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父母含辛茹苦養大孩子,可養大後孩子不孝,罵父母該咋辦?

綠葉253704350


明明是孝,打是親罵是愛,孩子就這麼養大的,長大了這樣報恩不對嗎?為父母好的,父母老了不就是老小孩嗎?聽話,體諒子女養他們不容易。孩子小時,幾個人養一個孩子,現在孩子大了,一個人要養兩個,太辛苦了,父母怕苦可以不養不生,可是子女卻沒辦法。子女太苦了,壓力大,父母要體諒,別不懂事。要乖。


萬木叢中一片葉


孩子從出生就是一張白紙,寫什麼畫什麼都是父母決定的,看似長大後孩子不孝,其實什麼都是有根有源,天下不肖子孫要麼過於溺愛,要麼疏於管教,再或者是有樣學樣。

我的評論也許會招罵,我也是兩個孩子的爸爸,如果將來他們不孝順我,我會覺得是我活該,是我沒教好!


文松竹瓊


把孩子哺養長大的確不易,要養出孝順父母的孩子更不容易,孩子長大後對父母不孝順,還要罵父母的,該咋辦呢?我有以下幾點建議:

一、經濟方面和孩子分清楚,不要隨意插手孩子的家庭經濟

孩子長大了組建了小家庭,他們有權利和責任去管理自己的家,做父母的就不要再去掌管經濟大權,不要捨不得放手,要給孩子成長的機會,畢竟父母終究會老去的。

二、有條件的情況下,儘量和孩子分開住

父母的家永遠是孩子的家,孩子的家不一定是父母的家,孩子組建了小家,做父母的儘量不要住一起,因為思想觀念,生活習慣的差異會產生很多家庭矛盾,這樣沒有和睦的家庭關係,怎能談及對父母的孝順。

三、和孩子保持一定的距離

適當的距離會美化任何情感,當然也包括親情,孩子成家以後,做父母的就要和孩子保持一定的距離,不要整天在孩子面前晃來晃去,幾日不見的想念勝過時刻的如影相隨。

做父母的確不易,有很多人為了孩子甘願付出所有,卻換不來孩子對父母的孝順,因為親情不是等價交換,只有做父母的改變傳統觀念,與時俱進,才能有更好的結果。


荷葉心語


之前看過一個電視劇說,老太太將四個兒子告上了法庭,在法庭上老太太要求四個兒子賠她房租,四個兒子連忙說沒住老太太房子,老太太接著邊錘著胸口邊哭著說:這裡,他們四個,在這裡,住了9個月的房租。

看著很心酸。

都說養兒防老。

但有些父母真的養了嗎?

其實這個問題可以換一種方式問,為什麼孩子長大了會不孝,會罵父母?

  •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孩子長大後不孝是跟從小所受的家庭教育息息相關的。環境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人,設想下,當你每天孝敬父母家庭和睦,孩子會模仿你。當你自己都無法孝敬父母時,又如何去要求孩子呢?
  • 孩子不孝,肯定跟自己的教育方法有關係。愛不僅僅是物質,愛=心+時間+正確的方法+適當的物質。

與其糾結怎麼辦,不如我們想想如何再避免此種事情發生。

  • 榜樣

做一個好榜樣,以身作則,用自己的言行舉止來告訴孩子,應該怎麼孝敬父母

  • 引導和教育

比如懂得分享,有好吃的記得給爸爸媽媽吃。

懂得尊敬老人,給老人讓座等等

懂得感恩,過年過節給爸爸媽媽準備小禮物等等

忌隔代寵和溺愛。

  • 父母該有自己的生活

人年老會期盼小孩的陪伴,但不能捆綁住孩子,更不能把自己的老年生活寄託在孩子身上,孩子將來也會有自己的小家庭。

用一句話來小結:我們無法決定自己有什麼樣的父母,但我們可以決定自己的孩子有什麼樣的父母。

最後祝天下所有父母都老有所依,安享晚年。


文胖胖


父母養子女,是責任也是義務;子女孝敬老人也是責任和義務。如果父母把子女養大,子女不孝,有兩方面的原因,一主要是父母教育有問題,是父母教育的失敗。二是子女的自身問題。子女從小被父母嬌生慣養,百依百順,對子女做事都是逆來順受,不去正確引導,使自己的孩子無法無天,成了習慣,等長大了,你想管也不管不了,一有不順心就打爹罵娘,這種人社會中也不少見。我們村就有一個這樣的,整天打爹罵娘,讓人唾棄。把自己的爹孃當奴隸使喚,一不順心就拳打腳踢,這都是家常便飯了。有一次,是去年初冬季節,天非常陰冷,因為下了下雨,兒子去叫父親去為他幹活,父親只是慢了點,結果一腳就踹到路邊的泥水裡,父親的棉衣都粘滿了泥水。我勸都勸不住,擰著胳膊拽進車裡,就拉著走了。這是我親眼所見。罵他母親,都提著他外公的名字罵。這些行為,與父母有很大的關係,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師,父母的行為孩子耳聞目睹,也成了孩子的習慣。當孩子罵你,打你時,你心裡憤恨,當初你拿他當寶,現在他拿你當草,這怪不得別人。只是自己教育的失敗。






竹葉三君1


家長普遍不喜歡孩子頂嘴,還要說到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孝順。

孝順中的“孝”指盡心奉養父母,而“順”指順從父母。其實古講孝道,並沒有說要孝順。孔子和孟子都說要孝,但不一定要順。不顧事實,盲目順從,陷父母於不義,是為不孝。

很多爸爸媽媽認為自己養大的孩子,如果不順從自己,將來還如何管教,何來孝順?而這“頂嘴”,恰恰是不順從父母意志的一種表現。所以爸爸媽媽都不喜歡頂嘴的孩子。

以至於孩子頂嘴時多數家長會大發雷霆,這其實也跟父母的“控制慾”有關。當自己對寶寶“發號施令”,寶寶利用頂嘴來反抗,讓爸爸媽媽覺得很沒“面子”,感覺這樣的寶寶有點脫離了自己的控制,在這種情況下會產生一種心理:這次不“教訓”你,我怕你下次能“上天”!

在這樣的情況下,孩子其實內心是極其不服的。

例如這樣的場景:

“寶寶,太冷了,穿上衣服。”“我不冷,不穿。”“不穿會感冒的,等感冒了你可別跟我說你難受。”“我都這麼大了,我知道冷熱!”“不穿也得給我穿上!說一句你頂我三句!反了你了!”

寶寶最後無奈地把衣服穿上。

對於穿衣服這件事,我們做爸媽的始終有個執念,寶寶小時候不會說話不知道告知爸爸媽媽他是冷是熱,全憑爸爸媽媽自己判斷,總覺得寶寶冷,給寶寶往身上加衣服,寶寶被捂得像個“圓球”才覺得寶寶不冷了。而這樣的後果是什麼?寶寶捂得渾身是汗,最後反而感冒了。

寶寶現在能跑會跳會說話,脫離了爸爸媽媽的“掌控”,這其實是寶寶開始有獨立意識的表現,有了自己的思想,但是大人們還是在用自己的認知去管控孩子。爸媽沒注意到,寶寶其實長大了,當爸爸媽媽的要求,讓寶寶覺得不舒服時,或者跟寶寶自己的想法有衝突時,寶寶自然會反抗。

但多數情況下,爸爸媽媽面對頂嘴的孩子,是反駁不了的,隨後採取威脅,但是這種威脅、恐嚇,最後演變成了真的上手打,打完之後,寶寶無奈服從,為什麼會變成這樣?

其實很簡單,因為一次次的被迫服從,孩子覺得爸爸媽媽的要求無理,只知道威脅自己,久而久之,孩子不再信服爸爸媽媽,所以孩子會越來越不聽話,這才演變成需要爸爸媽媽“暴力解決”。

在這樣種情況下孩子一般會產生兩種性格:一種是越來越叛逆,一種是越來越自卑。

叛逆的孩子只會讓爸爸媽媽很頭疼,而自卑的孩子越來越不愛表達自己的想法,藏在心裡,自己也沒了主見。

所以當孩子頂嘴時,爸爸媽媽不妨這樣想:孩子長大了,他有自己的想法了。

不如聽聽孩子的想法:

我不想回家吃飯,那是因為我還不餓……我不想穿衣服,因為我真的不冷……

孩子一時不回家,不是一直不回家,沒人陪他玩,他自然會回來;現在不冷就不讓他穿,4歲的孩子已經知道冷熱了,會表達自己的感受,是爸爸媽媽把孩子想得太笨了。

孩子頂嘴時,爸爸媽媽生氣還有一部分原因,是孩子說話的語氣問題,當孩子急於表達與家長不同的觀點時,會著急,以至於語氣有些激動。這時,爸爸媽媽不妨說:“我知道你有自己的觀點,但你表達時要不要換個平和的語氣來說服我呢?”

當孩子開始頂嘴,就說明他真的長大了,我們可以允許孩子頂嘴,但不是讓孩子無理、放肆,當孩子說的不在理時,那就要教孩子如何說話了,鼓勵孩子表達自己的想法,總比讓孩子憋在心裡越來越自卑要好。


世界那些奇葩事


怎樣辦,涼辦。父親只好受著,因為現在社會就這樣,別人的父親能讓後人當富二代,可自已做不到。打掉牙,肚裡轉,深思怎辦。過六十的人保重貴體,找點輕活出去幹幹。一是掙點小錢,二是改變心情,三是出門看社會,你我他差不多。心情好了就回來,一切都看開。


盛祖順心


怎麼說呢?有老話說的好:老貓房上睡一輩傳一輩,上樑不正下樑歪,身教勝於言傳。

孩子不孝敬,父母又做的如何呢?父母對爺爺奶奶姥爺姥姥是否孝敬呢?不要一味的要求孩子孝敬父母,你們做到了嗎?

這個社會壓力山大有時想孝敬父母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老人也要有寬容大度的心態不要有額外的要求來難為自己的孩子,孩子都想孝敬父母,只是能力有限。

“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所不欲,不逾矩”老人也要自己管好自己做事不要太出格

孩子都是好孩子一定要言傳身教,父母是孩子的真正老師,孩子就是父母的一面鏡子



a一個人


這樣沒有教養的孩子不在少數,父母被他們氣得住院都有。怎樣管教這樣孩子?首先是在金錢方面斷供,再讓他自食其力,不能給他任何幻想。今後怎樣培養孩子自立 自強 自信,才是我們做大人所要思考的問題!


為社會貢獻自己的力量


父母含辛茹苦養大孩子確實不易,可養大後的孩子不僅不孝,還辱罵父母,怎麼辦?

自己養出來的孩子,只能認命了吧?

身邊普遍存在這樣的現象:越是父母對孩子付出多的孩子,孩子越不懂得感恩,對父母充滿抱怨的也不少。

站在父母的角度,他們確實委屈:自己為了孩子付出了一切,孩子不僅不談回報,反而處處嫌棄自己,甚至罵自己,怎能不傷心?

站在孩子角度思考一下,孩子這麼對他們也是自然的事:

1、他們的父母毫無界限感地付出,讓他們覺得父母即使為他們操碎了心也是理所當然。如果滿足不了他們的需求,他們立馬就會心生不滿。

2、父母的一味寵溺讓他們凡事都以自我為中心,凡事只考慮自己,根本不懂得為他人付出,包括他們的父母。

3、父母無原則的養育方式,導致他們缺乏倫理道德,更不懂得顧忌別人的感受。

雖說孩子罵父母是萬萬不該,但是孩子養成這個樣子,父母肯定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

說句無情的話,這也是他們自作自受吧?你慣出來的祖宗,肯定得自己受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