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奇的下廓街,居民是明朝衛所後人,“下廓街官話”成絕唱


傳奇的下廓街,居民是明朝衛所後人,“下廓街官話”成絕唱

以一條街道定義一種語言,全國僅有,這就是南寧的“下廓街官話”。

很多上年紀的南寧人都知道“下廓街”,但瞭解其來龍去脈的人極少,人們對它總有一種神秘感。

江北大道沿著邕江北岸蜿蜒曲折40裡, 貫穿了大半個市區,其中從現南環路南端路口向南一直到桃源橋的750米,在20世紀90年代之前,是一條老街叫臨江街,街不寬僅10米左右。這條街是1932年由下廓街、草鞋街、水口正橫街、祭江臺合併而成。臨江街的南段,即現中山路基督教堂左側原中山路南段小學後門至桃源橋的一截則是原來的下廓街。

傳奇的下廓街,居民是明朝衛所後人,“下廓街官話”成絕唱

明朝衛所軍戶, 目中無人

原下廓街兩旁都是低矮的青磚黑瓦屋,街道老舊不起眼,但解放以前這條街的名氣卻不小。下廓街人原是明朝衛所的軍戶(家裡主人是衛所軍士),明王朝專門派他們來南寧做耳目,擔負刺探情報和打聽消息的任務,有朝廷的俸祿,隨時有權嚮明王朝打報告,因此地方官都畏懼他們,對他們的所作所為睜隻眼閉隻眼。於是,城裡的老百姓都知道下廓街人眼角朝天,目中無人,惡巴巴的,連小孩也一樣,所以很多父母都吩咐自己的小孩不要路過下廓街,怕被那裡的人欺負。最典型的事情就是當時邕州官府禁殺耕牛,但下廓街人膽大妄為,偷偷私宰耕牛出售,官府不敢出聲。

傳奇的下廓街,居民是明朝衛所後人,“下廓街官話”成絕唱

人人說官話,被稱為“下廓街官話”

下廓街人是朝廷派出者,所以都說官話。官話來自明清的官府和軍隊。明清兩代,朝廷規定凡知縣以上官員必須學會官話。此後以北方方言為基礎的官話在全國軍政部門廣泛使用,逐漸成為社會的公用語。廣西的北部地區,明清官話已經成為強勢方言;南部地區的政府治所、軍隊駐紮重地,也通行官話。官話在南寧稱為“邕州官話”,而由於官話在民間僅流行於下廓街以及近鄰的草鞋街(現中山路南段)、火燒地(現邕江賓館周圍)、黃泥街(今南國街)一帶,故又稱為“下廓街官話”,屬於西南官話的桂南小片語言。其口音語尾,與桂柳官話有明顯差異。據說下廓街人在家裡與家人交談,都要講下廓街官話,若講民間流行的平話、白話家長就加以訓斥,說是出賣祖宗。

傳奇的下廓街,居民是明朝衛所後人,“下廓街官話”成絕唱

街上的劏牛佬牛肉販赫赫有名

明朝滅亡後,下廓街人沒有了特權,連皇朝發給他們的糧餉也沒有了,身價自然就不值錢了,他們索性以宰牛賣肉為生,世代傳襲。由於每日宰牛都在街邊進行,因此滿街都是血腥味。他們的肉臺及攤位佈滿市區各個菜市,還有肩挑肉擔、遊街沿巷叫賣的。那時,下廓街的劏牛佬、牛肉販,在南寧可說是赫赫有名。不少百姓與下廓街人做買賣時,混熟了就常常開玩笑地戲稱街上男人為“三斤三十六兩”,婦女則被稱為“芭蕉葉最大”。其原由十分有趣,過去下廓街有一些人,曾經賣肉短斤少兩。當時一斤是十六兩,三斤應是四十八兩,但顧客買三斤牛肉,只給三十六兩(即二斤四兩),剋扣了十二兩,顧客很有意見。為此,群眾稱下廓街男人為“三斤三十六兩”。“芭蕉葉最大”的來歷也有一段故事,下廓街有一女子出嫁,拜堂完了進入洞房,洞房門有一客人,出題目考大家取樂,問的題目是:“你們猜猜看,什麼葉子最大?”房內新娘口齒流利,搶先答道:“芭蕉葉最大”,弄得客人們鬨堂大笑。“芭蕉葉最大”因此成為下廓街婦女的代名詞。當然,這只是開開玩笑而己。

傳奇的下廓街,居民是明朝衛所後人,“下廓街官話”成絕唱

編戲唱戲,習武舞獅

畢竟是明朝衛所的人,下廓街人的文化水平較高,會編戲唱戲,於是他們組織一個戲班,經常演出,很受歡迎,被老百姓稱為牛肉班。到了民國初年,有著武功傳統的下廓街居民自發組織成立一個民間的南富國團,以習武、舞獅為主。該街瑞獅隊,全市聞名,全街青年及中年人,都練就一身武藝,且團結勇敢,不畏強暴。解放前,外人一向不敢欺負下廓街人,就是那些歹徒、盜賊,從來也不敢竄到下廓街搗亂、行兇,當然他們也不隨便犯別人,頗得社會各界人土讚譽。

傳奇的下廓街,居民是明朝衛所後人,“下廓街官話”成絕唱

下廓街官話成為絕唱

隨著時間的流逝,下廓街原有的“皇氣”逐漸褪去。最明顯是語言的衰落。清末,隨著廣東人不斷地大規模西遷,粵語逐步成為南寧市區的主流語言,下廓街官話漸漸走向衰微。20世紀40年代末,說下廓街官話的居民已銳減至2萬餘人,這些居民多聚居在下廓街一帶。至20世紀50年代末,說下廓街話的居民只剩下幾千人,下廓街官話已經基本不出家門。本世紀初還能說下廓街官話的居民基本在七八十歲以上,人數已經很少。隨著社會發展,舊城改造,生老病死,目前社會上下廓街官話基本消亡,僅存在於邕劇當中。據說原武鳴縣城及府城鎮,原邕寧縣仁福村福建坡,上年紀的老人尚能說官話,年輕人已基本不說。

下廓街人曾遭受殃禍

清末,街上有座“水月庵”,下廓街人敬奉水月庵之心,為全南寧之冠。每當觀音誕(農曆二月十九)、出家(農曆九月十九)、成道(農曆六月十九)和釋迦佛誕(農曆四月初八)、出家(農曆二月初八)、涅槃(農曆二月十五)這些佛教節日到來的時候,下廓街人都絡繹不絕地到庵裡燒香拜佛,佈施行善。該街還有一間土地廟,內有土地公一尊。街民逢年過節或自已有喜事,家家戶戶,必拿熟了的雞或鴨及酒菜等食品,攜了帶孫,一同到此廟焚香供拜求平安吉利,添丁發財。這種迷信神靈的心理,在抗戰期間吃盡苦頭。南寧每次拉響空襲警報,下廓街不少人,不願遠離本街,前去郊區安全地方,而是逃入水月庵躲避。尼姑們右手敲木魚,左手則打扇子,並不停地念經以示藉助神靈法力把飛機炸弾扇走。可是事與願違,1939年農曆七月十六日,日軍12架飛機空襲,在中山路、臨江街等9條街道狂轟濫炸,炸死135人,炸傷100多人,燒燬房屋300餘間。居民血肉機飛,慘不忍睹。當時水月庵亦中彈,該庵的尼姑除一名外出化緣倖免於難外,與入庵躲避的市民共60多人,全被炸死。有一陳姓人家除兩兄弟外出免遭殃外,全家老幼30多人,在此次空襲中喪生。

傳奇的下廓街,居民是明朝衛所後人,“下廓街官話”成絕唱

20世紀60年代開始,下廓街的原住民大多遷居別地,明朝衛所的後人各散東西。隨著1987年江濱路的建設、本世紀初江北大道的拓建,臨江街包括原下廓街已消失在通衢大道之中。

現在,下廓街只有傳說,沒有了蹤影。

傳奇的下廓街,居民是明朝衛所後人,“下廓街官話”成絕唱

注:1、本文原創,但參考了雷德的文章。轉載、複製者必須註明出處及作者名稱,否則視為抄襲。抄襲者必追究。已與“維權騎士”籤協議,提供站外抄襲維權「快速刪文」功能。

2、在網絡平臺,本人的暱稱分別為“陳說往事”與“老豆有話”。

3、本人致力於公開出版物沒有記載或沒有詳細介紹的南寧往事與歷史的寫作與整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