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如何理解隶书的神韵自得?

如石书艺


我觉得隶书的神韵自得是一句不完事的话,应该写作“师法古人,神韵自得”才算完整。


隶书是中华书法重要的书体,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隶书,在中华书法的五种书体(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中居于中间过渡位置,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隶书源自篆书,大约在秦末汉初经过第一次隶变,出现了秦隶,也叫古隶。至东汉时,逐步发展成熟,这时的隶书叫做汉隶,也叫八分书。到了魏晋时期,隶书又经过第二次隶变,衍生出草书和楷书两种重要的书体。


我们所说的隶书的神韵主要是指成熟时期的汉隶的神韵

成熟时期的汉隶同古隶最大区别就是出现了波磔笔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波三折”,隶书的神韵最具代表的元素也是这个波磔。后来所谓的“八分”之说,也是因为隶书撇捺写出来向左右舒展,似“八”、似“分”的缘故。

成熟汉隶名碑最具代表性的有:《曹全碑》、《乙瑛碑》、《史晨碑》、《礼器碑》、《张迁碑》、《石门颂》等几种。不同的隶书碑帖有不同的神韵特征。

1、曹全碑。《曹全碑》的结构特点主要表现为疏朗平整,舒展奔放,字形多取横势,间有长、方结体,横向开张流畅,纵向含蓄稳健,从而使结构显得雍容大度、飘逸多姿。《曹全碑》结体之舒展、用笔之放纵、意态之醇美,体现了书家于动荡中求稳定,于自由中见奔放的艺术匠心和创作自信,使作品秀美之中存豪气。该碑飘逸风格的独特个性与具体内涵,远非其他汉隶所能比拟。

2、乙瑛碑

。《乙瑛碑》是汉隶中有数的逸品,字势开展,古朴浑厚,俯仰有致,向背分明。特别是后半段,采取笔杆倒向左侧的逆向行笔,使每一点画入木三分,扣的很紧,尤为高妙。《乙瑛碑》的结字看似规正,实则巧丽,字势向左右拓展。书风谨严素朴,为学汉隶的范本之一。

3、史晨碑。《史晨碑》的整体布局,在汉隶中属横平竖直、纵横有列的典型;它与《曹全碑》线与线这间的相互抖动承接和《衡方碑》字与字之间的步步紧逼不同,它的布局更注重于字与字之间的行距上留有充分的间隔。再加上结字的平正外张内收,犹如点掇其上的团块造型,更使其间隔出入意外地透露出舒旷空灵的艺术效果。不过,字与字在间隔的内部并不孤立,也是十分讲究呼应的。

4、礼器碑。《礼器碑》中正典雅,法度森严,飘逸而不失沉着,规整而不失畅快。笔画以瘦硬为主,粗细变化明显,尤其是部分捺画,劲健有力,干脆利落,粗与细之间形成明显反差,平正于外,奇崛于内,体势变化看似平淡,而结体细细推敲却并不简单,布局疏朗,而字字重心稳固,通篇骨力通达,神完气足。碑文字迹清劲秀雅,有一种肃穆而超然的神采。

5、张迁碑。《张迁碑》是东汉隶书成熟时期的作品,书法造诣高。此碑自出土以来,为历代金石、书法家所推崇。在众多的汉代碑刻中,此碑以古朴、厚重、典雅取胜,字里行间流露出率真之意,具有民间朴质之风,格调峻实稳重,堪称神品。它起笔方折宽厚,转角方圆兼备,运笔遒劲而曲折有力,落笔稳健,可谓是汉隶方笔系统的代表作。

6、石门颂。《石门颂》的结字大小不一,洒落有致,纵横劲拔,流露出天真、飘逸的新奇之趣。前人评此石刻是隶中之草,与其它汉碑相较,确可看出其纵横变化更为突出。由于这是刻在石壁上的缘故,不可能像丰碑巨碣那样作精雕细刻,只能依着岩面的起伏作点画的权变安排。置之险地而后生,反得意外之趣。


要做到“神韵自得”,必须“师法古人”,下功夫临习古碑帖

1、 对临,是面对范本进行模仿训练的一种方法,基本要求是将碑文的笔迹写得准确,模仿得像,通过临习掌握基本技法。对临有助于初学者加深对字形、笔画的认识理解,有助于在认真观察的基础上提高书写的判断能力,以便从传统中摸索书写的规律法则,最终转化为自身的书写能力。对临要反复进行,不可采用流水帐式的机械方法,防止轻率的临习。要经过反复对照联系,直至能够熟练地再现古人的风貌为止。
2、 背临,是建立在对临基础上的一种检验自己对临成果的方法,也是为从事创作做准备的必要过程。在实践中有些学书者临习能力并不差,也下过大气力,但在创作作品时,总不能很好地在作品中运用和体现出传统技法。这一问题出现,多是因为在训练中缺少背临这一基本环节,反映出了学习传统技法的不扎实。因此,临习并非是机械地照着写,还须经过背临的过程来验证自身的真实书写能力。
3、 意临,是取古代传统技法之“意”(即某些规律)的一种方法。意临是一种灵活的临习方法,力求从宏观上把握传统技法规律,书写时注意对古人书法神采风韵的体现。意临中某些字型或笔法可以有些出入,只要符合一定的规律法则就可以。意临可以表现出书法者自身对古字的认识理解,可以变化发挥,但意临必须慎重,如果把意临当作对范本的有意“改造”,或降低书写的认真程度,从根本上远离了范本的要求,就领会错了。
以上三种临习方法,是临习过程中的三个不同环节,只要功夫下到了,对以上几种隶书碑帖读懂、临熟,则其“神韵”也就“自得”了。

方圆居文化


隶书写出神韵,是不可想象的难。乙瑛碑“骨肉匀适,情文流畅”,神韵在于秀逸清俊;史晨碑“古朴浑厚,结体严谨”,神韵在于尔雅超逸;张迁碑“笔势内敛,笔力沉着”,神韵在于古拙奇巧;曹全碑“精气内含,柔中有刚”,神韵在于飘逸秀丽;礼器碑“痩硬如铁,迭宕多姿”,神韵在于奇绝万象。

要达到神韵自得的境界,难乎其难,非常人可以企及。今人隶书注重形式和视觉上的效果,夸大了传统隶书在某一方面的特性,过了头,就容易形成习惯,久而久之,习惯就养成习气,习气并非风格,更不是神韵,如果把习气自得,当作是神韵自得,那就是误入歧途。隶书如同草书,精气神全在点画线条里,没有足够的功力,难以呈现隶书之神韵,更不用说神韵自得了。

1、横画。

隶书的横画并非都是水平状。如图一的“工”,看似平正,然其笔势流畅。“工”字的第一横轻,第二横重,呈波画,通过当中的点(竖写成点),使两横形成鲜明的对比和呼应关系。如图二的“王”,三横长短不齐,空间布白不等,通过当中的竖,衬托出了三横富有层次和变化。

2、竖画。

隶书的竖画大多不垂直,如图三的“华”,草字头的两竖笔势相反,位置错落有序,华的一竖并不是垂直,而是与草字头的两竖构成华字的“主心骨”。如图四的“图”字外框的“口”两竖也并非垂直和平行。

3、撇和捺。

变化很多,一般而言,是撇抑捺扬,如图五“人”。也有撇扬捺抑,也有彼此开张,无论何种组合方式,之间的呼应关系十分巧妙,极具变化,又很协调,如图六“举”字。4、转折。转折的笔法,比较简单,由横转向竖,或由竖转向横,折角处或外拓法,或内擫、或断笔转锋再起。它是主要笔画的辅助,但却是决定隶书不同风格的主要因素。如图七“礼”字。5、点。隶书的点变化最为复杂,有的作短横、短竖或短撇、短捺处理,有时把横、竖、撇、捺又作点处理。虽然写点的笔法不难,但极富方向性和装饰点缀空间作用。

另外,隶书的钩,一般作撇、或捺处理。

由此可见,隶书的基本点画并非是横平竖直,没有统一标准的点画,只有在书写过程中产生的自然笔法、笔势和笔意关系,而这些关系,在汉隶碑刻中难以发现,只有通过书写者不断探索隶书之本质特性,才能真正明白隶书的奥秘。


跟欧阳练隶书


昨天,介绍了隶书的基本点画。

隶书看似简单的点画,内含丰富的笔法、笔势和笔意关系。

古人论笔法句句在理,例如,中郎曰:“藏头护尾。”右军曰:“第一须存筋藏锋,减迹隐端。”又曰:“用笔尖须落笔浑成,无使毫露。”所谓筑锋下笔,皆令完成也,锥画沙、印印泥,屋漏痕,皆也无起止,即藏锋也。唐.虞世南《笔髓论》说“用笔须手腕轻虚。太缓而无筋,太急而无骨。”康有为在《广艺舟双辑》中说:古人论书以势为先,中郎曰“九势”,卫恒曰“书势”,王羲之曰“笔势。盖书,形学也,有形则有势,兵家重形势,拳法重扑势,义固相同,得势便则已操胜算。”颜真卿的《张长史笔法十二意》,形象的说明了笔法、笔势和笔意的关系。近代沈尹默在《学书有法》中说“挑夫争路,船工撑船,乐伎的舞蹈和江流的涛声。”等大自然的各种形象,都会启迪书法的神情意趣。

还是以礼器碑字体进行笔法分析:

1、方圆兼备。何为用笔方圆,清康有为在《广艺舟双辑》中详细说明了方圆之说:“书法之妙,全在运笔……方用顿笔,圆用提笔…………圆笔用绞,方笔用翻。”其实,方圆之说只是相对而言。礼器碑是方圆并用的典型。如图一中,点画大多是圆笔,包括转折,但捺笔明显都是方笔出锋。

2、痩硬并举。杜甫评书曰:“书贵瘦硬方通神。”痩、硬是此碑的典型特征,但痩并不是薄、弱,如图一中的“瑟”的撇、“不”的一横,看似如大雁掠过,实乃千钧之力。

3、粗细悬殊。点画线条粗细轻重明显,隶书规矩,点画粗细均匀是基本特征,但是书写性很强的礼器碑,别具一格,如“道”等的捺笔,比其它笔画粗许多倍。

4、竖笔坚挺。竖笔往往不是主笔,而且很少写成笔直状,细而挺拔,极具魅力,如图一中的“下”、“不”。

5、点不作点。有的把点当作笔画的浓缩写,有的把笔画当作点写,极具笔势和笔意,富有变化,如图一中的“心”、“不”。

关于结体和章法。赵孟頫说“结字因时相传。字的结构因时代不同而不同,唐朝的隶书和汉隶有区别;因人而异,清代的隶书,各具特色。隶书留世三百多碑刻,无一雷同,唯礼器碑结体最为多姿。

1、随字立形。隶书取方扁,宽度基本一致,高度随笔画多少、疏密排列而定,故隶书并非每字都是统一的方扁,如图一中的“心”和“道”就明显不同。

2、笔势自然成形。看似各自独立的点画和部首,却有一股看不见的笔势连着,呼应自然,极具魅力。如图二中的“为”、“孔”、“子”、“定”等,这是此碑最典型特征之一。

3、横画变化极其丰富。平正中呈笔势自然书写之状,长短、粗细,连接、断开、穿插、呼应等。如图三的“礼”、图四的“台”。

4、竖画在结体中大多并非书写成垂直状,往往偏向右侧,这和整个字体左收右放,重心偏右有关,如图五的“所”。

5、字体的平衡。左右结构,上下结构等都会有部首之间的避让和呼应之关系。如图六“龙”。

另外,隶书的章法并不复杂,传统的汉隶,以排列有序,整齐为美;摩崖刻石、有些碑阴及汉简等,有行书章法之特点;还有,作品传统的款式有中堂、条幅、匾额、楹联、扇面等。清代的伊秉绶章法布局独树一帜,如图七。

以上皆是本人对隶书的认识和理解,自以为要写出隶书的神韵自得,这些基本问题必须掌握,并能融会贯通,方能神韵自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