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閥孫殿英他的“名氣”為什麼這麼大,真的是因為盜了清東陵的原因嗎?

月夜讀春秋


1928年8月4日,國民政府青島特別市警察廳偵緝隊在碼頭抓獲第12軍逃兵張岐厚等三人,當場查獲其攜帶的寶珠36顆,審訊中得知他們已經在天津變賣了10顆,而所有這46顆寶珠都是在慈禧地宮弄來的。一個普通士兵都能夠搞到價值連城的46顆寶珠,那這支部隊的軍官和長官得弄了多少寶貝?同年8月14日,天津警備司令部又在海關查獲企圖外運的東陵文物35箱,話說,那沒有查獲的又得有多少?

(孫殿英劇照)

於民族來說,時任第12軍軍長的孫殿英此舉無疑是一場浩劫,我們少時看過的電影《東陵大盜》就是描述的這段歷史,只是當時還看不太懂,怎麼當兵的就抓起當兵的來了?穿的軍裝幾乎都一樣嘛。這就是民國亂世,在1928年夏季二次北伐已經完成,逃回東北老家的張作霖也已被炸身亡,國民黨在名義上統一了關內,然而實際上又是幾大勢力各把一方,軍令政令雜亂,遂有此禍。

打倒張作霖北洋政府的國民革命軍四大集團軍中,黃埔系第1集團軍和桂系第4集團軍是沿津浦路進軍,最終進抵冀東的秦皇島一線,而直接攻擊平津一帶的是晉綏系第3集團軍和馮玉祥的第2集團軍。最先進入北京的確實是閻錫山的大將商震所部,但是在戰場上出力最多的其實是馮玉祥麾下善戰的西北軍,然而蔣氏控制的南京政府為離間馮閻兩軍,故意把平津富庶之地全部交給閻錫山管理,老西6月4日就任京津衛戍總司令。

(北洋軍的軍裝)

孫殿英是民國時期“有奶便是娘”的代表性小軍閥之一,平生多次改換門庭,類似這樣的軍閥比比皆是,而孫的“名氣”能夠脫穎而出,當然是因為東陵盜寶,否則無論是兵力、實力、影響力他都不值一提,=當時他的部隊也不過是依附於晉綏軍卻自成一系的雜牌軍。他的老大先後有河南鎮嵩軍大將憨玉昆、直魯聯軍總司令“狗肉將軍”張宗昌等人,無一不是土匪或者“刀客“出身的軍閥頭子,物以類聚,可以想像孫殿英所部的素質和麵貌。

廣州政府的北伐軍在出徵時不過10萬人槍,馮玉祥和閻錫山的部隊早期也各只有10幾萬人,然而二次北伐完成到南京政府召開“裁軍會議”(中原大戰的導火索)之前,全國軍隊已高達150萬之眾,這100多萬的差額是怎麼冒出來的?一方面是各派不斷徵兵擴充部隊,另一方面就是大肆招降納叛,比如孫殿英當時正依附的張宗昌軍隊,是北伐軍主要打擊的敵人,然而眼見大勢不妙,南京方面只需拋個媚眼就“反正”了。

(國民革命軍的軍裝)

就這樣孫殿英所部被編入徐源泉的第六軍團(也是奉系中的雜牌,二次北伐時期投靠國民政府,陸軍二級上將),番號被授為國民革命軍第12軍,軍裝也從奉系“安國軍”的土黃色換成了灰藍色,頭頂上的五色徽則變成了“青天白日徽”,其實是換湯不換藥,本質上還是一支孫殿英私人所有的土匪武裝。要命的是,閻錫山給第12軍劃定的防區在河北省薊縣的馬伸橋,這裡與清東陵只有一山之隔,壞貓離著大魚太近了。

清王朝的主要皇陵共有五處,其中三處位於關外老巢的遼寧省境內,另外兩處是滿清入主中原後,在河北省遵化縣和易縣所修建的的東西二陵,即乾隆皇帝的裕陵和慈禧太后的定陵,這兩位著名的封建統治者在去世後隨葬珍寶極多。當初辛亥革命爆發溥儀退位時,關於皇陵的保護是有條款的,民國政府允許保留“護陵大臣”的職務和一定的護陵旗丁,然而隨著戰亂不斷,所謂的“護陵”已然名存實亡了,個別偷盜之事屢見不鮮。

(孫殿英的第12軍部下)

不過大規模的盜陵事件之前並沒有發生,儘管許多大小軍閥對東西兩陵裡的珍寶垂涎欲滴,畢竟那個年代有錢就可以有兵,就可以有實力成為草頭王。但無人真敢下手的原因有三,其一是皇陵建築堅固嚴密,為了防止盜掘填封的也很徹底,小毛賊是很難打開的;其二是畢竟還有些護陵人員存在,小股匪徒公開盜墓不太可能;其三是民國政府的法令在先,盜墓必然千夫所指致輿論大譁。

結果正是孫殿英敢冒這個天下之大不韙,皇陵堅固不怕,他有炸藥;護陵人員武裝保衛沒關係,他有大兵;至於輿論問題,他實施封鎖秘密進行。總之,孫殿英屬於民國時期“天不怕地不怕”的混世魔王,其他軍閥不敢幹的他終於給幹了。當然,這麼大的動靜是瞞不住的,以溥儀為首的清廷遺老遺少聞知後立即發表聲明,要求國民政府嚴懲肇事者,事件遂一時轟動全國,孫殿英就這麼“紅了”。

(第12軍開進裕陵)

然而孫殿英的上司有三層,並且又分屬不同的派系,即原奉系的軍團長徐源泉、晉綏系的平津衛戍總司令閻錫山和南京的黃埔系蔣總司令,錯蹤複雜的關係為他擺平事件提供了客觀條件。

比如軍團長徐源泉就託人捎信給孫殿英:“你這次辦事太過莽撞,各方已經大譁,我也難以進行庇廕。可是有關關鍵人物你們都要設法疏通,行與不行,看你們的手段,捨不得孩子套不住狼”云云。



於是孫殿英一頓操作猛如虎,上下打點的結果就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各方都收了好處做做樣子未予深究,馮玉祥甚至說:“殿英老弟,你的革命精神我很佩服!咱們是好朋友,好同志,在反對清廷這一點,我乾的是活的(指驅逐溥儀出宮),你乾的是死的”!筆者個人感覺,馮玉祥的逼宮和孫殿英的盜墓,在客觀上也是溥儀出逃關外當了漢奸的部分原因,他會認為民國政府“不講究”。

未及兩年中原大戰爆發,軍閥重開戰,就更沒有人關心清陵事件的是是非非了,而大批的國寶也在亂世中就這麼流失了,殊為心痛。不過這次事件倒真的使孫殿英“名揚中外”,風頭明顯蓋過了老上司憨玉琨、張宗昌、徐源泉等人,難道不是嗎?

(炸陵劇照)


度度狼gg


孫殿英要不是盜了東陵,那就是軍閥混戰時期諸多普通軍閥之一了,沒那麼大的名氣。

孫殿英早年是北洋旁系薑桂題的部下,後來投身草莽,在豫西佔據山頭為匪,手下也有幾千人馬。軍閥混戰時期,孫殿英先後被軍閥憨玉昆、孫嶽、張宗昌等收編。在北伐戰爭時期他投靠了蔣介石,後來又參加過反蔣戰爭,中原大戰後被張學良收編,多次易主,也算是標準的牆頭草。

孫殿英鼎盛時是借熱河抗戰收編了大量的遊兵散勇,手下一度達到7萬多人馬,不過這點兵力在民國時期的軍閥中也只能算一般,和那些大軍閥沒法比。而且他也沒什麼地盤,一直都是依附大軍閥生存而已。

另外孫殿英的部隊大多也是草莽出身,跟著他無非是“利益”二字,戰鬥力差,稍有挫折還會倒戈。孫殿英後來進軍西北,和佔據西北的馬步青、馬步芳、馬鴻賓、馬鴻逵等軍閥爆發“四馬拒孫”之戰時,後期就是因為手下陸續倒戈而兵敗。

因此孫殿英的總體實力不強,在軍閥中屬於二三流角色,除了“熱河抗戰”和“四馬拒孫”兩戰稍微有點名氣之外,其他戰鬥中他都屬於配角,原本估計在歷史上沒什麼機會出名。

不過孫殿英曾經幹過一件大事,就是為了籌集軍餉,帶著部隊盜了慈禧的定東陵、乾隆的裕陵,盜走了大量的珍寶文物。此事鬧的極大,成為當時轟動一時的熱門新聞,後來還被搬上銀幕,孫殿英也得了一個“東陵大盜”的外號。一時間孫殿英也是出足了風頭,當然他可能未必願意這麼出風頭,畢竟這事也不是什麼好事。

因此孫殿英能出名,主要還是因為盜墓造成的,不然也就是民國時期諸多的軍閥之一,默默無聞了。


不沉的經遠


孫殿英(1889年—1947年),乳名金貴,字魁元,河南永城人,為明朝兵部尚書、東閣大學士孫承宗後裔。

行伍出身,1928年投靠國民黨,任第六軍團第十二軍軍長,因在河北馬蘭峪盜掘清東陵而聞名。1930年參加中原大戰反蔣,失敗後為張學良收編。抗戰爆發後,歷任冀察遊擊總司令、新五軍軍長,1943年在河南對日作戰時被俘,旋投汪偽任“豫北剿共軍總司令”。抗日戰爭結束後又追隨蔣介石反共,打內戰。1947年在人民解放軍解放河南湯陰的戰役中,這個20多年來一直逍遙法外的盜陵主犯,終於被解放軍生擒,後病逝於戰犯收留所。



西瓜籽視頻


首先來說,盜墓這個事情讓孫殿英臭名遠播。

民國軍閥那麼多,除了一些大軍閥,為什麼孫殿英名氣這麼大呢?

天下盜墓賊那麼多,為什麼偏偏孫殿英名氣那麼大呢?

因為他盜的是清東陵,是清朝皇家陵寢,是慈禧和乾隆的陵。


孫殿英盜墓的原因很簡單,那就是沒錢了,要給兄弟們發軍餉,不然沒錢吃飯,更沒法打仗,最後肯定會跑光。

手下沒人了,還能怎麼打仗?原因還有一點就是,民國政府不給發軍餉。孫殿英被逼無奈,只能像死人借錢花花了。

有人會說因為幾百年前清政府殺了他的老祖宗,他要報仇。

我們試想一下,幾百年過去了,仇恨還能有多少?孫殿英要是手裡有大把的錢,他還會去盜墓嗎?最直接的原因還是因為錢。

孫殿英何嘗不知,盜墓會得到天下人的罵名。但是口袋無錢,腹中無糧,罵名又算的了什麼。

盜墓這件事發生以後,孫殿英三個字響徹中華大地。絕大多數人,都是罵他。

從今天的角度來看,孫殿英罪孽深重,讓無數國寶流失。

但是基於當時的孫殿英的角度來說,對他是有利的。

後來,孫殿英在熱河率部隊阻擊日軍幾晝夜,直接擋住了日軍進關的速度。這一件事上,孫殿英也是有功的。

孫殿英的名氣這麼大,盜墓確實有一定的成分,所謂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

現在要是有一個驚天動地的大事,也會揚名天下的。


觀復一鑑


孫殿英這個名字在中國可以說是家喻戶曉,“名氣”如此之大正是1928年他駐軍馬蘭峪期間盜挖了慈禧太后的定東陵和乾隆皇帝的裕陵。這次公然盜墓行為讓他一時間成為臭名昭著的“東陵大盜”。

如今說起孫殿英大家都只知道他盜墓成癮,幾近瘋狂;其實在盜墓之前孫殿英就是土匪出身,所以做出這樣令人憤慨的事情也就不足為奇了;但是,孫殿英的出名並不全是因為他的盜墓行為,他能公然盜挖皇家陵墓,說明他還是有點實力的,孫殿英一生的高光時刻可以總結為以下幾點:

一、入駐馬蘭峪,狂盜清東陵

1928年6月國民革命軍第二次北伐成功,孫殿英率部駐守薊縣,當時土匪馬福田盜掘清東陵被孫殿英發現,孫早對東陵垂涎三尺,為了籌措軍費,他調集一個團兵力,以軍事演習為名,驅散護陵人員,趕走土匪,一個月內連續盜竊乾隆皇帝和慈禧太后兩座重量級陵墓,收斂財物無數,為了保全自身,他用這些財物賄賂了各級軍政要員。這次盜墓讓孫殿英第一次名聲大噪,各種申討也是接踵而至,可以說是臭名在外了。

二、中原大戰,與蔣介石對峙

1930年中原大戰時期,孫殿英追隨馮玉祥、閻錫山在豫東、皖北地區與蔣介石七萬餘人對峙,傷亡慘重,暫時守住亳州城,深得閻錫山賞識;最終還是被蔣擊潰後率殘部逃往山西,張學良入關後孫殿英被收編。作為一名軍人來說孫殿英還是算得上作戰英勇,是當時軍閥混戰時期的一股流動力量。

三、抗日戰爭,投日軍做漢奸

抗戰前期,孫殿英在張學良指揮下可以說是頑強抗日,英勇作戰,後因各方勢力的拉攏,遊走於國民黨、日本人和閻錫山之間,非常狡猾。1943年孫殿英在太行山被日軍包圍後投降日軍,做了“和平救國軍”還幫助日本人策反我軍將領,可以說是忠誠的漢奸。比起第一次盜掘清東陵,這次投靠日本人更讓國人憤慨,貪財偷盜可以原諒,但在民族大義面前毫無原則,作為一名軍人置國家危亡於不顧,實在難平民憤。

四、解放戰爭,投靠蔣介石反共反人民

1945年8月日軍投降後,孫殿英有投靠蔣介石與人民解放軍為敵,駐防湯陰期間,修築工事、抓民夫、拆民房為蔣介石賣力反共。1947年5月1日解放軍攻破湯陰,孫殿英被俘後病逝於戰犯收留所。

縱觀孫殿英的一生,不管他出於什麼原因盜掘清東陵,但在他身上有一種民族主義,他曾說;因為他不滿滿清政府統治,所以要革命。在戰爭期間他多次遊走於各方勢力之間,做漢奸,助蔣反共,妥妥的牆頭草,為了活命那邊風大站那邊。如此反覆無常、性情複雜之人很難有一個客觀公正的評價,小編倒是覺得他的身上自始至終都帶著那股匪氣。所以孫殿英名氣大不光是盜挖清東陵,他還做了很多“大事”讓他遺臭萬年。


枯海歷史


首先孫殿英是個小軍閥頭目,改換門庭好幾次,這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也很常見,但是讓孫殿英揚名的確實是因為駐軍在馬蘭峪時候盜掘了清東陵,之後通過對國民黨高層的重金打點沒有被追究。但是溥儀和清朝遺老炸了鍋怎麼能嚥下祖墳被挖呢,而且溥儀當時還是很有影響力的,各種媒體口誅筆伐,全國上下盡人皆知有孫殿英這個盜墓賊。這次打了很多惡仗還要出名的。


一支菸007


民國期間派系林立,局勢動盪,實力一般的孫殿英能“鶴立雞群”,成為各方拉攏,“知名度”最廣的軍閥,其實與他的東陵盜寶密切相關,因此,臭名昭著的孫殿英也被冠以“東陵大盜”的臭名。

但孫殿英遺臭萬年,也不完全因為自己的盜寶,還因為在之後20年,他的所作所為,造就了孫殿英成為了民國時期最知名的“人物”之一。

孫殿英一開始能盜墓,也是得到了地利的便利。孫殿英部被國民政府收編後,就駐紮在河北薊縣和遵化一帶,離清東陵只隔了一個山頭。由於是雜牌軍,國民政府自然是給番號不給糧餉,所以孫殿英只能自謀生路,靠山吃山也就打起了盜墓的主意。

孫殿英雖然是文盲,但他也知道清東陵裡面的寶物價值連城,其中乾隆和慈禧的陵墓裡油水必定最多,於是首先就打起了乾隆墓和慈禧墓的主意。經過一番周折進入地宮後,果然沒錯,乾隆和慈禧生前窮奢極欲,好大喜功,追求享受,死了之後朝廷也是花了全國之力來安葬乾隆和慈禧。

孫殿英所部進入墓葬裡看到無數的金錢財寶,兩眼冒金光,數不盡的稀世珍寶。據說當時為了運走這些財寶,孫殿英整整用了30輛大卡車才勉強完成運輸工作,從孫殿英到每個士兵都是賺的盆滿缽滿,滿載而歸。

雖然是以軍事演習和剿匪的名義進行的盜墓,但世上沒有不透風的牆,東陵盜寶的事件還是不脛而走,消息所到之處,無不是義憤填膺,舉國譁然。孫殿英至此被戴上了“東陵大盜”的惡名,而幫孫殿英銷贓的譚溫江在北平被抓了一個正著。

可孫殿英並沒有因為盜墓而受到應有的制裁,“有錢能使鬼推磨”,孫殿英拿出一部分贓物走了上層路線,使得孫殿英繼續做他的軍長,乃至當上了安徽省省長,可見當時吏治多麼黑暗,政府多麼腐敗。

當然,孫殿英雖然沒有因為盜墓得到懲罰,但是孫殿英的下場似乎早就註定了。在後來的生涯中,孫殿英與日本面對面打過仗,一時成為了“抗日英雄”,但最終還是當了偽軍,助紂為虐。解放戰爭的1947年,在解放軍解放湯陰時又負隅頑抗,走到人民的對立面,因此被俘,雖然得到善待,但還是因為體弱多病加上長期吸食鴉片,最終不治身亡,結束了罪惡的一生。

看到這裡,你覺得孫殿英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歡迎留言評論。


歷史局中人


如果孫殿英沒有盜清東陵,也許歷史書上就不會有他的名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