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出书,不但没一分钱稿费,还要贴钱印刷、自己包销。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

司马太师


事情都可以从多个角度去看。

比如,出书,可以更好地建立个人品牌,也是个人形象,也是给自己的一个宣传。但有人却把这事说成建立“人设”,或者说“包装”自己。但,无论怎么说,都是人家对自己的一个定位。


比如,出书,可以给自己更多的信心,有人从出第一本书开始,有的就一年一本书的出,越来越有力量写,对自己越来越肯定,也不枉费自己对写作的热爱。不同的是,可能,第一本是自己投钱出的,以后的书,都是给自己挣钱的,能力有了,收获有了。


再比如,一个人在几年间的特殊经历,非常有感触,特别想分享给大家,于是,把所有的灵感全部集中到这本书了,对自己而言,有收藏和回忆的价值;对别人而言,感受一下自己没有的经历,或是没有的梦想经历,也是一点心灵的安慰。这样的书,一开始可能会是投钱,但,说不一定就火了,比如《鲁滨孙漂流记》,等,很多。


还有一种,是这一生拥有很多波折经历,也为自己赢得了很多的成绩,拥有了财富,也拥有了权利和地位,想给自己出一本自传。想留给子孙后代一些有用的经验,也是满足自己的心愿,对自己这一生的肯定!


所以,无论是哪一种情况,都值得我们学习,都是对人生抱有更多的希望,有上进心,人生也有精彩!


祝您快乐!


小鱼小家


我自费出了三本了,这三本书都有人愿意免费给我出,其中有一本还答应给三个点的版税,但我拒绝了,因为给版税的出版周期拖的太长,而且不论给不给版税,他们都要我十年的版权。我觉得相当于我辛辛苦苦养大一个孩子被人抱走了,我挺难过。所以我选择了自己出。第一本《小时候》,我靠书本身的品质和自己的努力推销卖到了二印,这本书我是赚到了钱的。第二本书《毕业在东,爱情在西》销售一般,目前还没有回本,当时也没有想着靠这本小说回本,想着小说出版后方便影视改编。小说还真有文化公司看上,改成了剧本,也有导演愿意执导,但融资有点困难,所以一直未成,但这也是一种生活的尝试不是吗?第三本是一本植物科普《留住四季》,这是一本适合孩子读的图文并茂的书,获得了很多好评,有销售团队看上了它,愿意运作一下它的销售事宜,事情可能成功,也可能不会成功,但我觉得有外界得承认就是好的,人活一生用书去和别人沟通交流自己的生活经验也是一种荣幸。( ˃̶̤́ ꒳ ˂̶̤̀ )





作者刘静


我正在第二卷《晓宁乱弹琴》一书,第一本是三年前出的,所以有感悟。

正如好多人问我,自费出书,自费销售,这是何苦呢?要我说,就是两个字:情怀。

网络写作十多年了,总想着把文字变成铅字,出书自然就是最好的选择。第一本书,用了10年时间,第二部书,用了三年,如果有第三部,或许就是余生。

最初的设想是:第一卷,我写明理,第二卷,我写悟道,第三卷,写放下。这是我修行的三部曲,也是我写作的三部曲,从现在看,很难达到。

全书就是乱弹,全是生活感悟,情感故事,心灵鸡汤,谈不上好,但一定接地气,书中观点,并非我自己的,而是来自高人,来自全人类。

写书谈不上效益,我本人又羞于和人张口推销,基本当做名片送人。把书当名片,虽然挣不到钱,但是得到尊重,得到人气。

第一本书,内部准印号,过了一把签名瘾。这次第二本,因为有正式书号,可以面向全社会发行,至于有没有人看,一切随缘。

写书挣不到钱,但这个过程,给我思想,给我文化积淀,我一条手机短信,给人解决了工作,做了别人花好多钱都办不了的事。

所以,写作、出书,不管挣不挣钱,我都会努力做好,因为一个过程,我让自己变得更好,变得强大。









晓宁乱弹琴


写书,写文章赚不赚钱呢?

基本上不赚钱。

因为现在文化普及了,

会写字的人太多了

会写字就赚钱,那赚钱也太容易了。

本人写了几本书

叫好不叫钱,

都不赚钱,

但也不是什么都不赚,

我赚的是擦屁股纸,

我给单位写稿,

写一篇给我一提擦屁股纸,

单位的需稿量很大,

我赚的擦屁股纸也多,

堆在家里顶到天花板了。

我望着我写作的成果

成堆的擦屁股纸发愁。

这要擦

到什么时候才能擦完。

当然,前提是我有的擦。

这就是我,

一个文字爱好者的文字生涯。

如果有一天,

你看见一个人在街道拐弯处,

在黑暗的角落兜售擦屁股纸,

或者在公厕边,给内急的人

卖擦屁股纸,

那就是我,那就是我,那就是我。

一个不成功的作家。


我说你听你说我听


说出实话,会让人怀疑人生。而说出来,也许会多少对网友有借鉴作用,我还是斗胆说一点,请诸公听一听吧!

有两位同学为省作协会员,一位自费出书七本,诗歌,散文,小说,论著都有,手笔不凡。一位自费出书两部,一部红学论著,一部长篇小说,可谓异才。才华误人,剑走偏锋,如今这两位高才,却都属于穷人。技痒难禁,笔下生花,前者又完成了二百多万字系列作品,后者又有一部长篇小说完成,而如今都不敢再出书——没钱出,过去所出作品,成为如今打发不走的老房客。

老同学相见,我觉得有些好笑——他们一边大倒苦水,一边还劝我也自费出书,230万字系列一下走,令人哭笑不得!第一位,还是国家教育学会会员,名师风范,大道理讲得无懈可击,无人敢与其“狡辩”,只有我仗着过去的势,敢插浑打哈哈:“您老人家讲的都是真理,不过这真理适合我们践行,而不适合您老运动。过去我老家有位神算,为人指点迷津,一指一个准,但他却算不到自己的财运。要是一时没人请托,吃饭都会成问题,老虎下山一张皮,时常到处打秋风……”第二位,西安交大毕业,曾为地级市财政局中层干部,第三梯队人选。春风得意之际,谁也劝不住辞职,到深圳下海经商,一度大富大贵,后来成穷大款,失意中弃商从文,笔下斑斓生辉,一发不可收拾!

《苜蓿花开》叫好不叫买,长春电影制片厂有意向拍成电影,但要他本人拉300万赞助。一分钱难倒英雄汉,何况巨资300万!作品沧桑厚重,能提高地方知名度,政府答应出资赞助,但要他自己租房办个文化公司,资金才能到账。租了100平米的写字间,拉了两位名人做招牌,奔走三年多,一分钱投资没到,第四年文化公司关门大吉。三年多时光,不仅耽误了赚钱养家的时间,又背了一重债务。靠老婆的工资养活,又复原成为草根作家,埋头写无钱出版的大作。嘿嘿!

同学中活的最舒服的,还是那几位有科研经费的教授,他们编写的教材和专著,均由大学出资出版,个人还多少有些润资。振兴传统文化,国家有鼓励业余作者的“千人计划”,各省有每月补贴6000元、作品公费出版的“百人计划”,但我们这些草根个儿矮,手短够不着。三年观察下来,也没看到本省这些幸运儿的什么好作品,所见到的,只有几本泛泛之作,远不如我同学的自费出版作。

笔耕纸田,有成熟作品者,都想出版,即使生计都有问题的草根,有的砸锅卖铁也自费出书。原因大概有二:不愿碌碌无为,梦想一鸣惊人,摆脱尴尬的处境,成为文化偶像;文化精神顽固,写作成瘾,梦想留下一部传世作品,助力后世前行,歧路处三思。

怀揣梦想,写作成瘾,我本人属于后者。人生苦短,世事沧桑,行走坎坷,好梦难成,而谁又愿意碌碌无为一生?深秋之际,重拾旧梦,将自己一生阅历与感知,成书告诉后人,以慰平生谢春秋,是我的追求。寂寞的山道上,孤独地攀登,远峰在望不可及……






下放农场有位朋友,才华横溢,出口成章。他非常勤奋,白天大田劳作,晚上在昏暗的灯光下搞创作。夏天蚊虫多,蚊香也舍不得,冬天披着厚厚的棉袄。四十多年前,没有电脑,二十多万字的小说全靠一个字一个字爬格子。整整一年时间完成。后又花上一个月工工整整誊抄一遍。

小说我读过,描写的是知青的喜怒哀乐,有血有肉接地气。构架的情节要比《金光大道》耐看。朋友跑了好几家出版社,无一例外要求作者自费出书。一位名不经传的下乡知识青年,哪来的资金。有家出版社看都没看,直接拒绝。耗费一年多的作品,被无情的市场规则扼杀了。

有次单位请我们当地的文联主席讲课,这位老先生德高望重,出了几本诗集。讲座结束后,老先生向每位听课的人发一本他创作的诗歌。第二天,文联有位同志打来电话,书籍是收费的。没办法,请示领导后,按书的定价累计后的金额,专程送到文联。据文联同志解释,老先生出版这本诗歌是有条件的,由他本人包销2千本,先礼后兵是无奈之举。

出版社也要成本核算,对作者送稿审查很严。编辑的眼光很毒,看重的是名气大的作家和预测成为畅销的作品。对不知名的作者,采取的是包销或自费的政策,出版后既使滞销,也不会影响出版社的效益,巧妙的规避了风险。

作者辛辛苦苦创作的作品,好比是十月怀胎,一朝分娩。有的作者甚至举债,希望让更多的读者分享他的成绩。回本还得有渠道,靠关系推销,没有通道只能白送了。还看见有位作者把几百本自己创作的小说打包送进废品收购站。

这些辛酸的例子,滿滿都是泪啊!


秋平171152879


首先,要考虑印张。

你印个三二百本找就近的快印店可以完成,没有出版社包装也无所谓,反正就是自己留存或送给亲朋好友的。当然送的这部分人你也得考虑人家看不看,或许你给他他当面笑迎,转身就丢进废娄里。不喜欢看人家只当废纸一本。

如果你打算印个几千上万册,得看自己写的内容怎么样,如果青春励志,受年轻人喜欢,可以先与大专院校合作,取得文化主管部门同意后,也得自己掏钱与出版社联系。这笔钱还得自己掏。倘若你有本事找家企业赞助也可以,当然这是十分渺茫的。如果你各方面关系到位,搞一场作品发布会,当地媒体事先造一下声势,到时候门庭若市也有可能。这样,你印出来的东西包赚不亏本。

当然你得保证自己写的东西有闪光点,能吸引人。但是全靠自己这样生拉活扯努力得来的,估计作品质量都不及格,即便人家出于人情,出于安排买你的,拿到手也不会静下心来细读的。

唯一的就是自己练好本领,实打实的把自己的作品锤炼好,争取让出版社找上门来给你印个数万、数百万册,一步跃进作家富豪榜。当然这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梦想。

所以,我认为最好不要自己掏钱出书。如今这么方便,写的东西可以及时发表,也可以存几十年。何必非得自己掏钱变成纸张呢?

努力吧,或许明天出版社就主动找你出书哩。


作者雪原


(三)【档案解密】

红尘痴翁假斯文,

总把“孙山”作“山孙”。

弯弓练武想逞能,

流矢误伤发令人。

立志学医有所成,

医得自身变鬼魂……

鬼门关上去候审,

阎王气得肚子疼:

此等蠢才我不要,

退回人间数晨昏!

只配终日被人笑,

没得本钱笑别人!

——原来如此。怪不得这老头儿节骨眼上总是掉链子,关键时刻总是“更在孙山外”!

这是我写的自嘲顺口溜。一生碰壁,一事无成。老来多病,去年出了一本集子《海风云影》,23万字,今年又写了十多万字,打算出版,书名《满天红》,寓意人民创造历史,想借用一幅摄影作品做封面(附后,如作者有要求或不同意,请联系)。

不能抽烟喝酒,牙口和肠胃也不好,用点冤枉钱算事,给这个世界留下我的鸿爪雪泥。



海风云影


自费出书,只想在世上留下一点痕迹

现在买书的人很少,除了教辅书,其它的书销量都少。

出版社为自身经济利益,一般要求写书人自己出资,才能印书,有的干脆只卖个书号,自己去印去销,那基本是个赔本的卖买。那为什么还有很多人热衷此事,做这个劳神费力又赔钱的事情。

其实人这一辈子,赤条条来赤条条去,不管是亿万富翁还是不名一文的穷光蛋,最终的归宿都是一只小盒子。不能带走一分一厘,一纱一线。

人离世,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巳歌。没有多少年,除少数亲朋还把人留左记忆中,在世界上,己无此人痕迹。唯有精神财富,特别是变成文字的书,不管是正式出版还是自费印刷,可以留传下去。越有价值,留传越久,大浪淘沙,有些可留传百年,甚至千年。

中国千百年来流传的文人情结,都把自己心血之作积集印成书,作为一种追求和寄托。看到自己的书在别人的书架上占有一席之地,内心总有一丝成就感。

我有好几个朋友,自费印书,送人,我书架上就放了一排。

一个朋友毕业于师大中文系,毕业后在政协部门工作,平日喜吟诗作文,在报刊上发一些小文。退休后,自费出二本书,一本诗集,一本散文集,都是心血之作。

特别是散文集,大量的是家乡历史典故的考证,其中也有他们家族的历史,内容非常丰富,有很多资料都是新的,在县志等地方史上根本是查不到的,很有史料价值,我一口气读完,我想,这书肯定是可以留传下去的。

一个老同学送我的厚厚二大本书,是记实体长篇小说,上下二册二十章,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主线,真实的记录了文革十年中最疯狂年代的一段经历,特别是那血雨腥风的日子,地狱般的痛苦经历。

那是个是非黑白颠倒的年代,一方面是同学间的纯真友谊,为证明同学清白而甘愿下地狱,受尽苦难,灵魂和身体的摧残。

也有一些人为了自己的利益,失去了基本的良知与人性,他们凭一些诬蔑不实之词,就认定朝夕相处的老师和同学是反革命,而不认为他们是清白的。以摧残折磨老师同学为乐,用比法西斯还法西斯的手段,千万百什的罗织罪名,陷害老师和同学,进行精神和肉体上的非人折磨,骇人听闻。

小说将当时学校中各类人物的活灵活现的心灵和行为,真善美和假丑恶的较量,形形色色各种人物,登台表演,表现得淋沥尽致,是对文革的真实描写和血泪控诉。

我是流着泪一口气读完这二本书的,太真实了,五十多年前的事历历在目,点点血泪在心中流淌。

那二本书是那个老同学用血写成的,大真实生动了。我想经历了那段不寻常历史的人,不管当时是演何种角色,如果读了那二本书,都不会无动于衷,心灵上一定会引起震撼。那书一定会流传下去的,因为那是真实的历史。

重温那段历史,不是为了要算历史旧帐,而是要人们不要忘了那段历史,不要重演历史悲剧。

特别是年轻一代,只凭历史教科书上干巴巴的条目,根本无法了解文化大革命是什么回事。小说才真实生动有血有肉的再现那段历史,就象我们从历史教科书和大量小说戏剧,才比较真实的了解我们没有经历的五四运动,红军,抗曰战争和解放战争一样。

一个老同学送我的,是一本印刷非常精美的书,那是文物鉴定的书。他现在是市文物鉴定方面的权威专家,特别是古玉文物鉴定,国内著名。书也是自费出版,他想把自己几十年来古玉鉴定的经验和典型案例留给后人,那是很有价值的。

当然,很多自费书,都是作者把平日在网络或报刊上发的文,选择修改后成书。人总觉得留在电子中的文字不是个事,印成黑字白纸的厚厚一本书,心中才踏实。确实,把一本印成书的心血之作捧在手里,总比把一个U盘捏在手里踏实,尽管U盘中装的也是自己的文章。

那就是中国读书人对书的一种情结,难以割舍的情结。








瀛洲青松


我不反对自费出书,但前提是作者不愁一日三餐,并略有余钱剩米可资挥霍。

自费出书乍看起来不大体面,有被人讥笑之嫌,诸如孤芳自赏,敝帚自珍,附庸风雅之类,不一而足。

但细思之后则不必烦恼。谁让我们赶上了市场经济时代呢?除了少数名家作品,出版社敢大包大揽,其他人都是倒贴,费了力还不讨好。出书成了买卖,谁也不愿亏本成全。再说,遥想孔子当年,圣师的千年文章也不是公费出版,之所以能留传至今难道不是得益于自费吗?还有一代中兴名臣曾文正公,可谓家书抵万金,同样得自掏腰包刊印,没有人愿意为他作嫁衣裳。倘若没有自费,今天,我们还能读到他们的如花文章吗?

去年,笔者也自费出版了一本长篇小说《深圳不相信眼泪》。

好坏固且不论,但终究是出版了。原本出于人过留名,雁过留声的初衷。想为人一世总得留下点什么。不过,笔者只是一只土鸡,引颈高歌,抖动翅膀,落下的仅是一地鸡毛。

书出版了一年多,到现在也没捞回成本。但书倒是销得不坏,在京东,当当网还上了畅销榜。想来,我的合作伙伴应该从中赚到了钱。对此,我并不眼红,只要能赢利,谁赚都一样,至少说明我的书还有点价值,我这个人也不是白痴。我就是这么想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