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泥灶――千島湖移民故事

黃泥灶是千島湖移民移到江西初期年代一道堅苦悲壯的烙印,也是千島湖移民在那苦難年代裡聰明、勤勞的傑作,本篇是江西撫州地區一個叫裡莫的千島湖移民村故事。


1959年9月,新安江水庫開始蓄水,大水瞬間就上來了,新安江兩岸密密麻麻的村莊、祖祖輩輩村民生活的家園很快就沉入水中,章家村民被急匆匆安排遷移,往離水庫高一點的淳安汾口鎮中洲村武強溪畔搬遷,農戶生活、生產一切都要重頭再來,村民們遷移在生疏之地,歷盡艱幸、重建新家園。


第10年上,章家村民又被要求第二次再移民,這次走的更遠,要遷移到更遙遠的江西省撫州地區宜黃縣東坡鎮排上村委裡莫自然村,這裡田多人少,荒涼貧瘠,在環境十分惡劣的生疏之地,遂安縣的章村村民生活、生產被再次打回原始,一切又要從頭再來。


千里迢迢從浙江遷到江西首先要解決吃飯問題,吃飯必定要有鍋灶。到達安置點的很長一段時間是在露天壘起石頭架上鐵鍋生火做飯,由於風大煙大造成火力不夠,做一頓飯要花很大的精力和時間。


後來就想著找一塊高一點的土堆,然後在土堆頂上挖一個比鍋稍小一點的洞,在土堆旁邊再挖一個洞口做為灶門,把鐵鍋放在洞頂,在灶門裡放入柴草點燃。做飯的女人一會兒跳下土堆去添柴,一會兒又爬上土堆去撐勺,做一頓飯要爬上竄下幾十趟。這種土洞灶風是吹不進去了,可是碰到雨天女人都要披上薰衣戴上斗笠做飯,天上落下的雨水順著斗笠流入了鍋裡。


為了解決這個煮飯難的問題,村民們從山上砍來木頭割來茅草給灶臺蓋起草棚,這樣即可擋風又可擋雨,環境是改善了不少。可是,遇到天氣晴朗天乾物燥時,一不小心就引火燒棚,把弄好的廚房燒個精精光光。


有一天,不知哪位村民從雜柴亂草叢中發現一間已經倒塌大半的土坯屋,高興之餘村民們一起去山上砍來木料加固,把尚存的半拉子瓦片重新翻蓋,還少了三分之一的瓦片就用割來的茅草鋪上。上十戶人家就擠在二十來平米的破土屋裡。各家自砌灶頭,砌灶需要磚塊、石灰或水泥,在數百米外就有不知是什麼年代荒棄村落的斷牆殘壁,大家撿來破半磚塊。石灰和水泥是買不到的,大家就挖些粘性較強的黃泥土代替,沒有泥水匠就自已動手。由於每個人的做法不一樣,壘砌出來的灶臺是各種形狀都有,但都沒有石灰糊面,沒有煙囪放煙。平時大家基本都是同時燒火做飯的,由於不通風,屋內的柴草煙霧、炒菜油煙、辣椒辣味混雜在一起,煙霧瀰漫,可憐女人們做一頓飯個個被燻的眼睛紅腫、淚水滿臉、噴嗽不斷。

雖然自然環境極其惡劣,生活極其艱苦,但是鄉親們生活在一起還是苦中有樂,有時還其樂融融,在廚房裡還時不時傳出女人的笑聲,誰家做新鮮好吃的都會互相分享,一時缺個油鹽配料也是到別的灶臺隨意拿,在那無比困難的年代裡,村民友誼確實是同甘共苦情濃似海。


黃泥灶是我們移民人的堅苦習作,雖然它只存在三年多的歷史,但是在這短暫的年份裡卻反映出我們千島湖移民為了國家建設,拋棄世代美好家園,在千里之外陌生、偏僻、荒涼的環境中重建家園的艱幸和不易。千島湖移民婦女們是無比的吃苦耐勞、堅韌頑強,那段苦難而又悲壯的移民史,淳安移民子孫是永遠也不會忘記!(章高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