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隆基為何急於親手除掉太平公主?

成泰逸


太平公主(約665年-713年8月1日),為唐高宗李治與武則天的小女兒。生平極受父母兄長尤其是其母武則天的寵愛,權傾一時。最終因涉嫌謀反被唐玄宗擒獲並賜死於家中。



有其母必有其女,其母武則天在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其女亦不是軟茬兒,看遍歷史長河中公主級別的能與太平公主相提並論的怕是很難找到了。

武則天看著這個小女兒長相、性格跟自己頗為相似就經常和她商議政事。但終究是封建思想作祟,武則天不讓太平公主將參與政事的事說出去,她礙於武則天的強勢,言行很是收斂,前期的內鬥並沒有她過多的參與。長期的受到武則天與之商議政事的薰陶,太平公主的政治思想已經頗為成熟,她不再像傳統女性那樣安分守己了。


武則天統治後期,太平公主開始努力走向政治舞臺了,為了取悅母親,自己中意的男寵進獻給母親武則天(即蓮花六郎張昌宗,張宗昌後又將自己的哥哥張易之介紹給武則天)。在武則天執政末年,為了能消除未來的政治鬥爭,武則天通過一系列聯姻將武李兩家聯繫起來。同時,她也開始讓太平公主掌權。

武則天的兩個男寵(張宗昌、張易之)進讒言挑撥武李兩家的關係。公元705年,李家的擁護者、宰相張柬之發動兵變,誅殺二張,逼武則天遜位給太子李顯。太平公主由於參與誅殺二張兄弟有功,而受封“鎮國太平公主”, 李顯復位之後,太平公主在政治上就更加積極了,而李顯也並沒有對她有什麼顧慮,反而對她格外的尊重。當時韋后與安樂公主亂權,唯懼太平公主。可見太平公主在朝廷上已經有了十足的政治資本。

權術下的野心

公元710年,太平公主派其子薛崇簡與劉幽求一起參與了李隆基誅殺韋后的行動,清除了韋氏黨羽,並親手將李重茂拉下皇位,擁立相王李旦即位。太平公主因此番功勞而晉封萬戶,她的權勢也到了頂峰。

當時的朝廷出現了這樣一種情景:每當宰相們奏事的時候,李旦就要詢問:“這件事曾經與太平公主商量過嗎?”接下來還要問道:“與三郎商量過嗎?”在得到宰相們肯定的答覆之後,李旦才會對宰相們的意見表示同意。可見李旦對太平公主是言聽計從。


權傾朝野的太平公主開始更加不安分了,開始在朝廷籠絡人心,培植黨羽,大有向其母武則天學習的意思,取李唐的天下的態勢。起初太平公主並沒有把年輕的侄兒李隆基放在眼裡,但是不久之後發現這個侄兒不像他的叔伯輩那樣的軟弱,為了長期保住自己的權勢地位,就開始散佈謠言,聲稱“太子並非皇帝的嫡長子,因此不應當被立為太子。”

公元712年,雖然太平公主和她的同夥們都極力諫阻,但是李旦意識到自己的軟弱無能,毅然決然的將帝位傳給了李隆基。自己退位為太上皇。公元713年太平公主與竇懷貞、岑羲、蕭至忠、崔以及太子少保薛稷、雍州長史新興王李晉、左羽林大將軍常元楷、知右羽林將軍事李慈、左金吾將軍李欽、中書舍人李猷、右散騎常侍賈膺福、鴻臚寺卿唐和胡僧慧範等一起圖謀廢掉唐玄宗,此外,太平公主又與宮女元氏合謀,準備在進獻給李隆基服用的天麻粉中投毒。與此同時太平公主還積極的暗中組織叛亂。魏知古告發太平公主即將發動叛亂,於是李隆基先下手為強,一舉剷除了太平公主叛亂集團,並將其賜死家中。



太平公主走到這一步跟她的母親武則天有很大的關係,是武則天讓她明白皇帝不一定是男的,是她一步步讓她參與政事,有了權利,感受到了擁有權利事多麼幸福的一件事。多行不義必自斃,太平公主完全是被權利慾望衝昏了頭腦,篡權奪位自古以來都是不可饒恕的大罪,因此李隆基即位之後除掉這位覬覦皇位的姑姑的是勢在必行的。


棍哥觀史


李隆基為何急於親手除掉太平公主?(關注葛大小姐,天天曆史故事!)


太平公主可以說是唐朝最尊貴的公主了,父親和母親都是皇帝,還有幾個當皇帝的哥哥。李隆基是太平公主的親侄子,那麼他又為何要親手除掉自己的姑母呢?事情還要從這裡說起。

1、權傾朝野的太平公主。

太平公主是唐高宗李治最小的一個公主,而她的母親則是一代女皇武則天,太平公主從小極盡恩寵,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太平公主的名字在史書上沒有明確的記載,只是有一種說法,說叫“李令月”。

“太平”其實是道號,是當初太平公主替祖母祈福,在名義上出家當道姑了。後來吐蕃使者前來唐朝和親,並且明確要讓唐高宗的小女兒太平公主來和親。

可是唐高宗和武則天對小女兒疼愛有加,根本不捨得讓她遠嫁他鄉。於是就想了個折中的辦法,讓她真的出家了,還為此專門修建了一個太平觀,以此來躲避和親。

過了幾年當初的小公主已經長大成人,到了談婚論嫁的年齡了。於是太平公主瞅準時機,在一次宴會上,“衣紫袍玉帶,折上巾,具紛礪,歌舞帝前。”太平公主穿了一身武官制服在父母面前跳了一場舞,委婉的表達了自己想嫁人的想法。

於是唐高宗給自己的女兒,找了一個門當戶對的親事。駙馬是薛紹,是高宗親妹妹城陽公主的兒子。這就是太平公主的第一任丈夫。

後來薛紹因為大哥薛顗(yǐ)謀反,被牽連其中,在牢裡活活的餓死了,太平公主和薛紹的這段婚姻只持續了七年。

隨後太平公主又在武則天的授意下,嫁給武氏一族的武攸暨(jì)。但這時的太平公主,已經不是當初那個一心渴望愛情婚姻的小女孩兒了,她這時一心想要權勢,於是就一心的搞政治了。

2、參與三次政變的太平公主。

太平公主一生共參與了三次大的政治鬥爭,正是這三次政治鬥爭,讓她嚐到了權傾朝野隻手遮天的快感,也讓她體驗了淪為階下囚性命不保的惶恐。

◆“神龍政變”

這是太平公主參加的第一次政變,而她推翻的正是自己的母親武則天。

是在武周王朝晚期,武則天極為寵愛張易之兄弟,這兩個男寵大權在握,結黨營私,絲毫不把別人放在眼裡。甚至將私自議論他們的王公大臣下獄逼死。太平公主身為李家子孫,自然不能眼睜睜的看著自家的江山,落入不相干的人手裡。

於是在神龍元年,太平公主與宰相張柬之等人,合謀發動了兵變,誅殺了不可一世的張氏兄弟。並且逼迫自己的母親武則天退位,讓三哥李顯復位,即唐中宗。

這就是"神龍政變",在這次政變中太平公主鬥倒了自己的母親,也因此被封為“鎮國太平公主”,食封五千戶。這時的太平公主在朝中已經是名望頗高、手握重權了。

◆“唐隆政變”

這場政變使太平公主的權利達到了頂峰,是太平公主人生最輝煌的時刻,成為了“幾乎擁有天下的公主”。

在唐中宗李顯再次繼位之後,皇后韋氏的女兒安樂公主,想要效仿女皇武則天掌握天下,於是母女倆不斷擴充自己的勢力。在景龍四年,皇后韋氏和女兒安樂公主合謀毒死了唐中宗李顯。並且立了溫王李重茂為皇帝,可這位皇帝年齡尚小,很明顯是一個傀儡皇帝,是韋氏陰謀篡權的計策。韋氏為了鞏固自己在朝中的地位,想要除掉相王和太平公主。

在這種情況下,太平公主和自己的哥哥及侄子,聯合發動了一場政變,粉碎了韋后和安樂公主的計策。太平公主出面處理了小皇帝的事情,迎自己的哥哥李旦即位,即唐睿宗,自此平息了韋氏之亂。

之後太平公主的權勢絲毫不遜色於自己的母親武則天,並封萬戶侯,成為一人之上,萬人之下的公主。

她掌握朝臣的生殺大權,就算是群臣進諫,唐睿宗也要經過太平公主的同意才行。當時朝中共七位宰相,但有五位都是太平公主所任命,可見太平公主權勢滔天。

◆“先天政變”

這次政變,讓高高在上的公主,跌下了雲端淪為了階下囚。

太平公主在享受過權欲之後,野心膨脹,最終還是走上了韋后的老路,想要另立軟弱無能的人當太子。後來太平公主還買通了御廚,想要毒殺頗有才華的李隆基,另立軟弱無能的人當太子,好在李隆基命不該絕,太平公主的計策失敗了,最後李隆基選擇先發制人。在公元前713年,太平公主因涉嫌謀反,被唐玄宗李隆基擒獲,並賜死於家中,這就是“先天政變”。就此傳奇女子的一生落幕了。

3、李隆基為何急於親手除掉太平公主?

一是太平公主權傾朝野並且野心勃勃,很可能讓好不容易安穩下來的李唐王朝,再次動盪不安,而當時的唐朝也經不起這樣的折騰了。唐朝只有一位女皇就夠了,所以太平公主對權勢的執著並不是一個好現象。

二是太平公主不曾念及姑侄情分,一心想讓李隆基去死,自己掌握朝政,做唐朝第二個女皇。所以就算是為了自己的性命著想,李隆基也必須除掉太平公主。

三是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為了江山社稷的穩固,也是對黎民百姓負責,李隆基有非殺她不可的理由。

可憐太平公主,一生算計終究為空,作為唐高宗李治與武則天的小女兒,唐中宗和唐睿宗的胞妹,生平極受父母兄長尤其是其母武則天的寵愛,權傾一時,被稱為“幾乎擁有天下的公主”,但最終被權欲迷失了雙眼,算計一生算計,徒為他人作嫁衣,成全了侄子李隆基。






葛大小姐


李隆基,唐睿宗李旦第三子,也是唐王朝的第七代皇帝。據史料記載,李隆基性格果決,儀表堂堂,且多才多藝,尤其擅長音律。他最初被封為楚王,後改封臨淄王。

《唐書》載,李隆基於景雲二年(公元711年)聯合姑母太平公主一起發動政變,率禁軍豪士持械闖入宮中,將擅權攬政、想當第二個武則天的韋后誅殺,並將其黨羽安樂公主、韋溫、武延秀、宗楚客、上官婉兒等人一網打盡,擁立其父、相王李旦即帝位。李旦是為唐睿宗。

李隆基英武果敢,剿除韋后有功,被老爹唐睿宗李旦破格立為太子。唐睿宗也是性格軟弱,於是朝中大權實際上已經旁落到生性強勢的太平公主的手中。

在解決了太平公主和韋后的姑嫂之爭後,太平公主和李隆基的姑侄矛盾又成為唐廷統治階層爭權奪利的鬥爭焦點。

史載,太平公主是女皇武則天最喜歡的一個女兒,在史書中沒有留下名字,據說她長得方額寬頤,聰慧能幹,武則天常說此女最像自己。唐中宗即位後,對妹妹太平很是敬畏,允許她開府設官。太平公主得武則天親傳,深諳權謀,尤善收買人心,經常拿錢接濟生活困難的士大夫,並和中宗之弟、相王李旦往來密切,逐漸在自己周圍形成了一股很強的政治勢力。

相王李旦和哥哥一樣性格仁懦。當了皇帝后,對自己精明強幹的妹妹太平公主異常敬畏,特封其食邑萬戶。

太平公主在武則天的薰陶下養成了一套爐火純青的權術手段,他見弟弟對自己言聽計從,也就毫不客氣,大權獨攬 。朝廷官員的任命、攫拔,也要她點頭,於是士大夫們紛紛趨附在她的門下,生怕落後。這樣一來,太平公主勢力越來越大,已經尾大不掉了。

唐睿宗登基時李隆基才25歲,不久被立為太子。太平公主權勢煊赫,對自己這位“同盟”侄兒本不太在意,後來發現李隆基身旁聚集了一幫有能力的親信黨羽,而且他精明幹練,雄心勃勃,比他那性格闇弱、沒有主見的父皇李旦厲害能幹的多。

唐睿宗在朝政大事上除了依賴太平公主,另一個得力助手就是太子李隆基。這時,自負的太平公主才隱隱感受到來自侄兒的威脅。

按照儒家禮制傳統“立嫡以長不以賢”的規矩,李隆基本非嫡長子,他的太子之位得來有點名不正言不順。太平公主狡黠多智,於是瞅準這一點下手,命黨羽四處散佈流言,說“太子非長子,不應該立”。

李隆基的長兄宋王李成器卻宅心仁厚,不願和弟弟爭奪太子之位,他真心實意的多次聲明不願當儲君。

太平公主豈是善罷甘休之人。她一計不成,又生一計, 派人嚴密監視李隆基的動向,一發現他有何不法之事就報告睿宗。《唐書》載,延和元年(712)七月,西方現彗星,古人認為此乃不祥之兆,太平公主乘機遣方士向唐睿宗進言:“彗星乃除舊佈新的象徵;如今彗星經軒轅入太微至大角,表示帝座也隨之變位,預示著太子即將為天子了” 。

太平的意思是李隆基即將發動宮廷政變,弒父篡位,攛掇李旦趕緊將其除掉。

唐睿宗也聽說過太子在朝中拉幫結派,也有些懷疑他的企圖,見方士如此說,於是密召太子少保韋安石讓他暗中調查,可韋安石是李隆基死黨,因此對睿宗說:“陛下哪裡聽來這亡國之言!肯定是太平公主在背後使壞。太子有功於社稷,仁孝謙恭,天下誰個不知。請陛下勿聽信讒言”。太平公主又把丞相都召集到自己府中,暗示李隆基嗣位不合祖制,建議換太子。一直支持李隆基的宋璟立即反駁道:“太子有大功於天下,真宗廟社稷之主,公主何出此言” ?

幾日後,太平公主的黨羽借方士之口,預言說五日之內宮中必發生兵變,唐睿宗聽後驚慌失措,坐立不安。

太子一黨的張說、姚崇、宋璟等人乘機上奏,說為了防止流言四起,應該讓太子監國。

唐睿宗本無主見,終於接受了他們的建議,把幾位對太子有威脅的親王派到外地,命太平公主遷居蒲州(今山西永濟)。令太子監國,凡六品以下官員的任免都由太子定奪,一般刑獄之案也由太子審理。

太平公主迅速發起反擊。她知道這些主意都是姚、宋等人出的,於是闖入太子東宮將李隆基劈頭蓋臉一頓痛罵,李隆基只得退讓,忍痛暫時犧牲姚崇、宋璟,上奏彈劾他倆“離間姑侄”。結果兩人被貶往遙遠蠻荒之所,太平公主乘機安插自己的親信做宰相。不久,李隆基又主動請求太平公主回長安。

唐睿宗延和元年(712)七月,睿宗聽信方士之言,認為自己主動禪位給太子可趨吉避凶,居然正式宣佈讓位給太子隆基,自己去當太上皇。他就是史上赫赫有名的唐玄宗。

唐睿宗主動讓位,倒讓太平公主始料未及,她原本是想借彗星傳說慫恿李旦除掉忤逆太子,不想李旦順水推舟,讓位於太子,打得她有些措手不及。

唐玄宗即位後,七個宰相中有五個是太平公主的黨羽,因此大權還沒有在握,只得靜待時機。

次年,雙方的鬥爭日趨白熱化。太平公主唆使近侍在李隆基服食的湯藥中下毒,不成後又聚合死黨準備鋌而走險,發動宮廷政變,舉兵造反。唐玄宗則早已派人潛伏到太平公主的身邊,搞清楚了太平公主發動政變的計劃與具體時間,於是搶先一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派禁軍捕殺太平公主及其死黨。太平公主見勢不妙,隻身逃到一家寺廟藏匿了三天,後來被發現並捕獲,隨即被玄宗“賜死(自縊)於家” 。唐玄宗命官員率軍抄沒其家,發現她府裡“財貨山積”,富可敵國。

唐玄宗李隆基親手賜死自己的親姑姑、曾經的盟友太平公主,說白了就是權位與利益之爭 。沒有對錯,更無關正義。還是應了那句老話:在權力與利益面前,沒有誰是君子。

【插圖源自網絡】

【發文不易 嚴禁剽竊】


鐵馬冰河wu


李唐王朝自李淵在位時,秦王李世民與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明爭暗鬥,到626年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兄弟威迫李淵,李淵不久退位,此事之後,長安多次發生類似政變,前車之鑑後車覆轍,有李承乾謀反,後有神龍政變、韋后之亂、唐隆政變等系列亂事,大亂成為主流,不亂倒不正常,李隆基和太平公主聯手在唐隆政變中誅殺韋后推李旦上位,是為唐睿宗。曾經的盟友卻因權力分配而反目水火不容。


太平公主是武則天的女兒,生性與其母相似,極喜權力,能斷大事,從武則天到李顯到李旦,多少政事有她主裁。(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到了睿宗時期,更是位高權重,實封萬戶,三位兒子封王,上朝時都會與李旦坐在一起商議大事,有時不在朝百官奏事時,李旦會問有沒有先稟告公主,然後才議事施行。凡是太平公主要做的事李旦沒有不同意的,文武百官自宰相以下,升遷或降免,全在她的一句話,經過她的舉薦而平步青雲擔任要職的士子更是多如牛毛。


而作為李旦三子的李隆基,本來太子位論嫡長也輪不到他,是李成器固辭才得以登上太子位,在清除韋后之亂和唐隆政變中立有大功,英明神武,是李唐王室不可多得的人物,未來的皇帝面對權傾天下的姑母,二人都鋒芒畢露,明爭暗鬥,逐漸勢成水火。李旦心知肚明,多次調和不得,李隆基可不想學他當個任人擺佈的皇帝,皇權之尊不容他人插手。太平公主心知這位侄子不好相與,也暗中進行倒儲行動,多次中傷打擊,直到有一次以天象有變為由,欲挑動李旦廢或殺李降基。(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作為二次登上帝位,見慣宮廷風波的李旦,見狀心知大亂欲起,便順水推舟,把皇位禪讓給李隆基,加重他的砝碼,但還是管理政事,每五日在太極殿接受群臣的朝賀,仍自稱為朕。皇帝李隆基則只能自稱為“予”。公主黨與皇帝黨的實力得到很好的平衡。這也是李旦煞費苦心的表現,以為這樣一樣就可以避免骨肉相殘,可惜局面只持續了一年,就發生鉅變。(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713年,李隆基為奪回皇帝應有的權力,搶先發動先天政變,率羽林軍襲殺竇懷貞、蕭至忠等太平公主黨羽,隨後賜死太平公主。李旦猝不及防,得知消息,已知玄武門一事又已重演,急忙自動宣佈還權給皇帝李隆基,安居太上皇不再過問朝政。李隆基經過縝密策劃,對太平公主發動雷霆一擊,既擊倒權臣,又威壓其父,達到奪回至尊皇權的目的。


南方鵬


李隆基殺太平公主根本原因還是權力之爭。

由於唐朝是一個非常開放的時代,女性的社會地位較高,所以唐朝的時候很多女性都登上了政治舞臺。比如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後來的韋氏。所以後來太平公主登上政治舞臺就非常正常了。

太平公主是武則天的女兒,父親是唐高宗,所以身份是非常尊貴的。由於太平公主是武則天唯一的女兒,所以深得父母的恩寵。

唐朝的時候,親王的封地一般也就八百戶,最多不超過一千,而公主出嫁時,封地則為三百戶。太平公主的封地是多少?一千二百戶,可想而知她是多麼受寵!!!後來,她的封地更是增加到三千戶,比親王都要尊貴。

當時的吐蕃請求以太平公主和親,武則天果斷的拒絕了這個請求。

太平公主本身也是一個非常聰明的人,和武則天非常的像。早在武則天時期,她的地位和權勢就不斷的增加,常常和武則天一起謀劃政事。

武則天晚期的時候,李氏皇族和武家的衝突愈演愈烈。此時,太平公主則是最好的調停人。因為太平公主是太子李顯、相王李旦的親妹妹,而太平公主又是武家的媳婦,她的丈夫是武攸嗣。所以太平公主成了後期舉足輕重的人物。

不過,太平公主本人還是偏向李氏皇族的。所以早期的時候太平公主和李隆基是堅定的盟友,因為他們共同捍衛李唐政權。

太平公主與宰相張柬之等人聯合起來,利用禁軍發動了政變,一起誅殺了二張,成功讓中宗復辟,恢復了李唐。

太平公主因此也被封為鎮國公主,封地增加到五千戶,賞賜不計其數,權勢又得到增強。

中宗李顯復辟以後,他的皇后韋氏和安樂公主、上官婉兒等人大權在握,使得朝廷混亂不堪。李隆基和太平公主聯合起來,發動了政變,誅殺掉了韋氏和安樂公主。

他們兩個人成功了擁立了相王李旦做了皇帝。由於太平公主又一次立下了大功,所以她的封地增加到一萬戶,這是大唐以來前所未有的。

同時,李旦還讓太平公主輔佐朝政,軍國大事都與太平公主商議。這個時候太平公主真的是權勢熏天,朝廷七個宰相,其中五個便是出自太平公主門下。可以說那個時候的太平公主才是大唐真正的當家人。

太平公主權力這麼大,自然引起了太子李隆基的猜忌。他們兩個人為了權力經常有衝突。其實,唐睿宗李旦真的不容易。自己原本是個皇帝,可是無奈兒子和自己的妹妹都是權力慾望非常強的人。他只能兩邊調停,希望他們兩個人不要撕破了臉。

當然政治是無情的,最終李隆基擊敗了太平公主,太平公主最終被殺。


歷史是什麼


李隆基如果不迅速除掉太平公主的話,他自己的皇帝地位就要被她的姑姑廢掉了。他和太平公主從來沒成為過盟友,做盟友的時候也是一手拿劍一首拿刀,劍用來對付眼前敵人,刀用來防備太平公主背後小刀子兒對付未來的敵人!這就是他們之間的關係。

(1)中宗、睿宗兄弟兩人已經被其母親管廢了,同樣太平公主在哥哥面前不僅僅受寵,更有“母親餘威”所在,因此,李隆基被廢是遲早的事兒

眾所周知,中宗李顯、睿宗李旦都是兩次當皇帝。兩個人第一次當皇帝、被廢都是母親武則天所為。在武則天及其武氏皇族(武則天當皇帝了,武家自然就是皇族了,李家反而成了外戚)擠壓下,李氏皇族幾乎被殘殺殆盡,李顯、李旦也是生活在恐懼中。做武則天的兒子很悲哀。從小沒有母愛,只是武則天掌握權力的棋子而已。

我很懷疑,李顯、李旦二人已經被武則天管得某些“病態心理”。像李顯被韋后、安樂公主欺負並被毒殺。李旦更是對太平公主唯唯諾諾。

太平公主作為武則天最小的女兒,兩個哥哥和一個姐姐都被其母直接或間接地害死,三哥四哥也像是“待宰的羔羊”。太平公主則不一樣,武則天的“母性”全都給了她,因此,太平公主最像自己的母親。在李旦“病態心理”下,這個妹妹甚至可能是“母親的化身”。當然,我這裡有些“心理分析”了,但個人覺得還是靠譜的。

(2)太平公主實力巨大,且已經動手,李隆基雖然是皇帝但沒有實權且“被廢危險”非常高,必須要迅速出擊

雖然自705年到712年,經過神龍政變705年、景龍政變707年、唐隆政變710年三起政變,武則天退位、武三思被殺、韋后和安樂公主被殺,李隆基和李旦的權力越來越大。

但是,太平公主作為武則天的女兒、武家的兒媳的雙重身份,繼承了“武氏家族”的一切敗兵殘將。

影視劇中太平公主形象

那一時期的文臣武將們沒有“忠誠”心,都是抱粗腿。雖然712年李隆基繼位為皇帝,李旦做了太上皇。但太平公主的實力最為雄厚,七位宰相中五位是他的人,李隆基一方面受到受太平公主挑唆的父親李旦地擠壓,一方面受到太平公主手下人的擠壓。

李隆基作為太子後,太平公主就明目張膽地要求替換太子。

李隆基率先對太平公主發動攻擊,也主要是因為魏知古向其告發太平公主聯合軍隊、行政官員準備發動軍事政變下先發制人而為。

在政變中,李隆基親自領人動手,要知道輪到皇帝親自動手的政變並不多見。

由此可見,李隆基所在位置之兇險。正是這次政變,李隆基徹底拒絕了父親寬恕太平公主地命令,正如當年他發動“唐隆政變”時,毅然決然地殺死上官婉兒一樣。

其具備曾祖太宗的勇氣和智謀可見一斑。靠著這種智謀和膽略,他將唐朝推向巔峰。


坐古談今


他們確實曾經是盟友,但是那是在有共同危難之時,他們聯手對抗韋后一黨,一旦危機過去,至高無上的權力是不能與人分享的,李隆基、太平公主這對強人,勢必只能搏一個你死我活。


神龍政變後,李唐王朝復辟,中宗李顯復位,但他沒有任何革新弊政的意思,反而對皇后韋氏百般縱容,准許她垂簾聽政,他們的女兒安樂公主更是妄圖做皇太女。韋后與安樂公主在朝野肆意賣官鬻爵,擴張勢力,收攏了包括武三思、上官婉兒在內的武周時期重要人物,意圖獨霸朝綱,韋后更想著學婆婆武則天成為第二個女皇。但在他們的權力之路上,有兩人不可避免的擋在前面,那就是太平公主和相王李旦。


太平公主是武則天最寵愛的小女兒,也是唐朝和武周政壇不倒翁。武則天在位時一直與太平公主討論國家大事,讓她參與政務,故而讓她逐步歷練成長,擁有高明的政治手段和遍佈朝野的勢力。李旦更是曾經的皇帝,並且是因他主動避位,才有中宗回朝成為武則天的太子。更重要的是神龍政變後,李旦加號安國相王,太平公主加號鎮國太平公主,封地達到前無古人的鼎盛,李旦五子、太平公主的丈夫和三子都是王爵,更有無數遍佈朝中的親信。

韋后和安樂公主對李旦和太平公主自然是恨不得除之而後快,但太平公主也不是省油的燈,故而一直未成。結果,中宗李顯卻被二人毒殺。韋后立李顯幼子李重茂為傀儡皇帝,大權獨攬,將韋氏親族安置在重要崗位,把握軍權。眼見韋后距離女皇桂冠只有一步之遙,李隆基出手了。因為如果不再及時插手,李氏宗族勢必遭到滅頂之災。


李隆基時為臨淄王,少年即有謀略。他利用無官職的空閒,籠絡了禁軍“萬騎”(皇帝親兵衛隊)中對韋氏不滿的武將,又得到姑母太平公主的准許,和太平公主的兒子薛崇訓一同設計兵變。在禁宮埋伏,發動唐隆政變,斬殺韋氏禁軍將領,統攝御林軍,殺入宮中,盡誅韋后、安樂公主、上官婉兒和一干主要宰相親信。事後,次日早朝太平公主在朝堂將小皇帝李重茂從御座中一把扯下,擁護哥哥李旦重登皇位。李旦復位,因李隆基之功,其長兄李成器主動讓位,李隆基成為太子。


於是,太子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的矛盾不可避免的爆發了。因為太平公主太厲害了,她在韋后伏誅之後立刻收攬了原本依附韋后的一干大臣,加上原本在朝中的勢力,地位已然不能撼動。而李隆基自然心有抱負,李旦一向對權力淡漠,於是國家大事先問太平公主,再問李隆基。長此以往,二人自然出現摩擦。李旦在其中不勝其煩,最後乾脆退位,但仍保留了三品以上官員任免權和重要的生殺大權。而這樣的舉動非但不能削減矛盾,反而使矛盾激化。李隆基雖然登基卻無法大展拳腳。李旦對太平公主的要求基本全都允諾,最後“宰相七人,五出其門”。李隆基這個皇帝基本被架空。


至此,姑侄二人已經勢不兩立。太平公主聯絡兩個御林軍將領,聯合諸多黨羽,意圖於先天二年七月初四發動兵變,推翻李隆基,另立傀儡天子。誰知秘密洩露,原本中立的宰相魏知古將消息通報李隆基。李隆基提前下手,於七月初三發動政變,將太平公主籠絡的兩個御林軍將領誅殺,親率親信殺入宮中,盡誅依附太平公主的一眾宰執大臣,兵部尚書郭元振率軍控制太上皇李旦,下詔誅殺太平公主一黨,並於次日徹底還政李隆基,再不敢於朝政。太平公主逃亡終南山,幾天後走投無路黯然返回長安,被李隆基下詔賜死。

李隆基殺太平公主,是權力鬥爭的必然結果。所謂天無二日,兩個強勢政治人物互不相讓,必然要拼個魚死網破。太平公主之死也結束了武則天垂簾聽政以來長達半個多世紀的“牝雞司晨”狀態,李隆基大權獨攬,開創開元盛世。


伊耆角木


這個問題描述不準確,太平公主是自殺死的,雖然讓太平公主自殺的命令是李隆基下的。至於

雙方的衝突,是多年來矛盾的積累,最後的結果只能證明李隆基技高一籌。

分贓不均,雙方盟約破裂,開始產生矛盾

在聯合誅殺韋后和安樂公主的過程中,雙方是同盟。太平公主提供情報,李隆基負責具體實施。之後太平公主權勢更盛,卻不想給李隆基分潤權力,試圖阻止李隆基當太子,雙方的矛盾從此產生。

雙方都在暗地裡做文章,矛盾逐漸激化

太平公主能夠一定程度影響懦弱無能的唐睿宗李旦,雖然李旦不是個傻子,有一定的政治智慧,但無力改變局勢。於是,太平公主在朝政、高官任命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決定權。並藉機不斷向李隆基發動進攻,準備廢掉李隆基,換一個對自己有利的皇太子;

但李隆基經過唐隆政變之後,已經在忠於唐朝的一批官員中樹立了良好的形象。史書上並沒有記載李隆基對太平公主的攻擊行為,甚至有意將李隆基塑造成一個孝順兒子、孝順侄子的形象,這無非是為尊者諱而已,李隆基佔據皇太子位置,唐隆政變大功,已經積攢了一批人脈,並非像想象中的毫無還手之力。

雙方矛盾進一步激化來自於政見的不合,李隆基及支持他的姚崇、宋璟、張說等人應該是改革派或者叫建制派,有一套治國方法,屬於正統的知識分子。而太平公主一派大多是倖進小人,是為了依附權力而圍攏在太平公主周圍。實事求是說,太平公主掌權期間並沒有做什麼有利於國家的大事,只知道斂財,並且阻止了姚崇、宋璟等人對韋后、安樂公主時期亂政進行撥亂反正,並把他們罷相後貶離長安。

太平公主的胡作非為,把一大批忠於唐朝、想要有所作為的官員推到了李隆基一邊。

到了這時矛盾白熱化,唐睿宗已經無力控制

這時是太平公主權勢最盛的時候,朝中七位宰相,依附太平公主的有五人。好在李旦並不徹底糊塗,保留了一直對抗太平公主的韋安石任宰相,並繼續給李隆基加大權限,從太子監國直到傳位給李隆基,自己退回去當太上皇。

這時太平公主仍然不死心,說服太上皇李旦仍然保留一部分權力,包括三品以上高官的任免權和重大國事的決定權。這才是李隆基要對太平公主下死手的原因。

繼位初期的李隆基地位並不穩固,無論是太上皇李旦還是太平公主都有能力廢掉他。李隆基在繼位初期就開始了對太平公主的謀劃,讓宰相劉幽求暗殺太平公主,但事情洩露,只得把劉幽求貶官到嶺南(先天政變後又把劉幽求召回來重新任宰相)。

之後李隆基整整籌備了一年,在繼位剛滿一週年時發動了先天政變,只用了三百精銳就抓捕殺掉了大多數太平公主黨羽,太平公主逃到寺廟中躲了三天,出來投降後被李隆基要求自殺。第二天,太上皇李旦徹底放棄所有權力,李隆基成了一個名副其實的皇帝。

總之,表面上看李隆基一直在退讓,但只要太平公主不放棄權力,這一天早晚會發生,雙方的矛盾無可調和。如果太平公主贏了,可能會是第二個武則天。幸好李隆基贏了,用這種流血最少的方式掌握了權力,不得不說,大唐是幸運的。

用數學和工程的思維方式去解讀歷史,妄圖以古喻今。理工男讀歷史,歡迎關注和討論。


理工男讀歷史


因為政治是你死我活的鬥爭,李隆基不殺太平公主,就會被太平公主反殺。

(1)太平公主不太平,實際上是亂世女魔頭。

太平公主,是縮小版的武則天,從武則天時期就有著極強的政治能量,歷經大唐多個時期,在各種政治風波里都是重要角色,政治顛覆能力超強。

武則天時期:

太平公主私下幫助武則天解決了許多問題,但是武則天限制她在政治舞臺上公開發揮能量,在武則天后期,為了彌補武李兩家的政治仇恨,武則天讓太平公主開始露面。並且分擔了一些政治權力。

李顯時期:神龍政變,太平公主參與誅殺張易之兄弟,實封五千戶,這個五千戶是什麼概念呢?當時只有李隆基的老爹李旦封到了五千戶,而李顯的女兒安樂公主(另一個“太平公主”)才三千戶而已。在李顯做皇帝的時候,太平公主權勢滔天。當時最有政治勢力的兩大集團就是太平公主集團和韋后安樂公主集團。最後太平公主和李隆基聯手滅掉了韋后和太平公主。

李旦時期:李旦上臺之後,太平公主因為功勞極大被封為萬戶。這個時候,最有權勢的兩大政治集團變成了太平公主集團和李隆基集團,太平公主不願李隆基上臺,就策劃更立太子。李隆基熬到登基之後,立馬就發動政變滅掉了太平公主。

(2)李隆基為什麼一定要滅掉太平公主?

①太平公主政治能量太強了,每次大唐政治事件都有她的參與,而且會導致政治局面發生根本性的改變。

這是李隆基最害怕的,因為太平公主的政治能量比他大的多。在二人相鬥時期,朝中宰相七人,有五個是太平公主集團的。一旦太平公主主動進攻,可想而知,李隆基的後果。

太平公主依上皇之勢,擅權用事,與上有隙,宰相七人,五出其門。文武之臣,太半附之,與竇懷貞、岑羲、蕭至忠、崔及太子少保薛稷、雍州長史新興王晉、左羽林大將軍常元楷、知右羽林將軍事李慈、左金吾將軍李欽、中書舍人李猷、右散騎常侍賈膺福、鴻臚卿唐、及僧慧範等謀廢立,又與宮人元氏謀於赤箭粉中置毒進於上。(《資治通鑑》)

②女主政治禍亂大唐。

從武則天開始,大唐姓李的皇族就一直被各種女主集團宰割。武則天,上官婉兒,韋后,安樂公主,太平公主等等,這些女性玩弄政治,李姓皇族一會上臺,一會下臺,一會被殺,實在悽慘。李隆基要徹底結束這種局面,是以上官婉兒罪不至死,他果斷處死,對太平公主也毫不留情,太平公主死了,標誌著女主政治基本結束。

③李隆基和太平公主不是政治朋友,只是為了各自利益的暫時“同盟”。

李隆基和太平公主聯手發動政變,滅掉了韋后和安樂公主,他們不是政治上的朋友,只是為了保住各自利益的暫時性的“朋友”,對付他們共同的敵人,一旦敵人被消滅了,他們就迅速的成為了各自的敵人。


師明禮


一部中國古代史,一部帝王更替史,每一朝每一代的皇子皇孫想要成為皇帝都是不容易的,歷朝歷代中,又數唐朝繼承問題最多,可以說,唐朝的皇室子嗣最不容易。

李淵建立唐朝後不久,唐太宗李世民通過發動玄武門政變,殺兄逼父,從父親李淵手中奪得大權,最終成為皇帝;

武則天也是通過政變奪了自己兒子的權力成為中國史上第一位女皇;

武則天歲數大了之後,唐中宗李顯在太平公主和李隆基的支持下發動神龍政變,從武則天手中奪下政權,成為皇帝;

但是李顯本身就是傀儡皇帝,真正的權力掌握在太平公主的手裡,李隆基通過發動政變,殺掉太平公主,從太平公主手中拿下政權,最後成為皇帝;

李隆基的晚年,也是在馬嵬坡兵變中,被迫殺死自己的愛妃楊玉環,與太子李亨分道揚鑣,李亨則到靈武繼承皇位。

一部唐朝史,一部爭權鬥爭史,如此種種,當個皇帝都不能繼承,還要發動政變,可見在唐朝當個皇帝的艱難程度,不亞於西天取經。

咱們今天就來看看唐玄宗李隆基是如何從姑姑太平公主手裡奪下政權的!

武則天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女皇,不僅自己稱帝了,還把李氏王朝顛覆了,建立起武周朝,這在歷史上絕對是史無前例的,我們以往在研究這段歷史的時候,並沒有將武周朝單獨拿出來當做一個朝代,實際上武則天登基後,已經更改國號,標誌著唐朝國祚已斷。

但是神龍政變後,皇權還是交還給了李氏子孫,讓很多史學家堅持認為武周朝也算是唐朝。武則天可以說是開創了女性參與政治的先河,也讓許多皇室女性有了參政、染指皇權的想法。

武則天讓自己的兒子唐中宗李顯登上皇位,但是李顯又是一個軟柔的人,實際掌權的人是他的皇后,也就是韋皇后。韋皇后是一個很有野心的人,她想成為第二個武則天,而她的女兒安樂公主想成為皇太女,兩人便聯合起來殺了李顯。她們打算立李重茂做太子,由韋皇后主持朝政,就像當年的武則天一樣攝政。

這引起了當時唐高宗李治與武則天最小的女兒,唐中宗李顯的妹妹太平公主的不滿,太平公主本來就受武則天的寵愛而擁有一定的權力,並且也是武李兩家聯姻的紐帶人物,尤其太平公主在政治上傾向於李家。

不管是從哪方面來說,她都接受不了韋皇后大權獨攬,甚至想要篡位,太平公主知道後,又怎麼會讓李氏江山輕易易主,在這時她看中了李旦的兒子,當時的臨淄王李隆基。

太平公主與李隆基本身就是姑侄關係,此次政變又是要立李旦為皇帝,所以兩人一拍即合。

李隆基當時已被封王,有了一定的權力基礎,而且他很早就和皇帝十二衛隊交好,懂得暗中積蓄力量,能夠在政變中得到優勢。

太平公主和李隆基成立了聯盟,沒有等韋后和安樂公主計謀開始實施,太平公主就聯合李旦李隆基父子,一塊推翻了韋皇后和安樂公主的統治,並且誅殺了韋后以及韋氏黨羽,否定了李重茂的皇位,擁立李旦登基。

由此可見,李隆基和太平公主應該是同盟的關係,那為什麼李隆基後來要急於殺掉太平公主呢?

說起來,李旦和李顯都是一樣的慫包,大概強勢母親生的兒子都比較懦弱,而女兒和兒媳都和母親一樣強勢,李旦遇事就找太平公主,再加上太平公主在助推李旦上位的事件立下過巨大貢獻,因此太平公主在朝中的地位十分突出,是唐朝公主歷史上,權力最大的一位公主。

在當時,太平公主的權勢竟然超過了李旦,這是很難想象的事情,即使是太平公主的三個兒子也都被封為王,可見其權勢之重。

實際上,太平公主的身上也有武則天的影子,當時太平公主的吃穿用度幾乎跟宮廷一個排面,甚至可能也有了稱帝的打算。

為了能夠保持自己的榮華富貴,或者為日後登基埋下鋪墊,太平公主不想讓比較有實力的李隆基繼承皇位,她倒是希望可以立一個昏庸一點的皇帝。

臨淄王李隆基在政變過程中,也展現了自己的能力和才能,於是被立為太子,同時在這場政變中,李隆基也為自己積蓄了很多力量,尤其是李繼隆在軍隊的威力和勢力很強大,也很得將士們的心,大家都對他很尊敬和忠誠。

在神龍政變的時候,李隆基殺掉了上官婉兒,他明知道上官婉兒是太平公主的人,卻執意殺掉她,可見在那個時候,李隆基就在暗中除掉太平公主的人,這也是為除掉太平公主做的前期準備。而且,他早已看出自己的姑姑太平公主的野心,自然不能有所鬆懈。

漸漸地,太平公主覺得李隆基太有自己的主張,遇事沉著冷靜,作戰也是驍勇善戰,她害怕終有一天等李隆基羽翼豐滿,自己不再是他的對手。於是想要廢掉李隆基,不只一次拿李隆基不是嫡長子的事要求廢掉他;而李隆基成為了太子,自然不願意以後成為一個傀儡,任太平公主擺佈,這就註定了太平公主和李隆基的矛盾無法調節。

唐睿宗李旦知道自己不是太平公主和李隆基的對手,所以李旦把皇帝的位置讓給了李隆基。

這讓太平公主很是生氣,所以她決定孤注一擲,要除掉李隆基,於是想要發動政變。可是,這件事卻被中立派的魏知古告發,李隆基不得不先發制人平定這場政變。李隆基親自上陣鎮壓政變,要知道歷史上皇帝親自上陣的情況也不多見。

最終,太平公主失敗了,李隆基成功的鎮壓了這場政變。第二年,李隆基處死了太平公主,並將太平公主的勢力一網打盡,清除了太平公主的殘餘勢力,成為真正掌權的皇帝。

要說李隆基為什麼一定要殺太平公主,其實這是李隆基要想成為皇帝的必然。俗話說,一山不容二虎,李隆基為了實權必須要除掉太平公主,而太平公主害怕李隆基成為太子威脅到了自己的地位,所以兩人不得不因為權力而爭得魚死網破。

在權力面前,尤其是唐朝的權力面前,父子之間都是明爭暗鬥,更別說李隆基和太平公主這姑侄之間的關係了,這就是唐朝的政治生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