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精衛一個失了大義的人,空負了顏值、私德與才華

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留得心魂在,殘軀付劫灰

當你看到這兩句詩的時候如果不知道出處,不會想到是汪精衛寫的。這是汪精衛年少時刺殺攝政王載灃被捕在獄中寫的絕命詩。

詩中以燕俠荊軻及楚囚鍾儀自許預謀刺殺晚清攝政王載灃,直欲“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砍了頭也和我心意,不辜負我少年的豪情。只要心魂流傳,剩下的身軀由它成灰。

不曾想汪精衛年少時也曾輕狂,快意恩仇,滿腔抱負,有著革命的激昂情懷。我又看了一些汪精衛的詩感嘆他的文采,深深的為他惋惜。

我問:“他後來為什麼忘了本心?”或許一直沒忘,是不能堅守……。

汪精衛,原名汪兆銘,因為感懷“精衛填海”的精神,他曾寫過一句詩:“銜石成痴絕,滄波萬里愁。”還給自己取了精衛的筆名,後來這個筆名比原名更有名。汪精衛相貌英俊,還有青年時期為革命“引刀成一快 不負少年頭”的英雄歷史。少年的他還是個好孩子。

走進他了解他,看汪精衛從一位少年走到中年夢的破碎。也讓我們自省,在大是大非面前改作何抉擇才是應該的。

之前我的老師講到汪精衛都說他的私德和文采都是上等的,但是終究抵不了失了的大節!他的行為跟優柔寡斷的性格有關,關於這個另起一篇文章來寫。今天只談他的私德,美貌與文采。

汪精衛民國四大美男之一,身高178公分,雙目秀氣,圓活而有異光,彷彿有些青色,靈敏而有俠氣。而且風度絕佳,溫文爾雅。

汪精衛一個失了大義的人,空負了顏值、私德與才華

青年汪精衛

  • 據說當年審問他的親王見他“一表人才”,心生憫意,甚至想把女兒嫁給他,可見汪精衛的顏值之高,“才華”之好。
  • 徐志摩口中的汪精衛:“他真是個美男子,可愛!”
  • 胡適之說:“我若是女人一定死心塌地的愛他。
  • 李宗仁曾經說:“汪兆銘儀表堂堂,滿腹詩書,言談舉止,風度翩翩,使人相對,如坐春風之中。”
  • 他北伐前在廣州每次演講,粵地女學生皆“擲花如雨”。那時的汪,還是革命領袖。

當汪精衛被讚譽的時候,他還不是漢奸。還是那個豪情滿懷,翩翩少年。

這位在民族大義大是大非問題上的千古罪人在私德方面,做得很好。一生不貪不賭不嫖不抽,品行相當高,當年在國民黨中甚至有“聖人”之名。,這也許是他唯一能堅守的吧,想想真是可嘲可悲。

汪精衛一個失了大義的人,空負了顏值、私德與才華

汪精衛和妻子陳璧君

  • 我不抽、不嫖、不賭,沒有任何不良嗜好,是標準的好男人。
  • 長得這麼帥,還對愛情忠貞不二的你見過沒?即便對方是個大冬瓜!
  • 我的愛人陳璧君長得------,我不能說醜,只能說漂亮得很不明顯。即便我是國民黨主席,對她也不離不棄。

從他的婚姻故事說起。汪精衛是民國四大美男之一,但是他的老婆陳璧君是民國第一醜女。很多人會疑問汪精衛為何一生只喜歡陳璧君一人,一生不負一人心。長成這樣都能娶,可能越帥的人越不愛美女,只能這樣解釋了。

陳璧君在南洋長大。父親是首富。陳璧君被刻畫成民國八大丑女之一。她的脖子比較短,身材不苗條,個子也就一米五多一點,腿粗膚黑。由吳世榮引見,在汪精衛到馬來西亞檳城時,她正式認識了汪帥哥。

汪精衛文采、口才,風度,相貌,都是堪稱人傑,陳璧君自然難入汪精衛的青眼。所以開始汪精衛對陳璧君的愛情攻勢是冷處理,但陳璧君追到日本,和汪精衛一起留學,還陪著汪精衛到北京進行刺殺行動。

他們感情的轉折是在汪精衛被捕入獄後,陳璧君給汪精衛寫了一封情書:“四哥如面:千里重來,固同志之情,亦兒女之情也。妹之愛兄,已非一日,天荒地老,此情不渝。但此生已無望於同衾,但望死後得同穴,於願已足。賜我婚約,以為他年作君家婦之證。忍死須臾以待之,其當字覆許我也。”汪精衛為之感動,咬破手指,用鮮血寫了一個“諾”字。可能在生死關頭人最容易被打動吧,依我看她是在趁火打劫呀,汪精衛本不愛她,卻被感動了,說明他是感性的人,冷靜的人不會容易被感動,也說明他優柔寡斷,不明確不主動,被動接受。

辛亥革命後,汪精衛出獄,果然信守承諾和陳璧君結婚,而且終其一生都未曾相負。

從兩個人的性格上來分析,陳璧君做事風風火火,目標明確,敢想敢幹,做事果斷,很有主意;相反,汪精衛的性格比較優柔寡斷,有些憂鬱的特徵。所以,汪是冰,陳是火。時人評說:

陳璧君的出現,成為汪精衛一生中的轉折。汪沒有陳不能成事,沒有陳亦不能不敗事!”

汪精衛文采斐然,是國民詩人。終究失了大節,空負了才華。現代第一漢奸的標籤,註定了他的詩詞有才無華,只能被歷史塵埃淹蓋。

汪精衛一個失了大義的人,空負了顏值、私德與才華

汪精衛有詩集《雙照樓》,從這本詩詞集中,可以讀到汪精衛極富文采和詩情的一面,其詩詞造詣當為一流。

隨便挑一首寫景的:讀來文字溫婉,凝鍊,舒展。文筆快捷無滯。意境悽美。

蒼崖四合,悄無人,惟見玉龍飛舞。萬仞盤紆行漸上,卻似凌虛微步。眾壑森森,連山簇簇,捲入雲濤去。一峰未沒,傫然如作孤注。

堪嘆玉宇瓊樓,清寒如此,留得何人住!縱使素娥能耐冷,脈脈此情誰訴?小夢醒來,殘輝猶在,滴滴沾衣露。曙霞紅映,霓裳應為君賦。

再看他的絕命詩:是標準甚至可以作為經典的五言律詩,平仄,韻腳,典故,對仗,運用的都恰到好處。

被逮口占

銜石成痴絕,滄波萬里愁。

孤飛終不倦,羞逐海鷗浮。

奼紫嫣紅色,從知渲染難。

他時好花發,認取血痕斑。

慷慨歌燕市,從容作楚囚。

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

留得心魂在,殘軀付劫灰。

青磷光不滅,夜夜照燕臺。

下面是一首感慨興亡的詞,讀起來有一種元好問的詩韻。

“故國江山如畫,醉來忘卻興亡”,悲不絕於心,亦作一首。城樓百尺倚空蒼,雁背正低翔。滿地蕭蕭落葉,黃花留住斜陽。闌干拍遍,心頭塊磊,眼底風光。為問青山綠水,能禁幾度興亡? 有興忘詩人之感!

  • 汪精衛在刺殺攝政王失敗後,主審的肅親王善耆看過他的供詞之後,也不由慨嘆“其才出色,其志可悲”。看他文采感動了才放了他。
  • 孫中山極重視汪的才情。其重要文件都交給汪精衛起草,看後甚覺滿意,極少有改動。孫中山的《總理遺囑》餘致力國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國之自由平等……既由汪精衛代筆。
  • 用章伯鈞的話,他的詩文可入教科書,是提筆即為大才的文人。
  • 陳寅恪先生說:“阜昌天子頗能詩 集選中州未肯遺。”
  • 汪詩詞造詣之高,連一向心高氣傲的錢鍾書先生都對其詩詞贊不絕:“掃葉吞花足勝情,鋸公難得此才清”
  • 汪精衛對紅樓夢的看法,提出紅樓夢主旨意在“家庭感化”。在此之前,人們讀《紅樓夢》大抵是用一種“考據眼”去讀,著重在考證小說中的人物是誰,很少有人從“家庭革命”這個角度去解讀它,這篇文章的出現可說是空谷足音,從此紅學中關於《紅樓夢》的解讀就有了一個“家庭感化說”。

汪精衛的詩詞是一個歷史存在,完全消失不了,歷史允許在一定的小範圍裡存在,給某些人某種藝術上的欣賞,過這都是虛有其表,汪精衛的賣國行徑已經永遠把他釘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上,正像他們感嘆的那樣“卿本佳人,奈何做賊”。

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首是百年身

筆者感慨

這樣一個看似完美的人,如果生活在一個安寧的現代也許就是完美的。

一個人的小情小愛在太太平平的日子裡就夠了,而在大是大非面前真的考驗人性,堅守大義真的不易!

可是文學造詣之深,私德品質之高,依然無法改變他最終在民族大義上的淪喪,成為投靠日本的頭號大漢奸,從而留下了千古罵名。對歷史人物的評價,從來就不是非黑即白,但大是大非還是得嚴格尊重。不管什麼原因,漢奸的罪名怎麼也洗不掉了,永遠被釘在了歷史的恥辱主上。

汪精衛從青年時代的一個熱血革命青年,最後走上了叛國投敵的漢奸道路,真個是“雙照樓頭老去身,一生分作兩回人。”

他從刺殺別人起,他又從被刺殺而病死,他從愛國救國起,他又從投敵賣國而終。

今天寫汪精衛,是讓後人謹記,大義不能失。平平常常的生活裡,考驗不了人性。在大風大浪的時代中,該怎麼取捨,就能體現一個人,真正的品質了。所以路一定不能走錯。與君共勉。

試想像汪精衛這樣好的私德和文采,如果他能選擇一條正確的政治道路的話,那中國歷史上不是又多了一個可以作為榜樣的為人嗎?

儒家教育教會了他修身齊家卻不能治國平天下。

用汪精衛的第二首絕命詩《自嘲》結束此篇:“心宇將滅萬事休,天涯無處不怨尤。縱有先輩嘗炎涼,諒無後人續春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