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书法时,为什么要从古人的碑帖开始?

光头阿亮


古代的碑帖能留到现在,已经是经过大浪淘沙了。经过历代的审美品评,可以说是代表了这个时代核心的审美价值,也是精华所在。

我们在初学习书法的时候,往往会想当然的去书写一个汉字,和古代的字帖其实相差很远。古人的精妙安排是有一定的审美原则的。举个例子:我们知道古体诗是讲究平仄的,而且有很严格的规矩,问题是在规则下还能玩出花来,那才是高手。体育比赛也是如此。

所以,没有审美规范的书法练习基本上是无效的,甚至不在讨论的体系范围。

从更深层面如说。学古帖就是找了一个好老师,在临写的过程中慢慢与古人对话。学习他们的风骨、才情。汉字中的“临”字,本义就是靠近的意思,在慢慢的临写过程中逐步靠近审美的高度。



非相学堂


学习书法时先从古人入手,是学书法的必由之路,这是因为书法艺术有它本身特有的法则和规律,学习书法应首先弄明白所学书体在用笔、结构、章法等方面的法则、规律。在评判作品的好坏时,往往法则是评判的标准 。
中国书法源远流长,有很大的继承性,借鉴前人的成果,才能有所发展。古人学书法也有着学前人的良好传统。如唐欧阳询行路时遇见汉代索靖写的古碑,先驻马观之,再去而复返,又下马伫立,最后干脆席地坐观,夜宿碑下,三日乃去。苏东坡先学徐浩,后学柳公权、颜真卿、杨凝式、李邕,终于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我们现代人更 应该如此,通过 学古一是去掉自身不合书法要求的方法和不良习气,二是熟练掌握书法艺术所要求的发则、技巧。要做到二者,还要铺下身子同学音乐一样,对着乐谱(碑帖)练习各种技法,培养自己好的习惯,练熟了下笔就合辙就范。
古人遗留下的碑帖,在历史的长河中,大浪淘沙,到了今天成了不朽经典,今人要学 会拿来主义,很好的继承,以节约时间,少走弯路。
取法乎上,方得其中。一卷《兰亭序》,历代临习者不计其数,当代一些成就很大并负有盛名的书家,也都临习不辍,甚至终生坚持不懈,吸取营养,写出新意,那何况我们呢?


看法肤浅,敬请书友雅正!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24,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2ef5b0004574ae6c467d3\

蓝天云一朵


硬笔书法有所不同。其实硬笔书法也讲究临摹,道理和毛笔一个样,不同之处在于硬笔作为当今实用书写工具,受众极广,而且大都具有书写的技能基础,因此即便临摹也是先从硬笔字帖开始,而非古人的碑帖。实际上,纯粹只为了把字写好看的,不必临碑帖;如果是要当成艺术长期学习研究的,最终还是要学习古人。软笔硬笔虽有差别,但书理略同,硬笔的历史还太年轻太单薄,需要从厚重的毛笔书法中找灵感、找方法。

对于毛笔来说,从这些碑帖入手,就是“取法乎上”。这不是厚古博今、形式主义、教条主义。今人只代表当今的数个时代,即便是今天的一流书法家,放在两千年书法历史中,也会黯然失色泯乎众矣。即便不考虑古人的文化氛围差异、人文修养差别,按概率也比不过古人啊。因此,学古人碑帖是书法学养千古不易的正道,对初学者来说,更是正确的选择。

抱庸浅谈。图为抱庸习作。


抱庸詩書


很荣幸收到您的问题邀请! 针对于“学习书法时,为什么要从古人的碑帖开始?”这个问题,我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回答:

一、书法学习从追随前人开始

很多学习书法的朋友们都知道,书法问学有一个传统,那就是探讨书法时,先问师承。师二王?师颜柳?师苏黄?师赵董?……“师法前人”成为一个不可绕过的话题。

每一个人书法学习开始时,都会找一本字贴或碑文进行模仿和联系。崇仰古风、追寻古风是在书法学习中的规矩和方法。我们每个人对书法的理解和走向,都是从追随前人开始。

如果有一个人在开始学习书法时,不师古碑古帖,从他的墨迹中看不出任何师从迹象,而是就凭借自己的感觉和想像来联系,也许字写的不算难看,但在书法这条路上不是越走越窄,就是走向歧途。

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学习书法

书法学习,就像在茫茫的大海上航行,如果没有航标,此时想要不走弯路是不可能的。荀子就认为,人是善于借助外物的,一个人登上高处,他就可以望远;一个人登高而呼,他的声响就会进入更为广大的空间。

古代书法家们已经如烟云飞散,但他们留下来的作品却凝聚着他们的智慧、个性和审美见解;尤其是不同的技巧,在不同风格的作品中各逞其能,妙不可言。

当一个人在学习书法之初,以古为范,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所学的内容尽为精粹,有幸接受这样的引导,不但缩短了自己摸索的过程和时间,而且,学习书法之路就像走在一条通衢大道上。


三、书法学习脱离不五种书体

历经了几千年的发展和变化,使书法已经变得十分恒稳,任何一种新变都脱离不了楷、行、草、隶、篆这五种书体。

今天的人们,比古人更热衷于创新,无论你是想在书法的风格空间上变化,还是书法的创新形式的提升,都需要有一个前提,那就是要足够认真和真诚的研磨古人,品咂古法。

一个当代书家的背后,站着许多的古代书家,在古代书家的引导下,许多虚妄、浮华得以摒弃。 做为一个书法的学习者和传承者,我们首先必须要有认同感,对古人的碑帖进行摹写、临写,力求点画纯正如帖,之后,才能谈及创新。

好了,这个问题,我就回答到这里,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谢谢!


赵明创作室


答案是肯定的,必须临、坚持临、长期临。

“学不师古,如夜行无火。”文徵明此幅行书作品,就“六法”展开论述, “六法”指:“一曰气韵生动,二曰骨法用笔,三曰应物象形,四曰随类赋彩,五曰经营位置,六曰传移模写。”

对于书法学习,临习古人经典法帖是唯一的路径或者说是最好的选择,只有从古人字帖中才能找到出路,也就是说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不是有句话说吗?学习最简单的方法是参考别人成功的经验吗?

对于学习书法,我有以下几个观点:

1、 坚决不当不临古不学帖的自由家

学习书法,若不临古帖,那写出的字将是自由体、江湖体,是俗不可耐的,没有的雅致味道和观赏性。历史上的书家就好比山之高峰,是经过漫长历史检验了的,何不以他们为标杆、取法经典呢?古代的书法名家们学习书法,也是先师法古人,之后再 在古人的基础上独辟蹊径,形成了自己的书法风格。

2、坚决不当不学理论而傻练的蛮干家

书法是一种高层次的艺术,它不仅要求学书者长期有效的艰苦练习,而且还需要一定的学养水平,一件成功的书法作品,书写者通过作品反映出的学识素养也是感染读者重要的因素。中国历代书家都主张"字内功夫,字外求”,理论不明,实践不灵,适当的理论学习能让我们事半功倍,盲目的实践只能事倍功半。

3、坚决不当不安心不静心的速成家

掌握书法技法,需要不断地练习,掌握了不同的技法之后,还需要不断地练习,能够熟练运用之后,才能进行创作,才能算学会了书法。非一朝一夕之功。学习书法是对精神世界的追求,需要正确的心态,坚决摒弃急功近利的思想,坚决摒弃那些招摇过市的速成班。

可以说,学书法的唯捷径就是临帖、临帖、再临帖。

以上图片是我个人学习书法一年时间的经历


俊文书法


学习书法必须临帖,临帖必须要选古代先贤的经典名碑帖。要明白“取法乎上仅得其中”。所以选帖很重要,千万不要急功近利,最忌选那些当今的所谓“国展精英”,“兰亭奖得主”的以获取名利为主的、于传统书法相勃的东西。如果目的是弄个会员证那就另当别论了。要想成为一个真正的书法人,只有选择古代名帖反复临读,因为那些经典名帖已经得到了验证。是通过大浪淘沙留下的精华。唯有此路,别无选择!











于明晖书苑


我们学书法,一般都要经过两个过程,入帖和出帖。所谓的入帖就是临古帖,而且必须是经过历史的大浪淘沙留下来的书法精品,临帖可以帮助我们学习笔法,提按使转的配合。这个阶段临帖越像越好,不仅仅是追求形状相似,更应该追求一种精神气息的像。

入帖一方面学习笔法,另一方面,我们还在临帖的过程中习的古帖的笔意。经过一定时间的临摹训练后,掌握并巩固笔法,也形成自己一定的审美,到有一天可以出帖了,放手自己写了,就可以信手挥毫,而又在法度之内。









书法小冯


启功先生说过:“学书所以宜临古碑帖,而不宜学时人者,以碑帖距我远。古代纸笔,及其运用之法,俱有不同。学之不能及,乃各有自家设法了事处,于此遂成另一面目。名家之书,皆古人妙处与自家病处相结合之产物耳"。

传统与现代中国书法源远流长,传统的碑帖精彩纷呈,经典佳作不胜枚举。学书法就要从传统中来,师传统、师造化,历史上任何一个书法大家,都有一个先浸淫传统,然后再紧跟时代、张扬个性的过程。强调传统,就是强调基本功,传统的东西愈多,基本功就愈扎实。就像砌房子一样,基石牢固,再在上面雕梁画栋,就给人以稳健、耐看的感觉;基石若不牢固,雕得再好,画得再好,也给人摇摇欲坠的视象。有的人忽视传统,甚至抛开传统而信手涂鸦,把他们古怪的随手的笔法视为现代,这是一种揠苗助长的做法,也是一种掩耳盗铃式的行为。

继承与创新学习书法的过程是一个练的过程,练的过程就是继承,继承古代大家的好的东西,然后为我所用,并在创作中充分展示。继承和创新是一种因果关系,有继承才有创新。继承得充分,创新也就有了足够的资本与动力。只有继承,没有创新,就会墨守陈规,缺乏朝气,也就没有生命力。离开继承谈创新,创新也就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末,是空中楼阁。有的人练不了几天字就要创新,这种创新是创而不新,是与书法的本质规律相违背的,也不可能得到业界和社会的认可。只有在充分继承的基础上才能创新,才能够由量变到质变。就像人走路一样,还未走稳就想跑步,那注定是要摔跤的。摔坏了腿,恐怕以后连路也走不稳了



墨笑我痴


对于这个问题,应该说题主的问题并不是很严谨。学习书法,是应该从古碑帖开始临摹和学习,但绝不是盲目的、随意的。并不是所有古碑帖都是适合我们学习的,也并不是所有古碑帖都是最优秀的。

所以应该这么说,学习书法,我们应该从优秀的古碑,开始临摹和学习。

那么,为什么呢?

大家知道,我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优秀文明的国家,内蕴丰厚,博大精深。书法,作为传统文化艺术的精髓之一,更是浩如烟海,绚丽多姿。从古至今,也是大浪淘沙,锋芒尽展。“二王”、“楷书四大家”、“宋四家”……不胜枚举,这些得到历代书法肯定、承认、推崇甚至是膜拜的顶级书家,无疑是我们今人学习书的的不二选择。

至于为什么不建议从当今书家的范本去学习,一是因为这些人本身就是学习古碑帖受益者;二是他们的书法成就虽然我们现在看来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但也不乏有争议之声,像郭沫若、康生、尉天池、舒同……即便是这些当代顶级书法大家,也没有哪一个人能摆脱这些杂音,他仍需要时间的沉淀和艺术的进一步检验。


鹰击长空5348


第一,刻碑上的字虽是照着书家的原稿拓印上去再刻的,但是已经加入刻碑者自己的因素,这里面融入了刻碑者自己对书法的一些理解。虽然很多刻碑者是力求完完整整地反映书家的原字的,但是手写和碑刻在工具上的差别是无法忽视的,刻刀的锋比较锐利,所以往往刻碑上的露锋笔画或者方笔会比较多,这也是无法避免的,在临习时也应加以注意。

第二,手帖的字,基本都是书家的原稿,而且能保存至今,经过岁月的淘洗,往往都是精品。直接读手帖,往往更能够感受到书家当时的情志,也更方便观察到笔画细微的变化。

第三,碑和帖可以结合着临,一是因为往往手帖的内容会比较少,往往都是手札或者书信,而碑刻上的内容往往都比较多,可以为学习者提供更多的借鉴;二是碑刻常常朴拙,手帖常常更细腻,二者结合临习,笔下生出的字往往俊逸又不失力量,如君子谦谦,刚柔并济。

其次,为何一定要读碑帖?能够流传至今的碑帖,无不是经过历史和群众检验过的,是值得仔细挖掘的真正有价值的艺术宝藏。临习碑帖,能够体会古人笔法,能够学习古人结字,更能够在临习的过程中修身养性,体会书家个人的情志和精神品质。

总之,临习碑帖是书法学习的必修课,碑帖是最好的老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