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去世前为何送给朱元璋一筐鱼,以致让朱元璋17年后才明白?

大脚姑娘碎碎念


出身贫苦的朱元璋,登基上位的过程中,离不开一个人的出谋划策,鼎力相助。是徐达?是蓝玉?是胡惟庸?都不是,而是刘伯温。


刘伯温放到当今,也可以称得上是神童级别的人物。他在刚刚12岁时,就考中秀才。要知道,那个年代,很多人考一辈子才考一个秀才。我们比较熟悉的是范中中举的故事,范进在中年之后,终于考中了举人,一激动竟然疯了。



小娃娃的年纪,刘伯温就中秀才,可是轰动了相邻,大家纷纷去他家祝贺。人来人往,络绎不绝。按照常理,前途一片光明。

中进士后,刘伯温官职最高的时候做到行省郎中。当时是蒙古人当政,对汉族人很歧视。怀才不遇,郁郁寡欢,后来刘伯温归隐。


刘伯温曾看到放牛娃睡姿摆成了“天”和“子”,惊得差点跌下马来。


后来,刘伯温的才华渐渐被世人所知,深得朱元璋器重。老朱也经常和他商讨国家大家,甚至到无话不谈的程度。



《烧饼歌》作为一本预测未来的书籍,在民间流传下来,署名的是刘伯温,大家对他都很崇拜。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 ,朱元璋晚年多疑,制造了不少冤案,比如蓝玉,胡惟勇等人都是死在了朱元璋的屠刀下。


后来,慰问刘伯温,马皇后带去了果篮,估计就和春晚小品郝建提的那个果篮差不多大,里面有两个枣子,一个桃子,一个大大的梨。看来古代也时兴送水果篮啊。


“早(枣)早(枣)逃(桃)离(梨)”,好吧,就早早逃离。


告老还乡后,刘伯温生病,身体更不如从前了。而老朱让他安心养病。估计此时,这就叫借刀杀人。



刘伯温病重期间,让儿子把自己出版的书籍,还有一筐鱼准备好,并且嘱咐他说如果皇帝派来使者看他的话,就把这些东西交给他。


后来,收到筐鱼,朱元璋虽然自己不解,但也不便去问,于是此时就暂且搁下。


直到17年后, 当时在接班人的选择上,朱元璋大费脑筋,终于恍然大悟。


原来,鱼筐中的鱼由于空间小,都被框住了,挤挤挨挨,互不相让,你打我斗的。

朱元璋明白了,儿子们都觊觎皇位,明争暗斗是必然的。所以在选好人选以后,就要想办法把其他皇子调离京城,避免争斗。


历史漫谈君


刘伯温在死之前,送给朱元璋一筐鱼,朱元璋当时不明白是何意,直到17年后,朱元璋才恍然大悟。在这17年间,跟随朱元璋打天下的那群老臣基本都死伤殆尽,要么被朱元璋罢官免职,要么就被朱元璋杀害,以至于到了朱元璋晚年,大明王朝已经没有良将。



朱元璋这时候也后悔,才想起了刘伯温的那一筐鱼。刘伯温将这一筐鱼送到南京的时候,鱼都已经被挤死。


这其实就是暗指朱元璋对待臣子严厉,就如同这装鱼的筐,筐太紧,就会挤死鱼,而如果朱元璋过于严苛,那么臣子就无法生存。刘伯温此举其实是在告诉朱元璋,对待臣子要宽容。

朱元璋在晚年可能要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在选择皇位继承人的时候,他更加偏向于选择宽厚待人的皇子。朱元璋最中意的继承人是太子朱标,然而朱标却因病去世。四子朱棣和老朱性格很像,对待臣子同样严苛,因此老朱将皇位直接传给宽厚仁慈的孙子朱允炆,这就是建文帝。


麦地传奇


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

这一句讲的诸葛亮的能力能够帮助刘备三分天下,而刘伯温则能够帮助朱元璋一统江山。可见刘伯温的能力有多强。

刘基,字伯温。处州青田县人。人称刘青田。精通象纬之学,为明朝的建立,立下了不世之功。而这样一个经天纬地、能知前后事的刘伯温,最终却没能算出来自己会死在小人之手。

公元1375年,刘伯温感染风寒,朱元璋便派丞相胡淮庸带着御医前去探望,在服用御医所开的药方后,病情加重,之后刘伯温曾婉转的向朱元璋表达服用胡淮庸所带的御医开的药方后身体更为不适,朱元璋听了后只是轻描淡写的说了一些安慰话,最终,于当年农历四月卒于家乡,享年六十五岁。

刘伯温在去世前,曾送朱元璋一筐鱼,而朱元璋到了17年后才明白。

刘伯温的死,表面上是丞相胡淮庸在使坏,但实际上,有没有朱元璋在背后授意呢?没有朱元璋的授意,一个胡淮庸怎么敢下毒毒死开国元老呢?

在刘伯温死后,他的家人按照他的遗嘱,将两样东西送入皇宫,面呈朱元璋。一样是一本书,叫做《时务十八策》,另一样就是一缸鱼,而缸里有筐,筐里密密麻麻的都是鱼,这些鱼由于空间太小,不停地在挣扎。

朱元璋见到这两样东西后,看了书的内容,“涕袍而悲,抚籍而泣”,感叹痛失刘伯温这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但是唯独对这一缸鱼,不得其解,不知道刘伯温究竟是什么意思。问周围的人,大家都不知道,心中就便吐槽:这个刘基,一辈子喜欢故弄玄虚,死了也不消停。随后便把这筐鱼赏赐下去。

而大名鼎鼎的刘伯温,肯定不会无缘无故送一筐鱼给当朝皇上,背后必有深意,而这个深意,一直到十七年后,朱元璋才明白。

17年后,也就是公元1392年,大明朝发生了一件大事,皇太子朱标暴毙而亡。一时间,举国震荡,皇位继承人没了。朱元璋老年丧子,悲痛之余,这再立一个继承人的事情,便非常紧急。在多方面权衡后,最终立皇长孙,也就是朱标的长子朱允炆为皇位继承人。在宣布这个消息后,朱元璋突然想起来多年前刘伯温送的一筐鱼,这才明白,刘伯温的深意。

这筐,代表的就是南京城,而筐外面的缸,就是大明的江山,这里面的鱼,则是朱元璋大大小小的儿子们,一筐鱼,困在一个狭小的空间内,势必要你争我斗,最终你死我亡,上策就是将这些大鱼给放出去,小鱼留在框内进行保护,这样,即便是大鱼想对小鱼不利,也有筐的保护。

于是老朱为了保护朱允炆这个小鱼,将他的儿子们逐个放出就藩,并宣布藩王无宣不得进京。从根本上来保护筐内的小鱼。但是朱元璋却没有料到,在他死后,其中一条大鱼,冲破了筐的束缚,最终把小鱼赶下了台。这个大鱼就是朱元璋的四子,就藩北京的燕王朱棣。


史晓生


刘伯温去世前为何送给朱元璋一筐鱼,以致让朱元璋17年后才明白?

提起刘伯温,我们就会联想到最强智慧化身,在人们印象中,自古最聪明才人有两位:一位就是诸葛亮,另一位就是刘基。诸葛亮精妙隆中对,三分天下老臣心,而刘基神机妙算,帮朱元璋创建大明王朝,论功绩,刘基可能更胜一筹。

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陈友谅大举进攻,企图吞并朱元璋的地盘,当时陈友谅的势力最强,而朱元璋不论军队人数还是舰船数量都不占优势。陈友谅攻克太平后,冲应天袭而来,敌军大兵压境,己方势单力薄,很多人都有逃跑的打算。

有的谋士建议朱元璋投降,有的谋士建议朱元璋逃往钟山,可见锦上添花相对容易,而雪中送炭就难得多。在大家议论纷纷之时,刘基一句话也不说,朱元璋于是单独问刘基,刘基说:

“主降及奔者,可斩也。”

投降和逃跑的人,该斩,这就是刘基的态度,事实证明刘基是对的。

史料记载:

“基曰:‘贼骄矣,待其深入,伏兵邀取之,易耳。天道后举者胜,取威制敌以成王业,在此举矣。’太祖用其策,诱友谅至,大破之,以克敌赏赏基。”

陈友谅太过骄狂,我们应该诱其深入,用伏兵来击败他,这很容易。天道都是支持后来者,只有干掉陈友谅才能成就王业,成败在此一举。朱元璋思考之下,接受了刘基的建议,之后大败陈友谅。

刘基可谓朱元璋霸业的股肱之臣,他几乎参加了所有战事的谋划,对事情走向预测十分准确。朱元璋能想到的刘基同样可以想到,朱元璋预料不到的刘基仍能提前想到。要论建国功勋大小,刘基当仁不让最少位居前三名。

大明建立后,朱元璋大封功臣,六公爵分别是韩国公李善长、魏国公徐达、郑国公常茂、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魏国公邓愈。除了常遇春早先去世,常茂继承了父亲的爵位,其他人都是英勇善战的开国名将,公爵封号理所应当。

为何朱元璋没有给刘基封个公爵,而只封了个伯爵?

这就是源自朱元璋的心胸了,朱元璋布衣出身,什么苦都吃过,其内心有着极度的自卑感,很怕别人提起他的出身,所以他没有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的气度,而是把可能威胁到他的人全部杀掉。

刘基虽然立下大功,但刘基太过聪慧,对帝王心术尤为了解,是搞阴谋的高手。这让朱元璋十分不安,把一个比自己还聪明的人留在身边,这是朱元璋无法释怀的,为此朱元璋只给刘基一个伯爵,俸禄仅有二百十四石。

史料记载:

“十一月大封功臣,授基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封诚意伯,禄二百四十石。”

刘基跟随朱元璋戎马一生,且聪明绝顶,自知如果继续在朝为官,必定没有什么好下场,于是刘基在洪武四年请辞回家。本想安度晚年的刘基,却因早年得罪过胡惟庸,被胡惟庸陷害,也成了朱元璋的眼中之钉。

史料记载:

“基在京病时,惟庸以医来,饮其药,有物积腹中如拳石。”

为了保护一家老小的安危,刘基主动回到京城谢罪,此时的刘基已经染病在身,就算这样朱元璋仍想除掉刘基。不久,朱元璋命胡惟庸给刘基送药,刘基吃完药后,感觉肚子内有拳头大的硬物,很快就去世了。

有的说是胡惟庸害死了刘基,也有人说是朱元璋暗示胡惟庸这么做的,要说朱元璋对此毫不知情,这是无法令人信服的。当时,朱元璋已经开始滥杀功臣,太子朱标去世后,朱元璋更一发不可收拾,无数功臣名将惨死在其脚下。

在刘基死前,曾经嘱咐儿子送一筐鱼给皇帝朱元璋,竹筐里装鱼,再把鱼放到水缸中,另外还有一本书《时务十八策》,就这两样东西,送到了朱元璋面前。

史料记载:

“上知诚意伯薨,涕袍而悲,抚籍而叹,独不知鱼为何意,喟左右宫人:刘基善弄巧谋,影弓昭危,死亦为之,其性如此。”

皇帝知道刘基去世,也是十分“悲痛”,那本书朱元璋并没有多看,而对这筐鱼不太理解。朱元璋就对旁人说:

“刘基这个人喜欢技巧算计,弓影暗示,死都死了,还不消停。”

其实这些鱼原本是活得,但一路运输,加上筐中地方狭小,等到了朱元璋面前,大多数鱼都已经死了。此时是洪武八年,朱元璋不理解刘基要表达的意思,就令人把这些鱼储存起来。

时间匆匆流逝,在十七年后,也就是洪武二十五年,发生了一件令朱元璋痛不欲生的事,正是这件事令朱元璋想起来刘基送的鱼。

在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朱标病逝,朱标是马皇后的儿子,正正经经的嫡长子,如果不是他病逝,根本不会有朱棣的靖难之役。朱标在太子位上,天下安定,朱元璋的其他儿子也不会闹事,毕竟长子即位天经地义,谁也无权干涉。

一旦朱标去世,太子没有了,这继承人就成了不确定因素,很容易引发争斗,自古皇权争夺极其血腥残忍,根本没有什么亲情可言。这就是刘基这筐鱼的暗示,如果皇室发生内乱,结果不堪设想,要想避免这些,一方面要远封诸王,对藩王严格约束。

另一方面,则是要尽快选定帝国继承人,来安定局势。另外,这筐鱼还有其他含义,朱元璋的严刑酷法是刘基看在眼中的,天下就像这些鱼,在狭小的空间内只能一条条死去。想要国家长盛不衰,下一代接班人必须是个温和的统治者。

朱标去世后,理论上就应该由朱棣继位,这合理合法,但朱棣和朱元璋类似,是个权谋老道、擅于统兵的强悍之人,如果朱棣掌权,严刑峻法仍无法缓解,这不利于国家的发展。一张一弛才是治国之道。

刘基的想法是对的,由于朱元璋的暴虐,接班人最好是个厚道、宽容的君主,只是朱元璋选定了朱允炆并不是个合适的对象。朱允炆宽容有余,但能力不足,这让朱棣钻了漏洞,在靖难之战中得到天下。

世事难料,刘基身怀绝世之才,仍难逃被人陷害致死。朱元璋雄才伟略,也无法预测之后的叔侄相残。冥冥之中,也许有一只大网在操作着所有人的命运,想要挣脱,那是痴人说梦。

不过目前很多学者都论证,刘伯温其实是正常死亡,并没有人暗害他,这或许已经成了一个谜了……


杨角风发作


刘伯温号称天下第一能臣,能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刘伯温送给朱元璋这筐鱼,玄机应该不在那个鱼上,而在这个竹“筐”上,鱼虽然很重要,但鱼指的是导致的结果,鱼所寓意的应该是大明朝治理下的人或王。

古时候,他们没有很好的装鱼的东西。他们用竹筐装鱼,可以理解,但仔细推敲,他们装鱼也是有木桶的,路途短,或者买回去就吃,可以用筐。

也见过一些特制的,刷上桐油,能够滴水不漏的竹筐,可以用来储鱼。

能储水的竹筐,并不会作为储鱼容器,有水有鱼,重量会很重,把筐往地上放,都会有压力,稍微不平整,鱼筐就会烂,放重了,或不小心磕一下,就会失去用途,导致漏水,这个竹筐并不是理想容器,刘伯温是托人大老远的给朱元璋送鱼,这个容器更不适合。

为什么不用木桶呢?他一定要用不理想的竹筐。

所以,这个刘伯温给朱元璋送鱼,用竹筐装着送鱼的玄机在筐上,竹筐里。他的这个筐,拆字拆分开来看是:个个困王。

历史上,刘伯温是反对过朱元璋分封诸王的。

朱元璋其实也明了刘伯温的用意,明史·列传第二十七,中所言,“其意盖谓分封也。然是时诸王止建籓号,未曾裂土”,朱元璋的分封,只是给了诸王藩号,也就是一定的兵权,但是土地实则还是统一的,依旧还是大明的江山。

反观西周、西汉、以及西晋时期,却是连同土地一块分封给各路诸侯,干脆让其自治去了,继而也就导致“春秋五霸争雄”、“战国七雄争霸”、“西汉七国之乱”、“西晋八王之乱”等等诸侯争夺领地的乱象发生。

也就是说,明太祖朱元璋的分封,其实只是借用了西周“分封制”的名,其核心的本质其实还是朱元璋在为实现中央集权,巩固“朱氏江山”而努力,这也是两者本质上的区别,所以并不能混为一谈。

刘伯温的筐与鱼,真实用意是,"个个困王"。

明朝的败亡,实在在于太多人困王要养。活活耗尽财力物力而亡,在于明朝缺钱。

开国皇帝朱元璋是穷人出身,当过乞丐,可能是穷怕了,所以他定下一个规矩,那就是国家养着宗室子弟。宗室子弟有爵位和俸禄,而且控制着大量的土地,他们不仅拿着工资,而且土地还不交税。建国初期,宗室子弟少,所以宗室子弟的开销不明显,但随着宗室子弟人口的爆炸式增长,这些宗室子弟很快就成了国家的负担。明朝三分之一以上的赋税都用于供养宗室子弟,如果加上他们偷逃和免征的税,数量还要大。这些宗室子弟就是一群寄生虫,让大明朝不堪重负。


创新国学


洪武八年四月,归隐山林的刘伯温在家病逝。临终前他交代儿子给朱元璋送去一本书、一筐鱼和一句话。不过这句话要等来日朱元璋亲自来问,才能告诉他。

刘伯温是有名的神算子,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之所以这么做肯定是有他的用意。

洪武八年正月,刘伯温按照惯例到京城,给朱元璋贺新年,不料感染了风寒。朱元璋得知后,安排胡惟庸带着御医去给刘伯温瞧病。

刘伯温吃了几副御医开的药后,感觉肚子一直疼痛,风寒怎么会肚子痛呢?刘伯温一联想,估计是御医的药有问题,而胡惟庸、御医肯定没那么大胆子,这一切肯定是朱元璋的意思。

于是刘伯温去觐见了朱元璋,表了一下自己的忠心,并隐晦地提到了药的事。不料朱元璋竟轻描淡写地安抚他安心吃药养病,看来朱元璋是铁了心地要致自己于死地。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按理说自己早已告老还乡,又无兵无权,皇帝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刘伯温想了几日,才终于明白过来,原来朱元璋担心的是他手里那本《天甲奇书》。刘伯温想到此处,不仅背脊发冷,这本书弄不好还得殃及子孙,得赶紧交给皇帝。

朱元璋收到书后,很满意,并没有为难刘伯温的后代,不过他对那筐鱼并没有在意,以为是刘伯温临终前表表孝心。

17年后,也就是洪武二十五年,大明的皇太子朱标突然离世,年仅古稀的朱元璋悲痛欲绝。

儿子的去世固然难过,但自己为了朱标的继位铺了这么多年的路,如今他却撒手而去,大明的江山该如何是好?


朱元璋的子孙倒不少,但该如何选择呢?要是刘伯温还在世就好了,他博古通今,能提提好的建议。想到这里,朱元璋突然想起了17年前的那筐鱼,刘伯温肯定是有用意的。

于是朱元璋找来了刘伯温的儿子刘璟,问他父亲临终前可有什么遗言。刘璟赶紧把父亲的话转告给了朱元璋,大概的意思是:为政者信和仁,可佑我朝千秋万代。

这是让朱元璋从子孙中挑诚信和仁孝的子孙继位的意思,朱元璋接着问那筐鱼是什么意思。但这个刘璟确实也不知道。

朱元璋按照刘伯温的建议,选择了颇有父亲仁孝之风的孙子朱允炆继位。接着他又开始琢磨那筐鱼的用意。


有一天朱元璋终于想起了很多年前,刘伯温跟他讲过一件跟鱼有关联的故事。

话说有个商人在渡河时掉到了水里,看到岸边有个打鱼的渔夫,就高喊来救他,并许诺送给渔夫一百两银子。

商人被救上岸后,结果只给了十两银子。渔夫很不高兴,但又没办法,只得走了。

几年后,商人过河,不料运气不好又掉到了河里。但恰好又碰到了那位渔夫,商人又承诺出钱,不过渔夫不再信他,最后商人溺水而死。


当年刘伯温是规劝朱元璋要讲诚信,如今重提,朱元璋心里知道刘伯温肯定不是为了来讽刺他,应该是提示他什么?

想了半天,朱元璋总算弄明白了,原来刘伯温是担心他杀光了这些文臣武将,谁来保他的大明江山。未来小孙子继位,就面临这个问题。

有了刘伯温的提示,朱元璋做了一番周密的安排。文臣方面,他为朱允炆挑选了方孝孺、齐泰、黄子澄三个顶梁柱。

至于武将,如今大明的兵权都是掌握在自己的儿子手里,且相互牵制,因万无一失。

不过为了保险起见,朱元璋还是靠了一下小孙子:“如果叔叔们有异心,你该怎么应付?”


朱允炆想了一会回答道:“先以德收人心,再以法约其行,还不行就削藩或该封地,都不行最后一步就是刀兵相向。”

这个答案朱元璋很满意,无懈可击,看来自己没看走眼。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不带遗憾、安心地离开了人世。

不过这次英明一世的朱元璋,还是看走眼了。他的孙子朱允炆心口不一,继位仅一个月,就毫无理由地对叔叔们走了第三步到第五步。

最后逼反了四叔朱棣,而其他的叔叔则是坐山观虎斗,朱允炆落了个下落不明的悲惨下场。从刘伯温临终提到的信和仁来看,或许他真的早已预见了今天这个结局。



花木童说史


公元1375年5月16日,一代神算刘伯温去世,他是在喝了丞相胡惟庸送来的一副药以后去世的。他的死很蹊跷,民间传说表面上看是因为胡惟庸嫉贤妒能,但是实际上背后是朱元璋的主意。

可惜刘伯温前能算五百年,后能算八百载,但是却偏偏算不到自己的死。不过也不能这么说,因为刘伯温在去世前,曾经莫名其妙送给朱元璋一筐鱼,这到底是什么意思,朱元璋也没有明白,直到十七年后的1392年,朱元璋才明白过来。

朱元璋没有明白的事情,其实刘伯温早就明白了,为什么朱元璋这么聪明的人会在十七年后才想清这件事呢?因为在这一年,发生了一件足以改变明朝历史进程的事情,这件事情初看起来好像没有什么大不了,但是后来发生的很多事情都证明,正因为有了这件事为引子,才使得大明王朝一度陷入血雨腥风之中。

1392年5月,皇太子朱标身故,年仅37岁。朱标之死,立刻让大明朝陷入了后继无人的窘境。而正是朱标之死,瞬间让朱元璋明白了17年前刘伯温送的那筐鱼的深意。

筐是什么?筐就代表南京,挤在一起的鱼是什么?鱼就代表那些功臣宿将。如此多的功臣宿将挤在一个小小的筐里,岂不是早晚要出事情。

神机刘伯温早就看透了这一点,也知道这些功臣宿将被灭掉是早晚的事情。刘伯温当然知道朱元璋这样大杀功臣是为了给他的儿子朱标更安全的执政环境,于是他送了一筐鱼给朱元璋:意思是告诉朱元璋,你这样的血腥杀戮是治标不治本的。鱼杀光了,筐空了,治理国家的栋梁之才没有了,皇帝就成了光杆司令了。

可惜当时朱元璋一心只为了他的儿子,他怕自己死了以后,自己的儿子管不住这些功臣宿将,朱家的江山落入他人之手。所以他也没有仔细去考虑刘伯温的用意。

他甚至一度以为这些鱼代表自己的诸多儿子,所以从1398年开始,他陆续把自己的诸多皇子赶出京城,放到外藩。然后,杀了一批又一批功臣,很多功臣都是被以莫名其妙的理由杀掉了。

最后,鱼没有了,筐空了,好像自己的儿子安全了。但是人算不如天算,朱标体弱,早于朱元璋而死,朱元璋没有办法,只好立皇孙朱允炆为帝国,从而引发了朱家的内斗。当燕王朱棣带着兵马气势汹汹杀向南京时,南京似乎在一夜之间变成了一座空城。

因为筐里的鱼没有了,此时大明朝初年能征惯战的大将几乎被杀了个精光,剩下的也就是像耿炳文这样年近七十的老将,如何挡得住朱棣的虎狼之师?

此时朱元璋已死,不过到临终前他才应该明白当年刘伯温送鱼的深意。原来刘伯温早就看透了朱家的一切,算准了这场内乱一定会发生,只是他当时已经濒死之人,不愿意把实情说出来。这也算是对朱元璋的警告吧,又或者是对朱元璋的惩罚吧,谁让他如此狠毒的杀戮功臣呢。


小小嬴政


1375年5月6日,刘伯温病情恶化,遗言长子刘琏,自己死后,立刻将书房中的那本天文书呈给皇上,刘家后人不得学习;遗言次子刘璟,等到胡惟庸死后(刘伯温本为胡惟庸所害,此时又为中书省丞相),带着自己的遗言和一筐鱼呈送皇上。

由于刘璟智勇皆能,颇受朱元璋喜爱,且又和皇太子朱标、皇太孙朱允炆关系亲近,因此刘伯温才交托次子完成自己的遗嘱。后来的靖难之役,刘璟到死都站在朱允炆的一边,最终被朱棣下狱后自尽。

1380年,胡惟庸案发,并被朱元璋处死。闻知此事,刘璟想起父亲的嘱托,随挑着一筐鱼的,进京面见皇上。

刘璟见到朱元璋,先讲了父亲的遗言:一是治理国家需要宽柔与刚猛相济;二是法律应该尽量简要,既让百姓容易理解,也要百姓更容易遵守;三是在位者当以道德感化群众,效果一定比刑罚要好,影响也更加深远;四是部属或百姓犯错,多以仁厚的胸怀对待;五是裁定的刑罚要公平服人,以激励犯错者改过自新为目的;六是以国家仁德的治国理念,来保佑我大明万世永存。

接着,刘璟便将挑来的一筐鱼呈上。朱元璋眉头一皱,心知这绝对不会是为了表达“吉祥”,应该另有深意。因此,他问刘璟:“这是何意?”刘璟回禀:“这是父亲临终嘱托,并不知其意。”

数日来,朱元璋和朝中大臣皆不明其意。因诸事繁忙,朱元璋便将这件事情暂时放在了一边。不曾想,这一放就是13年,而不是17年。应从朱元璋见一筐鱼时算起,而不应从刘伯温病逝时算起。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皇太子朱标突然病逝,白发人送黑发人还是其次,关键朱标是朱元璋倾尽心血培养的接续人,一下打乱了朱元璋身后的全盘布局,这样的打击差点要了64岁朱元璋的命。看着年幼的皇长孙朱允炆,朱元璋心理就是阵阵的担忧。

洪武二十六年(1393),朱元璋忧愤之下,从而引发了震惊世人的“蓝玉案”,受牵连者多达1.5万余人,至此开国功勋基本不存。

事后,朱元璋静下心来略作反思,不由得冷汗直流,竟然发现自己在“蓝玉案”中太过冲动。虽然对皇太孙朱允炆的威胁解除了,但是又靠谁来保护自己的皇太孙呢?这时,朱元璋猛然想起了刘伯温的那筐鱼,不就是告诉自己不应把钓上的鱼全部吃掉,应该放掉几条进行繁殖,如果想吃还可以再钓。如今的开国功勋基本都被自己处理掉了,朱允炆已到了无人可用的地步。因此,朱元璋懊悔万分,但却为时已晚。

洪武三十一年(1399年)五月十日,朱元璋驾崩于应天皇宫,皇太孙朱允炆即皇帝位;建文元年(1399年)到建文四年(1402年),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最终,因建文帝没有良将抵挡朱棣,而被朱棣攻破都城应天,建文帝也不知所踪。

所以说,如果朱元璋能够尽早悟出刘伯温的“一筐鱼”的天机提醒,朱棣又岂能得逞,接班人朱允炆又岂会失踪。因此,也不得不佩服刘伯温“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的神机妙算之能。


祥子谈历史


刘伯温,可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是个名副其实的能人,而“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天下刘伯温”也是对他最好的赞赏。

但是,随着朱元璋推翻前朝,建立大明王朝之后,那些心腹大臣、开国功臣下场,死的死、杀的杀,可以说并没有几个得到善终,在洪武八年的时候,刘伯温病了,这时的朱元璋让胡惟庸带领着太医来给刘伯温看病,刘伯温就深知自己离死不远了,在吃了太医的“良药”之后,刘伯温彻底病倒了。

死后送给朱元璋两件物品,其中的一筐鱼让朱元璋费解17年?

随着刘伯温的去世,家里人把刘伯温交代好的两件物品给了吊丧的使者,使者带回去给朱元璋看,第一件是一本书,叫做《时务十八策》,而朱元璋看到书中的内容之后,“涕袍而悲,抚籍而泣”深知刘伯温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啊!但是已无能挽回。

第二件物品是一筐鱼,而且是框小鱼多,齐总的鱼也仅仅表面一两条还在活着,看到这里,朱元璋深思了,因为他并不理解他的大军师送鱼的含义,而这个疑惑一直困扰朱元璋17年。

17年后:

时间来到洪武二十五年,这一年发生了意见大事,就是巡查陕西回来的太子朱标去世了,

而朱标的去世对朱元璋来说,是很大的打击,因为他虽然表面上对太子朱标严厉,实际上从建国开始就在培养朱标,这时候朱标已经完全成为了“准皇帝”了,但是却因病去世。

但朱标的死,让朱元璋弄明白了一件困扰自己17年的事,那刘伯温去世后送的一筐鱼,终于明白为什么筐小鱼多了。

而道理就是所有皇子都住在京城,朱标活着时候,皇子们都不会去争抢皇位,但是这时候大哥死了,皇位的希望来了,皇子们这时候必然会争夺皇位,而朱元璋想要立皇长孙朱允炆为皇太孙,皇子们势必会反对,于是朱元璋为了保全朱允炆和避免儿子们相争,下令所有皇子即刻起回到自己的封地,没有他的诏令不得回京。

秦王朱樉,就藩西安;晋王朱棡,就藩太原;燕王朱棣,就藩燕京北平;周王朱橚,就藩开封;楚王朱桢,就籓武昌等等。总之能就藩出去的全部都放出去。

而朱元璋的这一旨意,认为就是刘伯温一筐鱼的意义,因为一筐鱼都在一个筐里,势必会为生存争斗,从而有被挤死的,而筐外有着海阔天地。

但是,朱元璋却忽视了,筐中只有一两条活鱼的意思,那就是在皇位的相争势必会造成亲人之间的相残,而建文帝朱允炆与燕王朱棣,最终也像筐中的鱼那样相争,只不过活着的鱼不是朱元璋亲选的朱允炆,而是朱棣。


历史文武君


刘伯温去世前送给朱元璋一筐鱼,喻言了朱元璋死后之事,可惜朱元璋当时无法悟出其中的隐喻,直至17年后才明白,但他已无力改变了。

天意不可泄

刘伯温临死前,为打消朱元璋的疑心,把家中唯一的一本天文书交给儿子刘链,对他说:“我死后你将这本书献给皇上,刘家的子孙不要再学这门学问了。”又对次子刘璟说:“我死后,把我养在后院的鱼,放入筐内,再把鱼筐放入缸内,拉去京城送给皇上。”

 刘伯温死后,两个儿子强忍住悲痛,按照他嘱咐的去做了。朱元璋见刘伯温已死,并且也把天文书献出来了,果然没有加害刘链及刘璟。据《明史》记载:

“上知诚意伯薨,涕袍而悲,抚籍而叹,独不知鱼为何意,喟左右宫人:刘基善弄巧谋,影弓昭危,死亦为之,其性如此”。

朱元璋唯独不知道一筐鱼是什么意思,他对旁边的人说:”刘基喜欢巧谋,死的时候还不改本色,真的是性格如此啊!“

刘伯温临终前,送朱元璋一筐鱼的真正目的

刘伯温其实是想告诉朱元璋:缸内(城内)装的是筐(皇宫),筐内是小鱼。意思就是说:皇宫中的太子们都是小鱼,相对应的,鱼缸的外面就是大鱼(藩王)了, 刘伯温已经预见了藩王必乱。

既然刘伯温知道藩王必乱,为什么不直接说出来呢?因为有前车之鉴:

朱元璋大封诸王时,平遥县训导的叶伯巨就指出藩王势力过大,几代之后就会尾大不掉,到那时再削夺诸藩,恐怕会酿成悲剧。提醒朱元璋“节其都邑之制,减其卫兵,限其疆土”。朱元璋不但听不进劝告,反而将其下狱囚死。

朱元璋死后,燕王朱棣果然起兵造反了……。

结语

17年后,当太子朱标去世时,朱元璋才明白,原来同姓藩王才是新任太子的最大威胁,但他此时已经生病,加上白发人送黑发人,他再无力改变局面了。只能规定藩王非诏不得进京,但这根本阻止不了强大的燕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