朋友和我去買過一次菜,小編因為經常做飯知道價格特別高,就想讓朋友講價,結果他說農民種地也不容易,貴點就貴點,不過好像也有道理!不過他買什麼都不講價,可能是覺得丟人吧!但是不知道為什麼我喜歡會講價的女孩子,起碼他們會持家!不過隨著社會的發展,能講價的地方也越來越少,大多數都是一口價了!講價也是一門學問!



QX科技


提起來砍價,一言難盡。

預備!今兒個要“趕集”,沒一大晌功夫,是不會回家的。

為了有“比較”,貨比三家是少的。挨著打聽幾家,先拿準誰家價最低。當然,最貴的多少錢,啥質量,最便宜的多少錢 啥質量,必須有個數。這還是沒開始砍價。

然後,再回價錢相對最低的一家,開始砍價。

質量好壞,價格高低,還有沒有別的,磨半天。然後 作出無法接受價格,要走狀。

有的老闆看著價錢差不多了,就開始招呼“就按你的價,賠本賣給你吧。”

於是,成交。

如果老闆覺得虧,就不留客了。顧客裝作猶豫狀,開始新一輪“談判”:“便宜點不行麼?……”然後一番討價還價,成交。

我覺得那個耗費心裡力啊,就趕上幹一晌活了。

而砍掉的價錢 真的稀鬆!

我實不知:為何如此耗心血磨牙,只為省個三元五元。

老太太編一晌的草編,玩似的,也賣好幾元。

這也許跟賭錢相似吧。重點是,時間不值錢!有的人當做消遣享受。

可是,年輕人沒幾個願意“這麼玩”的。

不值!


莘縣村民


商品銷售明碼標價是主流社會接受的事實。如果討價還價涉及的是一種價格欺詐行為,這種銷售模式現在基本上還停留在地攤貨身上。現在賣菜的都是標價銷售,我經常去市場買萊,看到一些攤檔因為標價銷售人氣爆棚,而一些沒有標價的攤檔顯然是人氣不夠。看來細節決定成敗。一個小小的改變,就提高了銷售額。這個就是商業頭腦不一樣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