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的大族人家里,假如长子去世了,长孙和次子谁的权利更大?

一双赶脚


提问者所说的这种情况要视具体情况而定,视什么情况呢?主要是长子、长孙是嫡出还是庶出,如果这位长子是嫡长子又涉及到他是死在自己父亲之前还是之后。普通人家其实都还好,无非就是谁分的家产多一些、谁分的少一些而已。这个问题主要还是针对拥有爵位的贵族之家和帝王之家而言的。



因为爵位只有一个,儿子却可能有一大把,这就涉及到爵位的传承问题了,先说长子死在父亲之后的情况。如果长子是嫡子,没有疑问,爵位由嫡长子承袭,次子没份儿。即便这位次子也是嫡子,同样没份儿!如果这位长子是庶出,那么他就没份儿了。次子如果是嫡子,那爵位就是这位次子的。可如果次子也不是嫡子,只有更小的儿子是嫡子。那么,爵位就是那位嫡子的。只有在没有嫡子存在的情况下,庶出的长子才有资格承袭爵位。中国古代的所谓“嫡长子继承制”是以嫡为先,并不是以长为先,确立了嫡庶之后才分长幼。长孙的情况亦然,如果长子是庶出,长孙亦然没有资格承袭爵位。即便长子承袭了爵位,长孙依然要遵从嫡庶之别,庶出的长孙依然要让位于嫡出的孙子!不过,还有一种情况,如果没有嫡子存在,但是正妻收养了一位庶出的儿子作为养子。那么,这位庶出之子便具有了“嫡子”身份,无论他是否为庶长子,也是要优先于其他儿子的。



当然,这里还涉及到一个问题,那就是承袭爵位的嫡长子绝嗣的问题。想必很多人会觉得,嫡长子绝嗣了,爵位总该轮到其他儿子了吧?非也!如果嫡长子绝嗣了,只要他已经承袭了爵位,爵位就永远是他的,轮不到其他儿子。这位嫡长子可以过继一个儿子来承袭自己的爵位,而不是由兄弟承袭,虽然这个过继儿子可能就是某位兄弟的儿子。但是,二者是有着本质区别的。只有在这位承袭爵位的嫡长子主动放弃过继一个儿子的情况下,才会由官方出面,选择其兄弟承袭爵位。不过,这样的情况很少发生,大多还是以过继嗣子承袭爵位者居多。当然,封建王朝的一切以皇帝的意志为意志,皇帝如果想让其他儿子来承袭这个爵位,是完全可以的。



那么,长子死于父亲之前呢?如果长子是庶出,且有嫡子存在,没什么可说的,嫡子承袭爵位。但是,如果长子是嫡长子情况又不同了。嫡长子死在父亲之前,通常会由嫡次子承袭爵位。如此一来,爵位便轮不到长孙了,即便这位长孙是嫡出也不行。但是,如果这位嫡长子是唯一的嫡子,情况又不同了。这个时候,如果嫡长子有儿子,通常会由嫡长子的儿子承袭爵位,其庶出的兄弟是没份儿的。当然,嫡长子的儿子也依然是嫡子优先。但是,如果那位父亲没有嫡子存在,庶长子又死在了自己之前,那么由谁承袭爵位呢?庶次子!孙子是没分的,长孙也不行。这就是中国古代的嫡庶之别,嫡子永远优先!



当然,帝王之家除外。规矩是皇帝定的,皇帝愿意改,没人拦得住!以明太祖朱元璋为例,他的嫡长子、懿文太子朱标死在了自己之前。朱元璋并没有按照标准做法,立嫡次子秦愍王朱樉为皇太子,而是选择了嫡长房的孙子明惠帝朱允炆,而且朱允炆还不是“原装”的嫡子!在朱标嫡长子朱雄英夭折后,朱允炆虽然是事实长子,但却是庶出。虽然在朱标原配常氏去世后,朱允炆的生母吕氏被扶正,但是常氏依然有嫡子朱允熥在世。朱元璋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索性来了个简单粗暴的解决方案,只要是妻生之子,不论原配还是继妻所生都算嫡子,只论齿序。如此一来,朱允炆便成了事实嫡长子!这才“名正言顺”成了皇太孙。同时,朱元璋为了避免日后皇位、爵位传承方面出现诸子争位的情况,强行规定嫡长房优先,嫡长房绝嗣才轮到其他各房。而这,就是明朝皇太孙和亲王世孙、世曾孙等等存在的法理依据。


农民工歪说历史


先确定长孙的概念。这里有现两个看法:

第一个观点:所谓的长孙指的就是老大的儿子!也就是说老大不管多晚结婚,只要是他生的第一个男孩,那就是长孙! 老二的长子不管是比老大的长子大或是小,通通不能算是长孙!

第二个观点:长孙和长子长孙是两个概念,大哥的儿子叫长子长孙,儿子不管大小,其年龄大的的孙子为长孙。以前大哥不结婚,二弟是不敢结婚的,但是大哥未生儿子二弟确可以先生儿子。

中国法律长孙的定义是长孙是年龄最大的孙子,不一定是长子的儿子.长孙在法律中没有特别的权利和义务,和其他同辈孙一样。

古代对长孙的定义嫡长子是正房所生第一个儿子(一定是正房)地位很高,嫡长子是一个家庭爵位财产土地的主要继承人,尤其是在中国古代社会。如周朝,天子的嫡长子继承皇位,而其他儿子则封为下一极诸侯,诸侯的嫡长子继承诸侯的爵位,其他儿子则封为士,依此类推,很严格的等级制度,直至平民。 嫡长孙是嫡长子的嫡长子,最大的儿子的最大的儿子不一定是嫡长孙,因为在封建社会,嫡系和庶系是有完全不同的地位的,他们是兄弟关系,但是更是君臣关系。


泰山木32140178


古代大户人家可以娶三妻四妾,子嗣众多,虽然都是亲兄弟但不一定是一母所生,古人讲究长幼有序,也讲究嫡庶之分,无论是继承还是当家都要按照顺序来。


古代是嫡长子继承制,家族的第一顺序继承人一定是嫡长子,嫡长子也就是正妻生的第一个孩子。


正妻就是明媒正娶的第一个合法妻子,正妻所生的孩子是法统以及血缘上最纯正、最合乎规范的接班人,在之后进门的都是侧室,侧室所生的孩子为庶出,较嫡子的身份就差了一层。



长子不一定嫡子,这种情况下长子的死对于家族权利影响不大。


面上家产分配嫡子和庶子是一样的均等分配,但实际上嫡长子还是拥有很多优势特权的,在名位继承上也是嫡长子优先。


古代大家族的当家人一般都是由嫡长子继承,祖宗祠堂也是由嫡长子供奉,如果嫡长子早亡,那就要看嫡长子的儿子也就是嫡长孙是否成年,如果嫡长孙也已成年,那理应继承嫡长子的所有权利。


至于族长人选可以让给年纪稍长一点的叔叔来当,毕竟家族事物错综复杂,有的大家族还有生意打理,年长一些的人处理起来更加方便。


如果嫡长孙未成年,那么继承家业的就由晋升的嫡次子来继承,所以无论是大家族还是皇室江山,继承人都必须是长子长孙。


皇室继承最有名的案例是明太祖朱元璋,长子不幸去世,当长子去世,别人都以为会传位给第二个儿子,可朱元璋并没有将皇位传给儿子,却给了长子的儿子。


由此可以看出,古代王室严格遵循嫡长子的继承制度,当长子去世时,孙子取得了巨大的优势。



根据明代《大明律》记载,相当于我们现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官员享受世袭罔替有规定:


文武官员如果享受世袭爵位,必须按照继承顺序,首先是嫡长子孙、其次是嫡次子孙、接下来是庶长子孙、最后是弟侄。


也即这里的承袭顺序是先嫡后庶、先长后幼。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人们对于权利的向往都是趋之若鹜不择手段,每一个英年早逝的嫡长子都会引起一波争夺权利的暗流,有些人会在这变化中看到希望。


有书课堂


题主问的问题需要设定下,长子和嫡长子,次子嫡次子,我想应该是嫡长子去世,嫡长孙和嫡次子的权利了,这样才有戏剧冲突和矛盾,也能够吸引焦点。

古代三妻四妾,大家族子孙众多,只能在嫡子嫡孙中才会有这样的权利争夺,因为庶子没有这个权利。

好了,题中设定嫡长子去世,留有嫡长孙和嫡次子。宗法社会制度源远流长,从西周开始确立大宗继承制度,也就是嫡长子继承制已经明确说明了只有嫡长子才有家族的唯一继承权。次子哪怕是嫡次子是没有这个权利的。


那么如果嫡长子去世,没有留下嫡子那么继承权自然落到嫡次子身上。如果留有嫡长孙,那么继承权任然在嫡长子一脉,理应由嫡长孙继承。

这里小编有个有意思的情况,如果嫡长子留有庶子,没有嫡长孙,只有庶长孙,那么怎么办呢?小编认为,庶长孙可以由嫡长子妻子也就是当家主母抚养,升格为嫡长孙继承。理由是嫡长子一脉已经继承,即便没有嫡子,那么也应该在嫡子后代里选择。如果家族意见分歧较大,那么还真不好说由谁来继承了。大家怎么看待呢?



晚来风生活百态


1:传统观念,长房长孙(长子的长子又必须是第三代的老大)的位置更高,如果第三代老大不是长子的长子,则话语权比长房长孙降半级,实际会处在长子长孙和长孙身份之间的尴尬处境

2:长房长孙分家产参与儿子们同分,我爷爷去世分东西,就有人提议(例行提议,非临时提议)我爸兄弟4个加我大哥5个人参与分东西,我爸兄弟们当时无意见(放在现在估计行不通了),其它孙子木有机会。

3:在那个穷的,老子死了后代们穿不起孝服的年代,长孙和儿子们一起戴孝,其它孙子戴不起就没办法。

4:去年我四叔跟我告述,家族的一些公共事务因为说我大伯父不在了,应依次其他兄弟说了算,我告诉他,大伯父在时大伯父客观上有80%的决定权,其他兄弟三个有20%决定权,大伯父不在了,他长子有40%的决定权,其它三个兄弟有60%决定权,我四叔沉默良久,认可了我的说法。

实际上家族事务,我大伯不在,其它叔伯虽然有机会说话了,但是我大哥还是有一句话否决权,其它叔伯也只能牢骚抱怨。

3:家里我太爷、爷爷、我大伯依次是族长,大伯没了,我大哥(大伯长子)是公认名义上的族长,其它叔伯没有这种身份……

这是嫡长子传统在现在普通人家的现状。


神乎其技2015


古代继承的权重顺序是,直系,嫡庶,长幼。在继承时,直系先于嫡庶,嫡庶先于长幼。

如果长子去世,是长孙继承,还是次子继承,要看情况

如果去世的长子还未继承家业,且次子也为嫡出,那么嫡次子继承权先于长孙。因为长子未继承家业,所以父亲为家族源头,次子,长孙皆为直系,都是嫡出,次子年长,次子继承。

如果去世的长子还未继承家业,但次子为庶出,则应由长孙继承家业,因为长子未继承家业,长孙次子同属父亲的直系,但嫡庶先于长幼,所以由长孙继承。

如果去世的长子已经继承家业,那么次子无论嫡庶,地位都低于长孙。因为长子已经继承家业,长子为家族源头,则长孙为直系,次子为旁系。应由直系亲属优先继承家业。

以上是理论上的,但在实际中,立庶,立幼,旁系继承也时有发生。其实主要还是看家主的意愿,继承时,家主的遗嘱也是非常重要,不过遗嘱与继承权哪一个更重要就很难说了,几乎是同等重要,如果遗嘱与继承权所确定的继承人不同,那往往会引起极大的争斗。比如会遍请族老,请族中之人共同裁决,还可能闹到官府。如果是勋爵大家,甚至会惊动皇帝,由圣旨裁决。


茶渣儿


针对长孙和次子谁的权利更大这个问题,我们不妨用继承权来说明。

题主说的这个问题中包含两种情况,第一种是这个家族中的长子为嫡出;第二种是这个家族中的长子为庶出。在第一种情况中又有两种可能,一是长子去世前家族还没有指定继承人;二是长子去世前已被确定为继承人。下面就分别讨论一下这几种情况。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古代社会家族的继承制度。

在古代社会里,遵照宗法继承制度,继承时以嫡长子为先,如无嫡长子,则在直系子孙中依次确立继承人。嫡长子的身份确定准则为:如只有一妻而无妾,则以长子为嫡;如一妻多妾,则妻之子为嫡,妾之子为庶,是否为嫡长子看年龄。

由此看来,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度的一项基本原则。这项原则在各朝也有相应的法律来支持,比如唐朝,嫡长子病亡或有罪,立嫡孙;无嫡孙,立嫡子同母之弟;无母弟,立庶子;无庶子,立嫡孙同母弟;无母弟,立庶孙。不立嫡长者,徙一年。

所以,古代社会家族中的继承次序为(从高到低):嫡长子、嫡长孙、嫡子、嫡孙、庶子、庶孙。

其次,我们分别讨论一下长孙和次子的权利问题。

第一种情况,假如此家族中的长子为嫡出,也就是嫡长子。他在去世前并没有被确定为继承人且其子还小,按上述说法应该是嫡长孙来继承,但这在实际操作中并没有严格执行,因为嫡长孙因太小而不能管理家族。

那么,这种情况下,继承人肯定会在其他嫡子中选年长者,如果这个家族中的次子也是嫡出,那人选必然是他,其权利也大于长孙。如果这个次子是庶出,而且还有其他嫡子存在,那他根本没有希望成为继承人,其权利自然不如长孙。

第二种情况,这位长子为嫡长子且在去世前被指定为继承人。这种情况完全按照宗法制度进行,即由他的儿子(嫡孙)来继承。那么,不管你次子是嫡出还是庶出,都没有资格来继承,作为继承人的长孙权利自然大于次子。

第三种情况,假如长子为庶出且家族中无嫡子与嫡孙。和第一种情况一样,如果未确定为继承人且儿子很小,则次子权利大于长孙;如已被确定为继承人,则长孙权利大于次子。

第四种情况,假如长子为庶出且次子为嫡子。这种情况当然是次子权利大于长孙。如长子、次子都为庶出且有嫡子,那么长孙与次子无所谓谁的权利大谁的权利小,因为他俩根本没有权利。

最后,我们来总结一下。

古代的继承制度,虽然规定很细致而且颇为严格,但在具体执行中也有多般变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也是因地制宜的。这种嫡长子继承制目的在于解决封建家族权位和财产的继承与分配,能更好的维护家族稳定。

所谓的“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正是这种嫡长子继承制的总结。题主说的这个问题很笼统,没有说出嫡庶之别,因此存在很多种可能。但不论什么情形,都是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


野史也是史


在当今社会是一夫一妻制,所以没有所谓的嫡庶之分,但也有隐蔽的外室情况出现,她的孩子也会被称为私生子。

而在古代一夫多妾制社会,存在着严格的等级制度,宗法制度中嫡长子继承制就是其中一条。

在古代社会里,很多朝代都会遵照严格的宗法继承制度,在继承时就要以嫡长子为先,如无嫡长子,则在直系子孙中依次来确立继承人。


对于嫡长子的身份确定的标准为:如果只有一个妻子而无其他妾室,则以长子为嫡;如一妻多妾,则妻之子为嫡,妾的儿子为庶,妻所生的年龄最长的儿子就是嫡长子。

在古代大户人家和王公贵族之家,男子一般都是一妻多妾,所以他们的孩子也非常多,但是正妻地位肯定会比妾的高,她所生的第一个孩子不管年龄是否比其他妾所生的孩子长幼,都称之为嫡长子。嫡长子的地位高于其他的兄弟姐妹们,嫡长子是一个家庭爵位财产土地的主要继承人,况且根据嫡长子继承制,不管嫡长子是否是一个贤能之人,家族的权利都应该嫡长子所继承,这就是所谓的“立长不立贤”。

大户人家的名位一般就是祖宗牌位和族长,祖宗牌位应该都交给嫡长子供奉,那么族长之位也应由嫡长子继承。


但是如果嫡长子先于他父亲去世,那长孙和次子谁将会继承家族的爵位和权利呢?

如果嫡长子先于父亲去世,并且没有被指定为继承人。那就要看嫡长子的儿子,也就是嫡长孙是否成家立业。如果嫡长孙也已经成家立业,那理应由嫡长孙继承嫡长子来供奉祖宗牌位,并且继承嫡长子的所有权利和爵位。

如果嫡长孙太过于年幼,而嫡次子已经成家,则可能由嫡次子来供奉祖宗牌位和继承爵位。但是如果次子不是嫡出而是庶出,并且还有其他嫡出的孩子存在,那人选一定是嫡出者,庶出的孩子不管年长与否,都没有被选为继承人的资格,其地位是不如长孙的。

长子为嫡出,已经被指定继承人。在这种情况就应该按照宗法制度进行,即由嫡长子的儿子(也就是嫡长孙)来继承。那么,在此情况下不管你次子是嫡出还是庶出,都没有任何的资格来继承,作为继承人的长孙的继承权利自然要大于次子。


这种宗法继承制在皇室家族也尤为重要,并且每位权利主都以此方法来挑选继承人。明太祖朱元璋在挑选皇位继承人时就严格遵照嫡长子继承制来挑选的继承者。

朱元璋的儿子朱标是嫡长子,而且还是朱元璋一心栽培和重视的继承者,但是作为皇太子的朱标英年早逝。备受打击的朱元璋只能面对现实,重新在朱标的儿子里面选择继承人。当时,朱标的长子已经早故,所以就立其次子朱允炆为皇长孙,也就是朱元璋皇位的继承者。


由此看来,嫡长子继承制是非常重要的,在严格执行中也有多种变化,很多时候都视情况而定。

用最严谨的方法指定,能够更好维护家族稳定的继承人。这就是所谓的“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历来现实


长孙的继承概率大点。

首先,古中国是宗法制社会,父子相承,而非兄弟相袭。小宗要保证大宗,确保大宗子孙延绵。如果次子继承,那长房子孙怎么立足,是要剥夺长房子孙的继承权吗?

接着谈下,古代长子死后,却传给次子的例子。梁武帝萧衍一直活到80多岁,因此他的长子昭文太子于梁武帝之前就去世了,但昭文太子却留下了好几个成年的儿子。梁武帝舍弃长孙而立次子为太子,因此侯景之乱时,各地藩王虽集20万大军于建康(今南京)台城附近,但都各怀鬼胎,盼着也能兄终弟继,自己继承大统。于是梁武帝饿死台城,简文帝(即梁武帝的次子)成为侯景的傀儡,侯景虽然被梁元帝(原梁湘东王)所灭,但梁氏经过侯景之乱和宗室自相残杀,最终元气大伤,没有几年就灭亡了。梁武帝的例子成为后世帝王的殷鉴,明太祖在考虑传孙还是传子也有所借鉴。

最后谈下古代最常见的,最为大家所熟悉的自然是明太祖传皇太孙(太子朱标庶次子)而没传给儿子。其他例子还有南宋孝宗太子(今西湖太子湖埋葬的两太子之一)死后传给太子之子,但可惜太子子孙都夭折,所以才传给皇三子即宋光宗。元世祖真金太子早于忽必烈去世,元世祖于是传给自己的孙子,真金太子的三子铁穆耳。

综上所述。一般都是传长房孙子而非传次子


庆历


首先要明确一个问题,一般在古代的大族人家中实施的是嫡长子继承制。但是在这个问题中这个就要分情况而定,就要讨论长孙和次子的嫡庶问题。

一、长孙是长子的嫡子,而次子是庶出。

在这种情况下,毋庸置疑的,长孙的权利更大一些。因为他的嫡长子长孙,简直根正苗红,整个家族都会由他来继承。

二、长孙是长子的庶子,次子是庶出

如果是这种设定的话,情况可能就复杂一些,还要继续再划分一下:

1、长子去世前已经掌管家族,那么长孙的权利会更大一些。

2、长子去世前还未掌管家族,那么长孙和次子可能会引发一些争端,最后谁的权力大还得看谁更得人心。

三、长孙是长子的庶子,次子是嫡出

1、长子去世前已经掌管家族,很有可能是长孙的权利更大,但是也可能两人会有争端。

2、长子去世前还未掌管家族,那么毋庸置疑的次子的权利更大

四、长孙是长子的嫡子,次子也是嫡出

这种情况和第二种情况出现的结果差不多:

1、长子去世前已经掌管家族,那么长孙的权利会更大一些。

2、长子去世前还未掌管家族,那么长孙和次子可能会引发一些争端,最后谁的权力大还得看谁更得人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