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件精美五彩瓷器圖片賞析

第一件、【明嘉靖 五彩魚藻紋蓋罐 】

十件精美五彩瓷器圖片賞析

罐唇口,短頸、豐肩,圓腹,腹下漸收,圈足內凹。通體以青花、紅、黃、綠等色繪傳統魚藻紋。肩飾覆葉紋;近足處青花繪蕉葉紋;腹部以黃彩加礬紅繪八尾鯉魚,輔以各式水草荷花。圈足內青花書「大明嘉靖年制」楷書款。蓋周邊一圈繪魚藻紋,蓋面飾纓絡雜寶紋,上置火焰紋寶珠鈕。

第二件、【明 五彩魚藻紋蓋罐 瓷】


十件精美五彩瓷器圖片賞析

第三件、【 元 卵白釉暗刻五彩戧金碗】

十件精美五彩瓷器圖片賞析

五色花戧金五彩碗,高8.3釐米,口徑1 7釐米,足徑5.7釐米。敞口,深腹,圈足矮小,底足內無釉,底心有一處類似荸薺狀凸起。胎色白,釉色瀅澈,內外滿釉,為典型樞府窯器型。碗內口沿一圈忍冬紋飾,並飾暗花紋,碗心柿蒂紋內飾一梵文文字;碗外沿一道弧紋,並飾暗水波紋,外腹下部飾蓮瓣紋和八寶紋。本碗紋飾由紫、藍、孔雀綠、琺琅釉勾出,其間飾嵌金片。保存狀況:完整。未經任何修補。

第四件、【 元 青花五彩鬼谷下山大罐】

十件精美五彩瓷器圖片賞析

大口,直頸,溜肩曲腹,平底。胎質細膩潤實,釉面白潔,肥厚光潤。青花髮色湛藍明麗,為進口蘇麻離青料;五彩彩料光澤柔和,呈色鮮明。紋飾繪戰國時期謀略大師鬼谷子下山救助徒弟孫臏的場景。人物線條用赭色勾勒,流暢瀟灑,彩色平塗衣飾和林木,山石用青花皴染,圖案佈局疏密有致,技法隨意自如。該罐器型規整大方,釉面老化痕跡自然,光澤柔和,為元代青花五彩瓷器中的精品。

第五件、【 清康熙 青花五彩山水人物紋將軍大罐】

十件精美五彩瓷器圖片賞析

典型的大清康熙年青花五彩山水人物紋將軍大罐,寶珠頂蓋,蓋為康熙時期五彩花卉紋蓋,直唇口,短頸,豐肩,鼓腹下漸收,腹部繪製山水與人物,呈獻清代康熙年下的寫意生活,整體畫法古樸,人物細膩,山水畫工俊朗,疏密有致,色彩明豔。彩料老化自然,圈足底部滿釉,底部修足明顯符合康熙時期時代特徵,保存較完整肯定很適宜收藏,而且價值較高。

第六件、【明 五彩魚藻紋蓋罐】

十件精美五彩瓷器圖片賞析

直口、帽式蓋、闊肩、圓腹下斂、平底。蓋鈕作寶珠形,底青花楷書“大明嘉靖年製”六字二行款。器身滿飾五彩圖案。蓋面飾流蘇八寶花紋,周沿飾魚蓮紋。肩部飾蓮瓣紋,腹部飾游魚、荷塘、蓮寶、綴以各種水藻。近底飾蕉葉紋一週。明宣德已有五彩,嘉靖、萬曆朝以五彩見稱,此罐採用釉下青花作為一種色彩與釉上多彩相結合方法繪製,紅濃綠豔是這時期五彩器的重要特點,紅彩為棗皮紅,凝厚光熠,綠彩多用孔雀綠,同時以濃豔的青花繪製部分草叢,更襯托出彩色的雅緻明澤,色彩對比強烈,絢爛陸離,形象生動,疏密有致,虛實諧調,實為是嘉靖官窯精品。

第七件、【元 五彩花卉異獸紋天球瓶 】

十件精美五彩瓷器圖片賞析

第八件、【五彩開光龍鳳紋梅瓶】

十件精美五彩瓷器圖片賞析

早在明以前,釉下花和釉上彩的瓷器工藝已經成熟,但當時它們只是單獨使用的色彩,直至明宣德朝才把這兩種工藝結合起來,出現了釉下青花和釉上彩結合的彩瓷,明代彩瓷品種很多,長久以來,文獻只以“五彩”統稱,到清代乾隆年間的《南窯筆記》才提出“五彩”、“鬥彩”、“填彩”等新說,青花五彩瓷是宣德官窯所開創的釉下青花和釉上五彩相結合的彩瓷,是一種具有特色的陶瓷。

第九件、【明嘉靖 五彩魚藻紋蒜頭瓶 瓷】

十件精美五彩瓷器圖片賞析

第十件、 【清雍正 五彩山水人物筆筒】

十件精美五彩瓷器圖片賞析

筆筒是為文房雅器之一,中空以納筆,是其最初也是延續至今的特質。“唯殷先人,有典有冊”,發端甚早的中華文明,最自覺的將歷史的經驗加以勤奮的傳承。文化,不可逆轉的囊括了一切它所觸及的物質世界。書典必有刀筆,筆從人而行走撂握,久而久之,不便貯存攜帶,便有筆盒容納,書案之上,則有筆筒承之。筆筒產生的年代已不可考,湖北江陵鳳凰山168號漢墓和山東臨沂金雀山周氏漢墓各出土一件竹筆筒。金雀山漢墓的竹筆筒兩端穿透,筒身鏤有八孔,筒身中間及兩端有三道皮箍,筆筒塗黑漆,出土時,筆筒裡置有竹筆。筒身鏤空是為便於取筆。由此可知,兩漢筆筒是一個鏤孔的細竹管,筆完全置於其中,與後世圓筒狀插筆的筆筒有很大不同。三國時期的吳國文人陸璣,在《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螟蛉有子》中寫道:“取桑蟲負之於木空中,或書簡筆筒中,七日而化”。且不細查其外貌,僅筆筒一詞,便有史可查的綿延了二千於年。宋無名氏《致虛雜俎》載:“羲之有巧石筆架,名‘扈’;獻之有斑竹筆筒,名‘裘鍾’皆世無其匹”,然竹木易腐,無論是兩漢,亦或是文物昌隆之唐宋,筆筒存世者皆寥寥可望。近至明代,各類傳世器逐漸增多,蔚為大觀,朱彝尊曾作《筆筒銘》雲:“筆之在案,或側或頗,猶人之無儀,筒以束之,如客得家,閒彼放心,歸於無邪。”一語道出了筆筒容毫納筆的精神內核。明屠隆《文具雅編》載:“湘竹為之,以紫檀烏木稜口鑲座為雅,餘不入品”。又明文震亨《長物志》雲:“筆筒,湘竹,栟櫚者佳”,以上文獻頻出於明,即是證明。經過長時間的發展,竹、木、瓷、漆、玉、銅、象牙、紫砂等質地品類的筆筒,已經徹底的作為一種可以欣賞的,不可或缺的文化元素之一,無時不刻的出現在文房陳列之中。瓷質筆筒從目前的考古實物中看,最早之實物現於宋代:故宮博物院陶瓷鑑定專家馮先銘先生在《中國古陶瓷圖典》中記載“筆筒,文房用具,插放毛筆之用,始見於宋,流行於清,器型似筒狀。宋代筆筒口徑較小,傳世不多” 。另據明代文獻《天水冰山錄》載,查抄權相嚴嵩家產之清單上,赫然列有牙廂(鑲)棕木筆筒、象牙牛角筆筒、哥窯碎磁筆筒。故此推斷,瓷質筆筒最早可追溯至兩宋時期,而這與宋代高度發達的社會文化氛圍和高超的治瓷水準相吻合。而瓷質筆筒的再次勃興,始於明代,盛行於清,並伴隨有清一代高度發達的陶瓷製作水平而臻於鼎盛。清雍正時期,王朝初興,瓷制筆筒的生產也達到了鼎盛時期,不僅品種繁多,有青花、五彩、鬥彩、釉裡三彩、顏色釉等,而且裝飾圖案豐富,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裝飾紋樣有山水、人物、花卉、鳥獸或題寫詩詞歌賦等。此件雍正五彩山水人物筆筒呈筒狀,圓口直壁,外底中心內凹。外底、足牆、口沿及器內施木紋釉,外壁中部留白,通景繪墨彩山水,並點染五彩裝飾。外底滿繪仿木紋理,無款。與之同類者,有一件故宮博物院藏,內、外、上、下及底足均為仿木紋秞,外壁通景粉彩松鶴延年的筆筒,與此件風格一致,也無款識,應當是為了追求像生之效果,故意而為之。此器胎體緻密,圖案在器物上環繞一週,展開則是一幅完整的山水畫卷,構圖有密有疏,水面的遼闊,林石的繁密,形成巧妙的對比。筆觸上也極好的表現出多樣的技法,山石的皴筆層次清晰,樹木依種類不同或用點簇或用夾葉。彩墨結合,以墨筆為骨幹,以青綠為主調,間雜些許鮮紅,由於釉料的緣故色彩比之繪畫又多了一分鮮亮明快。其構圖疏密得體,層次分明,景物錯落有致,頗得章法,筆觸運用自然靈活,渲染皴擦,格調清新,別具藝術魅力,整體畫風富有清代宮廷山水畫慣有的嚴謹富麗,文雅含蓄的特點,令人觀之悅目,賞玩不盡。其細節處之繪畫筆法,如松枝針葉,與同時期琺琅彩瓷名品“松竹梅圖橄欖瓶”如出一轍,可印鑑為雍正官窯作品無疑。 仿木釉始燒於清代雍正時期,以赭褐色彩描出木材自然紋理,形象逼真,它是清雍正、乾隆朝獨具特色的釉色之一,裝飾效果自然生趣,清雅怡人。《飲流齋說瓷》載:“乾隆有專仿木製各皿,遠望儼然如木,而實為瓷者,名曰‘仿木釉’。”景德鎮官窯以紅、黑二種不同的釉色繪成木理紋,有的還作藤條裝飾,遠看乍望儼若木製器皿。以其做裝飾瓷器之中,有筆筒、臂擱等小件,也有大型的仿木桶。並有以木紋釉為座,配以粉彩、茶葉末等花盆、瓶等器物。單就墨彩產生則與雍正皇帝有著極大的聯繫,因為他對賞玩器物品鑑要求極高,大多參與設計,非精細而不用,其創造的瓷器品種亦多,墨彩即是其中之一。清雍正年間,景德鎮用國產彩料仿燒水墨琺琅效果的研究獲得成功,窯工首先在白瓷上以黑料繪紋樣,再經低溫烘烤而成,其效果猶如在宣紙上以墨筆作畫,木紋釉與墨彩結合,在烘托主題紋樣方式上新穎別緻,而且更為世所珍罕。 查閱耿寶昌先生所著之《明清瓷器鑑定》,可知木紋釉搭配墨彩、五彩之筆筒,為雍正朝所獨有,“…木秞地開光繪畫的筆筒,款式甚為特殊,器內及外壁上下邊線飾以木紋理的彩色秞,外壁中部繪有墨彩松鶴圖或人物行旅圖,在畫面的花草和樹梢上點染淺藍、綠、淡珊瑚紅、紫和白色,甚為新穎。”關於這一豐富釉彩瓷器的誕生,不能忽視一個人所發揮的重要作用,其就是雍正六年旅任之督陶官唐英,其供職於江西御窯廠將近三十年,在都理窯務期間,創制新彩凡五十七種,這為創燒各種特殊效果的瓷器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