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自刎的烏江在哪裡?


人生總是浮浮沉沉,哪怕如西楚霸王項羽一般勢力滔天,最後也大起大落烏江自刎,讓後人不覺嘆息“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項羽為何不肯過江東呢?當時他自刎的烏江又是今天的什麼地方?我繼續為你詳細分析。


一、垓下之戰

項羽與劉邦兩人,原本根本不在一個檔次,項羽手下能人異士數不勝數,劉邦那時還只是一個不起眼的小亭長,可是世事變遷,命途多舛,就是那樣一個不起眼的劉邦,逐漸擁有實力可以與曾經不可一世的項羽一決雌雄。


估計項羽也十分後悔當初鴻門宴沒有把劉邦解決掉,可惜天下沒有後悔藥,等項羽恍然大悟之時,劉邦已經帶領韓信等大將與他開始爭地盤,雙方一爭就是4年,項羽從最開始不可一世,到逐漸意識到劉邦的實力,不得不低頭,與劉邦雙方簽訂鴻溝協議,約定以鴻溝(今河南省滎陽市黃河南岸)為界限,東邊歸項羽,西邊歸劉邦。

至此,劉邦已經取得人生第一個巨大勝利,原本擁有一半天下已經足矣,可是劉邦野心又哪裡僅僅只是半個天下,他要的是所有,包括項羽的地盤。於是在張良的建議下,劉邦對正在撤退的項羽發起突襲,在固陵(今河南省周口市太康縣)大戰。


儘管是偷襲,劉邦依舊沒有佔據優勢,但項羽猝不及防,還是損失嚴重,劉邦為了一舉消滅項羽,答應韓信、彭越事成後給他們封地賞賜,這才得到兩人的鼎力相助。當項羽繼續撤退到達垓下(今安徽省宿州市靈壁縣)之時,劉邦安排韓信帶領三十萬大軍迎戰項羽,同時安排費、孔兩將軍各帶十萬大軍夾擊項羽左右,劉邦則帶領十萬大軍緊跟韓信身後,並且安排了周勃帶領十萬預備軍殿後。

要知道當時劉邦全部人馬加起來近70萬,而項羽僅僅10萬而已,這樣的戰爭,除非出現昆陽之戰的天降隕石,要不然勝負一目瞭然。毫無疑問,項羽沒有諸葛亮這樣的軍師在身邊,也沒有劉秀那樣的運氣,必然最後面臨的結局就是失敗。



二、大勢已去,落荒而逃

戰敗後項羽退回到垓下城中,此時忽然聽到四面楚歌,項羽士兵已經紛紛落淚,無心戀戰,就連項羽最愛的虞姬,也知道大勢已去,與項羽依依惜別,為了防止戰敗後被劉邦俘虜,虞姬選擇了自刎來證明對項羽的愛與忠貞。

看著心愛的虞姬倒在地上,早已沒有呼吸,即使曾經的英雄豪傑項羽,也忍不住淚流滿面。他知道大勢已去,再也無心戀戰,帶領800親信精兵撤退離開,先經過淮水,已經只剩下100多人,隨後到達陰陵(今安徽省滁州市定遠縣),項羽向一個當地農夫問路,農夫騙了項羽,指錯路,項羽沿著農夫所指之路前進,遇到沼澤堵住去路,被劉邦軍隊追上。


經過一番激戰,項羽身邊人馬所剩無幾,不過項羽繼續往南逃,想回到自己的領地西楚國都城彭城(今江蘇省徐州市),經過一段時間跋涉,他終於來到烏江(今安徽省馬鞍山市和縣),只要過了烏江,就可以到達江東,也就是自己的地盤。

烏江亭長勸項羽早點上船離開,可是項羽左思右想,當初那麼多人馬,如今落魄到只剩自己一人,心愛的虞姬已死,就連途中遇到的農夫,都要欺騙自己,簡直就是天要亡我,越想越難受,最後揮劍自刎於烏江,從此再無霸王。

為何項羽不肯過江東呢?很大程度上還是因為項羽內心經受挫折後有些洩氣,沒能扛住最後的失敗,要是他能夠像劉邦一樣,不管自己怎麼樣,都死皮賴臉,一副死豬不怕開水燙的模樣,我想項羽是可以回到江東總結經驗教訓東山再起的。


可惜項羽的性格註定項羽沒法那樣做,一生習慣了英雄角色,即使到最後失敗落魄之時,也不能影響自己的光輝形象,生命事小,面子事大,項羽最後選擇放棄生命保全英雄名義。但是他一世英雄,最後還不是劉邦統一天下,建立漢朝,不管從任何角度而言,不還是劉邦成就霸業麼?

但是歷史很難說,從當時的現實情況來看,也許項羽活著回到江東,也早已經是有心殺敵、無力迴天,畢竟大勢已去,劉邦佔據天時地利人和,身邊英雄豪傑無數,項羽卻早已真正成為孤家寡人,就連當年的亞父范增,也已無法助他一臂之力,你說項羽想要學習勾踐臥薪嚐膽,東山再起,希望似乎太渺茫,關鍵項羽還不是勾踐,性格決定了他的命運!



結語

經過這麼多的分析,我想大家一定已經知道,其實項羽自刎的烏江就是今天安徽省馬鞍山市和縣的烏江,而不是地理上所說的貴州烏江,至於項羽為何不肯過江東,也許只有項羽知道,我們後人再多的分析也只是枉然,畢竟歷史再也無法倒回,我們僅僅能做的,就是在看完這些故事之後,靜靜思考一下自己的人生!



嗔痴歷史觀


項羽自刎的烏江可不是今天貴州省的烏江,今天的烏江古時候叫黔江。

垓下在今天的安徽靈璧縣,而那時的烏江在安徽馬鞍山市和縣。

安徽和縣

安徽靈璧縣

項羽是今天的江蘇宿遷人,在江蘇蘇州起兵,死在了安徽馬鞍山。因為這個烏江大體是南北走向,“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這裡的江東就是說的烏江之東。

也有人質疑項羽並沒有自刎烏江,而是戰死在今天的安徽滁州。但自刎烏江的看法仍是主流。


過去即歷史


要想了解烏江在哪裡?就得先了解一下垓下之戰後,項羽是如何逃走並自殺的。

劉邦和項羽經過近四年的戰爭對峙,雙方精疲力盡,於是雙方簽署了一個暫時和平的協議---鴻溝協議,鴻溝以西歸劉邦,鴻溝以東歸項羽,雙方以鴻溝為界,同時項羽交還劉邦的老婆呂雉和父親劉太公等人質。



這個鴻溝就是今天河南省滎陽市黃河南岸的廣武山中一條人工開鑿的運河,當年楚漢相爭時,項羽和劉邦就是沿這個鴻溝對峙的,雙方議和後,項羽就率領大軍向西撤退,劉邦也準備撤退,在聽了張良的建議後,劉邦發動大軍追擊項羽。

雙方在固陵大戰,結果劉邦又戰敗了,在劉邦追擊項羽的同時,也命令韓信、彭越等各路諸侯一起追擊,剛開始韓信和彭越不來,後來劉邦將大片土地分封后,韓信與彭越開始率領大軍前來。



固陵就是今天河南省周口市太康縣,項羽原本在固陵這個地方包圍了劉邦,但由於劉邦的各路人馬逼近,項羽不得不後撤,於是項羽就率軍撤退到了垓下,垓下也就是今天安徽省宿州市靈壁縣,當地現在還有個霸王城,也就是當年垓下之戰的古戰場

垓下位於彭城的東南方,離當時西楚國都城彭城(今江蘇省徐州市)有130公里。



接下來就是垓下之戰了,劉邦集合了五路大軍近七十萬人,對項羽率領的十萬楚軍進行合圍,劉邦以韓信為前敵總指揮,率領三十萬人迎戰項羽,同時孔將軍和費將軍各率十萬人分列左右兩側,劉邦的十萬中軍在韓信軍後,劉邦的身後還有周勃等人的十萬預備隊。

最終結果就是項羽戰敗,退回垓下城中,漢軍利用楚人唱楚歌的方法,瓦解了項羽和楚軍的軍心,當天晚上,項羽無心戀戰,只率領800名勇士向東南方向逃走。



項羽在逃亡中渡過了淮水,淮水是發源於河南桐柏山的一條河流,流經河南省、安徽省和江蘇省,渡過淮水後項羽身邊只剩下一百多騎兵了,之後項羽逃到了陰陵,陰陵是今天安徽省滁州市定遠縣,被一個當地人所騙,走錯了路,被漢軍追上,又是一番廝殺,身邊只剩下28個騎兵了。

然後項羽繼續向南逃,終於達到烏江,烏江就是今天安徽省馬鞍山市和縣的東北角,這裡地處安徽與江蘇兩省交界處,又緊靠長江,在長江的西邊,從這裡渡過了長江,就到了江東




這裡水網密佈,河流縱橫,烏江就是與長江並排的一條河流,當時的秦國在烏江邊設置了一座亭,當時就叫烏江亭,亭是秦朝的一個行政單位,以十里為一亭,相當於一個村子一樣,亭又設亭長,當時準備協助項羽逃走的,就是烏江亭的亭長,當時劉邦也做過亭長,和這個烏江亭長是相同的級別。

另外長江在安徽蕪湖段到江蘇南京段這一段的江面是由南向北流的,與長江原來的東西走向是不一樣的,所以地處長江西邊的烏江屬於江西,而對岸地處長江東邊的馬鞍山市及南京市等在當時屬於江東。



可以這麼說,只要項羽渡過了烏江和長江,就能到達江東,就能到達項羽最後的根據地--江東,可是項羽偏偏自殺了,僅僅一江之隔而已。

從垓下到烏江相距250公里,項羽辛辛苦苦逃了這麼遠,到頭來卻還是在長江西邊的烏江自殺了。但是若從鴻溝算起,項羽一路從河南逃到安徽,走了700多公里,縱橫大半個中國了。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項羽兵敗垓下,烏江自刎,一代梟雄西楚霸王項羽就此以悲劇收場,最終劉邦奪得天下建立統一王朝漢朝,那麼項羽為什麼至死不過江,要選擇在烏江自刎呢?這裡的烏江又指的是哪一條江呢?




相比劉邦的寒門出身,項羽的出身顯然要高貴多了,他是戰國七雄中楚國名將項燕之孫,在秦末天下暴亂之時揭竿而起,項羽是個真正的勇士,勇猛尚武,智勇雙全。早年隨叔父項梁於老家吳中起兵反秦,項梁敗亡後,項羽獨樹一幟抗秦,鉅鹿之戰,項羽以區區幾萬人馬,大敗秦將王離、章邯率領的40萬秦軍。陳勝、吳廣起義雖敗,但以項羽為首的義軍最終滅亡了秦朝,秦亡後,項羽自稱西楚霸王,定都彭城(今江蘇徐州)。




秦雖亡,而天下未曾一統,漢王劉邦是當時唯一可以與項羽一較高下的世之梟雄。因為劉邦的能力超脫凡俗,項羽深為忌憚,將劉邦分封在偏遠的巴蜀,不料劉邦卻率先進入咸陽,秦王子嬰投降,漢王劉邦從漢中起兵,由此開始了長達四年的楚漢爭雄,劉邦手下人才濟濟,而項羽也不遑多讓,項羽在正面戰場屢破劉邦。而劉邦手下驍勇大將彭越又不斷破壞項羽大軍的後勤補給,在兩雄相爭中,劉邦後來居上,逐漸佔據上風,被譽為“漢初三傑”之一的韓信,以其軍事才能統一了黃河以北,揮師南下,剛愎自用的項羽,猜忌亞父范增(就是那個導演了“鴻門宴”的項羽第一謀士范增),被陳平設計離間君臣關係,范增於辭官途中病逝。




公元前202年,陷入四面楚歌的項羽退守垓下,垓下在哪裡?就在安徽省的靈璧縣,這裡距離項羽的國都彭城已經不太遠了。垓下之戰,是整個楚漢相爭的關鍵一戰。此戰,劉邦五路大軍共計六十萬人從西北、西南、北、東北四面對楚軍形成合圍之勢,項羽被迫率十萬楚軍向垓下撤退。項羽在垓下,兵少糧缺,陷入漢軍幾十萬大軍的重重包圍,數次突圍都未能成功,項羽乘著夜色率八百精騎強行突圍,灌英以5000精兵窮追不止,度過淮河到達陰陵時,又因老農指路不明而被漢軍追上,八百隨從只剩二十八騎。




到達烏江時,面對數千緊追不捨的漢軍,項羽自知無路可退,乃奮力斬殺一員漢將,浴血突圍至烏江岸邊,面對前面烏壓壓的漢軍,項羽無限悲滄,本欲東渡烏江,烏江亭長已備好船隻在岸邊等候,對項羽說:“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原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據《史記.項羽本紀》))但項羽面對此番大敗,自知再難復起,乃大笑說:

天之亡我也,我何渡為!且籍於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彼縱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

於是,乃勸退亭長,令兵士下馬步行,持短兵接戰,又殺漢軍 數百人,項羽自己也身受重傷,力竭至一人,乃自刎而死。一代梟雄項羽,至死不過烏江,以死證明了自己是個頂天立地的熱血漢子!

那麼,項羽自刎的烏江到底在哪裡呢?此烏江以亭制錄屬於安徽省和縣烏江鎮,但是史學界對項羽到底是不是自刎在和縣一直存疑,根據《項羽死亡之謎》一書的考證,項羽其實是戰死在秦代的東城,即今天的安徽省定遠縣,屬九江郡。

根據《輿地廣記》的記載:“烏江本秦東城縣之烏江亭,項羽欲渡烏江即此。《太平寰宇記》稱:“烏江縣本秦烏江亭,漢東城縣地。”項羽在這裡自刎而死,而此處距離江東其實已經很近了。


大國布衣


我是青史回聲,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項羽自刎的烏江?咋一聽,我的第一反應是烏江榨菜。當然這是句玩笑話,這兩者沒什麼關聯,不過烏江也正因為西楚霸王項羽而得名。

想當初,西楚霸王是何等的意氣奮發,鉅鹿一戰,破釜沉舟,一舉擊潰了章邯的秦軍,消滅了秦軍最後的主力,從此,項羽一戰揚名。可是那時候的他沒有料想到,四年後,他會在一個不知名的地方自刎,而這個地方就是烏江。


烏江,據史料記載,加上現在的探查,基本上確定了它目前的位置。大約是在今安徽和縣的烏江鎮,而且現在還有霸王祠,所以應該是錯不了了。

而且幾千年來,這裡依然叫做烏江,可能是自項羽自刎後,後人為了紀念他,所以也就沒有改掉這裡的地名,讓後來的人來到這裡,自然而然地緬懷這位曾經叱吒風雲的西楚霸王項羽了。

至於為什麼項羽會在烏江決定自刎?這沒什麼好懷疑的,可能是巧合吧,或者是韓信故意為之。垓下之圍,項羽和他殘餘楚軍被重重包圍,不過韓信特意留出了一個缺口,讓他們逃往韓信指定的路線,也就是項羽的終點站:烏江。韓信和劉邦很清楚項羽的性格,如果要活捉或者是殺死他,那代價太大,唯一的辦法就是令他自殺。



因此韓信和劉邦給他留出了一個缺口,讓他逃往烏江,逼他在心灰意冷之下,自刎烏江。果不其然,項羽在多次打擊之下,自刎身亡。成王敗寇,自古皆如此。


青史回聲


安徽省馬鞍山市和縣的烏江鎮,對岸就是南京的浦口。真的是離江東很近很近。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畢竟英雄以悲劇謝幕。

項王為何不過江東,或是根本已被圍的無路可逃,都已經不重要。

對後人來說,這儼然成了一個悲情的故事結局,傳奇的小說結尾。

我想人們之所以記住他,緬懷他,敬重他,崇拜他,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他的直男性格。

一根經,一條路走到黑,喜怒哀樂永遠掛在臉上,豪俠心,為人義氣,重感情。

類似人們對關羽的崇拜,勇猛剛毅。

烏江邊,霸王祠,虞姬虞姬今若在,會否同淚?


蕪湖小吃平生君


公元前202年,項羽和劉邦終於決戰於垓下。韓信率30萬大軍獨擋正面,孔將軍、費將軍分局左右兩側,劉邦居後,周勃、柴將軍殿後。濰水之戰,韓信消滅龍且20萬楚軍,此時的項羽只剩下10萬楚軍。

在韓信與左右兩翼的輪番進攻下,楚軍不敵,退入壁壘。夜半時分,漢軍高唱楚歌,楚營軍心動搖。虞姬無奈自刎,項羽揮淚灑別。身陷四面楚歌的項羽以為漢軍已經佔領楚營,只得率800精銳突圍而去。

拂曉,漢軍方知項羽已去。於是,大將灌嬰奉命率5000騎兵追擊項羽。項羽渡過淮水,只剩下精兵百餘人。到達陰陵後,被農夫欺騙,向左誤入沼澤地,被漢軍追上。

項羽向東逃至東城,還剩精兵28人,心中一陣悲涼:“既然上天要亡我,不如戰死沙場!”於是,一邊向南疾馳,一邊奮力與漢軍廝殺,斬首百人。

這時,項羽已抵達長江之畔的烏江亭,烏江亭長催促項羽趕緊過江。項羽覺得無顏見江東父老,便引劍自刎。

那麼秦朝末年的烏江亭便是如今的烏江鎮,位於長江北岸。後因行政規劃被一分為二,一部分屬於南京市的浦口區烏江鎮,另一部分屬於安徽省馬鞍山市和縣烏江鎮。

而和縣烏江鎮保留了項羽的許多古蹟,西楚霸王靈祠坐落在烏江鎮東南的鳳凰山上,其中墓葬了項羽的殘骸和血衣,故稱“衣冠冢”。後人於此建亭祭祀,名曰“項亭”。唐初上元三年(762年),建造西楚霸王靈祠。經過歷代惡擴建,有正殿、青龍宮、行宮、水靈宮等共99間半。項羽雖功高但未成霸業,故較皇帝少建半間。殿內置有項羽、虞姬、范增等人塑像。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詩句中提及的江是指長江,而非烏江。只因烏江鎮所處的該段長江呈南北走向,故稱江的對岸為江東。


史海覓蹤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項羽被稱為是千古第一勇士,當然也是最悲情的勇士。上面這首詩裡面裡面的江也就是我們所熟知的烏江,霸王自刎於烏江也是我們知道的。但是很多人確實不知道烏江到底在哪裡,

現在也是有烏江這一條河的,他就在貴州,還是貴州的第一大河流,長江的支流,在重慶涪陵注入長江,烏江涪陵榨菜是不是很多都聽過呢?現在估計很多人一說到烏江就會想到這個烏江涪陵榨菜,那麼這個烏江是不是就是項羽自刎的烏江呢?

答案肯定不是的啦!垓下之戰,項羽的謝幕之戰,項羽帶領八百將士突圍,最後烏江決戰項羽以二十騎戰漢軍,項羽一人斬殺漢軍數百人,項羽本來有機會過河的,但是奈何無顏面對江東父老,自刎於此。

垓下就是在今天的安徽靈璧,所以項羽怎麼會跑到貴州去自刎呢,所以說項羽自刎的烏江肯定不是今天的這個烏江了,那麼項羽自刎的烏江在哪裡呢?

其實就是在今天的烏江鎮(現在有五個烏江鎮,安徽,江蘇,江西,甘肅,貴州都有一個烏江鎮),今天我們說的就是安徽和縣的烏江鎮,江蘇南京浦口區的烏江鎮其實和安徽和縣的烏江鎮以前是一個地方,後來被分裂的。安徽和縣的烏江鎮這裡有霸王祠,就是專門紀念項羽修建的,千年古鎮,西楚烏江。

因為在這裡長江的走勢基本上就是南北走勢,所以才說不肯過江東。


中國歷史研究所


這是一個地理問題,也是歷史問題

從地理角度來說,烏江是長江的一條支流

烏江在中國的各大河流中算是規模較大的,除開長江和黃河,烏江的知名度應該算是比較高的。烏江發源於貴州,也是貴州的第一大江,其源流出自威寧縣,向北經過黔北進入重慶境內,流經酉陽後進入涪陵,最後匯入長江,其中烏江榨菜十分有名

從歷史角度來說,烏江又不是烏江榨菜的烏江了

當年項羽兵敗,在烏江邊上自刎,據悉,項羽自刎的烏江在現在的安徽省和縣東北面的烏江浦,位於長江西邊,跟現在的烏江並不是同一個地方。項羽臨死前曾表示,無顏面臨江東父老,而項羽是江蘇人,推斷烏江應該在安徽和江蘇交界處。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電視劇裡看歷史


項羽殞命處。



1.一次敗仗丟性命。

關於項羽烏江自刎,史書《史記·項羽本紀》有明確地記載。書中記載,項羽在楚漢之爭中,由於狂妄自大不聽謀士建議,被劉邦的大軍團團圍困在垓下,垓下,位於安徽省靈璧境內,是楚漢相爭最後決戰的戰場遺址,作為秦末亂世的戰神級霸王,項羽可以說是百戰百勝的常勝將軍,項羽一生只敗一次,很可惜,只一次,他就丟掉了性命。



2.絕望自刎

垓下之戰,讓英雄落幕。從沒有嘗過敗績的項羽,為了尊嚴寧死不降,又不願回江東,最終自刎於烏江,時年三十一歲,三十一歲,正是一個男人最好的青春年華,項羽敗退到烏江邊上時,當時烏江亭長還極力規勸項羽,讓他坐船渡過烏江,然後等待東山再起,可是一生驍勇自負的項羽這個時候心態已經崩了,他非常悲觀的表示,即便自己渡江逃過了此劫,也會感到無顏面對江東父老的,面對劉邦的千軍萬馬,項羽脆弱的自信心徹底崩潰了,他萬念俱灰,對未來徹底死心了,於是悲壯地站在烏江邊上,拔劍自刎了卻英雄一生。需要特別說明的是,這裡的烏江跟我們現在所說的烏江並不是一個地方,現在的烏江位於貴州省,而項羽自刎的地方在江蘇和安徽省交界處,項羽是江蘇宿遷人,所以項羽臨死前才會發出悲壯的感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